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評價,幾乎完美地概括了公元950年年底發生在後漢宮廷內的故事,我以為,即將要講述的這個故事的名字,應該叫做“後漢宮廷少年殺人事件”。我們的目光回到那個清冷的早晨,950年十一月十三日——
少年殺人事件的主角一,劉承祐,劉知遠之子,後漢皇帝,年二十。
主角二,楊邠、史弘肇和王章,全稱是“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楊邠、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看頭銜你會以為這是幾個大官,事實上他們真是幾個大官,乃是劉知遠留給劉承祐的政治遺產,五位顧命大臣之三。
主角三,郭威,顧命大臣,時任後漢樞密使兼侍中,年四十七。
後漢隱帝劉承祐即位後,由楊邠、史弘肇和王章等大臣輔佐,然而這三人互相攻伐,內政紛亂,更要命的是楊邠、史弘肇蔑視劉承祐的皇權,議政時甚至公然禁止劉承祐開口,雖然歷史記載這位少年皇帝心理敏感脆弱,據說還患有癲癇,曾經在朝堂上對著諸位大臣嗬欠連天——但這種赤裸裸的羞辱,讓一個20歲意氣風發的少年如何承受得了,年紀雖小,可畢竟是你們的老大,拿皇帝不當幹部,太不像話了。
少年天子很生氣,於是後果很嚴重。
幹祐三年十一月十三日(950年12月24日,從《新五代史》)清晨。歌詞唱道:那是一個冬天,有一位少年,在大殿上畫了一個圈——年輕氣盛的少年天子命令十幾位武士在幾位老臣上班進入大殿後,隻要一走進圈子,馬上上前將其全部砍死。隨後發生的故事簡短然而悲壯,情節請參照小玄子和韋小寶勇擒鰲拜事跡,金庸原著《鹿鼎記》
第五回。
《新五代史?漢本紀第十》對此隻有寥寥數語的記載:(幹祐三年)“冬十一月丙子,殺楊邠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皆滅其族。”
殺完了三位顧命大臣,劉承祐意氣風發,心中兩年多的壓抑一吐而光,他終於發現幹皇帝這份差事雖然有時候很憋屈,幹好了卻是一件很爽的工作,於是決定讓自己更爽一些,把主角三也一起殺掉。
此時的樞密使郭威手握重兵,駐紮在後漢與遼國的邊界上。
平心而論,對一個年僅20歲的少年來說,採取這樣簡單粗暴的行為方式也是情有可原,說不定劉承祐也曾遍讀歷史,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從後文看,這個假設是有道理的——時間倒退324年,在晨風乍起的玄武門,27歲的李世民以同樣簡單粗暴的方式與兄弟鬩牆,讓長兄胞弟喋血當場,卻在日後勵精圖治,成就了“千古一帝”的盛名;時間前進719年,大清帝國的武英殿上,康熙帝一聲怒喝,十數人一擁而上,滿洲第一勇士鰲拜引頸就戮,日後文治武功,照樣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代明君。
他們能行,為什麽我不行?失敗與成功者之間,終究會有若幹差距,哪怕這個差距僅是毫釐之微。
劉承祐一擊得手,覺得這些老是在自己麵前吹鬍子瞪眼的老頭,實際上是跟自己一樣的血肉之軀,並非打不死的終結者terminator,而且奪權實際上並沒有那麽難。於是再次下令,誅殺三位權臣的親信和家屬,還有重兵在握、正在外地打仗的郭威。同樣是殺人,殺的對象不同導致了量變到質變的轉換。
這件事讓我想起曾經有人講過的一個笑話:學校廣場上組織獻血。20送一副修指甲的用具,40送個手錶。鄰班一學妹聽說了感覺很幸福,跑過去問護士:“100送什麽?” 護士淡定地說:“送個棺材。”可惜的是,劉承祐很明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因為他採用了下密詔誅殺郭威的方式。
事實證明這是一種比較腦殘的殺人方式。
劉承祐肯定在前一夜翻過史書,為自己即將採取的行為在歷史上找到了典故:建安四年(199),漢獻帝不堪曹操的專權,把血書密詔藏在衣帶裏,賜給車騎將軍、國舅董承謀刺曹操,不料事機敗露,曹操大開殺戒,將董承等人滿門抄斬,後帶劍入宮,將已有五個月身孕的董妃殺死於漢獻帝麵前。
劉承祐密詔令舅舅李弘義去澶州殺王殷,令郭崇威去鄴都殺郭威、王峻,想學習前漢的皇帝,來一個後漢版的“衣帶詔”的故事。可惜寫作《三國演義》的羅貫中此時尚未出生,否則可以教訓一下這個年輕的皇帝:你看到了喜劇的開頭,卻為何猜不出悲劇的結局?
賭局很刺激,賭注卻是你的性命,還有你的江山。
後漢隱帝的舅舅接到衣帶詔後,馬上通知暗殺對象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王殷,接著王殷帶著密詔,十萬火急趕去尋找郭威。這一方麵說明這些人員的構成很簡單,幾乎都是單線。另一方麵說明——小皇帝劉承祐被他的舅舅出賣了。
想找個人佩服一下的郭威,這時候真的有點不想照鏡子而佩服劉承祐了,這都幹的是什麽事啊。他先是假裝驚詫了一下,說我對皇帝你忠心耿耿,怎麽毫無預警地就要派人來殺我呢?接著郭威採用謀士的建議,將詔書中要被誅殺的人名換成了自己的幾位重要下屬,然後十分悲傷地拿給他們看。
這些職業軍人馬上被激怒了,他們認為,我們追隨郭元帥南征北戰幫你平定三場叛亂,才讓你有了在京城笙歌曼舞的日子;戰爭剛一結束就被派到邊境牧羊,羊還沒肥到能熬了喝湯的地步,今天居然又來要我們的命,這小皇帝豈不是太忘恩負義了?
