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即,根本不是夠不夠用的問題,而是慾壑難填,但凡貪婪便永遠沒個夠。
回到“三十而稅一”,願望甚好,卻實在隻是空想。簡單拿古今作對比,這思路本身有問題。且不說社會經濟水平與結構已有很大差異,即從製度和權力機器的發展變化論,十七世紀前後較諸紀元之初,早就不可同日而語。
這裏講一個細節:錦衣衛。
明代錦衣衛起初為皇家私人衛隊或中央警衛部隊,後擴大職權,向秘密警察組織過渡。它由朱元璋創建,卻又於洪武六年由他親手解散,“詔內外獄毋得上錦衣衛,諸大小鹹徑法曹(還權於國家正式司法機構)。終高皇帝世,錦衣衛不復典獄。”[21]“靖難”後,成祖朱棣為加強偵伺箝製,重新起用了這組織,此後終明之世不再廢棄,反而大為膨脹。朱元璋時代,錦衣衛人數不曾逾於二千,到世宗嘉靖皇帝,卻達六萬以上,翻了三十倍。這數字,我們是從《明史》兩條記載分析而來。世宗本紀:十六年三月,“革錦衣衛冒濫軍校三萬餘人”。[22]刑法三:“世宗立,革錦衣傳奉官十六(十分之六),汰旗校十五(十分之五)。”[23]既然革去的三萬餘人為總數之一半,則未革之前錦衣衛規模應為六萬人以上。然而,這六萬餘人僅是其正式在編人員,即所謂“旗校”,此外錦衣衛還豢養了眼線、打手等眾多臨時僱傭人員。王世貞(他就生活在嘉靖年間)提供了這樣的數字:“仰度支者(靠錦衣衛開銷維持生活者)凡十五六萬人”。[24]十五六萬人好像也不算很多,殊不知,根據《明史》食貨誌,當時中國總人口從洪武至萬曆一直徘徊於五六千萬之間。[25]以五六千萬人口,而有十五六萬錦衣衛,若按比例換算(其間人口增長約二十倍),相當於現在中國十三億人口,要供應一支三百多萬人的秘密警察部隊。
這便是製度成本。從秦漢到明代,極權體製生長了小二千年,越來越嚴密,也越來越臃腫。錦衣衛這地道的皇家鷹犬,用途隻是為帝王看家護院,隻是令“賢智箝口,小人鼓舌”,然而所耗費用,一分一厘均來自它所荼毒的人民。算算這一類帳,就明白何以“天下之賦日增”,以及古代何以什一即夠,現在漲到十分之三至十分之七或更多,仍大感不足。
可見,黃宗羲回到古代的願望極好,可能性卻為零。而且以我們現代人看,問題遠遠不是退回古代、用時間減法方式所能解決。問題不出在時間上,出在製度上。時間隻是使製度的弊病益發放大了而已,而弊病早已內在於製度當中。舊時代中國的批判者們,一旦對現實不滿,每每想回到古代,原因是他們看不到事情的根源。對此暫點到為止,留待後麵再作討論。
關於人民賦稅如何被消耗,還可去了解另一個群體:宗藩。明立國後,就皇室子孫爵位製度做出規定,大的種類有四:親王、郡王、將軍和中尉。具體是,皇子封親王,親王諸子年滿十歲封郡王(親王長子為世子,將來襲親王爵,不在此列)。郡王諸子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26]這是一個龐大群體,連清朝官方所修《明史》都感到不能完全統計,而以“二百餘年之間,宗姓實繁,賢愚雜出”一語了之。我們所見著的一個確切數字,出現在《穆宗實錄》。隆慶五年六月,河南巡按栗永祿、楊家相以及禮科給事中張國彥奏“於今日當宗支極茂之時,則竭天下之力而難給”。他們說:國初,親郡王、將軍才四十九位,今則玉牒內見存共兩萬八千九百二十四位,歲支祿糧八百七十萬石有奇;郡縣主君及儀賓不與焉。是較國初殆數百倍矣。天下歲供京師者止四百萬石,而宗室祿糧則不啻倍之,是每年竭國課之數不足以供宗室之半也。[27]
宗支一年消耗的祿糧,超過了輸往京師總量的一倍。該數字中包含如下細節:一、這是截止於隆慶年的統計(之後明朝還有七八十年歷史),至此,明室宗支從區區四十九人,成長為近三萬人的“大部隊”;二、皇家女性後代並未計於其內;三、僅為“玉牒”登記在冊的名錄。
這近三萬之眾的親王、郡王、將軍、中尉等,是怎樣從國家財年中拿走八百七十萬石的(約占四分之一以上)?《弇山堂別集》卷六十七“親王祿賜考、各府祿米、諸王公主歲供之數”,有具體的數目。例如就藩於開封的周王:周府:周王歲支本色祿米二萬石,襲封(第二代)歲支本色祿米一萬二千石,郡王初封歲支祿米二千石,襲封一千石,俱米鈔中半(半給糧食半折錢幣)。兼支:鎮國將軍歲支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歲支祿米八百石,奉國將軍歲支祿米六百石,鎮國中尉歲支祿米四百石,俱米鈔中半。[28]
周王這一脈所得是比較多的,其他親王基本為每年一萬石,低者可至一千石,以下郡王、將軍、中尉等類推。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自序雲:“以總額而言,十七世紀末期的英國,人口為五百萬,稅收每年竟達七百萬英鎊,折合約銀二千餘萬兩,和人口為三十倍的中國大體相埒。”換言之,如分攤到人頭上,中國民眾賦稅負擔極輕。我們用具體的史料來展示這一點。《明史》食貨誌載:嘉靖二年,禦史黎貫言:“國初夏秋二稅,麥四百七十餘萬石,今少九萬;米二千四百七十餘萬石,今少二百五十餘萬。”[29]
