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蜀之富庶,從李昊點評王愷、石崇之語可知一二。
後蜀宰相李昊讀到晉代以炫富而聞名的王愷、石崇的傳記,不禁失笑,稱“窮儉乞兒,以此為富,可笑可笑” 。王愷、石崇何許人也?這兩個富可敵國的大款曾在很長時間裏互相比富。王愷家裏用糖水刷鍋,石崇命廚房以蠟燭當柴火燒;王愷以紫絲編成屏障在門前夾道40裏,石崇用更貴重的彩緞鋪了50裏;皇帝賞賜給王愷一棵兩尺多高的珊瑚樹,王愷興沖沖向石崇炫耀,石崇卻一下子將其敲碎,命人從家裏搬出五六棵珊瑚樹來還他,每棵都有三四尺高。
但這種人在李昊的眼裏,卻不過兩個“窮儉乞兒”罷了。不比叫花子富上幾十倍,敢把別人稱作“叫花子”嗎?
讀到這裏,也許有讀者存疑,當官的有錢,算得了什麽。萬一後蜀隻有政府錢多,百姓民不聊生,那就是一個薑子牙所稱的“無道之國”,還不是白搭?薑子牙曾告誡周文王:“王者之國,使民富;霸者之國,使士富;僅存之國,使大夫富;無道之國,使國家富。”
這是個好問題。
民間的富裕程度不好衡量,但可以從物價水平略做比較。《資治通鑑》載:唐太宗貞觀年間,“鬥米不過三四錢”;而《蜀檮杌》論及後蜀之富庶時,說廣政年間“蜀中久安,賦役俱省,鬥米三錢”,主要的糧食價格比公認的大唐盛世之時還要便宜,後蜀想必早已解決溫飽問題,而向小康線邁進;有了便宜大米,老百姓吃飯之時肯定是想吃米飯就吃米飯,想喝稀粥就喝稀粥,米飯盛兩碗,一碗自己吃,一碗餵雞吃!
所治之地國富民安,孟昶自然有理由躊躇滿誌,自信非常。所以日後柴榮舉兵西進,攻克秦、成、階三州之後,孟昶寫信向柴榮求和,落款寫的都是“大蜀皇帝”某某,柴榮惱火,不予回復,而後繼續興兵,再克鳳州。好在隨後柴榮還要攻打南唐,所以拿下四州之後就罷兵回開封了。
不久之後孟昶驚聞周世宗擊破南唐,擔心下一步又要舉兵伐蜀了,於是再次上書柴榮,無奈周世宗仍不答理,孟昶鬱悶,自尊心受到打擊,憤憤地說:“朕為天子郊祀天地時,爾猶作賊,何敢如是!”說的倒也是實話,16歲的孟昶當上皇帝的時候,7歲的趙匡胤穿著開襠褲滿地跟人鬥蛐蛐,而那時13歲的柴榮,還到處跟人走街串巷販賣茶葉,處於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境地,如今在我麵前擺什麽架子,稱你作“兄弟”你還不理我,這都什麽世道。
如果孟昶此時突然像他老爹一樣得病死掉,那麽必定會在歷史上留下一段清廉治國的好名聲,廟號就會是“後蜀太宗”,不但不至於落下“後主”之名,而且大家在談起這位英年早逝的大蜀皇帝的時候,也會像說起英年早逝的柴榮那樣滿臉遺憾,並且表示惋惜。
可惜他沒死。而且活著就要折騰。
孟子說:飽暖思淫慾。
讓一個已經取得輝煌成績的人長久保持謙虛清醒的頭腦、孜孜不倦的態度是很困難的,英雄如唐太宗者,昔日征戰南北所向披靡,玄武門前百步穿楊,被尊為“天可汗”之時萬民朝拜,何等的英明神武,到了晚年仍在立太子問題上犯了鼠目寸光之忌,立溫馴服從的李治為太子,本意是這樣會讓另外幾個兒子得以善終,卻不料此舉竟幾乎讓大唐王朝提前善終。
還有本書開頭曾經提到的近代科學史上罕有的天才牛頓,讀完《宋史?太祖本紀》之後為了驗證趙匡胤騎馬狂奔,腦袋撞木門上一事的真實性,經數年鑽研而得出萬有引力定律,其後又在物理、數學諸多領域取得幾乎無人突破的成就,但是到了晚年,竟然花了20多年時間企圖證明上帝的存在,而且至死都沒能證明出個所以然,留下終身遺憾。
李世民、牛頓尚且如此,年輕的孟昶又怎能免俗?