少年殺人事件的主角一,劉承祐,劉知遠之子,後漢皇帝,年二十。
主角二,楊邠、史弘肇和王章,全稱是“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楊邠、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看頭銜你會以為這是幾個大官,事實上他們真是幾個大官,乃是劉知遠留給劉承祐的政治遺產,五位顧命大臣之三。
主角三,郭威,顧命大臣,時任後漢樞密使兼侍中,年四十七。
後漢隱帝劉承祐即位後,由楊邠、史弘肇和王章等大臣輔佐,然而這三人互相攻伐,內政紛亂,更要命的是楊邠、史弘肇蔑視劉承祐的皇權,議政時甚至公然禁止劉承祐開口,雖然歷史記載這位少年皇帝心理敏感脆弱,據說還患有癲癇,曾經在朝堂上對著諸位大臣嗬欠連天——但這種赤裸裸的羞辱,讓一個20歲意氣風發的少年如何承受得了,年紀雖小,可畢竟是你們的老大,拿皇帝不當幹部,太不像話了。
少年天子很生氣,於是後果很嚴重。
幹祐三年十一月十三日(950年12月24日,從《新五代史》)清晨。歌詞唱道:那是一個冬天,有一位少年,在大殿上畫了一個圈——年輕氣盛的少年天子命令十幾位武士在幾位老臣上班進入大殿後,隻要一走進圈子,馬上上前將其全部砍死。隨後發生的故事簡短然而悲壯,情節請參照小玄子和韋小寶勇擒鰲拜事跡,金庸原著《鹿鼎記》
第五回。
《新五代史?漢本紀第十》對此隻有寥寥數語的記載:(幹祐三年)“冬十一月丙子,殺楊邠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皆滅其族。”
殺完了三位顧命大臣,劉承祐意氣風發,心中兩年多的壓抑一吐而光,他終於發現幹皇帝這份差事雖然有時候很憋屈,幹好了卻是一件很爽的工作,於是決定讓自己更爽一些,把主角三也一起殺掉。
此時的樞密使郭威手握重兵,駐紮在後漢與遼國的邊界上。
平心而論,對一個年僅20歲的少年來說,採取這樣簡單粗暴的行為方式也是情有可原,說不定劉承祐也曾遍讀歷史,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從後文看,這個假設是有道理的——時間倒退324年,在晨風乍起的玄武門,27歲的李世民以同樣簡單粗暴的方式與兄弟鬩牆,讓長兄胞弟喋血當場,卻在日後勵精圖治,成就了“千古一帝”的盛名;時間前進719年,大清帝國的武英殿上,康熙帝一聲怒喝,十數人一擁而上,滿洲第一勇士鰲拜引頸就戮,日後文治武功,照樣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代明君。
他們能行,為什麽我不行?失敗與成功者之間,終究會有若幹差距,哪怕這個差距僅是毫釐之微。
劉承祐一擊得手,覺得這些老是在自己麵前吹鬍子瞪眼的老頭,實際上是跟自己一樣的血肉之軀,並非打不死的終結者terminator,而且奪權實際上並沒有那麽難。於是再次下令,誅殺三位權臣的親信和家屬,還有重兵在握、正在外地打仗的郭威。同樣是殺人,殺的對象不同導致了量變到質變的轉換。
這件事讓我想起曾經有人講過的一個笑話:學校廣場上組織獻血。20送一副修指甲的用具,40送個手錶。鄰班一學妹聽說了感覺很幸福,跑過去問護士:“100送什麽?” 護士淡定地說:“送個棺材。”可惜的是,劉承祐很明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因為他採用了下密詔誅殺郭威的方式。
事實證明這是一種比較腦殘的殺人方式。
劉承祐肯定在前一夜翻過史書,為自己即將採取的行為在歷史上找到了典故:建安四年(199),漢獻帝不堪曹操的專權,把血書密詔藏在衣帶裏,賜給車騎將軍、國舅董承謀刺曹操,不料事機敗露,曹操大開殺戒,將董承等人滿門抄斬,後帶劍入宮,將已有五個月身孕的董妃殺死於漢獻帝麵前。
劉承祐密詔令舅舅李弘義去澶州殺王殷,令郭崇威去鄴都殺郭威、王峻,想學習前漢的皇帝,來一個後漢版的“衣帶詔”的故事。可惜寫作《三國演義》的羅貫中此時尚未出生,否則可以教訓一下這個年輕的皇帝:你看到了喜劇的開頭,卻為何猜不出悲劇的結局?
賭局很刺激,賭注卻是你的性命,還有你的江山。
後漢隱帝的舅舅接到衣帶詔後,馬上通知暗殺對象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王殷,接著王殷帶著密詔,十萬火急趕去尋找郭威。這一方麵說明這些人員的構成很簡單,幾乎都是單線。另一方麵說明——小皇帝劉承祐被他的舅舅出賣了。
想找個人佩服一下的郭威,這時候真的有點不想照鏡子而佩服劉承祐了,這都幹的是什麽事啊。他先是假裝驚詫了一下,說我對皇帝你忠心耿耿,怎麽毫無預警地就要派人來殺我呢?接著郭威採用謀士的建議,將詔書中要被誅殺的人名換成了自己的幾位重要下屬,然後十分悲傷地拿給他們看。
這些職業軍人馬上被激怒了,他們認為,我們追隨郭元帥南征北戰幫你平定三場叛亂,才讓你有了在京城笙歌曼舞的日子;戰爭剛一結束就被派到邊境牧羊,羊還沒肥到能熬了喝湯的地步,今天居然又來要我們的命,這小皇帝豈不是太忘恩負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