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年長於蔣二十歲,當蔣走出杭州灣邊的小村來到紹興中西學堂接受最初的新式教育時,蔡正擔任著該校的監督。這個中國傳統文化所孕育的著名學者(清朝進士)的身上卻充滿了西洋學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臘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他的“為學問而學問”的信仰,植根於對古希臘文化的透徹了解。這種信仰與已成為中國學統之主流的浙東學派的“學以致用”的思想形成強烈的對照。蔣曾經滿懷著崇敬之情為他的恩師描繪過這樣一幅生動的肖像:他那從眼鏡上望出來的兩隻眼睛,機警而沉著;他的語調雖然平板,但是從容、清晰,流利而懇摯。他從來不疾言厲色對人,但是在氣憤時,他的話也會變得非常快捷、嚴厲、扼要——像法官宣判一樣的簡單明了,也像絨布下麵冒出來的匕首那樣的尖銳。他身材矮小,但是行動沉穩。他讀書時,伸出纖細的手指迅速地翻著書頁,似乎是一目十行地讀。


    據說蔡元培年輕時鋒芒逼人,生於報仇雪恥之鄉越地的他有這性情也很正常,倒是他後來的沖淡和虛懷在人格上顯得過於的理想化而讓人少了親近之感。他在紹興中西學堂當校長時,有一天晚上參加一個宴會,酒過三巡後推杯而起,高聲批評康梁維新運動的不徹底,說到激烈處高舉右臂大喊道:我蔡某人不這樣,除非你推翻滿清,任何改革都不可能!這件事由蔣夢麟親筆記述,當不謬也。但蔡元培自1916年出任北大校長後,表現出了難得的虛懷若穀和兼容並蓄,在這個被權要目為“不會幹事”的新校長的主持下,北大校園內為學問而學問的風氣蓬勃一時:文科學長陳獨秀沿襲他主編《新青年》以來的思路,亮出“德先生”“賽先生”這兩把在他看來幫助中國走上現代化的利器;“我的朋友胡適之”正像一個鍊金術士一樣做著文學革命的實驗,夢想著用白話文pass文言文作表情達意的工具;辜鴻銘先生正拖著他稀疏的辮子在未名湖畔講彌爾頓和濟慈;而蔡本人也正在推進以美學代替宗教的計劃。在這個人間樂土,保守派、維新派和激進派同樣有機會爭一日之短長,背後拖著長辮、心裏眷戀著帝製的老先生與思想激進的新派人士並坐討論同席笑謔,這情形很像中國的先秦時代,或者古希臘蘇格拉底和亞裏士多德時代的重現。


    一周後,親日官員迫於朝野壓力辭職,被捕學生釋放,上海和其他各地的全麵罷課罷市歇止,大家都以為五四事件就此結束,至少暫時太平了,但是北京大學本身卻成了問題。蔡顯然因為事情鬧大而感到意外,辭職離開了北京,臨行在報上登了一個gg引《白虎通》裏的幾句話說:“殺君馬者道旁兒,民亦勞止,汔可小休矣。”蔡在離開北大時的複雜心情已無從揣測,但這無疑是他重壓之下一個不得已的選擇。學生出於愛國熱忱而為搔擾之舉讓人慾愛欲恨,內閣又動議解散大學撤免校長,蔡覺得唯有這一選擇方可“心安理得”,既保全了學生又不令政府為難。一家小報如是披露蔡辭職出京的另一重內幕:


    得天津確實消息,蔡已於10日乘津浦車南下,登車時適有一素居天津之友人往站送他客,遇蔡君大詫異曰:君何以亦南行?蔡對曰:我已辭職。友曰:辭職當然,但何以如此堅決?蔡曰:我不得不然。當北京學生示威運動之後,即有人紛紛來告,謂政府方麵之觀察,此舉雖參與者有十三校之學生,而主動者為北京大學學生,北京大學學生之舉動,悉由校長暗中指揮。故四日之舉責任全在蔡某。蔡某不去,難猶未已,於是有焚毀大學暗殺校長之計劃,我雖聞之,猶不以為意也。八日午後,有一平日甚有交誼而與政府接近之人,又致一警告曰:君何以尚不出京?豈不聞焚毀大學暗殺校長等消息乎?我曰:誠聞之,然我以為此等不過反對黨恫嚇之詞,可置之不理也。其人曰:不然,君不去將大不利於學生,在政府方麵以為君一去,則學生實無能為,故此時以去君為第一義,君不聞此案已送檢察廳,明日即將傳訊乎?彼等決定,如君不去,則將嚴辦此等學生,以陷君於極痛心之境,終不能不去……


    鋒麵之舟:蔣夢麟和他生活的時代


    大學風暴(2)


    蔡元培傷心離京,寓天津數日,然後到上海,最後悄然到了杭州西湖。或許他曾經夢想過到了晚年要像傳統的文士一樣息影山林不問世事,但這般窩囊地回來肯定有違他的初衷。可是事已至此又能如何?大家一勸再勸,他還是賭氣不願意回北大。他說,他從來無意鼓勵學生鬧學潮,但是學生們示威遊行,反對接受凡爾賽和約有關山東問題的條款,那是出於愛國熱情,實在無可厚非,至於北京大學,他認為今後將不易維持紀律,因為學生很可能為勝利而陶醉,他們既然嚐到了權力的滋味,以後他們的欲望恐怕難以滿足了。而對外公布的理由是三個“絕對不能”,聽著就是一股子難平的意氣:絕對不能再做政府任命的校長,絕對不能再做不自由的校長,絕對不能再到北京的學校任校長。


    看來政府的寡情薄義把他傷害得不輕,他如是反問那些勸他回京的人:你不知道北京是個臭蟲窠嗎?無論何等高尚的人物無論何等高尚的事業,一到北京便都染了點臭蟲的氣味,我已經染了兩年有半了,好容易逃到故鄉的西湖、鑑湖,把那個臭氣味淘洗幹淨了,難道還要我再去做逐臭之夫,再去嚐嚐這氣味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碎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柏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柏田並收藏歷史碎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