於是在治國數載並取得若幹成效之後,孟昶的很多業餘愛好就漸漸成了他每天的主要工作,一頭紮進自己的小天地,不問政事,把國家大小事務都交給旁人處理。
不過,孟昶終究是個文化人,玩起來既不像前朝的暴虐之君,酒池肉林以為樂事;也不像後來的朱氏子孫,潛心研究木工技術。孟昶的業餘愛好是很上檔次的,玩的都是文化。
歸納起來,大致是種花、填詞、寫春聯;行醫、雕刻、開畫院。
下一章還會提及孟昶這些愛好,所以此處就一筆帶過了。除此之外,成年後的孟昶還突然變得 “好房中術”,其症狀和當年荊南的高保勗有得一拚。據說孟昶與比他小五歲的高保勗某次偶然相遇,兩人一同談到都愛讀的《金瓶梅》,如遇知音,論及書中醉生夢死的西門慶,高保勗不禁感嘆“大丈夫生當如此”,而孟昶微微一笑,“彼可取而代之”,境界高下立現。所以日後高保勗召集很多江陵的娼妓到官府,自己圍觀其淫樂,並寫下“為人不識武藤蘭,稱帝江陵也枉然”的詩句,孟昶卻是尋到了國色天香、美得驚動宋太祖的知音花蕊夫人,愛情故事得以千古流傳,與高保勗所幹之事,又不在同一個檔次了。
有朋友讀至此處,向徒步提出疑問:《金瓶梅》成書之日,孟昶高保勗死了幾百年都不知道,兩人哪裏來的機會對此書指指點點。
後蜀宰相李昊讀到晉代以炫富而聞名的王愷、石崇的傳記,不禁失笑,稱“窮儉乞兒,以此為富,可笑可笑” 。王愷、石崇何許人也?這兩個富可敵國的大款曾在很長時間裏互相比富。王愷家裏用糖水刷鍋,石崇命廚房以蠟燭當柴火燒;王愷以紫絲編成屏障在門前夾道40裏,石崇用更貴重的彩緞鋪了50裏;皇帝賞賜給王愷一棵兩尺多高的珊瑚樹,王愷興沖沖向石崇炫耀,石崇卻一下子將其敲碎,命人從家裏搬出五六棵珊瑚樹來還他,每棵都有三四尺高。
但這種人在李昊的眼裏,卻不過兩個“窮儉乞兒”罷了。不比叫花子富上幾十倍,敢把別人稱作“叫花子”嗎?
讀到這裏,也許有讀者存疑,當官的有錢,算得了什麽。萬一後蜀隻有政府錢多,百姓民不聊生,那就是一個薑子牙所稱的“無道之國”,還不是白搭?薑子牙曾告誡周文王:“王者之國,使民富;霸者之國,使士富;僅存之國,使大夫富;無道之國,使國家富。”
這是個好問題。
民間的富裕程度不好衡量,但可以從物價水平略做比較。《資治通鑑》載:唐太宗貞觀年間,“鬥米不過三四錢”;而《蜀檮杌》論及後蜀之富庶時,說廣政年間“蜀中久安,賦役俱省,鬥米三錢”,主要的糧食價格比公認的大唐盛世之時還要便宜,後蜀想必早已解決溫飽問題,而向小康線邁進;有了便宜大米,老百姓吃飯之時肯定是想吃米飯就吃米飯,想喝稀粥就喝稀粥,米飯盛兩碗,一碗自己吃,一碗餵雞吃!
