韓熙載,字叔言,青州(今山東)人,後唐同光年間進士,博學善文,工書法。因父被李嗣源所殺而受株連,遂於924年左右偽裝成商賈,在好朋友李穀的幫助下渡過淮河,逃入吳國境內。
偷渡成功的韓熙載在當時的吳國並未得到重用,但這個心氣頗高的年輕人在隨後與老友的來往通信中仍然豪氣勃發:“江南若相我,長驅以定中原。”大意是說:如果我到那邊做了宰相,率兵平定中原那是分分鍾的事。李穀也是牛皮愛好者,給出的答覆是:“中原苟相我,下江南如探囊中物爾。”
後來投奔後周的李穀果然成為世宗手下重臣,韓熙載也在李璟手下混出了名堂,當上了昇州太守。
看到周世宗馬上要派陶穀南下看望自己的老朋友了,熟悉陶穀秉性的李穀趕緊寫信告訴韓熙載,說陶穀“驕而喜奉,宜善待之”,意思是:陶穀驕傲自大、喜歡被人奉迎,你可不能把他惹毛了。
此時還不會畫葫蘆的陶穀到了江南,果然是一派凜然不可侵犯的作風,不但平時不苟言笑,就算是到了酒桌上也是擺出一副冷麵孔。雖然韓熙載事先已經有了思想準備,但是和李璟君臣麵對這麽一個糟老頭還是覺得鬱悶不已。
不過偷渡客韓熙載在江湖上混了這麽多年,看人還是有點火眼金睛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告訴親朋:“我看這個陶穀可不是什麽好人,表麵看上去是西門豹,其實內心就是個西門慶,你們看著,我有辦法讓他露出原形。”隨後韓熙載與李璟商議一番,隻消如此如此,必可大功告成。
在徒步看來,接下來君臣二人採取的策略集三十六計中欲擒故縱、以逸待勞、反主為客、笑裏藏刀、美人計、裝純計等高深計策於一爐,實在是居家旅行、坑蒙拐騙之必備良計,將孫子兵法發揚光大並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可稱“李氏兵法”。
於是當陶穀研究完了《六朝書》之後就被韓熙載安排住進了驛館,除了偶爾韓熙載會派人過來問候一下,平時陶穀連個鳥影都見不到,無聊了隻能聽聽窗外的夜鶯啼鳴,看看地麵的螞蟻爬來爬去,甚至晚上還要忍受淒涼的貓的叫聲,悲慘情狀不見得好過一個和尚。
陶穀雖然不是柴榮跟前的紅人,但是哪裏有過這樣漫長而孤單的獨處生活,可是沒有皇帝的詔令,陶穀就算寂寞得發芽也不敢說提前回去,再說交流文化工作是個漫長的過程,1000年前通信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兩三個月是交流不到什麽經驗的。
於是陶穀在驛館從春天待到了夏天,甚至門前的葫蘆秧子都長成了粗壯的葫蘆藤,結出一個一個碧綠的葫蘆。百無聊賴的陶穀就在紙上描出葫蘆的形狀,很快發現自己畫出的葫蘆無論是色彩、大小、形狀都無比逼真。當500年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一個名叫達?芬奇的小孩在老師的要求下對著麵前的雞蛋一次一次描個不停時候,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老師在此前一天剛好看到《玉壺清話》中“陶穀畫葫蘆”的典故,並且覺得這是個培養小孩耐心的好辦法。
可突然有一天,陶穀的眼前一亮。
因為他發現每天早晚都會來驛館打掃庭院的大媽竟然被換成了一個年輕的女孩,不但麵容俏麗,身材婀娜,而且舉手投足之間有一股與眾不同的氣息,令陶穀耳目一新,而每每在不經意間投來的一瞥,更讓陶穀怦然心動。他在心裏默默地想了很多詞來形容女孩的美麗,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施朱則太赤,著粉則太白,眉如翠羽,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回眸一笑百媚生,江南佳麗無顏色。
於是40出頭的陶穀開始主動接近這個掃地的女孩,出乎他意料的是,女孩對他似乎並不討厭,還主動跟他講述自己的身世,自稱秦弱蘭,是驛館驛卒之女,但是命運不幸,夫婿亡故,無處可歸,隻好來這裏掃掃地。
這位昔日“容色凜然,崖岸高峻”的翰林學士與秦弱蘭很快墜入愛河,在度過了一段甜蜜時光之後,當門前的葫蘆葉子開始脫落,碧綠的葫蘆也開始變成黃色的時候,陶穀該回國了。
惜別之時的陶穀握著秦弱蘭的手,依依不捨,秦弱蘭說既然相公不忍離別,那麽就送我一首詞吧!
