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梅笑指花說:「這裏除了芍藥和杜鵑不大香以外,那些都是我挑的特香的花。」
她一枝枝指點著說,「這淡黃色鑲紫邊的叫含笑花,有香蕉的香氣;這紫紅色的花叫迷迭香,不但花香,連花葉都香;這開深黃色大花的叫日來香,是我們花房老師傅用晚香玉培養出來的,把晚香玉的夜晚香改成白天香了。」
王一民不由得探過頭去細看了看說:「哦,這倒是頭一次聽說。」
冬梅又指著一株枝條下垂,長著對生小葉的白花說:「這就是我從前的名——一素馨。這花本來是開春時候盛開的,我們老師傅能把它擺弄的立夏過了還開。」
王一民聽冬梅講得這樣在行,就對她點點頭說:「你對花挺有研究呢。」
「我爸爸就是老花匠。」冬梅一笑說,「我小時候就在中央大街賣花,啥花啥價錢,不明白還行?」
「還懂得插花?」王一民一指花瓶說。
「懂一點,也是賣花時候學的。那時候在外國三道街住一個日本老太太,每天讓我給送花去。我送去她就當我講,什麽時候插什麽花,祝壽插什麽花,結婚插什麽花,生小孩插什麽花,每一種花又有不同的插法,講究可多了。她說在她們日本這是一種專門的學問,在大學裏學三年都學不完。」冬梅說到這裏頓了一下說,「那日本老太太可好了,後來日本鬼子占了咱們哈爾濱,大夥都恨死他們了,可我心裏還想著那個日本老太太,我覺得日本人當中也有好人。」
『你說的對。人民當中的絕大多數總是好的。「「人民?」冬梅睜大了眼睛問。她懂得什麽叫「民眾」,對「人民」這帶有革命色彩的新名詞還不懂。
「嗯。」王一民點點頭。本來想多講幾句,對她進行些啟蒙教育,但是他對這個姑娘還不大了解,必須得觀察一段再說。所以就有意識地引開話題,一指手中拿的詩稿說,「這詩你讀過嗎?」
「什麽詩?」
「詠蠟燭的。你們少爺寫的。」
「我知道,我知道。可那也不是……」冬梅說到這裏忽然一捂嘴,忙又擺著手說,「我不說了,我明白是怎麽回事了!」說完她狡黠地笑了。
王一民剛要再問,忽然聽到外邊有人輕輕地敲門,忙往起一站說:「哎,老塞他們來了!」
「不。」冬梅一邊側著耳朵聽一邊說,「是她,正是她來了!」
隨著冬梅的話音,門輕輕地開了。從門外走進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來。她穿得很樸素,一件陰丹士林布旗袍,上身罩了一件藏青色嘩嘰西裝,腳下是一雙圓口布鞋,白色過膝襪子;梳短髮,瓜子臉,稍嫌細長的眼睛配著漆黑的睫毛,顯得很有神韻。端端正正的鼻樑下邊有一個還構不成鷹鉤的小彎,彎得恰到好處,嘴不大而紅潤,皮膚白淨而細膩,身材修長,舉止文靜。她沒有施任何脂粉,卻勝過任何施脂粉的姑娘。真讓人感到「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於淑姿」的古話是非常有道理的。
這時她微笑著對王一民點點頭,然後問冬梅道:「這位就是王老師吧!」
「是。」冬梅忙往後退了退,一指這位姑娘對王一民說,「這是我們小姐,前天從吉林老宅子回來的。」
王一民一聽忙點點頭說:「我叫王一民。」
姑娘這回正式行了一個鞠躬禮說:「我叫盧淑娟,弟弟當我介紹過王老師。」
她又指冬梅說,「冬梅也說王老師課講得非常好。如果王老師不嫌添麻煩的話,以後我想參加聽您講課,不知可以不?」
