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心中激動,想到苦學多日的唐太宗事跡終於可以派上用場了,於是顧不上學一下這句沒聽過的四川話,也顧不上跟花蕊夫人溝通白雪公主的故事,走到花蕊夫人身邊,說:“愛妃,這麵簡單的鏡子後麵可是有很多故事的,我給你講講吧。唐太宗在魏徵死後,去弔唁痛哭的時候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你看你現在拿著一麵銅鏡,也就是穿穿衣服;可對於我呢,就不一樣了……”
說著,趙匡胤接過鏡子,打算照一下自己的臉,照完了鏡子正麵,趙匡胤又翻過去看了看鏡子的背麵,正打算開口,卻是大吃一驚。
因為鏡子上麵刻著“幹德四年鑄”!
要知道此時還是太祖幹德三年(965),趙匡胤沒聽過時空穿梭的理論,而且自己也無論如何不會提前穿越到第二年,以為自己看錯,於是擦了擦眼睛,再仔細看了看銅鏡上麵的字,沒錯,的確是“幹德四年鑄”。
趙匡胤扔下鏡子,轉身就走,花蕊夫人阻攔不及,心想為什麽太祖拿鏡子照了照臉就逃走了呢,他臉上洗幹淨了啊!
趙匡胤的臉是洗幹淨了,可是很快就有別人的臉要不幹淨了。
吃驚不小的趙匡胤首先想到的是把事情原委告訴宰相趙普,問問他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可憐的趙普頭一晚上還在剛剛苦學《論語》裏麵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見太祖問到這麽高深的問題一下子傻眼了,不但“人不知”,而且自己也不知,於是隻好裝作“不慍”的君子,其實也是不敢慍,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
接下來據說趙匡胤非常憤怒,做了一個很誇張的動作,就是拿起毛筆在趙普的臉上胡亂塗抹,氣憤地說:“作為宰相卻如此無知,看來宰相當用讀書人。”趙普嚇得一晚上都不敢洗臉,直到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臉上還都是墨汁。
上述這段故事流傳甚廣,可惜徒步翻遍史書也沒有找到出處,所以認為是後人臆造。雖然塗墨事件是假的,但接下來發生的故事卻是真的。從趙普那裏沒有找到答案的趙匡胤喊來了翰林學士陶穀、竇儀。博學多才的竇儀自非學識甚寡的趙普所能比,馬上給出了正確答案:“此必蜀物,蜀主(王衍)嚐有此號。”(註:前蜀後主王衍918年登基,次年改元幹德,用至924年,時為幹德六年。所鑄貨幣稱“幹德元寶”,至今仍有所見。)
聽完竇儀一番解釋的趙匡胤非常高興,《宋史?太祖本紀》載“乃大喜曰:‘作相須讀書人。’由是大重儒者” 。更有一說是“太祖嘆曰:‘宰相須用讀書人,卿可謂具宰相之才’”,對竇儀的學識大加讚揚,並於事後問宰相趙普,把竇儀也提拔為宰相好不好。
