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旨在拚湊起歷史真實麵目的長達數年的文學考古,並未因傳主和資料的湮沒而放棄努力。多年來,作者一直沉潛而自足地生活在他的浙東古城,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作風低調,目光敏銳,傳統士大夫的生存方式加西方文明薰陶的頭腦,在他身上形成一種很奇特的組合。大量的閱讀拓寬了他的精神視野,良好的、唯陳言務去的文字功力,又讓他在麵對任何題材時,都能顯得從容而遊刃有餘。此書除在文體上對散文界有所貢獻外,其他方麵也多有可資借鑑之處。盡管成書前,裏麵的主要部分都在《江南》雜誌發表過,但此次重讀,感覺上衝擊力仍然很大。在《鋒麵之舟》一文裏,趙柏田說到,蔣夢麟於西南聯大漂泊期間寫作《西潮》,是“希望能以史為鑑,從歷史的碎影斷片中找出一點教訓”。應該說,這是相當艱巨的工作。而我們的幸運則在於——什麽都不需要做,因為趙柏田已經替我們都做好了。現在他把自己積多年之力完成的《歷史碎影》拿了出來。讀者感興趣的話,隻要於更深人靜之時,或品茗端坐,或張燈倚枕,翻開來看就是了。
鋒麵之舟:蔣夢麟和他生活的時代
鋒麵之舟:蔣夢麟和他生活的時代
蔣夢麟(1886—1964),原名夢熊,字兆賢,別號孟鄰,浙江餘姚人。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
1886年(光緒十二年)生,12歲進入紹興中西學堂學習。後在家鄉參加科舉考試,中秀才。1908年8月赴美留學,1912年於加州大學畢業。隨後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杜威,攻讀哲學和教育學。1917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
1919年年初,被聘為北京大學教育係教授。五四運動後受蔡元培之託赴北大代理校務。自1919年至1945年,蔣夢麟在北大工作了二十餘年,先後主持校政十七年,是北大曆屆校長中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為北京大學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1937年全國性的抗日戰爭開始,北京大學南遷長沙,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組成長沙臨時大學,蔣夢麟與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組成籌委會主持校務。1938年4月,臨時大學由長沙遷到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蔣夢麟繼續以北大校長身份任西南聯大常委,在躲避空襲的“空閑”中,陸陸續續用英文寫成前半生的回憶錄《西潮》。1949年去台灣,任“農業復興委員會”主任委員,故宮、中央兩博物院共同理事等職。1964年病逝於台北。著有《孟鄰文存》、自傳《西潮》、《新潮》等。
鋒麵之舟:蔣夢麟和他生活的時代
父親的船(1)
三天前的一個清早,少年和他的父親從杭州灣畔的蔣村動身時,星光還沒有完全隱落,秋晨的露水把布鞋和褲管都打濕了。在餘姚縣府衙門前的小碼頭下船,江麵的霧氣正在散去,那些像走鋼絲一樣站在船舷上的農婦已經快要把一船船的白菜搬空了。初升的太陽把江麵染得如一匹紅練,農婦的臉,不知是出了汗還是江水映的,也都酡紅著。船是帶雨篷的木帆船,篷上的青箬是新摘的,還有著春天雨水的氣息。在浙東鄉村,縱橫的河汊裏到處都可以看到這種作短途運輸的木船。潮水時漲時退,退潮時,船逐流而下,走得很快,兩岸的樹、村莊,還有河裏的雲的影子,在少年的眼裏一閃就過去了。但當逆水行駛時,前進就會變得非常困難,雖說雇了兩個背纖的,半天也趕不了十幾裏地。連著三天,看厭了河水和堤岸兩邊單調的樹木莊稼,船上又沒什麽好解悶的,少年覺得時間實在是太無邊無際了,簡直像這渾黃的河水一樣沒個盡頭。
這天下午三四點鍾光景,船把他們送進了寧波城。這一程從鄉下到寧波的水路,算來竟走了三天兩夜。到上海的船要晚上八點才開,餘下的四五個鍾頭裏,父親帶了他去逛了城隍廟,到江廈街買了晚上坐船吃的點心和準備送給上海親友的鹹幹貨,還帶著他去了離碼頭不遠的江北外灘,看了外國人造的教堂。教堂肅穆的外表給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姚江逶迤西來,至此已到入海處,江風浩蕩,混濁的江水拍打著堤岸,不遠處的三江口,海水與淡水的交匯處摺疊出一條長長的水線,海鷗像一隻隻明亮的梭子在水麵上剪翅低飛。
許多年後,少年還記得父親帶他去坐輪船的那個晚上。
傍晚,吹著鹹殼殼的海風,他們來到了江北外灘邊的輪船碼頭。從這裏他們將乘坐招商局的輪船,一夜水路旅行後於次日清晨抵達上海十六鋪碼頭。過道和甲板上乘客擠得像沙丁魚,一伸腳就可能踩到別人。小販成群結隊上船叫賣,家常雜物,應有盡有,多半還是舶來品。父親在二等艙找好位置,放好行李,就帶著他滿船跑開了。
