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提婆達多,謗毀聖說,決生耶(邪)見,定斷善根。但有此生,更無後世。作是知己,於其徒眾別立五法。便告之曰:“爾等應知,沙門喬答摩及諸徒眾,鹹食乳酪。我等從今更不應食。何緣由此?令彼犢兒鎮嬰飢苦。又沙門喬答摩聽食魚肉,我等從今更不應食。何緣由此?於諸眾生為斷命事。”24,149b。
第十三題 關於《大唐西域記》 關於《大唐西域記》(4)
可見這種習慣來源已久。《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講的隻是書本上的記載。能否相信,還值得考慮。玄奘講的卻是活生生的事實。它證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講的不是向壁虛構。
但是這件看來似乎是小事情的事實還有更深的意義。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說:
律雲:半者蒲膳尼,半者珂但尼。蒲膳尼以含啖為義,珂但尼即齧嚼受名。半者謂五也。半者蒲膳尼,應譯為五啖食,舊雲五正者,準義翻也。一飯二麥豆飯三四肉五餅。半者珂但尼,應譯為五嚼食。一根二莖三葉四花五果。其無緣者若食初五,後五必不合飡。若先食後五,前五啖便隨意。準知乳酪等非二五所收。律文更無別號,明非正食所攝。54,210b。
學者們的意見是,這裏講的是大乘和尚,他們都不許吃奶製品。此外,上麵引用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中還談到吃魚、肉的問題。這也是佛教史上一個有趣的問題。看來小乘基本上是允許吃肉的,至少對有病的和尚是允許的。佛本人在死前可能就吃過豬肉。在這一段引文中,提婆達多拿吃肉這件事當做武器同釋迦牟尼鬥爭。這很值得我們注意,當另文討論參閱章炳麟《大乘佛教緣起考》,《章氏叢書-太炎文錄-別錄》……從時間上來看,大乘的起源距提婆達多至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為什麽飲食的禁忌竟如此之相似呢?我們都知道,大乘是對小乘的發展與反動,而提婆達多則是釋迦牟尼的對手。二者間難道還有什麽聯繫嗎?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值得思考探索的問題。
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大唐西域記》卷十一信度國有一段話:
信度河側千餘裏陂澤間,有數百千戶,於此宅居,其性剛烈,唯殺是務,牧牛自活,無所係命。若男若女,無貴無賤,剃鬚發,服袈裟,像類苾芻,而行俗事,專執小見,非斥大乘。聞之耆舊曰:昔此地民庶安忍,但事兇殘,時有羅漢湣其顛墜,為化彼故,乘虛而來,現大神通,示稀有事,令眾信受,漸導言教,諸人敬悅,願奉指誨,羅漢知眾心順,為授三歸,息其凶暴,悉斷殺生,剃髮染衣,恭行法教,年代浸遠,世易時移,守善既虧,餘風不殄,雖服法衣,嚐無戒善,子孫奕世,習以成俗。
這段話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注意。印度學者高善必寫道:
最後這一段引文非常有趣,因為它告訴我們,雅利安人的仍然從事畜牧業的部落的後裔在這條河邊上繼續幹些什麽,這一條河是因陀羅“解放”出來的。他們這服裝是否是佛教的做法或者是更早時候形成的習慣,這種習慣通過東方的雅利安人而影響了佛陀對服裝的選擇,這都不清楚;可能是前者。其餘的記載則告訴人們,佛教如何已逐漸向著喇嘛教發展,或者已變成一個神學的遊戲,這種遊戲隻限於獲得極大利益的野心家。《印度史研究導論》,第293頁。
無論如何,這一段短短的記載提出了許多問題,也可以說是提供了一些線索,我們應該進一步加以研究。
上麵是宗教方麵的問題。在社會製度方麵,玄奘也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情況。比如在第二卷裏他寫道:
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異能、伎數、禁咒、醫方。
這同我們平常的說法不同,怎樣解釋呢?