趙普此時可是聽君一席話,自掛東南枝,一個人當宰相幹得好好的,當然不願意來一個人和自己分權,更何況竇儀為人耿直,日後恐對自己不利,於是回答:“竇學士文藝有餘,經濟不足。”輕飄飄一句就讓太祖心裏犯起了嘀咕。而聞聽此語的竇儀自後也是鬱鬱不樂,竟於兩年後病逝。
一塊銅鏡引發出這麽多故事,恐怕是花蕊夫人攬鏡自娛時候所不曾想到的,早知如此,當初就該對著鏡子問問“魔鏡啊,魔鏡,誰是這個世界上氣量最小的男人”,說不定還能幫太祖送走一兩個不合適的宰相。
經歷了魔鏡事件,尤其是聽到太祖發出“宰相須用讀書人”的感慨之後,趙普擔心自己日後如果再像這次一樣表現無知,宰相肯定就沒得幹了,說不定還得回鄉下教書;趙匡胤也深感學識不夠,於是經常到大宋圖書館取書來讀,發誓將來再和花蕊夫人閑談,一定要作出一首比“太陽初出光赫赫”這樣的大白話好很多的詩出來。
而趙匡胤到圖書館取書讀完之後,往往喜歡第二天在朝堂上向大臣問起書中的內容,真不懂的地方固然是誠意諮詢,假不懂的地方就當然是向大臣賣弄一番了。這個倒也可以理解,沒文化的人都這樣。
但是趙匡胤驚奇地發現,他提出的問題,半桶水趙普多數情況下是張口結舌,畫了多年葫蘆的陶穀偶然也會語無倫次,甚至精於考證的竇儀有時也是一個字也答不上來,但隻有史館修撰盧多遜,每次麵對趙匡胤的問題,不但對答如流,而且娓娓而談,旁徵博引,甚至幽默風趣,口吐蓮花,隻聽得趙匡胤不時點頭讚許,回答不出問題的趙普們更是折服不已。
原來聰明強記、博涉經史卻一心覬覦宰相之位的盧多遜就在圖書館裏麵上班,每天待趙匡胤借完書走後,都會向圖書管理員打聽所借書目,然後再把此書拿回家通宵閱讀,第二天上朝被問起來焉有不明之理?徒步讀大學期間好幾門課學得雲裏霧裏,到了期末考試時候老師會專門抽出時間畫重點,於是接下來通宵達旦專挑畫線部分背誦,居然也能答好試卷。盧多遜讀書方式和當年專讀重點的徒步有得一拚,此時看到盧多遜的舉措,不禁感嘆投機取巧原來也不光是學生們幹的啊。
不過還是因為與趙普不和,因此終太祖一朝,盧多遜都沒能如願當上宰相,這點日後還會逐漸講到。
有了文化並且喜歡時常在朝廷上考一下大臣們的趙匡胤發動了高層的讀書熱,這個愛好很快傳遍全國,老百姓也愛上讀書了。當然,當官者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管好老百姓,而老百姓讀書的目的則當然是為了不做老百姓,然後來管老百姓。
說著,趙匡胤接過鏡子,打算照一下自己的臉,照完了鏡子正麵,趙匡胤又翻過去看了看鏡子的背麵,正打算開口,卻是大吃一驚。
因為鏡子上麵刻著“幹德四年鑄”!
要知道此時還是太祖幹德三年(965),趙匡胤沒聽過時空穿梭的理論,而且自己也無論如何不會提前穿越到第二年,以為自己看錯,於是擦了擦眼睛,再仔細看了看銅鏡上麵的字,沒錯,的確是“幹德四年鑄”。
趙匡胤扔下鏡子,轉身就走,花蕊夫人阻攔不及,心想為什麽太祖拿鏡子照了照臉就逃走了呢,他臉上洗幹淨了啊!
