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到,政治老手郭威採用的方式與今天網上很多熱門事件的處理方式是一致的,這個“推手造勢——不明真相的群眾熱情高潮——高層冷處理——實現目的”的流程,經過一千年數十代人的修訂,時至今日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生產線。這些武將,扮演了如今網民的角色。
造勢目的已經達成的郭威遂率兵返回京城,當大軍行進至澶州時,捉到了劉承祐派來刺探軍情的小太監。郭威連飛鴿傳書都省了,正好利用這個小傢夥回去給劉承祐送信,他在信中說:“陛下在小人的挑撥下密令郭崇威暗圖於我,但是他們下不了手,強迫我到京中請罪。我知道京中事變和陛下沒關係,是那幫小人幹的,您和我一樣是無辜的。過幾天我就會到京師,到時是非對錯,還請陛下主持個公道!”要說皇帝派去暗殺郭威的“郭崇威”這名字取得真好,不就是“崇拜郭威”嗎?要讓他殺自己崇拜的偶像,怎麽下得了手呢。
劉承祐和他另一個在京城的舅舅看到這封信後,馬上給了郭威一個回信——迅速派人殺了郭威的兩個兒子以及留京的其他全部家屬。為什麽兩個兒子要單獨提出來,因為這解釋了為什麽日後郭威要傳位給內侄柴榮——後周朝法定的繼承人都被劉承祐殺掉了。
如果說劉承祐殺掉楊邠等大臣對郭威來說隻是敲響了警鍾,那麽家人的死無疑是斷了郭威的後路,讓他不得不吹響了造反的號角。
讀史至此,我感到非常迷惑。劉承祐的行為,基本不能用常理來推斷,綁匪都知道撕票之後要不到錢,對方會毫不猶豫地報警,難道劉皇帝不知道嗎?恐怕範偉見狀,都會發出“你咋不按套路出牌”的疑問——那簡直是一定的。斷了後路的兔子尚且咬人,何況斷了後路的郭威?隻能解釋成:劉承祐以此顯示自己背水一戰的決心,所謂破釜沉舟是也。
接到慘遭滅門噩耗的郭威立刻暈了過去,“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雖然這話是說給女人聽的,但是對男人也有參考價值——47歲的郭威再生兒子的可能性不大,被劉承祐絕了“後”,不是逼我“不孝”嗎?一不做二不休,既然不孝,同時也就不用忠了。
既然不給我活路,那就反他媽的。
此後發生的故事成為了趙匡胤的教材:劉承祐的虎頭蛇尾、郭威的曲徑通幽,還有慕容彥超的啼笑皆非。
客觀來說,郭威是個仁慈而寬容的人,這點從他當了皇帝之後採取的廢除牛租、私鹽改革等措施可以看出。然而這次劉承祐的所作所為實在太超出仁慈者能接受的底線了,於是郭威率兵加速返回京城,同時考慮到春節臨近,向士兵許下豐厚的年終獎:攻破開封之後,大家可以盡情搶劫,而且不用繳交國家的,不用留足集體的,凡是搶來的都是自己的。
大軍到達封丘的時候,劉承祐已經聞知此訊,反應和郭威聽到噩耗的反應差不多,暈去清醒之後,立即組織人馬勤王,卻發現對抗郭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於是驚恐不安,如臨末日。不過好在其叔叔、劉知遠同母異父的弟弟、兗州節度使慕容彥超馬上趕到,他的到來,除了若幹兵馬,同時也捎來了劉承祐的無限希望和自己的漫天牛皮。
他告訴皇侄劉承祐:“臣視北軍猶蠛蠓耳,當為陛下生致其魁!”大意是說:郭威不足畏,他的軍隊也不過像一群蚊子,明天陣前請陛下為我斟上一杯,待我擒下郭威,回頭與陛下一起喝酒。
這一晚,慕容彥超夜不能寐。
後人熟知關公溫酒斬華雄的故事,卻不知在五代十國期間,還差點有一個“慕容彥超溫酒擒郭威”的故事。當然,這個故事沒有流傳下來主要原因不在於羅貫中的《殘唐五代史演義》沒有寫,而在於慕容彥超打得太爛,以致在史書上僅僅留下了14個字的記載——慕容彥超與麾下十餘騎奔還兗州。
從哪裏來,回哪裏去,真幹脆啊。一場造反與平叛的戰爭,至此戛然而止,無比平淡。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慕容彥超的故事至此尚未結束,中場休息之後更精彩:撤回兗州後他繼續做當地的行政長官,卻以造假幣聞名鄉裏,他請了專門的技術人員,開發出“鐵胎銀”的生產技術——就是以鐵核為心,外表塗銀,假冒銀錠——甚至打造出“鐵胎銀”的生產線,假錢發行之後成功地製造了兗州史上第一場通貨膨脹。後來,周太祖郭威征伐兗州,慕容彥超鼓勵士兵奮勇抗敵:“弟兄們,努力打,打完了仗,有大坨的銀子賞給你們!”將士們聽了直撇嘴:“拿你那‘鐵胎銀’蒙人,我們才不這麽傻呢!”於是來了個非暴力不抵抗,郭威帶兵攻入城內,慕容彥超投井自盡。
以科學的方式討論此問題,鐵的密度大約每立方厘米7.8克,銀的密度每立方厘米大約10.5克,同等重量的“鐵胎銀”,體積至少要比純銀的多出20%~30%,自然糊弄不了勞苦大眾,所以“鐵胎銀”裏麵至少混進了約為含鐵量二到三成含量的鉛(密度每立方厘米11.4克)等重金屬——一個會煉鐵、冶銀、鍛鉛並以此為產業,順便研究貨幣發行量與物價之間關係的慕容彥超,放在今日之中國,是不是至少應被冠上“農民企業家、農民化學家兼農民經濟學家”的頭銜?