父親像個好奇的孩子,在船上這裏摸摸,那裏碰碰,一邊不住地往紙上畫著什麽。這位紳士老爺還拉著少年走進了駕駛艙,一個穿著製服的船長模樣的人客氣地把他們請了出來,說船馬上就要開了,請他們在自己的位子上坐好。他們來到鍋爐房,司爐正在鏟煤,爐膛裏騰射而出的火光映著少年和父親的臉,他們的眼裏有了一種夢幻般的色彩。父親有一搭沒一搭地跟司爐套話,司爐告訴他這船是德國造的,在這條水路上已經跑了快三年了。他們來到甲板上,船正在啟動,昏暝中,兩岸的景物和建築一點點地退遠了,父親說,我回去也要造一艘輪船。少年以為父親在跟他說笑話呢。
鋒麵之舟:蔣夢麟和他生活的時代
鋒麵之舟:蔣夢麟和他生活的時代
蔣夢麟(1886—1964),原名夢熊,字兆賢,別號孟鄰,浙江餘姚人。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
1886年(光緒十二年)生,12歲進入紹興中西學堂學習。後在家鄉參加科舉考試,中秀才。1908年8月赴美留學,1912年於加州大學畢業。隨後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杜威,攻讀哲學和教育學。1917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
1919年年初,被聘為北京大學教育係教授。五四運動後受蔡元培之託赴北大代理校務。自1919年至1945年,蔣夢麟在北大工作了二十餘年,先後主持校政十七年,是北大曆屆校長中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為北京大學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1937年全國性的抗日戰爭開始,北京大學南遷長沙,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組成長沙臨時大學,蔣夢麟與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組成籌委會主持校務。1938年4月,臨時大學由長沙遷到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蔣夢麟繼續以北大校長身份任西南聯大常委,在躲避空襲的“空閑”中,陸陸續續用英文寫成前半生的回憶錄《西潮》。1949年去台灣,任“農業復興委員會”主任委員,故宮、中央兩博物院共同理事等職。1964年病逝於台北。著有《孟鄰文存》、自傳《西潮》、《新潮》等。
鋒麵之舟:蔣夢麟和他生活的時代
父親的船(1)
三天前的一個清早,少年和他的父親從杭州灣畔的蔣村動身時,星光還沒有完全隱落,秋晨的露水把布鞋和褲管都打濕了。在餘姚縣府衙門前的小碼頭下船,江麵的霧氣正在散去,那些像走鋼絲一樣站在船舷上的農婦已經快要把一船船的白菜搬空了。初升的太陽把江麵染得如一匹紅練,農婦的臉,不知是出了汗還是江水映的,也都酡紅著。船是帶雨篷的木帆船,篷上的青箬是新摘的,還有著春天雨水的氣息。在浙東鄉村,縱橫的河汊裏到處都可以看到這種作短途運輸的木船。潮水時漲時退,退潮時,船逐流而下,走得很快,兩岸的樹、村莊,還有河裏的雲的影子,在少年的眼裏一閃就過去了。但當逆水行駛時,前進就會變得非常困難,雖說雇了兩個背纖的,半天也趕不了十幾裏地。連著三天,看厭了河水和堤岸兩邊單調的樹木莊稼,船上又沒什麽好解悶的,少年覺得時間實在是太無邊無際了,簡直像這渾黃的河水一樣沒個盡頭。
這天下午三四點鍾光景,船把他們送進了寧波城。這一程從鄉下到寧波的水路,算來竟走了三天兩夜。到上海的船要晚上八點才開,餘下的四五個鍾頭裏,父親帶了他去逛了城隍廟,到江廈街買了晚上坐船吃的點心和準備送給上海親友的鹹幹貨,還帶著他去了離碼頭不遠的江北外灘,看了外國人造的教堂。教堂肅穆的外表給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姚江逶迤西來,至此已到入海處,江風浩蕩,混濁的江水拍打著堤岸,不遠處的三江口,海水與淡水的交匯處摺疊出一條長長的水線,海鷗像一隻隻明亮的梭子在水麵上剪翅低飛。
許多年後,少年還記得父親帶他去坐輪船的那個晚上。
傍晚,吹著鹹殼殼的海風,他們來到了江北外灘邊的輪船碼頭。從這裏他們將乘坐招商局的輪船,一夜水路旅行後於次日清晨抵達上海十六鋪碼頭。過道和甲板上乘客擠得像沙丁魚,一伸腳就可能踩到別人。小販成群結隊上船叫賣,家常雜物,應有盡有,多半還是舶來品。父親在二等艙找好位置,放好行李,就帶著他滿船跑開了。
父親像個好奇的孩子,在船上這裏摸摸,那裏碰碰,一邊不住地往紙上畫著什麽。這位紳士老爺還拉著少年走進了駕駛艙,一個穿著製服的船長模樣的人客氣地把他們請了出來,說船馬上就要開了,請他們在自己的位子上坐好。他們來到鍋爐房,司爐正在鏟煤,爐膛裏騰射而出的火光映著少年和父親的臉,他們的眼裏有了一種夢幻般的色彩。父親有一搭沒一搭地跟司爐套話,司爐告訴他這船是德國造的,在這條水路上已經跑了快三年了。他們來到甲板上,船正在啟動,昏暝中,兩岸的景物和建築一點點地退遠了,父親說,我回去也要造一艘輪船。少年以為父親在跟他說笑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