趙匡胤的臉是洗幹淨了,可是很快就有別人的臉要不幹淨了。
吃驚不小的趙匡胤首先想到的是把事情原委告訴宰相趙普,問問他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可憐的趙普頭一晚上還在剛剛苦學《論語》裏麵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見太祖問到這麽高深的問題一下子傻眼了,不但“人不知”,而且自己也不知,於是隻好裝作“不慍”的君子,其實也是不敢慍,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
接下來據說趙匡胤非常憤怒,做了一個很誇張的動作,就是拿起毛筆在趙普的臉上胡亂塗抹,氣憤地說:“作為宰相卻如此無知,看來宰相當用讀書人。”趙普嚇得一晚上都不敢洗臉,直到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臉上還都是墨汁。
上述這段故事流傳甚廣,可惜徒步翻遍史書也沒有找到出處,所以認為是後人臆造。雖然塗墨事件是假的,但接下來發生的故事卻是真的。從趙普那裏沒有找到答案的趙匡胤喊來了翰林學士陶穀、竇儀。博學多才的竇儀自非學識甚寡的趙普所能比,馬上給出了正確答案:“此必蜀物,蜀主(王衍)嚐有此號。”(註:前蜀後主王衍918年登基,次年改元幹德,用至924年,時為幹德六年。所鑄貨幣稱“幹德元寶”,至今仍有所見。)
聽完竇儀一番解釋的趙匡胤非常高興,《宋史?太祖本紀》載“乃大喜曰:‘作相須讀書人。’由是大重儒者” 。更有一說是“太祖嘆曰:‘宰相須用讀書人,卿可謂具宰相之才’”,對竇儀的學識大加讚揚,並於事後問宰相趙普,把竇儀也提拔為宰相好不好。
趙普此時可是聽君一席話,自掛東南枝,一個人當宰相幹得好好的,當然不願意來一個人和自己分權,更何況竇儀為人耿直,日後恐對自己不利,於是回答:“竇學士文藝有餘,經濟不足。”輕飄飄一句就讓太祖心裏犯起了嘀咕。而聞聽此語的竇儀自後也是鬱鬱不樂,竟於兩年後病逝。
一塊銅鏡引發出這麽多故事,恐怕是花蕊夫人攬鏡自娛時候所不曾想到的,早知如此,當初就該對著鏡子問問“魔鏡啊,魔鏡,誰是這個世界上氣量最小的男人”,說不定還能幫太祖送走一兩個不合適的宰相。
經歷了魔鏡事件,尤其是聽到太祖發出“宰相須用讀書人”的感慨之後,趙普擔心自己日後如果再像這次一樣表現無知,宰相肯定就沒得幹了,說不定還得回鄉下教書;趙匡胤也深感學識不夠,於是經常到大宋圖書館取書來讀,發誓將來再和花蕊夫人閑談,一定要作出一首比“太陽初出光赫赫”這樣的大白話好很多的詩出來。
而趙匡胤到圖書館取書讀完之後,往往喜歡第二天在朝堂上向大臣問起書中的內容,真不懂的地方固然是誠意諮詢,假不懂的地方就當然是向大臣賣弄一番了。這個倒也可以理解,沒文化的人都這樣。
但是趙匡胤驚奇地發現,他提出的問題,半桶水趙普多數情況下是張口結舌,畫了多年葫蘆的陶穀偶然也會語無倫次,甚至精於考證的竇儀有時也是一個字也答不上來,但隻有史館修撰盧多遜,每次麵對趙匡胤的問題,不但對答如流,而且娓娓而談,旁徵博引,甚至幽默風趣,口吐蓮花,隻聽得趙匡胤不時點頭讚許,回答不出問題的趙普們更是折服不已。
原來聰明強記、博涉經史卻一心覬覦宰相之位的盧多遜就在圖書館裏麵上班,每天待趙匡胤借完書走後,都會向圖書管理員打聽所借書目,然後再把此書拿回家通宵閱讀,第二天上朝被問起來焉有不明之理?徒步讀大學期間好幾門課學得雲裏霧裏,到了期末考試時候老師會專門抽出時間畫重點,於是接下來通宵達旦專挑畫線部分背誦,居然也能答好試卷。盧多遜讀書方式和當年專讀重點的徒步有得一拚,此時看到盧多遜的舉措,不禁感嘆投機取巧原來也不光是學生們幹的啊。
不過還是因為與趙普不和,因此終太祖一朝,盧多遜都沒能如願當上宰相,這點日後還會逐漸講到。
有了文化並且喜歡時常在朝廷上考一下大臣們的趙匡胤發動了高層的讀書熱,這個愛好很快傳遍全國,老百姓也愛上讀書了。當然,當官者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管好老百姓,而老百姓讀書的目的則當然是為了不做老百姓,然後來管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