此外,《大唐西域記》還記了一些當時印度社會裏發生的看來不是很重大的事件,但是今天的歷史學家看了以後,從中可以看出重大的意義。比如缽邏耶伽國大施場東合流口一天有數百人自沉。高善必認為,當時社會上必然有一部分人甚至是上流社會的人感到不滿意,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什麽這些老一點的人不死在聖河恆河的岸上而死在水中同上書,第284頁……第二卷關於當時印度刑法的敘述,關於賦稅、王田、分地和封邑的敘述,甚至關於蔬菜的敘述:
蔬菜則有薑、芥、瓜、瓠、葷陀菜等,蔥、蒜雖少,啖食亦希,家有食者,驅令出郭。
高善必都能從裏麵得出相應的結論。他講到,當時北印度有許多飲食方麵的禁忌(塔布),比如不吃牛肉等,不吃蔥蒜等,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多少改變《印度史研究導論》,第286~289頁……
總之,正如我們上麵已經說過的那樣,《大唐西域記》提出來的新問題,比已經解決的問題還更要重要,還更有意義。我上麵舉的僅僅不過隻是幾個例子而已。
我最近偶爾讀到幾本關於中世紀印度的書籍,作者都是印度學者。一本是古普塔的《檀丁時代的社會與文化》(dharmendrakumargupta:societyandcultureinthetimeofdandin,新德裏,1972年)。他大量地引證了《大唐西域記》的材料。第二章叫做:《當時的歷史透視》,基本上是根據《大唐西域記》的材料寫成的。除了這一章以外,在其他章節裏,比如《政治理論與國家管理》《社會和經濟生活》等等,也經常引用這本書的材料。另一本是喬希的《印度佛教文化之研究》lmanijoshi:studiesinthebuddhistultureofindiaduringthe7thand8thcenturiesa.d眃elhi,varanasi,patna,1977)。書中也大量地引用了《大唐西域記》的材料。我相信,讀這兩本比較新的書的人,都會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一個印象:如果沒有《大唐西域記》,這兩本書恐怕是難以寫成的。像這兩部書的書還多得很,這也不過是幾個例子而已。
最後一點談一談實踐的問題。
這一點同上麵談的問題是有聯繫的。經過了1000多年實踐的考驗,特別是在最近100多年內的考驗,充分證明《大唐西域記》是有其偉大的意義的。玄奘這個人和他這一部書,對加強中印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和互相學習、互相了解已經起了而且還將繼續起不可估量的作用。玄奘的大名,在印度幾乎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正如我們在本文開始時寫到的:他已經成了中印友好的化身。至於《大唐西域記》這一部書,早已經成了研究印度歷史、哲學史、宗教史、文學史等等的瑰寶。我們幾乎找不到一本講印度古代問題而不引用玄奘《大唐西域記》的書。不管作者的觀點如何,不管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都或多或少地引用《大唐西域記》。這部書中有一些資料,是任何其他書中都找不到的。從上個世紀後半葉開始,國外學者就開始注意《大唐西域記》,開始有外文譯本出現。現在先將歐洲的譯本條列如下:
法文譯本:
julien,s.:mémoiressurlescontréesidentales,traduitsdusanscritenchinois,enian648,parhiouen瞭hsang,etduchinoisenfran揳is.2tomes,1857~8,paris.
第十三題 關於《大唐西域記》 關於《大唐西域記》(4)
可見這種習慣來源已久。《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講的隻是書本上的記載。能否相信,還值得考慮。玄奘講的卻是活生生的事實。它證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講的不是向壁虛構。
但是這件看來似乎是小事情的事實還有更深的意義。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說:
律雲:半者蒲膳尼,半者珂但尼。蒲膳尼以含啖為義,珂但尼即齧嚼受名。半者謂五也。半者蒲膳尼,應譯為五啖食,舊雲五正者,準義翻也。一飯二麥豆飯三四肉五餅。半者珂但尼,應譯為五嚼食。一根二莖三葉四花五果。其無緣者若食初五,後五必不合飡。若先食後五,前五啖便隨意。準知乳酪等非二五所收。律文更無別號,明非正食所攝。54,210b。
學者們的意見是,這裏講的是大乘和尚,他們都不許吃奶製品。此外,上麵引用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中還談到吃魚、肉的問題。這也是佛教史上一個有趣的問題。看來小乘基本上是允許吃肉的,至少對有病的和尚是允許的。佛本人在死前可能就吃過豬肉。在這一段引文中,提婆達多拿吃肉這件事當做武器同釋迦牟尼鬥爭。這很值得我們注意,當另文討論參閱章炳麟《大乘佛教緣起考》,《章氏叢書-太炎文錄-別錄》……從時間上來看,大乘的起源距提婆達多至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為什麽飲食的禁忌竟如此之相似呢?我們都知道,大乘是對小乘的發展與反動,而提婆達多則是釋迦牟尼的對手。二者間難道還有什麽聯繫嗎?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值得思考探索的問題。
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大唐西域記》卷十一信度國有一段話:
信度河側千餘裏陂澤間,有數百千戶,於此宅居,其性剛烈,唯殺是務,牧牛自活,無所係命。若男若女,無貴無賤,剃鬚發,服袈裟,像類苾芻,而行俗事,專執小見,非斥大乘。聞之耆舊曰:昔此地民庶安忍,但事兇殘,時有羅漢湣其顛墜,為化彼故,乘虛而來,現大神通,示稀有事,令眾信受,漸導言教,諸人敬悅,願奉指誨,羅漢知眾心順,為授三歸,息其凶暴,悉斷殺生,剃髮染衣,恭行法教,年代浸遠,世易時移,守善既虧,餘風不殄,雖服法衣,嚐無戒善,子孫奕世,習以成俗。
這段話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注意。印度學者高善必寫道:
最後這一段引文非常有趣,因為它告訴我們,雅利安人的仍然從事畜牧業的部落的後裔在這條河邊上繼續幹些什麽,這一條河是因陀羅“解放”出來的。他們這服裝是否是佛教的做法或者是更早時候形成的習慣,這種習慣通過東方的雅利安人而影響了佛陀對服裝的選擇,這都不清楚;可能是前者。其餘的記載則告訴人們,佛教如何已逐漸向著喇嘛教發展,或者已變成一個神學的遊戲,這種遊戲隻限於獲得極大利益的野心家。《印度史研究導論》,第293頁。
無論如何,這一段短短的記載提出了許多問題,也可以說是提供了一些線索,我們應該進一步加以研究。
上麵是宗教方麵的問題。在社會製度方麵,玄奘也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情況。比如在第二卷裏他寫道:
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異能、伎數、禁咒、醫方。
這同我們平常的說法不同,怎樣解釋呢?
