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想像力世界──浪漫主義文學 作者:鄒純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又一次地逼著範妮對他作出永不變心的表白。
早在他認識範妮以前,濟慈就在照顧弟弟湯姆時染上了肺病。之後病情
日益加重。他渾身無力,成天發著低燒。病入膏盲的濟慈暫時放棄了其他企
求,隻是渴望能得到愛的安撫。於是他拋棄了以往的矜持和顧忌,不顧一切
----------------------- 頁麵 26-----------------------
地追求範妮。他說:
我渴求你的同情和愛情——唉,愛情?
我不要隻是挑逗而不與實惠的愛情!
於是,1819年12月底濟慈和範妮訂了婚,打算來年一月舉行婚禮。然而,
新年剛過,濟慈開始吐血,他已在「它鮮紅的顏色裏看到了自己的死刑執行
令」。隨著死期的臨近,濟慈的信愈來愈悽苦,愈來愈使人讀後感到揪心。
在絕望的情熱當中,他就像一個以為自己被人遺忘掉的小孩子那樣發狂和無
可奈何。此時,濟慈提出解除婚約,但範妮沒有答應。她對濟慈的一片柔情
倒從未動搖過。盡管她對濟慈的天才和力量毫無覺察,但她愛這個人。最後,
當濟慈處於危及狀態時,她與其母親把濟慈接來與她們住,由她們看護。濟
慈在那裏度過了他在祖國的最後一月。
醫生建議濟慈去義大利療養。1820年9月濟慈在畫家史蒂文的陪伴下,
登上了去那不勒斯的海輪。這位以這個國有古代眾神為創作靈感的年青人眼
看要到那久已神往國土應該是多麽幸福啊!然而,疾病把這種幸福之情全帶
走了,他在信中寫道「在這一趟去義大利的旅途中,每天早上天一亮我就醒
了,而且感覺很可怕。我得努力去那裏,盡管懷著像是對一座森嚴可怖的炮
台進軍的感覺」。不僅如此,與布勞納小姐的分離給他帶來的是更大的痛苦,
他寫道「縱使我的肉體本來能恢復健康,這種別離也會妨礙它痊癒。那最能
促使我希望活下去的東西恰恰會成為促使我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對此無可奈
何。」此時他甚至日夜都盼望死去,以便從那種相思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但
同時,他又對生的幸福抱著一絲的希望,因為痛苦總比死後的虛無要好。
濟慈靜靜地躺在上床上,相信自己的末日已經來臨。他讓每天看護他的
史帝文把戀人範妮和他妹妹的信放進他身邊的一隻小盒子裏,準備死亡後作
為他的陪葬。
一天,床塌上的濟慈聽著屋外小溪的淙淙聲,這種永不停息的潺潺流水
使他想起了英國戲劇家博蒙特所寫的劇中名句:
你所做的一切好事,
都將記錄在水上。
濟慈麵對即將到來的死神,毫無畏懼,他平靜地對史蒂文說,他希望自己死
後的墓碑上不寫名字,也不寫墓誌銘,而隻寫上:
這兒埋著一個名字寫在水上的人。
經過四個星期的極度痛苦之後,1921年1月23日下午4點安息和睡眠,順
從命運與心靈平靜的時刻終於到來了。這位英國詩壇上的英才在異國他鄉溘
然辭世。這位年僅25歲的詩人的名字經雪萊的神筆一揮,從此永垂不朽。
濟慈的詩歌是英國浪漫主義最芬芳的花朵。在他的作品裏,散發出一種
濃濃的感覺主義,即,詩人對外部世界美的印象特別敏銳的感受力在文學上
反映,這種反映不僅有男女愛情,而是有擁抱世界中的一切萬物的傾向。原
因是濟慈比其他的浪漫主義詩人更具有詩人氣質。他在作品中很少考慮思想
----------------------- 頁麵 27-----------------------
原則,沒有什麽愛國主義的宣揚,也沒有拜倫、雪萊所追求的自由和吶喊。
他的詩是純藝術的,想像力是唯一的源泉。他的格言就表明了這一點。他常
說:詩人應該無原則,無道德觀念,無自我。換言之,真正的詩人既享受陽
光也欣賞陰影,就像莎士比亞既塑造了伊阿古這樣十惡不赦的惡人,也塑造
了貞潔的伊莫根一樣。
本著這種原則,他在作品中表現了對各種感覺——味覺、嗅覺、聽覺、
視覺——所具有的極敏銳的感受力。他長於描寫一切不同種類的聲音、氣息、
味道和觸覺。在這方麵,他具有一個令任何最偉大的詩人都感到嫉羨的豐富
多彩的語言寶庫。他具有再現自然美麗特殊稟賦。而且,再現自然美從一開
始就是他追求的目標。這一點可從濟慈所崇拜的詩人中看出。
濟慈厭惡矯揉造作的古典派,而對斯賓塞卻崇拜得五體投地,早在1814
年,他就寫了一首名為《仿斯賓塞》的詩。斯賓塞給濟慈許多東西;九行體
的格式、優美的音調、神話、典故、通過文學想像力構築起來的浪漫世界。
在濟慈寫給他初期的詩人朋友李·亨特的名叫《作於李·亨特先生出獄之日》
的詩中,他又提到斯賓塞和彌爾頓:
闖入斯賓塞的殿堂和園林
要摘著鮮花,又同有膽略的彌爾頓
早在他認識範妮以前,濟慈就在照顧弟弟湯姆時染上了肺病。之後病情
日益加重。他渾身無力,成天發著低燒。病入膏盲的濟慈暫時放棄了其他企
求,隻是渴望能得到愛的安撫。於是他拋棄了以往的矜持和顧忌,不顧一切
----------------------- 頁麵 26-----------------------
地追求範妮。他說:
我渴求你的同情和愛情——唉,愛情?
