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想像力世界──浪漫主義文學 作者:鄒純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社交不太感興趣,卻崇拜自然。他那誠懇得有些笨拙的靈魂所渴望的隻是在
炎熱的夏天,赤身裸體,嘴裏銜著煙,在花園裏溜噠。這一愛好促使他於1815
年至1818年間參加了俄國探險隊的環球航行,其結果是《環球旅行》和《一
次保險旅行中的觀感》的出版。
莎米索的雙重國籍,給他帶來了精神痛苦,他曾報怨說:「我到哪兒都
感到人地生疏,沒有祖國,我不得不永遠為此渴求。」又說「無論有無作為,
我都是一樣痛苦」。正是這種無根的心境產生了他的代表作《彼得·施萊米
爾》。這是德國十九世紀最流行的小說之一。其情節的奇特與霍夫曼的小說
不相上下。故事說的是彼得·施萊米爾把他的影子賣給魔鬼換取一個用之不
竭的錢袋。因為沒有了影子,遭來了孩子們的擊打、老年人的咒罵。他非常
後悔。當他再遇到魔鬼時,便要求他歸還他的影子。但魔鬼卻要拿走他的靈
魂作交換,彼得不願,把錢袋拋還給了魔鬼。後來,彼得獲得一雙奇特的靴
子,逃脫了人們的責難,週遊世界,重新獲得了心靈的寧靜。這就是莎米索
與霍夫曼的不同之處。後者的人物自始至終都處於分裂的狀態,而莎米索的
人物雖然了一度迷失了自己,便最終卻又找到了自我。原因就在於莎米索的
人物就是自己心靈的反映。施萊米爾丟失的影子不就是莎米索丟失了的祖國
嗎?影子雖然虛無縹緲,卻像祖國、故鄉一樣,是一個人的天然財富,是他
與生俱來的所有物。因此,莎米索通過丟失自己影子的施萊米爾這一形象表
現了他的全部悲哀,他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最後,莎米索也隻得像施萊米爾
那樣由於年青時過錯而被趕出了人類社會,卻被拋進了自然的懷抱。地球成
了他的一個茂盛的花園,研究成了生活的力量,知識成了生活的目標。
這種丟失影子的主題在他的短篇 《失掉的鏡像的故事》中又一次出現。
故事的主人公把他的鏡像留在義大利那個使他著迷的吉烏麗妲家裏了,回到
妻子身邊時卻沒有了鏡像,被兒子發現後,卻說鏡像隻是一種幻覺,丟失了
也沒有什麽關係。因為自我觀察會導致虛榮,分裂自我。莎米索沉醉在自我
的分裂中,反而對於失去自我總有一種焦慮感。
莎米索還寫有許多抒情詩和敘事詩。在抒情詩方麵,他繼承了歌德的傳
統,同時因翻譯法國平民詩人貝朗瑞的政治抒情詩,而反映了社會和政治。
組詩 《婦女的愛情和婦女的生活》是他最成功的作品,這是一首騎士美人的
戀歌。《朋古爾堡砦》是一首懷念兒童時代美麗的家園生活的詩篇。《生活
的歌曲和景象》是一些民間歌謠。
----------------------- 頁麵 57-----------------------
天才的自殺者——海因裏希封·克萊斯特
德國浪漫主義作家中,蒂克、諾瓦利斯·布倫塔諾和阿爾尼姆都曾寫過
戲劇。但蒂克關心的不是戲劇中的人物和行動,而是他所謂的那種「事件的
氛圍」,即獨特的氣味、音響和顏色等情調,描寫人物時,也擺脫不了浪漫
主義的神秘性。布倫塔諾和阿爾尼姆也是鑽在宗教的神秘主義中而不能自
拔,忘了戲劇的真實本質。因此,我們不把他們看成戲劇家。德國浪漫主義
兩個真正重要的戲劇家,是紮哈裏亞斯·維爾納和海因裏希·封·克萊斯特。
維爾納是個純粹的浪漫主義者,生於1768年,父親是大學教授,而且擔
任戲劇審查官的職務。因此,紮哈裏亞斯自小就在舞台邊度過了許多時光,
對舞台上的一切了如指掌。成年後,維爾納一麵沉溺於肉慾,一麵又墜入宗
教的神秘主義。因此,可以說維爾納的作品是神秘主義文學的主要作表。他
的《穀之子》寫的是護法武士團的沒落,《馬丁·路德,或稱有力的聖職授
任禮》以宗教上的聖職授任禮為題材。
克萊斯特是比維爾納更傑出的戲劇家,與蒂克等人不同的是,克萊斯特
的作品都非常熱情、誠懇而又熾烈,又具有樸實無華的形式。海因裏希·封·克
萊斯特(heinrich vonkleist)出生於貴族,是一個古普魯士軍官家庭的後
裔,十幾歲時便失去了雙親。他作為年青的候補士官,參加過一次遠征,但
不久就辭去軍職去故鄉法蘭克福上大學,埋頭研究哲學、數學和古代語言。
後來又離開法蘭克福,到柏林去深造。克萊斯特自小就對自己的事情具有孤
注一擲的致命衝動;他的傳記作者維爾布蘭特描繪他的性格時說:「心靈上
總有一種陰鬱的不滿,氣質冷淡,為人孤僻傲世,想像活躍,慣於深思窮究,
抓住苦惱不放,性情浮躁淩厲。」
