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皇帝很慘很淒涼,國內百姓很爽很幸福。因為除了打了很多仗,這麽多年柴榮還解決了更多國內民生問題。
先是擴建首都,將開封變成一個周長二十二公裏,麵積二十五平方公裏的新城,比舊開封麵積大了數倍。老開封市區的街道彎彎曲曲,車子走在裏麵,你遠遠看去會以為司機是醉酒駕駛,如果放在今天,肯定會有交警衝上去拿個東西讓你吹一下。柴榮現在下令將街道全麵修成直道,寬度分成五十步、三十步、二十步三種,一步約為現在0.22米——那麽最寬的開封街道大約11米,比如今三車道略寬。同時,城市改造過程中,柴榮下令將城區內存在的大量墳墓,一律遷到城外安置。在古代人的意識中,遷墳是非常不吉利的,因此有不明真相的群眾對此怨言不止,甚至咒罵柴榮。柴榮感慨:“朕知道修建外城,死人、活人均受到影響,但你們誰又理解朕的苦衷?有些人罵朕,朕自當之,他日終為人利。”遭受罵名仍為民圖福利,千載之下讀來此段,仍感覺其心如朗朗幹坤。在柴榮的努力下,新建後的開封城高樓林立,市容市貌煥然一新,壯麗無比,無愧於當時“大都市”的名號。
需要說明的是,此次開封擴建之後,下一次大修已經是60年後的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了。在古代建築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大型城市的建築使用了60年而沒有進行大修,足以說明開封新城的建築質量。
如果上麵這幾件事看起來還比較溫和,那麽接下來發生的故事就比較震撼了。
顯德二年(955)五月,戰亂中的大國後周朝首都開封傳出一條消息:廢除全國大部分佛教寺院,將其內大量的銅器、佛像、鍾鼎限期熔毀,僧尼強迫還鄉種田!消息一出,舉世震驚——大家以為柴榮瘋了。
柴榮當然沒瘋,消息發出前不久,他還在指揮軍隊攻打後蜀呢。但是打著打著,柴榮發現國庫沒錢了。沒錢了就造唄,反正你掌管國庫,想造多少就造多少——很巧,柴榮也是這麽想的。
柴榮沒學過經濟學,不必研究發行貨幣之前需要多少的黃金儲備以及諸如此類的讓人頭疼問題——農民經濟學家慕容彥超倒是對此問題有所研究,在兗州的時候還成功地發動過一場通貨膨脹,可惜慕容彥超已經死掉好幾年了。於是柴榮下令鑄錢,接著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鑄錢需要銅,可是國家沒有銅。
銅呢?
徒步幫柴榮找到了答案。
唐朝末年開始,社會動盪,百姓發現混口飯吃變得越來越難。於是誌向大者入身行伍,相信槍桿子裏麵出政權,決心打造出一個太平年代。誌向小者在家好好學習,以圖“學而優則仕”,等前者打造出太平年代之後幫忙建設太平年代。然而還有更多的人,讀不了書,打不了仗,於是出家當和尚,在前麵兩種人的太平年代到來之前獨自提前體驗太平年代——因為當和尚和吹牛一樣是不用上稅的。於是很快,隨著從業人員的增加,佛教迅速發展,寺院也成了逃避賦稅的天堂。
顯德末年,全國人口約483萬(《宋史?地理誌》,按每戶5口人計算),另一個數據是說此時人口約1154萬(《舊五代史?食貨誌》,亦按每戶5口人計算),如果按照人口年自然增長率為10%計算,顯德初年的人口應該約為此數字的六成。
然而此時全國和尚、尼姑的人口卻是很精確的,將近75萬人,全國大小寺廟共33030所(數據根據《資治通鑑》第292卷換算)。一方麵是亂世之下人口銳減,另一方麵是不幹活、不繳稅的佛門弟子越來越多,甚至作奸犯科的都加入到和尚的行列,這一切大大影響了國家的形象和稅收收入。
最重要的,因為敬佛太深,民間百姓紛紛銷毀銅錢,以鑄造器皿及鑄佛像,床頭、灶尾,擺的都是。
所以國家沒銅了。
於是柴榮發怒了。
955年5月,他下令:未經朝廷敕賜匾額的寺院全部廢除,禁止私下剃髮出家當和尚、尼姑,現有的和尚、尼姑隊伍要大幅精簡。
9月,下令:除了朝廷的禮器、兵器以及寺廟道觀的鍾磬、鈸鑔、鈴鐸之類準許保留外,其餘民間的銅器、佛像,五十天內全部送交官府;過期不交,重量在五斤以上的判死罪,五斤以下,按重量量刑。當然政府不是白拿的,會用等值的物品兌換,史書載,“給其直”。
柴榮的執行力是驚人的,於是很快全國拆除了九成的寺廟,保存2694座,留下僧尼61200人。保存的寺廟裏麵,有我們直到今天仍然無比熟悉的名字:登封少林寺、洛陽白馬寺、開封大相國寺、西安法王寺、河南寶豐清涼寺、高平開化寺……不一而足。
對於那些想在開曼群島和維京群島註冊公司的人,柴榮做了嚴格的資格限製:如果父母、祖父母健在,家中別無其他子女侍養者,不準出家;有不良信用記錄者,譬如有偷盜姦淫前科者不許出家;出家者必須有父母開具的同意出家的書麵證明,如果父母、祖父母都不在了,證明可由同宗近親出具;得到這個證明後你還不能出家,還要經過理論考試,考試的內容是念經——
要做和尚,必須能背誦經文一百紙,或讀熟經文五百紙;
