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民劫掠的對象,主要不是本地富戶。後者一般蓄有家丁,莊園也築有圍堡,足以抵擋無組織的自發亂民。同時,中國鄉村龐大嚴密的宗族關係,也發揮了令亂民“兔子不吃窩邊草”的作用。因此,受害者多是因戰亂而生的大量逃亡者。這些人中,有不少官吏、儒生和商人甚至王族,想像中往往攜有浮財,是很好的洗劫對象——之所以說“想像中”,是因很多人倉皇而逃,實際已不名一文。
例如邊大綬。他最有名的事跡,是崇禎十五年在米脂縣令任上,毀李自成祖父、父親之墓,將骸骨“盡數伐掘”“聚火燒化”。甲申時,他已回到河北任丘老家,與人“密謀欲興義師”。四月底,闖軍自北京潰退,一股部隊出現在任丘,將邊大綬捉住,五月初一啟程押往太原。在途凡七日,清兵追擊迫近,邊大綬乘隙逃出。後來他將這段經歷記為一文,題《虎口餘生紀》[8]。後半部分,記從闖軍逃脫後,孤身還家,一路親睹親歷“土賊”遍地的情形:遇二鄉民持梃,蓋搶營者,詢餘何來。餘詭雲:“亦搜物者。”舍之而南。餘北走不百步許,聞後麵喊聲,意追者至,停步伺之,則四五傖父(村夫),各執槍棒,圍餘曰:“汝從賊來耶?”餘應曰:“我逃難耳。”索財物,餘曰:“赤身財與何藏!”盡上下與之,換破衣二件,僅蔽體。[9]
之後晝伏夜出,白天藏身廢棄窯洞,“月出甚高,餘始敢出穴,不辨東西,視月所向,攀緣上下。經墟墓澗澤中,磷光螢焰,殊非人境”。沿途討飯果腹,“凡經由土寇之叢藪處,餘已作乞丐形,無阻撓者”。二十天後,終於接近故鄉,在肅寧縣西柳村遇見一位親戚,這才換掉乞丐裝,並留宿。睡了一夜,“黎明,聞炮聲震天,乃土賊為亂,闔鄉戒嚴,傍午始息。”俟其回到家中,已五月二十九日,“計被執時,正滿一月。”[10]
邊大綬所經歷的,在當時北方四省極為普遍。《明季南略》稱“遍地皆白棒手與官兵搶奪,實甚於賊”。[11]所謂白棒手,是徒執一棍、到處行劫者。趙士錦四月十四日從東便門逃出北京,與人結伴南還。“至天津十裏許,過一村,其居民遙望予同行輩有七十餘騎,遂遠避高阜上。予等為言,予輩實南下者,非不良人也。”[12]可見情形紛亂如麻,到處有強人出沒。這種亂象,過了黃河始有緩減,但整個長江以北,氣氛仍極緊張,各鄉由士紳出麵組織民團,護村巡寨。這些民兵神經緊繃,常有過激反應;趙士錦寫道:“泰州城外,鄉兵防禦甚嚴。舟至即刀棘相向,奸與良弗辨也。”[13]同行者居然有兩人因此命喪黃泉,趙士錦本人腰部受重傷,強撐回到常熟家中,養傷百日始愈。
每當王朝終末,中國總有一段渙亂時光。其間,除嚴重的兵燹之厄,也有大量的民眾滋擾現象。為什麽?並非中國的人性較別處為劣,實在是役抑既深且久,平時無任何管道與途徑,二三百年才等來一點點放縱的機會。換言之,王朝解體,便是小民集中宣洩之時。眼下大明的倒掉,遺老孤臣心如刀絞,而在芻蕘之夫,卻興高采烈,因為秩序終於不在,天下終於大亂。這樣的時刻,可謂千年一夢,古今所共;直到現代,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糟得很’和‘好得很’”一節,所談仍是這樣的問題:“農民在鄉裏選擇,攪動了紳士們的酣夢。鄉裏消息傳到城裏來,城裏的紳士立刻大嘩。我初到長沙時,會到各方麵的人,聽到許多的街談巷議。從中層以上社會至國民黨右派,無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14]他說:“你若是一個確定了革命觀點的人,而且是跑到鄉村裏去看過一遍的,你必定覺到一種從來未有的痛快。”[15]
