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東老太太為什麽提出這樣奇怪的條件呢?誰也講不清楚。她自己就是女人,為什麽又這樣討厭女人呢?有人說這是她死去的白俄將軍丈夫留下的遺言,她要信守到底;也有人說因為她從前租給過兩個單身女人,一個總往這勾引男人,弄得這間屋子不清不白,近似娼寮了;又一個更嚴重,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竟在門媚上拴根繩子吊死了。老太太清晨起來,幾乎撞在死屍上,嚇得她大病了一常反正這規定總是事出有因吧,更何況白俄出租房子總喜歡弄些附加條件。她這裏要單身男人;換一處就可能要單身女人。甚至還有的地方專招不帶子女的年輕寡婦。乍一聽起來覺得很奇怪,細一打聽就明白了,原來這房東本人就是個小寡婦,她是要找一個同病相憐的伴兒。
總之,諸如此類的出租房屋啟事在白俄住宅區的門旁和院牆上隨時可見。
由於房東老太太的特殊規定,那位要成家的年輕房客隻好從這裏搬走了。這時塞上蕭的吉林同鄉學友王一民正在找房子,條件符合,經塞上蕭一引見,就搬了進來。
王一民搬到這往已經有四個多月了。他和房東處得很好。房東很欽佩他,說他是個最守本分、最老實的知識分子。他承襲了東方最古老的傳統道德,甚至連「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那樣嚴格的孔氏訓詞也都辦到了。他不像作家塞上蕭那樣經常引些男男女女來高談闊論,笑語喧譁,惹人發煩。他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很少有人到他這來串門。房東老太太的規矩是每到夜裏十點半就關院門,一根大鐵栓外加一把大鐵鎖,關得牢牢實實。老太太一個人掌管鑰匙,誰回來晚了都得敲門。越晚敲的時間越長。塞上蕭經常晚回來,他曾做過計算,大概每增加十分鍾就得多敲一分鍾,若是晚回來兩個小時就得敲十二分鍾。這在晴朗的仲夏之夜,自然不算什麽,怕就怕遇上惡劣的氣候,那就要遭罪了。待把這位年過花甲,胖得像一座肉山的老「瑪達姆」敲出來時,就聽她一邊走一邊嘟噥著一串一串的俄國話。中國話她本是精通的,此時一句也不說。平常看見人,她總是笑一笑,這時兩腮的肉完全耷拉下來,連眼眉也都跟著拽下來了。這種特殊待遇,塞上蕭經常享受,王一民可一次也沒有。當然不是他沒有晚回來過,有時還晚得出奇呢,就像今晚這樣。如果按照老太太那種「晚歸增點開門法」,王一民就不用叫門了,等清晨開門時再進去吧。
今夜,王一民像往常晚回來一樣,先悄悄地站在門口聽聽動靜,左右觀察一番,當他確信院裏沒人活動,街上沒人行走的時候,便輕輕地往起一跳,雙手扳住將近三米高的木板牆,身子一蜷,雙腳一點,就上了牆頭。再一翻身,用同樣的姿勢,一蜷一點,便輕輕地落在院裏平地上。這一套非常精確的動作,他做得是那樣敏捷、熟練、好看,甚至是衣不沾塵地就翻過了那一般人無法逾越的板牆。王一民是個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不是走江湖的拳師,也不是戲班裏的武行,可他這功夫是哪來的呢?這要先從他父親談起。
