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子,這種性格毀滅了他,然而他卻以最純潔的柔情熱愛著自己的女兒,但


    她卻被人從他身邊拐跑了。結果特利布萊陷入復仇的圈子中。《瑪麗翁·德


    羅昧》中的瑪麗翁成百次地出賣她自己,可是她愛上了一個青年,這種熱情


    ----------------------- 頁麵 64-----------------------


    使她完全淨化了。後來她所愛的人被判了死刑,為了救他,她不惜把自己的


    身子供奉給法官,再度陷入過去的罪惡。可見,這些戲中都透露出一種悲壯。


    他的《布爾格拉夫一家》於1843年搬上舞台,結果卻徹底失敗。它寫的是黑


    本黑夫的100歲的布爾格拉夫、80歲的馬格呂斯、60歲哈脫和30歲的戈爾


    洛瓦。百歲老人是全體成員中精力最旺盛的一個;他代表美好的古老時日。


    所有這些老態龍鍾的紳士居然要和一個90歲的乞丐競賽演說,這個乞丐原來


    正是腓特烈·巴爾巴落莎,他已經隱姓埋名20年,現在卻跑出來要對年紀最


    大的布爾格拉克復仇。因為他在青年時期曾陰謀傷害他的生命。這裏充滿了


    荒誕的事,結果受到觀眾的冷遇。從此以後,雨果不再寫劇本,但開始了他


    那輝煌的小說時代。


    早在他出版第一本雜詩集時,雨果就開始寫小說,即《北島強梁》。當


    時,雨果利用小說中的男主角向艾德娜示愛。此書於1832年出版時未署作者


    的名字。《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第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作者隻用了6個月


    就完成了。裏麵三個主要人物,一是副主教克勞德·佛挪洛,這是個虛偽的


    惡人,代表著宗教的勢力;加西莫多是一位醜陋、大頭駝背的醜怪,是個外


    表畸形但內心完美的人物;愛斯梅拉爾達是位文雅而天真的女郎。故事描述


    的是十四世紀路易一世時代的事跡。當時的法國因王位繼承問題而發生了內


    亂,英軍趁機渡海進犯,因而造成法國歷史上最混亂最悲慘的時代。巴黎瘟


    疫流行,一到冬天,街頭甚至出現成群的餓狼在徘徊覓食,正因為此,巴黎


    街頭出現了乞丐王國。這本小說充分體現了雨果追求自然的真實的理想。活


    靈活現的對比成為本書的主要特色,即肉體與靈魂的衝突,雨果曾說,「火


    蛇加強了水中仙女的魅力,地鬼增添了空中仙女的美麗」。他覺得自然存在


    於兩極的匯合,即美人與野獸,愛斯梅拉爾達和加西莫多之間。另外,作為


    故事背景的巴黎聖母院也因作者神妙的描繪而為世界所知。這座教堂是一座


    典型的古希臘建築,為法國著名古蹟之一。它修建於中世紀,在動工期間據


    說就死了許多人。雨果年輕時候就下定決心要以這座教堂為背景,寫一本歷


    史性的小說。《巴黎母院》使他實現了自己的宿願。


    雨果成就最大的一部小說是《悲慘世界》。這部8卷2000頁的巨著歷時


    15年之久,被雨果自己稱為「社會性史詩」,實際上它是雨果晚年智慧的結


    晶。它不但飲食了法國大革命乃至滑鐵盧戰役的歷史背景。而且也是雨果社


    會思想小說化的代表作。


    1851年法國發生政變,雨果被逐流亡海外。最初他卜居於布魯塞爾,繼


    而遷往澤西島,最後在奎納塞定居。在這期間,這顆忠厚善良的心飽經憂患,


    多了不少的感慨。這是使他成為窮人與弱者的代言人的原因之一。小說大致


    情節是主角讓阿冉是個窮苦的工人,因迫於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被捕入獄,


    後因累次逃避而加判到19年的徒刑。被釋放後,他又在一位主教家裏偷了一


    枚銀燭台,因受到主教的寬恕和勸告而受到感化,後來成為誠實人。經商致


    富後被選為市長。在逃獄期間,他一直被盲目的法律追逐不休,現在他已恢


    復了自尊與信心,一種崇高的情操在這顆受盡磨難的心靈上開花,並把它引


    入舍已為人的境界。


    雨果筆下的人物無不逼真動人。哪怕是微無足道的人物也給讀者留下生


    動的印象。那位虔誠的女修士,為了解救躲在她房中的讓阿冉,她一連說了


    兩次謊。那位代表法律的警察總監因陷於盡職與報恩的矛盾中無法自拔而欲


    自盡。但在他自殺之前,卻決定先去救那位曾於革命期間救過他性命的罪犯。


    ----------------------- 頁麵 65-----------------------


    從《巴黎聖母院》到《悲慘世界》之間,作者對宗教的態度轉了個大彎。


    在前部小說中,作者極力諷刺和鞭苔了教會的虛偽。但在後部作品中,他卻


    把米裏埃刻劃成一個神聖而純真的人物,這種對宗教態度的轉變是由於他流


    亡國外,心靈起了極大變化的反映。在那些日子裏,他日漸產生了宗教的情


    操。正因為這一點,這本書出版後,一位僧侶甚至表示:「如果可能,我要


    在教壇上誦讀它。」這部小說也得到了世界大師的讚譽,托爾斯泰在他的《藝


    術論》裏稱讚這部小說表現了對上帝和人類的愛是世界最偉大的藝術作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想像力世界──浪漫主義文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鄒純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鄒純芝並收藏想像力世界──浪漫主義文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