翰林學士果然名不虛傳,很快一闋《風光好》便宣告完工,詞雲:
好因緣,惡因緣,隻得郵亭一夜眠,別神仙。
琵琶撥盡相思調,知音少。待得鸞膠續斷弦,是何年?
別了秦弱蘭的陶穀坐上了韓熙載、李璟為他準備的送行酒桌,又恢復了當初冷峻的模樣,席上李璟君臣用最大號的玻璃杯滿斟勸酒,可惜陶穀還是不給麵子,不但一言不發,而且“毅然不顧,威不少霽”。不過這次韓熙載不尷尬了,見陶穀不喝,吩咐歌女上場,再行勸酒。
當懷抱琵琶的歌女走近席前唱出那段陶穀無比熟悉的歌詞“好因緣,惡因緣”的時候,陶穀渾身一震。
歌女正是秦弱蘭!
清醒前的陶穀腦中閃過的最後一個念頭是“中招了”,隨後方寸大亂,被灌得七葷八素,當場就吐了一地,而李璟韓熙載則哈哈大笑,幾天後陶穀北歸之時,隻派了兩三人攜些飯菜在郊外為其餞行,與當初的隆重接待別於天壤。而隨後狼狽回到開封的陶穀卻發現,當時雖然沒有網際網路,但這種軼聞傳播起來卻並不比陳冠希的照片傳得慢,這首《風光好》竟然榮登汴梁十大金曲榜首,連城裏麵的二愣子都會哼幾句“好因緣,惡因緣,隻得郵亭一夜眠”,於是陶穀從此再未堪大用。
偷渡成功的韓熙載在當時的吳國並未得到重用,但這個心氣頗高的年輕人在隨後與老友的來往通信中仍然豪氣勃發:“江南若相我,長驅以定中原。”大意是說:如果我到那邊做了宰相,率兵平定中原那是分分鍾的事。李穀也是牛皮愛好者,給出的答覆是:“中原苟相我,下江南如探囊中物爾。”
後來投奔後周的李穀果然成為世宗手下重臣,韓熙載也在李璟手下混出了名堂,當上了昇州太守。
看到周世宗馬上要派陶穀南下看望自己的老朋友了,熟悉陶穀秉性的李穀趕緊寫信告訴韓熙載,說陶穀“驕而喜奉,宜善待之”,意思是:陶穀驕傲自大、喜歡被人奉迎,你可不能把他惹毛了。
此時還不會畫葫蘆的陶穀到了江南,果然是一派凜然不可侵犯的作風,不但平時不苟言笑,就算是到了酒桌上也是擺出一副冷麵孔。雖然韓熙載事先已經有了思想準備,但是和李璟君臣麵對這麽一個糟老頭還是覺得鬱悶不已。
不過偷渡客韓熙載在江湖上混了這麽多年,看人還是有點火眼金睛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告訴親朋:“我看這個陶穀可不是什麽好人,表麵看上去是西門豹,其實內心就是個西門慶,你們看著,我有辦法讓他露出原形。”隨後韓熙載與李璟商議一番,隻消如此如此,必可大功告成。
在徒步看來,接下來君臣二人採取的策略集三十六計中欲擒故縱、以逸待勞、反主為客、笑裏藏刀、美人計、裝純計等高深計策於一爐,實在是居家旅行、坑蒙拐騙之必備良計,將孫子兵法發揚光大並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可稱“李氏兵法”。
於是當陶穀研究完了《六朝書》之後就被韓熙載安排住進了驛館,除了偶爾韓熙載會派人過來問候一下,平時陶穀連個鳥影都見不到,無聊了隻能聽聽窗外的夜鶯啼鳴,看看地麵的螞蟻爬來爬去,甚至晚上還要忍受淒涼的貓的叫聲,悲慘情狀不見得好過一個和尚。
陶穀雖然不是柴榮跟前的紅人,但是哪裏有過這樣漫長而孤單的獨處生活,可是沒有皇帝的詔令,陶穀就算寂寞得發芽也不敢說提前回去,再說交流文化工作是個漫長的過程,1000年前通信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兩三個月是交流不到什麽經驗的。
