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偷偷立國,同樣的殫精竭慮,然地處四麵被圍的荊南雖左衝右突,發展數十年也隻有三州之地;而在後蜀當皇帝的孟知祥盤踞天府之國,四麵山川圍繞,氣候適宜,形成天然屏障,不但冷風吹不進去,而且敵人打不進來,發展數年,國富力強,日後不幾年,孟昶甚至有了和柴榮叫板的資本——隻是高季興死得早,否則得空了研究一下歷史,對比自己和孟知祥一樣的奮鬥、相異的結果,一定會長嘆一聲: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啊。
可惜孟知祥運氣雖好,卻不長壽,剛當上皇帝半年就在明德元年七月患腦溢血死去,第三子孟昶即位,年僅16。
應該說,當上皇帝的孟昶,在其後很長時間裏都麵臨了一個極為有利的國際環境,因為中原地區紛爭不休,皇帝正像賭場上的莊家換個不停:後唐閔帝李從厚跟表兄李從珂的戰鬥已經分出勝負,李從厚被推翻;李從珂稱帝不久,又被石敬瑭借契丹兵打敗,石敬瑭建立後晉;幾年後,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貴又被契丹軍隊俘虜,後晉大將劉知遠乘機建立後漢;劉知遠剛死,兒子劉承祐又被郭威推翻,建立後周。趁著沒人管,孟昶還可以偷空打幾場主動出擊的戰爭,搶幾塊地回來。日後柴榮對後蜀發兵,占領的東北秦、成、階、鳳四州之地,就是這段時間孟昶發兵從劉知遠手裏搶過來的。但對孟昶來說,搶人家的東西又被柴榮搶走,倒也不是多麽嚴重的事情,略加傷心,寫幾首詩安慰一下自己也就過去了。
孟昶治理後蜀的近三十年裏,中原皇帝自顧尚且不暇,哪有精力照看後蜀,再加上進入四川的路實在不好走,我們很快就會見識到——不然李白也發不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嘆息了——因此孟昶的後蜀本土一直非常安定,沒有遭受戰火肆虐,不光老百姓,皇帝本人的日子也一直過得很舒坦。可惜那時候的軍工業不夠發達,否則孟昶還可以趁著別國打仗的機會,販賣些火箭筒之類賺點外匯,發他幾筆戰爭財。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個遠近,從時間上講得通,從空間上看,似乎也對。即位之初的孟昶,雖然國際環境一片大好,國內卻是一團糟,準確地說,是朝廷上下一團糟。
就像日後劉知遠死後給兒子劉承祐留下了楊邠、郭威等五位顧命大臣一樣,死前的孟知祥也給兒子留下了幾位顧命大臣,大將軍李仁罕、禦林軍首領張業、藩鎮大將軍李肇。看來這兩位開國皇帝的名字取得不好,知遠者所知不遠,知祥者也未必祥。
因為這三人壓根不把年幼的孟昶放在眼裏。
他們倒是沒有楊邠等人那麽粗魯,在朝廷上公然禁止小皇帝開口說話,但是完全把蜀國當成了自家的菜地,想種白菜就種白菜,想挖蘿蔔就挖蘿蔔,李仁罕、張業舅甥倆幹的主要事情是蓋房子,而蓋房子免不了征地,在這個過程中奪人良田,毀人墳墓無數,毫無顧忌;藩鎮大將李肇,則是天天拄著拐杖,見到皇帝就拱一下手,對孟昶說老臣有病在身,不能下拜,鞠個躬算了,陛下你就將就一下啦。
孟昶很生氣,後果同樣很嚴重。
與劉承祐主演的《少年天子殺人事件》故事情節相同,孟昶同樣採取了幹淨利落的手段,即位後數月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抓住李仁罕問斬,殺其全家。不過與劉承祐的魯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6歲的孟昶此時顯示出了極為老練的一麵,殺完李仁罕之後怕引起動亂,而沒有找此時掌握禦林軍的張業的麻煩,反而任命其為宰相。
可惜這位新宰相對前車之覆視而不見,舅舅剛剛因為目無法紀被誅,他這外甥壞事做起來更加變本加厲,竟然在自己家裏開起了監獄,更以嚴酷治人聞名四川,史載“蜀人大怨”。於是過了幾年,等大家都把李仁罕忘得差不多的時候,孟昶又同樣幹淨利落地把張業也逮來殺掉了。
殺人給人看,很明顯比殺雞給猴看效果更為顯著。
聞知李仁罕等人被誅殺信息的李肇,突然像吃了新蓋中蓋的鈣片,腰不酸了,背不疼了,腿也不抽筋了,再見孟昶時老遠就扔掉拐杖,跪伏於地,大氣也不敢喘。
從誅殺權臣的經歷來看,史書上對孟昶的評價“資質端凝,少年老成,果敢剛毅”,果然是恰如其分。此時近憂已除,遠患未至,頗有追求的孟昶開始了自己的治國之旅,其隨後治國的表現,也無愧明君之名。
孟昶為了告誡官員嚴謹理政,不要貪贓枉法,曾親自撰寫了24句、96字的《官箴》頒布國內,字字珠璣,句句中肯,愛民之心,溢於言表。全文曰: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長,撫養安綏。政在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寬猛得所,風俗可移。無令侵削,毋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為爾戒,體朕深思。”
當然,僅靠為官者的自律,就算把《官箴》熟讀到背下來也是不夠的,孟昶還在朝堂設置舉報箱,以聽取民間意見,百姓有冤情苦楚的,可直接向皇帝上訪告狀,孟昶根據舉報,查實處理。史書上說孟昶“於朝堂置匭,以通下情”,開創了讓百姓監督政府的先河。
