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兵舉事後,馬士英在明知清兵迅猛南下的情況下,盡撤江北防線,強令各部向西集結。我們不便斷言,如果清軍南下同時沒有左良玉兵變,馬士英是否會組織對外敵的有效抵抗。我們隻是知道,當兵變發生而同時麵臨外敵時,馬士英作為國家領導人所下達的命令,是將外敵置予勿論,全力粉碎內部的叛亂。


    他所認定的敵人是左良玉,不是滿清。這好像也沒太大問題。其一,左良玉確實是叛亂者,說他有“危我君父”的企圖並不牽強,而那是頭等罪名;其二,左兵和清兵之間,馬士英認為前者較後者威脅更大、更急;這是判斷問題,你可另有判斷,但不可以禁止他這麽判斷。因此,從冠冕堂皇角度,馬士英沒有什麽太可指責的。然而誰都知道裏麵有貓膩,幹脆說,誰都知道馬士英是公報私仇,但這話卻沒法擺到桌麵上,因為馬士英用“公”的外衣把“私”包裹得極好。


    對中國古代,人們存在一個誤解,以為君主製下無公權,權力是皇帝私有。肯定地說,並非那樣。如果去過一些古代衙門遺址,往往能在門外見到一塊石碑,上麵刻著“爾俸爾祿,民脂民膏”幾個字。它無疑體現了一種公權概念。包括皇帝本人在內,權力也受各種限製,不能隨心所欲。中國的問題,不在缺乏公權概念,甚至不在缺少防止公權私有的製度設計(當然,那時的設計達不到現代水平,但跟相同歷史時期世界好多地方比,中國的設計已算出眾),而在於中國人通常不能信守。他從小受教育曾經接受過公權的意識,也從文章和語言上反覆表示要忠於這意識,但一旦權力到手,卻完全背棄所諾。這就是心口不一。這現象的根因說來就很虛渺了,有人說是因為中國文化缺一個宗教本源,在此無暇深究。總之,中國人骨子裏普遍不接受公權真正被限製與私利隔絕,並非已經當上官的人這樣,一般民眾如果展開對權力的幻想,多半也以“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為興奮點。在這意義上,馬士英談不上“中國的敗類”,甚至也談不上特別壞的中國人,實際倒不如說,他是很正常、很常見的中國人。


    他並不是滿清的“潛伏者”。我曾大膽設想,倘若起事的不是左良玉,或者裏麵沒有一個他恨之切齒的黃澍,馬士英態度也許能顛倒一下,變成北兵急、叛兵不急。不幸,歷史“剛好”不是這樣。這麽看歷史,似乎有些玩世不恭。但列位有所不知,假如歷史總是被各種私慾撥弄來撥弄去,它的內涵往往還真的並非想像的那樣嚴肅。


    不妨就具體看看,在馬士英的撥弄下,歷史變得怎樣地輕浮。《鹿樵紀聞》:陳洪範還,言王師(清軍)必至;士英惡之曰:“賊猶未滅,北兵不無後慮,豈能投鞭問渡?且赤壁三萬,淝水八千,一戰而安江左。有四鎮在,何用多言!”[18]


    他很早就了解到動態,而給予的回答,則前半可恥、後半可笑。照他的意思,李自成存在一天,明朝就一日無事,清、順雙方互掐,明朝即可安臥。這跟高起潛認為左良玉將同時受官軍和“闖賊”夾擊而不足為慮如出一轍。馬士英還說,姑不論清兵無法脫身南顧,就算來了,亦非大難臨頭,擺平之,舉手之勞。他憑什麽底氣這樣足?原來有兩個典故,即“赤壁三萬,淝水八千”,前為三國赤壁之戰,後係東晉淝水之戰。它們有兩個共同特點:第一,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第二,勝方(東吳、東晉)國都恰好都在南京。馬士英覺得,這足夠說明問題了!其實類似道理,我們當代曾經也很愛講:別人能做的,我們為什麽做不到?以及“我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之類。馬士英也無非是這意思。歷史既有先例,現實便有可能。在南京這個“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東吳、東晉做到的,大明為何做不到呢?你看,他也蠻有道理。但他的道理,都隻在想像中成立,在實際中不成立。赤壁、淝水兩戰固為奇蹟,分析起來卻都事出有因,如北人不服水土、長江之天時地利、敵人驕兵心理……如欲歷史重演,須這些因素原封不動也在現實發生作用。從那時到現在,時間跨越了一千多年,所謂物是人非,甚至人非物亦不是。即以長江天險論,公元十七世紀與公元三五百年的條件比,此天險是否還是彼天險?而馬士英顯然以為這無關宏旨。於是,東吳、東晉“一戰而安江左”,明朝亦不難照樣再來一次。當然他內心亦未必真的相信這一點,關鍵是借兩個典故發現很好的說辭,達到抽調江北部隊以應左兵的目的。


    民眾往往愛聽政治家的漂亮話,政治家擅長漂亮話往往也最得民眾愛戴。其實,凡是政治家講漂亮話的地方,都因那件事不足其介懷。比如馬士英提及滿清,一副“何足掛齒”的睥睨之色,很豪邁很有大無畏氣概。可談起左良玉,截然不同:已知左兵破安慶,黃澍在軍中,張亮(安慶巡撫)被執,士英正在擎觴,忽聞報,卮酒墮地。[19]


    和《三國演義》“青梅煮酒論英雄”中劉備被曹操說破心事的表現,一模一樣。馬士英的心事,是左良玉不是滿清,清軍非沖他而來,左良玉的旗幟可是“清君側”。對他來說,清軍是紙虎,左良玉是真虎。“馬士英聞左兵東下,大懼,專理部事,不入直。”[20]為了左兵之事,馬士英竟將內閣丟下不管,一頭紮在兵部。兩者之間,他自然有所懼,也有所不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黑洞——弘光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潔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潔非並收藏黑洞——弘光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