克萊斯特希望尋找一種東西,即真理。他把希望寄託於哲學,希望在哲
學中找出那完整的真理,於是,他開始研究康德,但康德哲學卻向他表明:
炎熱的夏天,赤身裸體,嘴裏銜著煙,在花園裏溜噠。這一愛好促使他於1815
年至1818年間參加了俄國探險隊的環球航行,其結果是《環球旅行》和《一
次保險旅行中的觀感》的出版。
莎米索的雙重國籍,給他帶來了精神痛苦,他曾報怨說:「我到哪兒都
感到人地生疏,沒有祖國,我不得不永遠為此渴求。」又說「無論有無作為,
我都是一樣痛苦」。正是這種無根的心境產生了他的代表作《彼得·施萊米
爾》。這是德國十九世紀最流行的小說之一。其情節的奇特與霍夫曼的小說
不相上下。故事說的是彼得·施萊米爾把他的影子賣給魔鬼換取一個用之不
竭的錢袋。因為沒有了影子,遭來了孩子們的擊打、老年人的咒罵。他非常
後悔。當他再遇到魔鬼時,便要求他歸還他的影子。但魔鬼卻要拿走他的靈
魂作交換,彼得不願,把錢袋拋還給了魔鬼。後來,彼得獲得一雙奇特的靴
子,逃脫了人們的責難,週遊世界,重新獲得了心靈的寧靜。這就是莎米索
與霍夫曼的不同之處。後者的人物自始至終都處於分裂的狀態,而莎米索的
人物雖然了一度迷失了自己,便最終卻又找到了自我。原因就在於莎米索的
人物就是自己心靈的反映。施萊米爾丟失的影子不就是莎米索丟失了的祖國
嗎?影子雖然虛無縹緲,卻像祖國、故鄉一樣,是一個人的天然財富,是他
與生俱來的所有物。因此,莎米索通過丟失自己影子的施萊米爾這一形象表
現了他的全部悲哀,他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最後,莎米索也隻得像施萊米爾
那樣由於年青時過錯而被趕出了人類社會,卻被拋進了自然的懷抱。地球成
了他的一個茂盛的花園,研究成了生活的力量,知識成了生活的目標。
這種丟失影子的主題在他的短篇 《失掉的鏡像的故事》中又一次出現。
故事的主人公把他的鏡像留在義大利那個使他著迷的吉烏麗妲家裏了,回到
妻子身邊時卻沒有了鏡像,被兒子發現後,卻說鏡像隻是一種幻覺,丟失了
也沒有什麽關係。因為自我觀察會導致虛榮,分裂自我。莎米索沉醉在自我
的分裂中,反而對於失去自我總有一種焦慮感。
莎米索還寫有許多抒情詩和敘事詩。在抒情詩方麵,他繼承了歌德的傳
統,同時因翻譯法國平民詩人貝朗瑞的政治抒情詩,而反映了社會和政治。
組詩 《婦女的愛情和婦女的生活》是他最成功的作品,這是一首騎士美人的
戀歌。《朋古爾堡砦》是一首懷念兒童時代美麗的家園生活的詩篇。《生活
的歌曲和景象》是一些民間歌謠。
----------------------- 頁麵 57-----------------------
天才的自殺者——海因裏希封·克萊斯特
德國浪漫主義作家中,蒂克、諾瓦利斯·布倫塔諾和阿爾尼姆都曾寫過
戲劇。但蒂克關心的不是戲劇中的人物和行動,而是他所謂的那種「事件的
氛圍」,即獨特的氣味、音響和顏色等情調,描寫人物時,也擺脫不了浪漫
主義的神秘性。布倫塔諾和阿爾尼姆也是鑽在宗教的神秘主義中而不能自
拔,忘了戲劇的真實本質。因此,我們不把他們看成戲劇家。德國浪漫主義
兩個真正重要的戲劇家,是紮哈裏亞斯·維爾納和海因裏希·封·克萊斯特。
維爾納是個純粹的浪漫主義者,生於1768年,父親是大學教授,而且擔
任戲劇審查官的職務。因此,紮哈裏亞斯自小就在舞台邊度過了許多時光,
對舞台上的一切了如指掌。成年後,維爾納一麵沉溺於肉慾,一麵又墜入宗
教的神秘主義。因此,可以說維爾納的作品是神秘主義文學的主要作表。他
的《穀之子》寫的是護法武士團的沒落,《馬丁·路德,或稱有力的聖職授
任禮》以宗教上的聖職授任禮為題材。
克萊斯特是比維爾納更傑出的戲劇家,與蒂克等人不同的是,克萊斯特
的作品都非常熱情、誠懇而又熾烈,又具有樸實無華的形式。海因裏希·封·克
萊斯特(heinrich vonkleist)出生於貴族,是一個古普魯士軍官家庭的後
裔,十幾歲時便失去了雙親。他作為年青的候補士官,參加過一次遠征,但
不久就辭去軍職去故鄉法蘭克福上大學,埋頭研究哲學、數學和古代語言。
後來又離開法蘭克福,到柏林去深造。克萊斯特自小就對自己的事情具有孤
注一擲的致命衝動;他的傳記作者維爾布蘭特描繪他的性格時說:「心靈上
總有一種陰鬱的不滿,氣質冷淡,為人孤僻傲世,想像活躍,慣於深思窮究,
抓住苦惱不放,性情浮躁淩厲。」
克萊斯特希望尋找一種東西,即真理。他把希望寄託於哲學,希望在哲
學中找出那完整的真理,於是,他開始研究康德,但康德哲學卻向他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