此外,《大唐西域記》還記了一些當時印度社會裏發生的看來不是很重大的事件,但是今天的歷史學家看了以後,從中可以看出重大的意義。比如缽邏耶伽國大施場東合流口一天有數百人自沉。高善必認為,當時社會上必然有一部分人甚至是上流社會的人感到不滿意,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什麽這些老一點的人不死在聖河恆河的岸上而死在水中同上書,第284頁……第二卷關於當時印度刑法的敘述,關於賦稅、王田、分地和封邑的敘述,甚至關於蔬菜的敘述:
蔬菜則有薑、芥、瓜、瓠、葷陀菜等,蔥、蒜雖少,啖食亦希,家有食者,驅令出郭。
高善必都能從裏麵得出相應的結論。他講到,當時北印度有許多飲食方麵的禁忌(塔布),比如不吃牛肉等,不吃蔥蒜等,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多少改變《印度史研究導論》,第286~289頁……
總之,正如我們上麵已經說過的那樣,《大唐西域記》提出來的新問題,比已經解決的問題還更要重要,還更有意義。我上麵舉的僅僅不過隻是幾個例子而已。
我最近偶爾讀到幾本關於中世紀印度的書籍,作者都是印度學者。一本是古普塔的《檀丁時代的社會與文化》(dharmendrakumargupta:societyandcultureinthetimeofdandin,新德裏,1972年)。他大量地引證了《大唐西域記》的材料。第二章叫做:《當時的歷史透視》,基本上是根據《大唐西域記》的材料寫成的。除了這一章以外,在其他章節裏,比如《政治理論與國家管理》《社會和經濟生活》等等,也經常引用這本書的材料。另一本是喬希的《印度佛教文化之研究》lmanijoshi:studiesinthebuddhistultureofindiaduringthe7thand8thcenturiesa.d眃elhi,varanasi,patna,1977)。書中也大量地引用了《大唐西域記》的材料。我相信,讀這兩本比較新的書的人,都會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一個印象:如果沒有《大唐西域記》,這兩本書恐怕是難以寫成的。像這兩部書的書還多得很,這也不過是幾個例子而已。
最後一點談一談實踐的問題。
這一點同上麵談的問題是有聯繫的。經過了1000多年實踐的考驗,特別是在最近100多年內的考驗,充分證明《大唐西域記》是有其偉大的意義的。玄奘這個人和他這一部書,對加強中印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和互相學習、互相了解已經起了而且還將繼續起不可估量的作用。玄奘的大名,在印度幾乎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正如我們在本文開始時寫到的:他已經成了中印友好的化身。至於《大唐西域記》這一部書,早已經成了研究印度歷史、哲學史、宗教史、文學史等等的瑰寶。我們幾乎找不到一本講印度古代問題而不引用玄奘《大唐西域記》的書。不管作者的觀點如何,不管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都或多或少地引用《大唐西域記》。這部書中有一些資料,是任何其他書中都找不到的。從上個世紀後半葉開始,國外學者就開始注意《大唐西域記》,開始有外文譯本出現。現在先將歐洲的譯本條列如下:
法文譯本:
julien,s.:mémoiressurlescontréesidentales,traduitsdusanscritenchinois,enian648,parhiouen瞭hsang,etduchinoisenfran揳is.2tomes,1857~8,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