所治之地國富民安,孟昶自然有理由躊躇滿誌,自信非常。所以日後柴榮舉兵西進,攻克秦、成、階三州之後,孟昶寫信向柴榮求和,落款寫的都是“大蜀皇帝”某某,柴榮惱火,不予回復,而後繼續興兵,再克鳳州。好在隨後柴榮還要攻打南唐,所以拿下四州之後就罷兵回開封了。
不久之後孟昶驚聞周世宗擊破南唐,擔心下一步又要舉兵伐蜀了,於是再次上書柴榮,無奈周世宗仍不答理,孟昶鬱悶,自尊心受到打擊,憤憤地說:“朕為天子郊祀天地時,爾猶作賊,何敢如是!”說的倒也是實話,16歲的孟昶當上皇帝的時候,7歲的趙匡胤穿著開襠褲滿地跟人鬥蛐蛐,而那時13歲的柴榮,還到處跟人走街串巷販賣茶葉,處於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境地,如今在我麵前擺什麽架子,稱你作“兄弟”你還不理我,這都什麽世道。
如果孟昶此時突然像他老爹一樣得病死掉,那麽必定會在歷史上留下一段清廉治國的好名聲,廟號就會是“後蜀太宗”,不但不至於落下“後主”之名,而且大家在談起這位英年早逝的大蜀皇帝的時候,也會像說起英年早逝的柴榮那樣滿臉遺憾,並且表示惋惜。
可惜他沒死。而且活著就要折騰。
孟子說:飽暖思淫慾。
讓一個已經取得輝煌成績的人長久保持謙虛清醒的頭腦、孜孜不倦的態度是很困難的,英雄如唐太宗者,昔日征戰南北所向披靡,玄武門前百步穿楊,被尊為“天可汗”之時萬民朝拜,何等的英明神武,到了晚年仍在立太子問題上犯了鼠目寸光之忌,立溫馴服從的李治為太子,本意是這樣會讓另外幾個兒子得以善終,卻不料此舉竟幾乎讓大唐王朝提前善終。
還有本書開頭曾經提到的近代科學史上罕有的天才牛頓,讀完《宋史?太祖本紀》之後為了驗證趙匡胤騎馬狂奔,腦袋撞木門上一事的真實性,經數年鑽研而得出萬有引力定律,其後又在物理、數學諸多領域取得幾乎無人突破的成就,但是到了晚年,竟然花了20多年時間企圖證明上帝的存在,而且至死都沒能證明出個所以然,留下終身遺憾。
李世民、牛頓尚且如此,年輕的孟昶又怎能免俗?
於是在治國數載並取得若幹成效之後,孟昶的很多業餘愛好就漸漸成了他每天的主要工作,一頭紮進自己的小天地,不問政事,把國家大小事務都交給旁人處理。
不過,孟昶終究是個文化人,玩起來既不像前朝的暴虐之君,酒池肉林以為樂事;也不像後來的朱氏子孫,潛心研究木工技術。孟昶的業餘愛好是很上檔次的,玩的都是文化。
歸納起來,大致是種花、填詞、寫春聯;行醫、雕刻、開畫院。
下一章還會提及孟昶這些愛好,所以此處就一筆帶過了。除此之外,成年後的孟昶還突然變得 “好房中術”,其症狀和當年荊南的高保勗有得一拚。據說孟昶與比他小五歲的高保勗某次偶然相遇,兩人一同談到都愛讀的《金瓶梅》,如遇知音,論及書中醉生夢死的西門慶,高保勗不禁感嘆“大丈夫生當如此”,而孟昶微微一笑,“彼可取而代之”,境界高下立現。所以日後高保勗召集很多江陵的娼妓到官府,自己圍觀其淫樂,並寫下“為人不識武藤蘭,稱帝江陵也枉然”的詩句,孟昶卻是尋到了國色天香、美得驚動宋太祖的知音花蕊夫人,愛情故事得以千古流傳,與高保勗所幹之事,又不在同一個檔次了。
有朋友讀至此處,向徒步提出疑問:《金瓶梅》成書之日,孟昶高保勗死了幾百年都不知道,兩人哪裏來的機會對此書指指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