四
然而,論證明王朝不得民心,並非本文的題旨。倘若那樣,此文幾乎可以說純屬多餘,因為歷來在明末農民暴亂問題上,以此為題旨的文章早就不可勝數。
本文之作,首先與另一個問題有關,亦即我曾經講過的,明朝之亡,非以甲申年為準——當然,你願意說它亡過兩次,亦無不可:甲申年三月十九日晨,崇禎自縊、北京城破,某種意義上,明朝崩潰了;但是,事後證明這是一次假死,五月初三,隨著朱由崧在南京監國,它又活了過來,以完整的政權體係,繼續統治國中最大一片區域,直到整整一年後;乙酉年五月二十二日,朱由崧作為俘虜被押回清軍占領下的南京,這象徵著中國的統治權正式易手,之後在福建、廣東、雲南以至緬甸,雖仍有明朝殘餘存在,卻已是流亡政府,因此明朝之亡的合理界限,應位於1645年6月。
本文之論,即從明王朝在北京、南京先後兩次解體引出,或許,每個明史愛好者都曾注意到它,並和筆者一樣深為困惑:這兩次解體所喚起的反應,不論在士大夫階層,還是民間,差異極其懸殊。士大夫的表現,筆者已在《降附·名節》中加以描述,本文所談著重於民間方麵。
北京之崩,一般民眾的態度大致如前所述。從北京市民“奔走如故”到晉冀魯豫鄉村的“土賊”蜂起,都說明百姓即便不是興高采烈,至少也與己無關、漠然以對。這還不包括民眾如何對待所謂“賊寇”。雖然我讀過的史料,幾無例外都對闖軍採取謾罵、詆毀,其中很多作者的學問、人品,筆者頗存敬意,但他們亦不能改變一個事實,即“賊寇”們在許多地方為民間所歡迎與追隨。雖然很多知識分子的著述避談這種情形,卻仍有蹤跡可察。在此,舉個比較生動的例子。闖軍節節勝利的甲申年三月,路振飛致信張國維:承問敝鄉事,言之憤鬱。敝鄉愚民疾視長上,編歌捏謠,佇望賊來,若謂其實行假仁假義也者。三月九日,偽官孫某到,誘士民颺去,溫言撫諭,共信為真。士民但求賒死,不顧孔孟道義,不顧祖宗德澤,並不顧一身節義,相率迎賊。[16]
例如邊大綬。他最有名的事跡,是崇禎十五年在米脂縣令任上,毀李自成祖父、父親之墓,將骸骨“盡數伐掘”“聚火燒化”。甲申時,他已回到河北任丘老家,與人“密謀欲興義師”。四月底,闖軍自北京潰退,一股部隊出現在任丘,將邊大綬捉住,五月初一啟程押往太原。在途凡七日,清兵追擊迫近,邊大綬乘隙逃出。後來他將這段經歷記為一文,題《虎口餘生紀》[8]。後半部分,記從闖軍逃脫後,孤身還家,一路親睹親歷“土賊”遍地的情形:遇二鄉民持梃,蓋搶營者,詢餘何來。餘詭雲:“亦搜物者。”舍之而南。餘北走不百步許,聞後麵喊聲,意追者至,停步伺之,則四五傖父(村夫),各執槍棒,圍餘曰:“汝從賊來耶?”餘應曰:“我逃難耳。”索財物,餘曰:“赤身財與何藏!”盡上下與之,換破衣二件,僅蔽體。[9]
之後晝伏夜出,白天藏身廢棄窯洞,“月出甚高,餘始敢出穴,不辨東西,視月所向,攀緣上下。經墟墓澗澤中,磷光螢焰,殊非人境”。沿途討飯果腹,“凡經由土寇之叢藪處,餘已作乞丐形,無阻撓者”。二十天後,終於接近故鄉,在肅寧縣西柳村遇見一位親戚,這才換掉乞丐裝,並留宿。睡了一夜,“黎明,聞炮聲震天,乃土賊為亂,闔鄉戒嚴,傍午始息。”俟其回到家中,已五月二十九日,“計被執時,正滿一月。”[10]