造勢目的已經達成的郭威遂率兵返回京城,當大軍行進至澶州時,捉到了劉承祐派來刺探軍情的小太監。郭威連飛鴿傳書都省了,正好利用這個小傢夥回去給劉承祐送信,他在信中說:“陛下在小人的挑撥下密令郭崇威暗圖於我,但是他們下不了手,強迫我到京中請罪。我知道京中事變和陛下沒關係,是那幫小人幹的,您和我一樣是無辜的。過幾天我就會到京師,到時是非對錯,還請陛下主持個公道!”要說皇帝派去暗殺郭威的“郭崇威”這名字取得真好,不就是“崇拜郭威”嗎?要讓他殺自己崇拜的偶像,怎麽下得了手呢。
劉承祐和他另一個在京城的舅舅看到這封信後,馬上給了郭威一個回信——迅速派人殺了郭威的兩個兒子以及留京的其他全部家屬。為什麽兩個兒子要單獨提出來,因為這解釋了為什麽日後郭威要傳位給內侄柴榮——後周朝法定的繼承人都被劉承祐殺掉了。
如果說劉承祐殺掉楊邠等大臣對郭威來說隻是敲響了警鍾,那麽家人的死無疑是斷了郭威的後路,讓他不得不吹響了造反的號角。
讀史至此,我感到非常迷惑。劉承祐的行為,基本不能用常理來推斷,綁匪都知道撕票之後要不到錢,對方會毫不猶豫地報警,難道劉皇帝不知道嗎?恐怕範偉見狀,都會發出“你咋不按套路出牌”的疑問——那簡直是一定的。斷了後路的兔子尚且咬人,何況斷了後路的郭威?隻能解釋成:劉承祐以此顯示自己背水一戰的決心,所謂破釜沉舟是也。
接到慘遭滅門噩耗的郭威立刻暈了過去,“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雖然這話是說給女人聽的,但是對男人也有參考價值——47歲的郭威再生兒子的可能性不大,被劉承祐絕了“後”,不是逼我“不孝”嗎?一不做二不休,既然不孝,同時也就不用忠了。
既然不給我活路,那就反他媽的。
此後發生的故事成為了趙匡胤的教材:劉承祐的虎頭蛇尾、郭威的曲徑通幽,還有慕容彥超的啼笑皆非。
客觀來說,郭威是個仁慈而寬容的人,這點從他當了皇帝之後採取的廢除牛租、私鹽改革等措施可以看出。然而這次劉承祐的所作所為實在太超出仁慈者能接受的底線了,於是郭威率兵加速返回京城,同時考慮到春節臨近,向士兵許下豐厚的年終獎:攻破開封之後,大家可以盡情搶劫,而且不用繳交國家的,不用留足集體的,凡是搶來的都是自己的。
大軍到達封丘的時候,劉承祐已經聞知此訊,反應和郭威聽到噩耗的反應差不多,暈去清醒之後,立即組織人馬勤王,卻發現對抗郭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於是驚恐不安,如臨末日。不過好在其叔叔、劉知遠同母異父的弟弟、兗州節度使慕容彥超馬上趕到,他的到來,除了若幹兵馬,同時也捎來了劉承祐的無限希望和自己的漫天牛皮。
他告訴皇侄劉承祐:“臣視北軍猶蠛蠓耳,當為陛下生致其魁!”大意是說:郭威不足畏,他的軍隊也不過像一群蚊子,明天陣前請陛下為我斟上一杯,待我擒下郭威,回頭與陛下一起喝酒。
這一晚,慕容彥超夜不能寐。
後人熟知關公溫酒斬華雄的故事,卻不知在五代十國期間,還差點有一個“慕容彥超溫酒擒郭威”的故事。當然,這個故事沒有流傳下來主要原因不在於羅貫中的《殘唐五代史演義》沒有寫,而在於慕容彥超打得太爛,以致在史書上僅僅留下了14個字的記載——慕容彥超與麾下十餘騎奔還兗州。
從哪裏來,回哪裏去,真幹脆啊。一場造反與平叛的戰爭,至此戛然而止,無比平淡。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慕容彥超的故事至此尚未結束,中場休息之後更精彩:撤回兗州後他繼續做當地的行政長官,卻以造假幣聞名鄉裏,他請了專門的技術人員,開發出“鐵胎銀”的生產技術——就是以鐵核為心,外表塗銀,假冒銀錠——甚至打造出“鐵胎銀”的生產線,假錢發行之後成功地製造了兗州史上第一場通貨膨脹。後來,周太祖郭威征伐兗州,慕容彥超鼓勵士兵奮勇抗敵:“弟兄們,努力打,打完了仗,有大坨的銀子賞給你們!”將士們聽了直撇嘴:“拿你那‘鐵胎銀’蒙人,我們才不這麽傻呢!”於是來了個非暴力不抵抗,郭威帶兵攻入城內,慕容彥超投井自盡。
以科學的方式討論此問題,鐵的密度大約每立方厘米7.8克,銀的密度每立方厘米大約10.5克,同等重量的“鐵胎銀”,體積至少要比純銀的多出20%~30%,自然糊弄不了勞苦大眾,所以“鐵胎銀”裏麵至少混進了約為含鐵量二到三成含量的鉛(密度每立方厘米11.4克)等重金屬——一個會煉鐵、冶銀、鍛鉛並以此為產業,順便研究貨幣發行量與物價之間關係的慕容彥超,放在今日之中國,是不是至少應被冠上“農民企業家、農民化學家兼農民經濟學家”的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