我不要隻是挑逗而不與實惠的愛情!
於是,1819年12月底濟慈和範妮訂了婚,打算來年一月舉行婚禮。然而,
新年剛過,濟慈開始吐血,他已在「它鮮紅的顏色裏看到了自己的死刑執行
令」。隨著死期的臨近,濟慈的信愈來愈悽苦,愈來愈使人讀後感到揪心。
在絕望的情熱當中,他就像一個以為自己被人遺忘掉的小孩子那樣發狂和無
可奈何。此時,濟慈提出解除婚約,但範妮沒有答應。她對濟慈的一片柔情
倒從未動搖過。盡管她對濟慈的天才和力量毫無覺察,但她愛這個人。最後,
當濟慈處於危及狀態時,她與其母親把濟慈接來與她們住,由她們看護。濟
慈在那裏度過了他在祖國的最後一月。
醫生建議濟慈去義大利療養。1820年9月濟慈在畫家史蒂文的陪伴下,
登上了去那不勒斯的海輪。這位以這個國有古代眾神為創作靈感的年青人眼
看要到那久已神往國土應該是多麽幸福啊!然而,疾病把這種幸福之情全帶
走了,他在信中寫道「在這一趟去義大利的旅途中,每天早上天一亮我就醒
了,而且感覺很可怕。我得努力去那裏,盡管懷著像是對一座森嚴可怖的炮
台進軍的感覺」。不僅如此,與布勞納小姐的分離給他帶來的是更大的痛苦,
他寫道「縱使我的肉體本來能恢復健康,這種別離也會妨礙它痊癒。那最能
促使我希望活下去的東西恰恰會成為促使我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對此無可奈
何。」此時他甚至日夜都盼望死去,以便從那種相思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但
同時,他又對生的幸福抱著一絲的希望,因為痛苦總比死後的虛無要好。
濟慈靜靜地躺在上床上,相信自己的末日已經來臨。他讓每天看護他的
史帝文把戀人範妮和他妹妹的信放進他身邊的一隻小盒子裏,準備死亡後作
為他的陪葬。
一天,床塌上的濟慈聽著屋外小溪的淙淙聲,這種永不停息的潺潺流水
使他想起了英國戲劇家博蒙特所寫的劇中名句:
你所做的一切好事,
都將記錄在水上。
濟慈麵對即將到來的死神,毫無畏懼,他平靜地對史蒂文說,他希望自己死
後的墓碑上不寫名字,也不寫墓誌銘,而隻寫上:
這兒埋著一個名字寫在水上的人。
經過四個星期的極度痛苦之後,1921年1月23日下午4點安息和睡眠,順
從命運與心靈平靜的時刻終於到來了。這位英國詩壇上的英才在異國他鄉溘
然辭世。這位年僅25歲的詩人的名字經雪萊的神筆一揮,從此永垂不朽。
濟慈的詩歌是英國浪漫主義最芬芳的花朵。在他的作品裏,散發出一種
濃濃的感覺主義,即,詩人對外部世界美的印象特別敏銳的感受力在文學上
反映,這種反映不僅有男女愛情,而是有擁抱世界中的一切萬物的傾向。原
因是濟慈比其他的浪漫主義詩人更具有詩人氣質。他在作品中很少考慮思想
----------------------- 頁麵 27-----------------------
原則,沒有什麽愛國主義的宣揚,也沒有拜倫、雪萊所追求的自由和吶喊。
他的詩是純藝術的,想像力是唯一的源泉。他的格言就表明了這一點。他常
說:詩人應該無原則,無道德觀念,無自我。換言之,真正的詩人既享受陽
光也欣賞陰影,就像莎士比亞既塑造了伊阿古這樣十惡不赦的惡人,也塑造
了貞潔的伊莫根一樣。
本著這種原則,他在作品中表現了對各種感覺——味覺、嗅覺、聽覺、
視覺——所具有的極敏銳的感受力。他長於描寫一切不同種類的聲音、氣息、
味道和觸覺。在這方麵,他具有一個令任何最偉大的詩人都感到嫉羨的豐富
多彩的語言寶庫。他具有再現自然美麗特殊稟賦。而且,再現自然美從一開
始就是他追求的目標。這一點可從濟慈所崇拜的詩人中看出。
濟慈厭惡矯揉造作的古典派,而對斯賓塞卻崇拜得五體投地,早在1814
年,他就寫了一首名為《仿斯賓塞》的詩。斯賓塞給濟慈許多東西;九行體
的格式、優美的音調、神話、典故、通過文學想像力構築起來的浪漫世界。
在濟慈寫給他初期的詩人朋友李·亨特的名叫《作於李·亨特先生出獄之日》
的詩中,他又提到斯賓塞和彌爾頓:
闖入斯賓塞的殿堂和園林
要摘著鮮花,又同有膽略的彌爾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