王一民已經知道盧運啟還有一個姑娘,是三姨太太生的。當他初來盧家時,盧運啟還當他麵稱讚過她,說她不知勝過盧秋影多少倍。王一民一想起這些,馬上就聯想到手中拿的詩稿,莫非這就是詩的真正作者?果真如此,這倒是個有思想、有文采的姑娘了。他想要證實這猜想,就點點頭說道:「盧小姐要和我們一道讀書,我當然是非常歡迎了。不過要說我課講得好,那完全是過譽之詞。倒是令弟學業進步之快,確使一民非常驚訝。」他一舉手中的詩稿說道,「就拿《詠蠟燭》這首詩來說吧,和我初次看他寫的那些詩比起來,真有天淵之別了。這前進速度之快,真讓人想起那句古話:士別三日當刮目以待了。」
盧淑娟聽到這裏卻淡淡一笑說:「王老師對舍弟倒是過譽了。」
「不。」王一民仍然舉著詩說,『不知道你看過這首詩沒有?如果看過就不會說我是過譽了。「「我看過了。」盧淑娟不動聲色地說。
「你看寫得怎麽樣?」
王一民問完這句話就注意地看著盧淑娟。盧淑娟卻沒有馬上回答,她微笑著坐在離寫字檯不遠的一把桶木椅子上,眼睛看著鞋尖說:「我的看法可能和王老師不大一樣。」
「願聽高論。」
盧淑娟將頭一揚,用手捋了一下頭髮,臉色微微發紅地說道:「我看和學生作文差不多。老師出題目,然後照著題目發表議論,如此而已。」說到這裏她又微微搖搖頭說,「我說的可能太直了,王老師別怪罪我。」
王一民這回完全斷定她就是詩的作者了。雖然這和自己的猜想相符,但他還是感到驚奇:這姐弟二人共同生活在一個家庭裏,卻為何這樣不相同?
「小姐。」冬梅這時在旁邊輕輕地插了一句,「王老師就喜歡直話直說,連我們當丫頭的都敢和他說直話呢。隻可惜小姐說的還……」「還什麽?」盧淑娟一邊笑著一邊嗔怪地了瞪了冬梅一眼說,「小丫頭,當著王老師的麵,沒規矩!」
她一枝枝指點著說,「這淡黃色鑲紫邊的叫含笑花,有香蕉的香氣;這紫紅色的花叫迷迭香,不但花香,連花葉都香;這開深黃色大花的叫日來香,是我們花房老師傅用晚香玉培養出來的,把晚香玉的夜晚香改成白天香了。」
王一民不由得探過頭去細看了看說:「哦,這倒是頭一次聽說。」
冬梅又指著一株枝條下垂,長著對生小葉的白花說:「這就是我從前的名——一素馨。這花本來是開春時候盛開的,我們老師傅能把它擺弄的立夏過了還開。」
王一民聽冬梅講得這樣在行,就對她點點頭說:「你對花挺有研究呢。」
「我爸爸就是老花匠。」冬梅一笑說,「我小時候就在中央大街賣花,啥花啥價錢,不明白還行?」
「還懂得插花?」王一民一指花瓶說。
「懂一點,也是賣花時候學的。那時候在外國三道街住一個日本老太太,每天讓我給送花去。我送去她就當我講,什麽時候插什麽花,祝壽插什麽花,結婚插什麽花,生小孩插什麽花,每一種花又有不同的插法,講究可多了。她說在她們日本這是一種專門的學問,在大學裏學三年都學不完。」冬梅說到這裏頓了一下說,「那日本老太太可好了,後來日本鬼子占了咱們哈爾濱,大夥都恨死他們了,可我心裏還想著那個日本老太太,我覺得日本人當中也有好人。」
『你說的對。人民當中的絕大多數總是好的。「「人民?」冬梅睜大了眼睛問。她懂得什麽叫「民眾」,對「人民」這帶有革命色彩的新名詞還不懂。
「嗯。」王一民點點頭。本來想多講幾句,對她進行些啟蒙教育,但是他對這個姑娘還不大了解,必須得觀察一段再說。所以就有意識地引開話題,一指手中拿的詩稿說,「這詩你讀過嗎?」
「什麽詩?」
「詠蠟燭的。你們少爺寫的。」
