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我已四歲了。可是剛剛二十一歲的叔叔還正在早稻田大學攻讀漢文。祖父一去世,家裏生計立時成了問題。過去是靠祖父著書賣文為生,父親一直給老人家當助手,祖父去世,二十六歲的父親立刻就失業了。生活的困窘逼迫叔叔中途輟學。
弟兄二人為找職業而各處奔走。
「這時候正值日俄戰爭結束,日本戰勝了俄國,雙方簽訂了《樸茨茅斯和約》,俄國把在中國遼東半島的租借權轉讓給日本。日本政府為了開發大連和旅順,大批招聘僱員,尤其歡迎懂漢文的知識分子。這時,叔叔就向父親提出要應招去大連闖蕩一番。但此一去前途究竟如何?這在戰爭的硝煙還未散盡的當時,真比你們中國人闖關東的前途還渺茫和不可捉摸。父親開始不同意叔叔去,他還希望和叔叔共同找一個能研究學問,繼承家學的職業。但是叔叔執意不肯,最後終於拜別了父親,到遼東半島去了。
「叔叔走後不久,父親也找到了自己認為滿意的工作,而且也是去中國,不同的是沒有走關東,而是去了天津。
「我祖父早年有一位學生,就是日本比較著名的民本主義者吉野作造先生,當時他在天津法政專門學校教書,那裏要招聘一位精通中、日兩國古文字學的人翻譯著作,因為待遇高,還可以繼續祖父的事業,於是父親就領著母親和我,欣然西渡,投奔吉野先生去了。
「父親在天津和吉野先生共處了三年,吉野先生的民本主義思想給父親以很大的影響,尤其對中國和日本的關係,父親在吉野先生的教育啟發下,有了明確的新看法。他認為日本正從各個方麵對中國進行侵略,因此才激起中國民眾的『排日』運動。而在日本國內,對華友好與對華侵略,也是日本近代史上進步勢力與反動勢力長期鬥爭的一個重要方麵。因此可以說,在東方存在著侵略的日本,也存在著和平的日本。而我父親表示,他要站在後者的立場上,堅決地反對前者。
「這中間,父親和叔叔沒有間斷過通信,兩人對日本的看法上產生了根本分歧。
叔叔站在『侵略的日本』的立場上,勸父親要『忠於日本天皇』,要『維護和擴大日本在華之利益』,千萬不要做『背叛祖國』的事情。父親非常氣憤地去信指責叔叔已經變成了『日本軍閥政客侵略擴張的喉舌』,再不趕快懸崖勒馬就要變成『走狗』。就這樣,兩個人在書信中展開了辯論,結果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三年過去後,叔叔結婚了。婚前給父親來信,請父親去為他主婚。父親趕去了,本想多住些日子,但是老哥倆又總是爭論不休,父親一生氣,住了三天就跑回來了。
「這以後,叔叔在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於得非常順利,簡直可以說飛黃騰達,步步高升,而且常在報紙上發表『為侵略者張目』的文章——這是我父親使用的名詞,父親每逢接到叔叔升官的『喜報』,便愁眉不展地說,『我們工旨家對日本民眾欠的債越來越多了!』」叔叔官運亨通,仕途很是得意。但是在家庭生活中卻總感美中不足,就是他一直沒有兒女。有一次,他給父親來信,要接我到他那裏去求學,說是在他那裏可以受到正統的日本國民教育。而且明確指出,玉旨家隻有我這麽一條根苗,不要把我『引人歧途』。父親看信後非常生氣,不但拒絕我去,還去信把叔叔訓斥了一頓。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占中國東三省的炮聲響了,父親心裏非常憂慮。他感到日本是在自殺,東三省好比一塊巨大的美肉,日本吞下去也消化不了,將來會被燙死,噎死……他老人家身體本來不好,這時心裏再一憂傷,很快就病倒在床上了。這時候我已經結了婚,我的妻子很孝順,她和媽媽衣不解帶地服侍父親,但是老人家這時已經病人膏盲,不可藥救了。父親在彌留之際,非常想念叔叔,說有好多話要當叔叔講。但是這時候東三省正在戰火紛飛當中,關裏關外的通信完全斷絕了,沒法通知叔叔。
「父親在離開我們的時候,頭腦非常清醒,老人家拉著我的手說:」孩子,我們家是研究歷史的,越研究越感到日本和中國必須友好相處。現在的戰爭,是完全錯誤的。將來日本和中國一定還要走上友好的道路,這一條你一定要堅信不移,千萬不要做對不起中國民眾的事情。在能幫助他們的時候,就要毫不猶豫地伸出手去。
你的叔叔,我沒能把他拉到正路上來。你祖父曾經預言過,他要「成棵歪材」,現在「歪材」已經長成,你當然沒有力量,也不可能把他扶正了。但是你不能嫌棄他,他終究是你的叔叔,何況我們家又隻有你這麽一個後代。我死後,你和媽媽她們可以到他身邊去。我相信你,非常相信你不會放棄已經形成的主張,實際也是我的主張。你雖然不能左右你的叔叔,但是你可以影響他,盡可能地做些好事……至於在事業上,我也相信你會接續我的研究,把重點放在中國教育史上……「「父親去世以後,媽媽晝夜啼哭,不幸得上了白內障,雙目完全失明。妻子在日夜服侍媽媽中也鬧得瘦弱不堪。真是應了中國的俗語: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時候天津市忽然流行起急性傳染勃—可怕的霍亂!於是更加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媽媽和妻子雙雙被傳染上。她倆身體本來已經非常虛弱,一點抵抗力也沒有,於是沒出三天,就都離我而去了!