邊大綬所經歷的,在當時北方四省極為普遍。《明季南略》稱“遍地皆白棒手與官兵搶奪,實甚於賊”。[11]所謂白棒手,是徒執一棍、到處行劫者。趙士錦四月十四日從東便門逃出北京,與人結伴南還。“至天津十裏許,過一村,其居民遙望予同行輩有七十餘騎,遂遠避高阜上。予等為言,予輩實南下者,非不良人也。”[12]可見情形紛亂如麻,到處有強人出沒。這種亂象,過了黃河始有緩減,但整個長江以北,氣氛仍極緊張,各鄉由士紳出麵組織民團,護村巡寨。這些民兵神經緊繃,常有過激反應;趙士錦寫道:“泰州城外,鄉兵防禦甚嚴。舟至即刀棘相向,奸與良弗辨也。”[13]同行者居然有兩人因此命喪黃泉,趙士錦本人腰部受重傷,強撐回到常熟家中,養傷百日始愈。
每當王朝終末,中國總有一段渙亂時光。其間,除嚴重的兵燹之厄,也有大量的民眾滋擾現象。為什麽?並非中國的人性較別處為劣,實在是役抑既深且久,平時無任何管道與途徑,二三百年才等來一點點放縱的機會。換言之,王朝解體,便是小民集中宣洩之時。眼下大明的倒掉,遺老孤臣心如刀絞,而在芻蕘之夫,卻興高采烈,因為秩序終於不在,天下終於大亂。這樣的時刻,可謂千年一夢,古今所共;直到現代,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糟得很’和‘好得很’”一節,所談仍是這樣的問題:“農民在鄉裏選擇,攪動了紳士們的酣夢。鄉裏消息傳到城裏來,城裏的紳士立刻大嘩。我初到長沙時,會到各方麵的人,聽到許多的街談巷議。從中層以上社會至國民黨右派,無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14]他說:“你若是一個確定了革命觀點的人,而且是跑到鄉村裏去看過一遍的,你必定覺到一種從來未有的痛快。”[15]
四
然而,論證明王朝不得民心,並非本文的題旨。倘若那樣,此文幾乎可以說純屬多餘,因為歷來在明末農民暴亂問題上,以此為題旨的文章早就不可勝數。
本文之作,首先與另一個問題有關,亦即我曾經講過的,明朝之亡,非以甲申年為準——當然,你願意說它亡過兩次,亦無不可:甲申年三月十九日晨,崇禎自縊、北京城破,某種意義上,明朝崩潰了;但是,事後證明這是一次假死,五月初三,隨著朱由崧在南京監國,它又活了過來,以完整的政權體係,繼續統治國中最大一片區域,直到整整一年後;乙酉年五月二十二日,朱由崧作為俘虜被押回清軍占領下的南京,這象徵著中國的統治權正式易手,之後在福建、廣東、雲南以至緬甸,雖仍有明朝殘餘存在,卻已是流亡政府,因此明朝之亡的合理界限,應位於1645年6月。
本文之論,即從明王朝在北京、南京先後兩次解體引出,或許,每個明史愛好者都曾注意到它,並和筆者一樣深為困惑:這兩次解體所喚起的反應,不論在士大夫階層,還是民間,差異極其懸殊。士大夫的表現,筆者已在《降附·名節》中加以描述,本文所談著重於民間方麵。
北京之崩,一般民眾的態度大致如前所述。從北京市民“奔走如故”到晉冀魯豫鄉村的“土賊”蜂起,都說明百姓即便不是興高采烈,至少也與己無關、漠然以對。這還不包括民眾如何對待所謂“賊寇”。雖然我讀過的史料,幾無例外都對闖軍採取謾罵、詆毀,其中很多作者的學問、人品,筆者頗存敬意,但他們亦不能改變一個事實,即“賊寇”們在許多地方為民間所歡迎與追隨。雖然很多知識分子的著述避談這種情形,卻仍有蹤跡可察。在此,舉個比較生動的例子。闖軍節節勝利的甲申年三月,路振飛致信張國維:承問敝鄉事,言之憤鬱。敝鄉愚民疾視長上,編歌捏謠,佇望賊來,若謂其實行假仁假義也者。三月九日,偽官孫某到,誘士民颺去,溫言撫諭,共信為真。士民但求賒死,不顧孔孟道義,不顧祖宗德澤,並不顧一身節義,相率迎賊。[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