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代人一見“乞和”、“割地”,往往痛心疾首,以為大慝。但在古代,這並非想像的那樣嚴重。古代不存在嚴格的國際法體係,盟誓、條約有一定約束力,可是真的加以無視和撕毀卻也不算什麽,沒有聯合國、海牙國際法庭之類居中仲裁、估衡罪責,爭端最終還是由實力來解決,我們看春秋戰國間,那種不斷盟會又不斷毀棄的鬧劇,正不知有多少。十七世紀中葉,起碼在中國,依舊如此;今日予之,卻不妨於條件發生變化的明天,重新奪回來。


    六月二十九日召對,令人印象深刻處,不在於討論了對滿清的賠償與割地問題,而在於對西進問題完全不提。假如明朝一麵著手與滿清媾和,暫屈大丈夫之所當屈,一麵順勢而動,整頓兵甲、驅師西進,我們對局勢的解讀,尚能於消極中捕捉一絲向積極轉化的因素,對未來則尚有想像的餘地。那一缺失或消失,不單證實了來自滿清的判斷,也向歷史證實,這朝廷確已自棄希望。


    九


    出使北京的使團,倒是很快組成了。七月初五,宣布使團由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左懋第領銜,馬紹愉、陳洪範為副使。臨行,左懋第辭闕,痛陳:臣所望者恢復,而近日朝政似少恢復之氣。望陛下時時以天下為心,以先帝之仇、北京之恥為心……撫江上之黎氓,而即念河北、山東之赤子……臣更望皇上命諸臣時時以整頓士馬為事,勿以臣此行為必成;即成矣,勿以此成為可恃。必能渡河而戰,而後能扼河而守,而後能拱護南都於萬全。[43]


    分明已抱訣別之意,字字泣血,歷歷可見。明朝實不乏這樣的忠正之臣,可惜,他們都不能挽狂瀾於既倒。那種整體的隳壞,正如《左傳》所言:“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44]


    明朝似乎覺得,向北京派出使團,便萬事大吉,重新變得無所事事,此後我們隻看到一些零星記載,如七月十七日將出使名義從“款北”改為“酬北”(“款”有藐視之意)[45],八月初四補充決定“優恤”吳三桂之父吳襄、贈其“薊國公”[46],九月初二“史可法請進兵恢復,詔以‘北使方行,大兵繼之未便’。”[47]之外再無動靜,哪怕屢有塘報報告“和議未成”[48],包括十二月中旬使團成員陳洪範隻身南歸、從而確知和談失敗[49],南京也都沒有任何應對。


    《左忠貞公文集》書影。


    左懋第,山東萊陽人,崇禎七年進士,時任右僉都禦史兼應(天)徽(州)巡撫。朝議組建使團赴北京與清和談,無人應命,左懋第主動進奏,要求北上。後遭滿清扣押,不屈被害,獲譽“明末文天祥”。


    李自成像,作者佚名。


    此繪像體現了當代英雄主義畫風,從人物姿態、表情、目光、麵容等看,應為“文革”時期作品,其手法與特徵曾廣泛見於當時工農兵形象宣傳畫。以之與明人史著中李自成相對照,歷史反差感極強。


    雖然朝廷狀態如此,史可法卻沒有放棄。他權當先前建議已獲默許(確實也沒有遭到否定),而自行準備。從所見材料看,南京主事者從未對他的準備工作給予任何實質的支持,但他一直都在積極籌備,縱然隻是孤旅一支,縱然隻是象徵性地表示明朝採取了行動,也要將它變成事實。八月十八日,他向朝廷報告“將北伐”,“命申紀律”[50],九月初二,請求正式進軍,但被以等待和談結果為由,下令暫緩。


    以後,史可法曾多次敦促。九月二十六日,奏言:各鎮兵久駐江北,皆待餉不進。聽胡騎南來索錢糧戶口冊報,後遂為胡土。我爭之非易,虛延日月,貽誤封疆,罪在於臣。[51]


    眼見一河之隔,滿清大張旗鼓展開接管,自己卻隻能幹瞪眼。十一月十二日,他憤而寫道:痛自三月以來至於今日,陵廟荒蕪,山河鼎沸,大仇數月,一兵未加。[52]


    “一兵未加”四個字,道盡悲哀。《史忠正公集》還載有《自劾師久無功疏》,用強烈自責的方式,揭露朝事之空洞虛無:臣本無才,謬膺討賊,亦謂猛拌一死,力殄逆氛,庶仰酬先帝之恩,光贊中興之治。豈知人情未協,時勢日艱,自舊歲五月出師,左拮右據,前疐後跋……臣是以仰天拊心,泣涕出血,精神日暓,憂鬱日沈,疾病日加,深嘆於寸絲之莫酬,而萬死之莫贖也。[53]


    此疏上於何日,未得其詳,而據疏中“今受命十月,一旅未西”來看,時在乙酉三月(1645年4月)。這時,清兵已渡過黃河,“破蒙山,逼歸、徐,江南震恐”[54]。麵此局勢,史可法撫思所來,內心豈不創巨痛深。《史忠正公集》所載最後一道奏疏,作於左良玉軍變後,其雲:頃報北兵……臣提兵赴泗,正思聯絡鳳泗,控守淮南,不意復有上遊之警(指左軍之變),調臣赴廬皖上遊。臣伏思上遊之事,發難無名,沿江重兵,自足相抵,其勢未必即東下,而北兵南來,則歷歷有據,聲勢震盪,遠近惶駭。萬一長淮不守,直抵江上,沿江一帶,無一堅城,其誰為禦之?不知士英何以受蔽至此![55]


    這道奏章發出不久,揚州告破,史可法罹難。縱觀前後全過程,明朝可謂未用史可法一言,而史可法則是眼睜睜看著國家怎樣一步一步毫無作為地走向滅亡。《南疆逸史》為之概述:“可法受事數月,疏非數十上,皆中興大故,言極痛憤,草成輒嗚咽不自勝,幕下士比為飲泣。”[56]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黑洞——弘光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潔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潔非並收藏黑洞——弘光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