王一民的父親是吉林省有名的老飽學,古書讀得特別多,什麽詩經楚辭,五經四書,唐宋八家,元曲明文,他都爛熟於胸中。可是越讀書,他越呆板,呆板得什麽事情也做不成,隻能開個私學館,把肚子裏的書傳給下一代。因他從小到大淨坐在火炕和冷板凳上苦念詩書了,所以身板越來越壞,到晚年就百病俱全了。王一民是他四十二歲那一年得的獨生兒子。晚年得子,自然十分鍾愛,孩子也聰慧異常,詩文詞賦一教就會。可也是身體不好,和他的老父親差不多,熱一點熱傷風,冷一點重感冒,弄得父母擔驚受怕,生怕嚴霜打了這獨根草。可是到八歲那一年,一個偶然的因素使情況起了根本的變化。原來王一民的媽媽有個弟弟,在北京陸軍講武堂當武術教習。一次路遇不平,將北洋水師提督小舅子的一隻胳膊打斷。北洋水師提督下令抓他,講武堂又保護不了他,沒處藏身,就跑到吉林投奔他姐姐來了。到這住了幾天,非常喜歡這個聰明漂亮的小外甥。為了改變孩子病弱的體質,他就向姐夫姐姐積極建議:跟他學武術。老兩口點了頭,於是這個在少林寺受過真傳的武術家,便認真教起孩子來。說起這孩子不但讀書聰明,練武也機靈,一點就會。這個武術家越教越有興致。他由於在北京樹下了那麽個勁敵,回不去了,便托人在法政專科學校找了個體育教師的位置。就這樣,他一連教到王一民上了中學。六年時光,早起晚睡,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使王一民不但身強體壯得像頭小牛犢,而且揮起拳腳來,十幾個人近前不得。當時萬沒想到,這套練身的功夫,競會在今日革命的道路上發揮出作用。
王一民翻身落在牆根下,背靠牆壁,又謹慎地向四周看了看,才向自己那棟房子走去。他住的這棟房子離院門不遠,房前栽了幾棵紫丁香。按中國人的風俗,住家的房前都不栽了香,因為了香性苦,房前栽了苦丁香,日子會越過越苦。俄國人沒這個講究,王一民更沒這個說道。如今丁香枝頭已經鼓起了小苞,到了含苞欲放的時候了。王一民側著身子穿過丁香樹隙,跟著腳來到了房門前,掏出鑰匙,打開暗鎖,輕輕推開房門,走進屋裏。這三間房子是從中開門的,東屋住著塞上蕭,西屋住著王一民。當中一間堂屋地,被隔開一半,做兩家的小倉庫。外邊一半一邊一個小爐台,連燒壁爐帶做飯。現在屋裏黑乎乎的,什麽也看不清。王一民站在門旁聽了聽,從塞上蕭屋裏傳出他所熟悉的輕微鼾聲。他微微笑了笑,悄悄打開自己的房門,側身走進去,關好門,拉嚴窗簾,這才打開寫字檯上的座燈。這間屋子布置得簡樸、整潔,一張寫字檯,一架紫檀色的立櫃,一個圓茶幾,兩把俄羅斯靠背椅,還有一張頗為款式的刷著純白油漆的鐵床,床的兩頭還鑲著黃銅飾物。這一套家具都是隨著房子出租的,用不用都是那些錢。除了這些東西外,屬於王一民的私人財產隻有一個柳條包,一隻帆布手提箱和一個小書架。書架裏擺的都是些線裝書。正麵牆上掛著一張鄭板橋畫的竹子,這倒是幅名貴的真跡,是他那老學究父親的遺物。
總之,諸如此類的出租房屋啟事在白俄住宅區的門旁和院牆上隨時可見。
由於房東老太太的特殊規定,那位要成家的年輕房客隻好從這裏搬走了。這時塞上蕭的吉林同鄉學友王一民正在找房子,條件符合,經塞上蕭一引見,就搬了進來。
王一民搬到這往已經有四個多月了。他和房東處得很好。房東很欽佩他,說他是個最守本分、最老實的知識分子。他承襲了東方最古老的傳統道德,甚至連「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那樣嚴格的孔氏訓詞也都辦到了。他不像作家塞上蕭那樣經常引些男男女女來高談闊論,笑語喧譁,惹人發煩。他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很少有人到他這來串門。房東老太太的規矩是每到夜裏十點半就關院門,一根大鐵栓外加一把大鐵鎖,關得牢牢實實。老太太一個人掌管鑰匙,誰回來晚了都得敲門。越晚敲的時間越長。塞上蕭經常晚回來,他曾做過計算,大概每增加十分鍾就得多敲一分鍾,若是晚回來兩個小時就得敲十二分鍾。這在晴朗的仲夏之夜,自然不算什麽,怕就怕遇上惡劣的氣候,那就要遭罪了。待把這位年過花甲,胖得像一座肉山的老「瑪達姆」敲出來時,就聽她一邊走一邊嘟噥著一串一串的俄國話。中國話她本是精通的,此時一句也不說。平常看見人,她總是笑一笑,這時兩腮的肉完全耷拉下來,連眼眉也都跟著拽下來了。這種特殊待遇,塞上蕭經常享受,王一民可一次也沒有。當然不是他沒有晚回來過,有時還晚得出奇呢,就像今晚這樣。如果按照老太太那種「晚歸增點開門法」,王一民就不用叫門了,等清晨開門時再進去吧。