在勵精圖治、勤政愛民的孟昶的治理下,後蜀國富民強,官場廉潔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宋朝張唐英《蜀檮杌》稱 “昶……自襲位,頗勤於政,邊境不聳,國內阜安”,境內一派繁榮富庶景象。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啊。
可惜孟知祥運氣雖好,卻不長壽,剛當上皇帝半年就在明德元年七月患腦溢血死去,第三子孟昶即位,年僅16。
應該說,當上皇帝的孟昶,在其後很長時間裏都麵臨了一個極為有利的國際環境,因為中原地區紛爭不休,皇帝正像賭場上的莊家換個不停:後唐閔帝李從厚跟表兄李從珂的戰鬥已經分出勝負,李從厚被推翻;李從珂稱帝不久,又被石敬瑭借契丹兵打敗,石敬瑭建立後晉;幾年後,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貴又被契丹軍隊俘虜,後晉大將劉知遠乘機建立後漢;劉知遠剛死,兒子劉承祐又被郭威推翻,建立後周。趁著沒人管,孟昶還可以偷空打幾場主動出擊的戰爭,搶幾塊地回來。日後柴榮對後蜀發兵,占領的東北秦、成、階、鳳四州之地,就是這段時間孟昶發兵從劉知遠手裏搶過來的。但對孟昶來說,搶人家的東西又被柴榮搶走,倒也不是多麽嚴重的事情,略加傷心,寫幾首詩安慰一下自己也就過去了。
孟昶治理後蜀的近三十年裏,中原皇帝自顧尚且不暇,哪有精力照看後蜀,再加上進入四川的路實在不好走,我們很快就會見識到——不然李白也發不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嘆息了——因此孟昶的後蜀本土一直非常安定,沒有遭受戰火肆虐,不光老百姓,皇帝本人的日子也一直過得很舒坦。可惜那時候的軍工業不夠發達,否則孟昶還可以趁著別國打仗的機會,販賣些火箭筒之類賺點外匯,發他幾筆戰爭財。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個遠近,從時間上講得通,從空間上看,似乎也對。即位之初的孟昶,雖然國際環境一片大好,國內卻是一團糟,準確地說,是朝廷上下一團糟。
就像日後劉知遠死後給兒子劉承祐留下了楊邠、郭威等五位顧命大臣一樣,死前的孟知祥也給兒子留下了幾位顧命大臣,大將軍李仁罕、禦林軍首領張業、藩鎮大將軍李肇。看來這兩位開國皇帝的名字取得不好,知遠者所知不遠,知祥者也未必祥。
因為這三人壓根不把年幼的孟昶放在眼裏。
他們倒是沒有楊邠等人那麽粗魯,在朝廷上公然禁止小皇帝開口說話,但是完全把蜀國當成了自家的菜地,想種白菜就種白菜,想挖蘿蔔就挖蘿蔔,李仁罕、張業舅甥倆幹的主要事情是蓋房子,而蓋房子免不了征地,在這個過程中奪人良田,毀人墳墓無數,毫無顧忌;藩鎮大將李肇,則是天天拄著拐杖,見到皇帝就拱一下手,對孟昶說老臣有病在身,不能下拜,鞠個躬算了,陛下你就將就一下啦。
孟昶很生氣,後果同樣很嚴重。
與劉承祐主演的《少年天子殺人事件》故事情節相同,孟昶同樣採取了幹淨利落的手段,即位後數月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抓住李仁罕問斬,殺其全家。不過與劉承祐的魯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6歲的孟昶此時顯示出了極為老練的一麵,殺完李仁罕之後怕引起動亂,而沒有找此時掌握禦林軍的張業的麻煩,反而任命其為宰相。
可惜這位新宰相對前車之覆視而不見,舅舅剛剛因為目無法紀被誅,他這外甥壞事做起來更加變本加厲,竟然在自己家裏開起了監獄,更以嚴酷治人聞名四川,史載“蜀人大怨”。於是過了幾年,等大家都把李仁罕忘得差不多的時候,孟昶又同樣幹淨利落地把張業也逮來殺掉了。
殺人給人看,很明顯比殺雞給猴看效果更為顯著。
聞知李仁罕等人被誅殺信息的李肇,突然像吃了新蓋中蓋的鈣片,腰不酸了,背不疼了,腿也不抽筋了,再見孟昶時老遠就扔掉拐杖,跪伏於地,大氣也不敢喘。
從誅殺權臣的經歷來看,史書上對孟昶的評價“資質端凝,少年老成,果敢剛毅”,果然是恰如其分。此時近憂已除,遠患未至,頗有追求的孟昶開始了自己的治國之旅,其隨後治國的表現,也無愧明君之名。
孟昶為了告誡官員嚴謹理政,不要貪贓枉法,曾親自撰寫了24句、96字的《官箴》頒布國內,字字珠璣,句句中肯,愛民之心,溢於言表。全文曰: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長,撫養安綏。政在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寬猛得所,風俗可移。無令侵削,毋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為爾戒,體朕深思。”
當然,僅靠為官者的自律,就算把《官箴》熟讀到背下來也是不夠的,孟昶還在朝堂設置舉報箱,以聽取民間意見,百姓有冤情苦楚的,可直接向皇帝上訪告狀,孟昶根據舉報,查實處理。史書上說孟昶“於朝堂置匭,以通下情”,開創了讓百姓監督政府的先河。
在勵精圖治、勤政愛民的孟昶的治理下,後蜀國富民強,官場廉潔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宋朝張唐英《蜀檮杌》稱 “昶……自襲位,頗勤於政,邊境不聳,國內阜安”,境內一派繁榮富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