回到“三十而稅一”,願望甚好,卻實在隻是空想。簡單拿古今作對比,這思路本身有問題。且不說社會經濟水平與結構已有很大差異,即從製度和權力機器的發展變化論,十七世紀前後較諸紀元之初,早就不可同日而語。
這裏講一個細節:錦衣衛。
明代錦衣衛起初為皇家私人衛隊或中央警衛部隊,後擴大職權,向秘密警察組織過渡。它由朱元璋創建,卻又於洪武六年由他親手解散,“詔內外獄毋得上錦衣衛,諸大小鹹徑法曹(還權於國家正式司法機構)。終高皇帝世,錦衣衛不復典獄。”[21]“靖難”後,成祖朱棣為加強偵伺箝製,重新起用了這組織,此後終明之世不再廢棄,反而大為膨脹。朱元璋時代,錦衣衛人數不曾逾於二千,到世宗嘉靖皇帝,卻達六萬以上,翻了三十倍。這數字,我們是從《明史》兩條記載分析而來。世宗本紀:十六年三月,“革錦衣衛冒濫軍校三萬餘人”。[22]刑法三:“世宗立,革錦衣傳奉官十六(十分之六),汰旗校十五(十分之五)。”[23]既然革去的三萬餘人為總數之一半,則未革之前錦衣衛規模應為六萬人以上。然而,這六萬餘人僅是其正式在編人員,即所謂“旗校”,此外錦衣衛還豢養了眼線、打手等眾多臨時僱傭人員。王世貞(他就生活在嘉靖年間)提供了這樣的數字:“仰度支者(靠錦衣衛開銷維持生活者)凡十五六萬人”。[24]十五六萬人好像也不算很多,殊不知,根據《明史》食貨誌,當時中國總人口從洪武至萬曆一直徘徊於五六千萬之間。[25]以五六千萬人口,而有十五六萬錦衣衛,若按比例換算(其間人口增長約二十倍),相當於現在中國十三億人口,要供應一支三百多萬人的秘密警察部隊。
這便是製度成本。從秦漢到明代,極權體製生長了小二千年,越來越嚴密,也越來越臃腫。錦衣衛這地道的皇家鷹犬,用途隻是為帝王看家護院,隻是令“賢智箝口,小人鼓舌”,然而所耗費用,一分一厘均來自它所荼毒的人民。算算這一類帳,就明白何以“天下之賦日增”,以及古代何以什一即夠,現在漲到十分之三至十分之七或更多,仍大感不足。
可見,黃宗羲回到古代的願望極好,可能性卻為零。而且以我們現代人看,問題遠遠不是退回古代、用時間減法方式所能解決。問題不出在時間上,出在製度上。時間隻是使製度的弊病益發放大了而已,而弊病早已內在於製度當中。舊時代中國的批判者們,一旦對現實不滿,每每想回到古代,原因是他們看不到事情的根源。對此暫點到為止,留待後麵再作討論。
關於人民賦稅如何被消耗,還可去了解另一個群體:宗藩。明立國後,就皇室子孫爵位製度做出規定,大的種類有四:親王、郡王、將軍和中尉。具體是,皇子封親王,親王諸子年滿十歲封郡王(親王長子為世子,將來襲親王爵,不在此列)。郡王諸子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26]這是一個龐大群體,連清朝官方所修《明史》都感到不能完全統計,而以“二百餘年之間,宗姓實繁,賢愚雜出”一語了之。我們所見著的一個確切數字,出現在《穆宗實錄》。隆慶五年六月,河南巡按栗永祿、楊家相以及禮科給事中張國彥奏“於今日當宗支極茂之時,則竭天下之力而難給”。他們說:國初,親郡王、將軍才四十九位,今則玉牒內見存共兩萬八千九百二十四位,歲支祿糧八百七十萬石有奇;郡縣主君及儀賓不與焉。是較國初殆數百倍矣。天下歲供京師者止四百萬石,而宗室祿糧則不啻倍之,是每年竭國課之數不足以供宗室之半也。[27]
宗支一年消耗的祿糧,超過了輸往京師總量的一倍。該數字中包含如下細節:一、這是截止於隆慶年的統計(之後明朝還有七八十年歷史),至此,明室宗支從區區四十九人,成長為近三萬人的“大部隊”;二、皇家女性後代並未計於其內;三、僅為“玉牒”登記在冊的名錄。
這近三萬之眾的親王、郡王、將軍、中尉等,是怎樣從國家財年中拿走八百七十萬石的(約占四分之一以上)?《弇山堂別集》卷六十七“親王祿賜考、各府祿米、諸王公主歲供之數”,有具體的數目。例如就藩於開封的周王:周府:周王歲支本色祿米二萬石,襲封(第二代)歲支本色祿米一萬二千石,郡王初封歲支祿米二千石,襲封一千石,俱米鈔中半(半給糧食半折錢幣)。兼支:鎮國將軍歲支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歲支祿米八百石,奉國將軍歲支祿米六百石,鎮國中尉歲支祿米四百石,俱米鈔中半。[28]
周王這一脈所得是比較多的,其他親王基本為每年一萬石,低者可至一千石,以下郡王、將軍、中尉等類推。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自序雲:“以總額而言,十七世紀末期的英國,人口為五百萬,稅收每年竟達七百萬英鎊,折合約銀二千餘萬兩,和人口為三十倍的中國大體相埒。”換言之,如分攤到人頭上,中國民眾賦稅負擔極輕。我們用具體的史料來展示這一點。《明史》食貨誌載:嘉靖二年,禦史黎貫言:“國初夏秋二稅,麥四百七十餘萬石,今少九萬;米二千四百七十餘萬石,今少二百五十餘萬。”[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