今夜,王一民像往常晚回來一樣,先悄悄地站在門口聽聽動靜,左右觀察一番,當他確信院裏沒人活動,街上沒人行走的時候,便輕輕地往起一跳,雙手扳住將近三米高的木板牆,身子一蜷,雙腳一點,就上了牆頭。再一翻身,用同樣的姿勢,一蜷一點,便輕輕地落在院裏平地上。這一套非常精確的動作,他做得是那樣敏捷、熟練、好看,甚至是衣不沾塵地就翻過了那一般人無法逾越的板牆。王一民是個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不是走江湖的拳師,也不是戲班裏的武行,可他這功夫是哪來的呢?這要先從他父親談起。
王一民的父親是吉林省有名的老飽學,古書讀得特別多,什麽詩經楚辭,五經四書,唐宋八家,元曲明文,他都爛熟於胸中。可是越讀書,他越呆板,呆板得什麽事情也做不成,隻能開個私學館,把肚子裏的書傳給下一代。因他從小到大淨坐在火炕和冷板凳上苦念詩書了,所以身板越來越壞,到晚年就百病俱全了。王一民是他四十二歲那一年得的獨生兒子。晚年得子,自然十分鍾愛,孩子也聰慧異常,詩文詞賦一教就會。可也是身體不好,和他的老父親差不多,熱一點熱傷風,冷一點重感冒,弄得父母擔驚受怕,生怕嚴霜打了這獨根草。可是到八歲那一年,一個偶然的因素使情況起了根本的變化。原來王一民的媽媽有個弟弟,在北京陸軍講武堂當武術教習。一次路遇不平,將北洋水師提督小舅子的一隻胳膊打斷。北洋水師提督下令抓他,講武堂又保護不了他,沒處藏身,就跑到吉林投奔他姐姐來了。到這住了幾天,非常喜歡這個聰明漂亮的小外甥。為了改變孩子病弱的體質,他就向姐夫姐姐積極建議:跟他學武術。老兩口點了頭,於是這個在少林寺受過真傳的武術家,便認真教起孩子來。說起這孩子不但讀書聰明,練武也機靈,一點就會。這個武術家越教越有興致。他由於在北京樹下了那麽個勁敵,回不去了,便托人在法政專科學校找了個體育教師的位置。就這樣,他一連教到王一民上了中學。六年時光,早起晚睡,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使王一民不但身強體壯得像頭小牛犢,而且揮起拳腳來,十幾個人近前不得。當時萬沒想到,這套練身的功夫,競會在今日革命的道路上發揮出作用。
王一民翻身落在牆根下,背靠牆壁,又謹慎地向四周看了看,才向自己那棟房子走去。他住的這棟房子離院門不遠,房前栽了幾棵紫丁香。按中國人的風俗,住家的房前都不栽了香,因為了香性苦,房前栽了苦丁香,日子會越過越苦。俄國人沒這個講究,王一民更沒這個說道。如今丁香枝頭已經鼓起了小苞,到了含苞欲放的時候了。王一民側著身子穿過丁香樹隙,跟著腳來到了房門前,掏出鑰匙,打開暗鎖,輕輕推開房門,走進屋裏。這三間房子是從中開門的,東屋住著塞上蕭,西屋住著王一民。當中一間堂屋地,被隔開一半,做兩家的小倉庫。外邊一半一邊一個小爐台,連燒壁爐帶做飯。現在屋裏黑乎乎的,什麽也看不清。王一民站在門旁聽了聽,從塞上蕭屋裏傳出他所熟悉的輕微鼾聲。他微微笑了笑,悄悄打開自己的房門,側身走進去,關好門,拉嚴窗簾,這才打開寫字檯上的座燈。這間屋子布置得簡樸、整潔,一張寫字檯,一架紫檀色的立櫃,一個圓茶幾,兩把俄羅斯靠背椅,還有一張頗為款式的刷著純白油漆的鐵床,床的兩頭還鑲著黃銅飾物。這一套家具都是隨著房子出租的,用不用都是那些錢。除了這些東西外,屬於王一民的私人財產隻有一個柳條包,一隻帆布手提箱和一個小書架。書架裏擺的都是些線裝書。正麵牆上掛著一張鄭板橋畫的竹子,這倒是幅名貴的真跡,是他那老學究父親的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