要做尼姑,必須能背誦經文七十紙,或讀熟經文三百紙。
先是擴建首都,將開封變成一個周長二十二公裏,麵積二十五平方公裏的新城,比舊開封麵積大了數倍。老開封市區的街道彎彎曲曲,車子走在裏麵,你遠遠看去會以為司機是醉酒駕駛,如果放在今天,肯定會有交警衝上去拿個東西讓你吹一下。柴榮現在下令將街道全麵修成直道,寬度分成五十步、三十步、二十步三種,一步約為現在0.22米——那麽最寬的開封街道大約11米,比如今三車道略寬。同時,城市改造過程中,柴榮下令將城區內存在的大量墳墓,一律遷到城外安置。在古代人的意識中,遷墳是非常不吉利的,因此有不明真相的群眾對此怨言不止,甚至咒罵柴榮。柴榮感慨:“朕知道修建外城,死人、活人均受到影響,但你們誰又理解朕的苦衷?有些人罵朕,朕自當之,他日終為人利。”遭受罵名仍為民圖福利,千載之下讀來此段,仍感覺其心如朗朗幹坤。在柴榮的努力下,新建後的開封城高樓林立,市容市貌煥然一新,壯麗無比,無愧於當時“大都市”的名號。
需要說明的是,此次開封擴建之後,下一次大修已經是60年後的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了。在古代建築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大型城市的建築使用了60年而沒有進行大修,足以說明開封新城的建築質量。
如果上麵這幾件事看起來還比較溫和,那麽接下來發生的故事就比較震撼了。
顯德二年(955)五月,戰亂中的大國後周朝首都開封傳出一條消息:廢除全國大部分佛教寺院,將其內大量的銅器、佛像、鍾鼎限期熔毀,僧尼強迫還鄉種田!消息一出,舉世震驚——大家以為柴榮瘋了。
柴榮當然沒瘋,消息發出前不久,他還在指揮軍隊攻打後蜀呢。但是打著打著,柴榮發現國庫沒錢了。沒錢了就造唄,反正你掌管國庫,想造多少就造多少——很巧,柴榮也是這麽想的。
柴榮沒學過經濟學,不必研究發行貨幣之前需要多少的黃金儲備以及諸如此類的讓人頭疼問題——農民經濟學家慕容彥超倒是對此問題有所研究,在兗州的時候還成功地發動過一場通貨膨脹,可惜慕容彥超已經死掉好幾年了。於是柴榮下令鑄錢,接著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鑄錢需要銅,可是國家沒有銅。
銅呢?
徒步幫柴榮找到了答案。
唐朝末年開始,社會動盪,百姓發現混口飯吃變得越來越難。於是誌向大者入身行伍,相信槍桿子裏麵出政權,決心打造出一個太平年代。誌向小者在家好好學習,以圖“學而優則仕”,等前者打造出太平年代之後幫忙建設太平年代。然而還有更多的人,讀不了書,打不了仗,於是出家當和尚,在前麵兩種人的太平年代到來之前獨自提前體驗太平年代——因為當和尚和吹牛一樣是不用上稅的。於是很快,隨著從業人員的增加,佛教迅速發展,寺院也成了逃避賦稅的天堂。
顯德末年,全國人口約483萬(《宋史?地理誌》,按每戶5口人計算),另一個數據是說此時人口約1154萬(《舊五代史?食貨誌》,亦按每戶5口人計算),如果按照人口年自然增長率為10%計算,顯德初年的人口應該約為此數字的六成。
然而此時全國和尚、尼姑的人口卻是很精確的,將近75萬人,全國大小寺廟共33030所(數據根據《資治通鑑》第292卷換算)。一方麵是亂世之下人口銳減,另一方麵是不幹活、不繳稅的佛門弟子越來越多,甚至作奸犯科的都加入到和尚的行列,這一切大大影響了國家的形象和稅收收入。
最重要的,因為敬佛太深,民間百姓紛紛銷毀銅錢,以鑄造器皿及鑄佛像,床頭、灶尾,擺的都是。
所以國家沒銅了。
於是柴榮發怒了。
955年5月,他下令:未經朝廷敕賜匾額的寺院全部廢除,禁止私下剃髮出家當和尚、尼姑,現有的和尚、尼姑隊伍要大幅精簡。
9月,下令:除了朝廷的禮器、兵器以及寺廟道觀的鍾磬、鈸鑔、鈴鐸之類準許保留外,其餘民間的銅器、佛像,五十天內全部送交官府;過期不交,重量在五斤以上的判死罪,五斤以下,按重量量刑。當然政府不是白拿的,會用等值的物品兌換,史書載,“給其直”。
柴榮的執行力是驚人的,於是很快全國拆除了九成的寺廟,保存2694座,留下僧尼61200人。保存的寺廟裏麵,有我們直到今天仍然無比熟悉的名字:登封少林寺、洛陽白馬寺、開封大相國寺、西安法王寺、河南寶豐清涼寺、高平開化寺……不一而足。
對於那些想在開曼群島和維京群島註冊公司的人,柴榮做了嚴格的資格限製:如果父母、祖父母健在,家中別無其他子女侍養者,不準出家;有不良信用記錄者,譬如有偷盜姦淫前科者不許出家;出家者必須有父母開具的同意出家的書麵證明,如果父母、祖父母都不在了,證明可由同宗近親出具;得到這個證明後你還不能出家,還要經過理論考試,考試的內容是念經——
要做和尚,必須能背誦經文一百紙,或讀熟經文五百紙;
要做尼姑,必須能背誦經文七十紙,或讀熟經文三百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