「我知道,我知道。可那也不是……」冬梅說到這裏忽然一捂嘴,忙又擺著手說,「我不說了,我明白是怎麽回事了!」說完她狡黠地笑了。
王一民剛要再問,忽然聽到外邊有人輕輕地敲門,忙往起一站說:「哎,老塞他們來了!」
「不。」冬梅一邊側著耳朵聽一邊說,「是她,正是她來了!」
隨著冬梅的話音,門輕輕地開了。從門外走進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來。她穿得很樸素,一件陰丹士林布旗袍,上身罩了一件藏青色嘩嘰西裝,腳下是一雙圓口布鞋,白色過膝襪子;梳短髮,瓜子臉,稍嫌細長的眼睛配著漆黑的睫毛,顯得很有神韻。端端正正的鼻樑下邊有一個還構不成鷹鉤的小彎,彎得恰到好處,嘴不大而紅潤,皮膚白淨而細膩,身材修長,舉止文靜。她沒有施任何脂粉,卻勝過任何施脂粉的姑娘。真讓人感到「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於淑姿」的古話是非常有道理的。
這時她微笑著對王一民點點頭,然後問冬梅道:「這位就是王老師吧!」
「是。」冬梅忙往後退了退,一指這位姑娘對王一民說,「這是我們小姐,前天從吉林老宅子回來的。」
王一民一聽忙點點頭說:「我叫王一民。」
姑娘這回正式行了一個鞠躬禮說:「我叫盧淑娟,弟弟當我介紹過王老師。」
她又指冬梅說,「冬梅也說王老師課講得非常好。如果王老師不嫌添麻煩的話,以後我想參加聽您講課,不知可以不?」
王一民已經知道盧運啟還有一個姑娘,是三姨太太生的。當他初來盧家時,盧運啟還當他麵稱讚過她,說她不知勝過盧秋影多少倍。王一民一想起這些,馬上就聯想到手中拿的詩稿,莫非這就是詩的真正作者?果真如此,這倒是個有思想、有文采的姑娘了。他想要證實這猜想,就點點頭說道:「盧小姐要和我們一道讀書,我當然是非常歡迎了。不過要說我課講得好,那完全是過譽之詞。倒是令弟學業進步之快,確使一民非常驚訝。」他一舉手中的詩稿說道,「就拿《詠蠟燭》這首詩來說吧,和我初次看他寫的那些詩比起來,真有天淵之別了。這前進速度之快,真讓人想起那句古話:士別三日當刮目以待了。」
盧淑娟聽到這裏卻淡淡一笑說:「王老師對舍弟倒是過譽了。」
「不。」王一民仍然舉著詩說,『不知道你看過這首詩沒有?如果看過就不會說我是過譽了。「「我看過了。」盧淑娟不動聲色地說。
「你看寫得怎麽樣?」
王一民問完這句話就注意地看著盧淑娟。盧淑娟卻沒有馬上回答,她微笑著坐在離寫字檯不遠的一把桶木椅子上,眼睛看著鞋尖說:「我的看法可能和王老師不大一樣。」
「願聽高論。」
盧淑娟將頭一揚,用手捋了一下頭髮,臉色微微發紅地說道:「我看和學生作文差不多。老師出題目,然後照著題目發表議論,如此而已。」說到這裏她又微微搖搖頭說,「我說的可能太直了,王老師別怪罪我。」
王一民這回完全斷定她就是詩的作者了。雖然這和自己的猜想相符,但他還是感到驚奇:這姐弟二人共同生活在一個家庭裏,卻為何這樣不相同?
「小姐。」冬梅這時在旁邊輕輕地插了一句,「王老師就喜歡直話直說,連我們當丫頭的都敢和他說直話呢。隻可惜小姐說的還……」「還什麽?」盧淑娟一邊笑著一邊嗔怪地了瞪了冬梅一眼說,「小丫頭,當著王老師的麵,沒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