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德元年(963)五月,趙匡胤命人增修京城宮殿,落成之日,太祖端坐大殿,令人將各門依次打開,隻見宮殿各門各廊都是縱橫分明,端正通豁,毫無曲徑通幽之膩,太祖滿懷感慨地對左右說:“此如我心,小有邪曲,人皆見之。”
誠如其行!
第十五章 和平演變
頭年秋天夜宴之後,趙匡胤一直忙於精兵繁政的實踐,當然閑暇之餘也不忘讀書。《將星,照耀大周》曾有記載:當年跟著柴榮攻打南唐的時候,趙匡胤就除了每日演練“太祖長拳”,還帶著好幾箱子的書,每晚讀到夜深。如今不用打仗,讀書更顯方便,趙匡胤時常勉勵自己:一天不讀書,趕不上小趙普。
這天晚上趙匡胤努力讀書的時候,突然見到一個成語,不但意思不解,甚至還有一個字不認識,叫做“假道伐虢”。於是急忙求助趙普。
趙普也不認識,趕忙翻出《康熙字典》——不對,是《說文解字》,研習了一番,然後給太祖上了一會兒課。
趙普告訴趙匡胤,這個你也不認識、我也不認識的字,念“國”,是春秋一個國家名。“假道伐虢”,就是借條道把虢國給滅了。
這個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春秋時期,虞、虢二國為靠近晉國的鄰邦,唇齒相依。晉國早有吞併他們的野心,於是先用名馬、寶玉買通了虞公,虞公允許借道攻打虢國,還派兵為晉軍充當先頭部隊。這年夏天,晉國占領了虢國的下陽。三年後,晉獻公又向虞國借道,還是攻打虢國。大臣以“鋪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相勸,讓虞公聯虢抗晉,不要借道,虞公不聽。到了臘月,晉軍滅虢國後勝利班師,將晉國軍隊駐紮在虞國,然後乘其不備,發起突然襲擊,輕而易舉順手將虞國消滅。
趙匡胤聽完,撫掌感嘆:這故事太有意思了,咱們有機會實踐一下不?趙普麵有難色,說陛下您也太真性情了,剛剛這字還不認識,我翻了半天詞典才查出來,你聽完就要實踐啊?
趙匡胤遺憾地搖搖頭,那咱們再等等吧。
出乎君臣意料,他們很快就等到這個實踐的機會了。
此刻的趙匡胤和趙普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個看似偶然的學習成語的機會,竟拉開了歷時15年的統一戰爭的帷幕。從此,從淮河到黃河,從長江到珠江,這片四分五裂的廣袤疆土重歸一統,封建王朝中唯一一個可堪與大唐並列的盛世即將稱雄於世。
提供實踐機會的是南方的荊南、武平兩個小國。
從地圖上看,荊南、武平兩國相鄰,南北接壤、東迄南唐、西至後蜀、南臨南漢,極有戰略價值。兩國加上北麵的宋朝,剛好成一塊夾心三明治,麵積狹小的荊南政權,就是三明治中間的那塊餡。
荊南這塊始創於924年的餡,創建者名叫高季興。
後梁開平元年(907),高季興因為協助朱溫滅敵立下戰功,被任命為荊南節度使,不過當時荊南所轄的十州為鄰道侵奪,隻留下江陵一城,好比今天派你當湖北省長,歸你管的卻隻有荊州市,其他武漢襄樊什麽的都是別人的地,高季興的鬱悶可想而知。
不過高季興是一個喜歡折騰的人。
到任後,他招集流散兵民,網羅士人,安撫百姓,積蓄力量,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輔佐,趁著中原紛擾不休的機會,偷偷當起了老大。不久之後朱溫掛了,中原政權歸了李氏後唐,高季興遂於後唐同光二年(924)三月被李存勖加封南平王,正式建立了荊南政權,都府設江陵(今湖北江陵),轄荊(今湖北江陵)、歸(今湖北秭歸)、峽(今湖北宜昌)三州之地,過上了不怎麽有人管的皇帝日子。