弟兄二人為找職業而各處奔走。
「這時候正值日俄戰爭結束,日本戰勝了俄國,雙方簽訂了《樸茨茅斯和約》,俄國把在中國遼東半島的租借權轉讓給日本。日本政府為了開發大連和旅順,大批招聘僱員,尤其歡迎懂漢文的知識分子。這時,叔叔就向父親提出要應招去大連闖蕩一番。但此一去前途究竟如何?這在戰爭的硝煙還未散盡的當時,真比你們中國人闖關東的前途還渺茫和不可捉摸。父親開始不同意叔叔去,他還希望和叔叔共同找一個能研究學問,繼承家學的職業。但是叔叔執意不肯,最後終於拜別了父親,到遼東半島去了。
「叔叔走後不久,父親也找到了自己認為滿意的工作,而且也是去中國,不同的是沒有走關東,而是去了天津。
「我祖父早年有一位學生,就是日本比較著名的民本主義者吉野作造先生,當時他在天津法政專門學校教書,那裏要招聘一位精通中、日兩國古文字學的人翻譯著作,因為待遇高,還可以繼續祖父的事業,於是父親就領著母親和我,欣然西渡,投奔吉野先生去了。
「父親在天津和吉野先生共處了三年,吉野先生的民本主義思想給父親以很大的影響,尤其對中國和日本的關係,父親在吉野先生的教育啟發下,有了明確的新看法。他認為日本正從各個方麵對中國進行侵略,因此才激起中國民眾的『排日』運動。而在日本國內,對華友好與對華侵略,也是日本近代史上進步勢力與反動勢力長期鬥爭的一個重要方麵。因此可以說,在東方存在著侵略的日本,也存在著和平的日本。而我父親表示,他要站在後者的立場上,堅決地反對前者。
「這中間,父親和叔叔沒有間斷過通信,兩人對日本的看法上產生了根本分歧。
叔叔站在『侵略的日本』的立場上,勸父親要『忠於日本天皇』,要『維護和擴大日本在華之利益』,千萬不要做『背叛祖國』的事情。父親非常氣憤地去信指責叔叔已經變成了『日本軍閥政客侵略擴張的喉舌』,再不趕快懸崖勒馬就要變成『走狗』。就這樣,兩個人在書信中展開了辯論,結果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三年過去後,叔叔結婚了。婚前給父親來信,請父親去為他主婚。父親趕去了,本想多住些日子,但是老哥倆又總是爭論不休,父親一生氣,住了三天就跑回來了。
「這以後,叔叔在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於得非常順利,簡直可以說飛黃騰達,步步高升,而且常在報紙上發表『為侵略者張目』的文章——這是我父親使用的名詞,父親每逢接到叔叔升官的『喜報』,便愁眉不展地說,『我們工旨家對日本民眾欠的債越來越多了!』」叔叔官運亨通,仕途很是得意。但是在家庭生活中卻總感美中不足,就是他一直沒有兒女。有一次,他給父親來信,要接我到他那裏去求學,說是在他那裏可以受到正統的日本國民教育。而且明確指出,玉旨家隻有我這麽一條根苗,不要把我『引人歧途』。父親看信後非常生氣,不但拒絕我去,還去信把叔叔訓斥了一頓。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占中國東三省的炮聲響了,父親心裏非常憂慮。他感到日本是在自殺,東三省好比一塊巨大的美肉,日本吞下去也消化不了,將來會被燙死,噎死……他老人家身體本來不好,這時心裏再一憂傷,很快就病倒在床上了。這時候我已經結了婚,我的妻子很孝順,她和媽媽衣不解帶地服侍父親,但是老人家這時已經病人膏盲,不可藥救了。父親在彌留之際,非常想念叔叔,說有好多話要當叔叔講。但是這時候東三省正在戰火紛飛當中,關裏關外的通信完全斷絕了,沒法通知叔叔。
「父親在離開我們的時候,頭腦非常清醒,老人家拉著我的手說:」孩子,我們家是研究歷史的,越研究越感到日本和中國必須友好相處。現在的戰爭,是完全錯誤的。將來日本和中國一定還要走上友好的道路,這一條你一定要堅信不移,千萬不要做對不起中國民眾的事情。在能幫助他們的時候,就要毫不猶豫地伸出手去。
你的叔叔,我沒能把他拉到正路上來。你祖父曾經預言過,他要「成棵歪材」,現在「歪材」已經長成,你當然沒有力量,也不可能把他扶正了。但是你不能嫌棄他,他終究是你的叔叔,何況我們家又隻有你這麽一個後代。我死後,你和媽媽她們可以到他身邊去。我相信你,非常相信你不會放棄已經形成的主張,實際也是我的主張。你雖然不能左右你的叔叔,但是你可以影響他,盡可能地做些好事……至於在事業上,我也相信你會接續我的研究,把重點放在中國教育史上……「「父親去世以後,媽媽晝夜啼哭,不幸得上了白內障,雙目完全失明。妻子在日夜服侍媽媽中也鬧得瘦弱不堪。真是應了中國的俗語: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時候天津市忽然流行起急性傳染勃—可怕的霍亂!於是更加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媽媽和妻子雙雙被傳染上。她倆身體本來已經非常虛弱,一點抵抗力也沒有,於是沒出三天,就都離我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