於是陶穀在驛館從春天待到了夏天,甚至門前的葫蘆秧子都長成了粗壯的葫蘆藤,結出一個一個碧綠的葫蘆。百無聊賴的陶穀就在紙上描出葫蘆的形狀,很快發現自己畫出的葫蘆無論是色彩、大小、形狀都無比逼真。當500年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一個名叫達?芬奇的小孩在老師的要求下對著麵前的雞蛋一次一次描個不停時候,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老師在此前一天剛好看到《玉壺清話》中“陶穀畫葫蘆”的典故,並且覺得這是個培養小孩耐心的好辦法。
可突然有一天,陶穀的眼前一亮。
因為他發現每天早晚都會來驛館打掃庭院的大媽竟然被換成了一個年輕的女孩,不但麵容俏麗,身材婀娜,而且舉手投足之間有一股與眾不同的氣息,令陶穀耳目一新,而每每在不經意間投來的一瞥,更讓陶穀怦然心動。他在心裏默默地想了很多詞來形容女孩的美麗,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施朱則太赤,著粉則太白,眉如翠羽,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回眸一笑百媚生,江南佳麗無顏色。
於是40出頭的陶穀開始主動接近這個掃地的女孩,出乎他意料的是,女孩對他似乎並不討厭,還主動跟他講述自己的身世,自稱秦弱蘭,是驛館驛卒之女,但是命運不幸,夫婿亡故,無處可歸,隻好來這裏掃掃地。
這位昔日“容色凜然,崖岸高峻”的翰林學士與秦弱蘭很快墜入愛河,在度過了一段甜蜜時光之後,當門前的葫蘆葉子開始脫落,碧綠的葫蘆也開始變成黃色的時候,陶穀該回國了。
惜別之時的陶穀握著秦弱蘭的手,依依不捨,秦弱蘭說既然相公不忍離別,那麽就送我一首詞吧!
翰林學士果然名不虛傳,很快一闋《風光好》便宣告完工,詞雲:
好因緣,惡因緣,隻得郵亭一夜眠,別神仙。
琵琶撥盡相思調,知音少。待得鸞膠續斷弦,是何年?
別了秦弱蘭的陶穀坐上了韓熙載、李璟為他準備的送行酒桌,又恢復了當初冷峻的模樣,席上李璟君臣用最大號的玻璃杯滿斟勸酒,可惜陶穀還是不給麵子,不但一言不發,而且“毅然不顧,威不少霽”。不過這次韓熙載不尷尬了,見陶穀不喝,吩咐歌女上場,再行勸酒。
當懷抱琵琶的歌女走近席前唱出那段陶穀無比熟悉的歌詞“好因緣,惡因緣”的時候,陶穀渾身一震。
歌女正是秦弱蘭!
清醒前的陶穀腦中閃過的最後一個念頭是“中招了”,隨後方寸大亂,被灌得七葷八素,當場就吐了一地,而李璟韓熙載則哈哈大笑,幾天後陶穀北歸之時,隻派了兩三人攜些飯菜在郊外為其餞行,與當初的隆重接待別於天壤。而隨後狼狽回到開封的陶穀卻發現,當時雖然沒有網際網路,但這種軼聞傳播起來卻並不比陳冠希的照片傳得慢,這首《風光好》竟然榮登汴梁十大金曲榜首,連城裏麵的二愣子都會哼幾句“好因緣,惡因緣,隻得郵亭一夜眠”,於是陶穀從此再未堪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