不過荊南先天條件太差,地狹力弱,又四麵被圍,好比遺傳基因不良的孩子,再怎麽發育也是比人差一截,建立政權後國力貧瘠,偶爾甚至要靠劫個道賺點外快,日子過得緊巴巴,跟北漢有得一拚。
愛折騰的高季興深知自己被四麵夾擊的處境,歸納出一句箴言:想致富,弄地皮。其實這點古今亦然,你看看如今賺錢的企業,有幾個不是買了土地來搞房地產的——所以高季興想方設法擴大地皮,先後與後蜀孟氏、後唐李存勖、南楚馬殷等打仗無數,有勝有敗,可是效果不佳,幾年下來領土未見擴大,腦袋倒是大了不少。
到了後唐天成三年(928),高季興突然不折騰了,因為他於這年的十二月病死江陵,子高從誨即位。
高從誨麵臨的國際形勢跟他老爹一樣,採取的方式卻跟高季興的四麵交戰不同,高從誨的世界觀是:隻要有好處,我就抱大腿,無論粗與細,管他腿歸誰。
於是我們看到,石敬瑭奪位之後,高從誨立刻上表祝賀石敬瑭;幾年以後,石敬瑭的爸爸耶律德光滅了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貴,高從誨又拜倒在耶律德光的膝前;等日後劉知遠崛起,高從誨又趕緊向劉知遠套近乎,不過劉知遠稱帝後,許諾給高從誨的好處一個也沒兌現,憤怒的高從誨隨即和劉知遠撕破臉皮,轉向南唐和後蜀稱臣。
過了幾年高從誨突然醒悟,這些小國每年發下來的賞賜對比於中原皇帝所發,就像如今小公司的年終獎對比於中石油,數量、質量差別都很大。於是在劉知遠死後,高從誨又在後漢幹祐元年(948)六月,遣使向後漢謝罪,打算重向後漢稱臣。此時還沒上演少年天子殺人故事的劉承祐脾氣還很好,沒和高從誨多計較,就和荊南和好了。
誠如其行!
第十五章 和平演變
頭年秋天夜宴之後,趙匡胤一直忙於精兵繁政的實踐,當然閑暇之餘也不忘讀書。《將星,照耀大周》曾有記載:當年跟著柴榮攻打南唐的時候,趙匡胤就除了每日演練“太祖長拳”,還帶著好幾箱子的書,每晚讀到夜深。如今不用打仗,讀書更顯方便,趙匡胤時常勉勵自己:一天不讀書,趕不上小趙普。
這天晚上趙匡胤努力讀書的時候,突然見到一個成語,不但意思不解,甚至還有一個字不認識,叫做“假道伐虢”。於是急忙求助趙普。
趙普也不認識,趕忙翻出《康熙字典》——不對,是《說文解字》,研習了一番,然後給太祖上了一會兒課。
趙普告訴趙匡胤,這個你也不認識、我也不認識的字,念“國”,是春秋一個國家名。“假道伐虢”,就是借條道把虢國給滅了。
這個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春秋時期,虞、虢二國為靠近晉國的鄰邦,唇齒相依。晉國早有吞併他們的野心,於是先用名馬、寶玉買通了虞公,虞公允許借道攻打虢國,還派兵為晉軍充當先頭部隊。這年夏天,晉國占領了虢國的下陽。三年後,晉獻公又向虞國借道,還是攻打虢國。大臣以“鋪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相勸,讓虞公聯虢抗晉,不要借道,虞公不聽。到了臘月,晉軍滅虢國後勝利班師,將晉國軍隊駐紮在虞國,然後乘其不備,發起突然襲擊,輕而易舉順手將虞國消滅。
趙匡胤聽完,撫掌感嘆:這故事太有意思了,咱們有機會實踐一下不?趙普麵有難色,說陛下您也太真性情了,剛剛這字還不認識,我翻了半天詞典才查出來,你聽完就要實踐啊?
趙匡胤遺憾地搖搖頭,那咱們再等等吧。
出乎君臣意料,他們很快就等到這個實踐的機會了。
此刻的趙匡胤和趙普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個看似偶然的學習成語的機會,竟拉開了歷時15年的統一戰爭的帷幕。從此,從淮河到黃河,從長江到珠江,這片四分五裂的廣袤疆土重歸一統,封建王朝中唯一一個可堪與大唐並列的盛世即將稱雄於世。
提供實踐機會的是南方的荊南、武平兩個小國。
從地圖上看,荊南、武平兩國相鄰,南北接壤、東迄南唐、西至後蜀、南臨南漢,極有戰略價值。兩國加上北麵的宋朝,剛好成一塊夾心三明治,麵積狹小的荊南政權,就是三明治中間的那塊餡。
荊南這塊始創於924年的餡,創建者名叫高季興。
後梁開平元年(907),高季興因為協助朱溫滅敵立下戰功,被任命為荊南節度使,不過當時荊南所轄的十州為鄰道侵奪,隻留下江陵一城,好比今天派你當湖北省長,歸你管的卻隻有荊州市,其他武漢襄樊什麽的都是別人的地,高季興的鬱悶可想而知。
不過高季興是一個喜歡折騰的人。
到任後,他招集流散兵民,網羅士人,安撫百姓,積蓄力量,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輔佐,趁著中原紛擾不休的機會,偷偷當起了老大。不久之後朱溫掛了,中原政權歸了李氏後唐,高季興遂於後唐同光二年(924)三月被李存勖加封南平王,正式建立了荊南政權,都府設江陵(今湖北江陵),轄荊(今湖北江陵)、歸(今湖北秭歸)、峽(今湖北宜昌)三州之地,過上了不怎麽有人管的皇帝日子。
不過荊南先天條件太差,地狹力弱,又四麵被圍,好比遺傳基因不良的孩子,再怎麽發育也是比人差一截,建立政權後國力貧瘠,偶爾甚至要靠劫個道賺點外快,日子過得緊巴巴,跟北漢有得一拚。
愛折騰的高季興深知自己被四麵夾擊的處境,歸納出一句箴言:想致富,弄地皮。其實這點古今亦然,你看看如今賺錢的企業,有幾個不是買了土地來搞房地產的——所以高季興想方設法擴大地皮,先後與後蜀孟氏、後唐李存勖、南楚馬殷等打仗無數,有勝有敗,可是效果不佳,幾年下來領土未見擴大,腦袋倒是大了不少。
到了後唐天成三年(928),高季興突然不折騰了,因為他於這年的十二月病死江陵,子高從誨即位。
高從誨麵臨的國際形勢跟他老爹一樣,採取的方式卻跟高季興的四麵交戰不同,高從誨的世界觀是:隻要有好處,我就抱大腿,無論粗與細,管他腿歸誰。
於是我們看到,石敬瑭奪位之後,高從誨立刻上表祝賀石敬瑭;幾年以後,石敬瑭的爸爸耶律德光滅了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貴,高從誨又拜倒在耶律德光的膝前;等日後劉知遠崛起,高從誨又趕緊向劉知遠套近乎,不過劉知遠稱帝後,許諾給高從誨的好處一個也沒兌現,憤怒的高從誨隨即和劉知遠撕破臉皮,轉向南唐和後蜀稱臣。
過了幾年高從誨突然醒悟,這些小國每年發下來的賞賜對比於中原皇帝所發,就像如今小公司的年終獎對比於中石油,數量、質量差別都很大。於是在劉知遠死後,高從誨又在後漢幹祐元年(948)六月,遣使向後漢謝罪,打算重向後漢稱臣。此時還沒上演少年天子殺人故事的劉承祐脾氣還很好,沒和高從誨多計較,就和荊南和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