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田光烈《玄奘及其哲學思想中之辯證法因素》,雲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9頁。主張玄奘企圖溝通中觀與瑜伽兩派,他在印度著《會宗論》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梁啓超說:“會通瑜伽般若兩宗,實奘師畢生大願。”梁啓超《飲冰室全集》專集第15冊:《支那內學院精校本玄奘傳書後》。我看,這個說法恐怕不夠確實、全麵。玄奘實際上是在空宗(般若)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佛學體係的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08頁……他並不把般若與瑜伽等量齊觀。至於說,玄奘思想中有辯證法因素,那倒是符合實際情況的。這個問題下麵再談參閱本書第十二題《關於玄奘》
第十題 佛教教義的發展與宗派的形成 佛教教義的發展與宗派的形成(4)
在印度佛教史上,大乘有宗產生得最晚,它最有資格總結整個的佛教史,它也確實這樣做了。在有宗一部重要的經典、玄奘親自翻譯的《解深密經》卷二《無自性相品》第五中,它以三時判別佛教各宗的高下:
爾時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初於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甚奇甚為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惟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甚為希有,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為希有。於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16,697a~b。
意思就是說,第一時是小乘說有教,第二時是大乘空宗,這兩時都不行。隻有第三時有宗,才是最高的真理,最正確,“第一甚奇,最為希有”。
這種說法,我覺得很有意思,好像也符合印度佛教的發展實際情況。我在這裏再借用黑格爾的三段式的說法:正題(小乘的有)——反題(大乘的空)——合題(大乘的有)。如果借辯證法的術語,也就是否定之否定。佛教傳入中國後,其發展階段,幾乎完全與印度本土佛教的發展相適應。玄奘可以說是代表佛教教義的最高的發展。在他以後,雖然佛教還頗為流行,但已有強弩之末的趨勢,在中國,在印度都是這樣。從這個觀點上來看玄奘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在佛教教義中的地位,是可以說是既得魚又得筌的。至於法相宗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宗派,可參閱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法相宗哲學思想略論》,這裏就不再談了。
第十一題 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係 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係(1)
【第十一題】天龍八部護法之一(局部)麥積山石窟第4窟第1龕左北周浮雕天龍八部是以“天”和“龍”為首的八部神眾。
淨飯王宣阿私陀仙瞻太子形儀山西崇善寺明代壁畫“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以後,自附於鬼神方術,這就同道教發生了關係。”壁畫中身著中國官服者為淨飯王,道家打扮者為德高望重的苦修者阿私陀。阿私陀發現新生太子的三十二人相、八十種好,必定得成大智慧。這是唐宋以後“佛道一家,釋老並稱”的見證。第十一題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係佛教十五題
在中國思想史上,儒、道、佛三家,一向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儒家起源於孔子,這是清清楚楚的。佛教源於釋迦牟尼,這也是毫不含糊的。獨有道教,雖然自稱是老子、莊子的信徒,漢初黃、老之道也曾盛極一時,但是漢以後的道教實際上卻是張道陵創建的。在這三家中,儒道兩家是土生土長的,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佛道二者都算是正宗的宗教。儒家一般不被認為是一個宗教。南北朝以來,籠統言之,稱之曰三家或者三教。陶弘景說:“百法紛陵,無越三教之境。”(《茅山長沙館碑》)。他是把三家都稱為“教”的。
我在這裏想談的是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一直到唐代玄奘時期三家的相互關係。
先談佛、道關係。
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以後,自附於鬼神方術,這就同道教發生了關係。當時許多帝王,比如楚王英和桓帝並祭二氏。《後漢書》卷四二《光武十王列傳-楚王英傳》說:“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資治通鑑》卷五五,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襄楷上書說:“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但是佛道二家也有矛盾。從理論基礎來看,佛教有一整套的理論。道教的理論底子就比較薄,最初實在拿不出什麽成套的東西來。它同外來的佛教碰頭以後,由於理論方麵的矛盾(骨子裏是經濟方麵的矛盾)兩者難免磕磕碰碰。道教除了一些服食、煉丹等方術以外,在理論方麵根本不是佛教的對手。交手打了幾個回合,就敗下陣來。道教徒於是就施展出以後常常使用的手法:一方麵拚命反對佛教;另一方麵又偷偷摸摸地抄襲佛教的學說。《太平經》就是這種手法的產品。此外,還施展出一種以後也常常被人使用的手法:你說浮屠好,他其實是中國人,老子入夷狄化胡,命令尹喜托生為釋迦牟尼。《老子化胡經》就是這種手法的產品。這一部書傳說是西晉道士王浮所偽造,恐怕也是根據舊聞而加以創造的,是代表一種思潮的。連魚豢《魏略-西戎傳》也說:“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圖屬弟子別號二十有九。”可見魏時老子化胡的故事已經傳播。今天我們有的那一部道藏裏麵剽竊佛經的地方,比比皆是,我們在這裏不詳細論述了。
道教在理論上雖然不是佛教的對手;但它是土生土長的,用它來對抗外來的佛教,最容易奏效。因此,它就常為統治者所利用。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佛教的傳入與興隆,道教也許傳播不開。漢族有一整套倫理教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這是統治的基礎。這當然是儒家思想,但道教並不違反它,而佛教卻偏偏破壞這一套。在佛教同道教和儒家的鬥爭中,這是對它很不利的一個方麵。
按照世界宗教史上的一般規律,宗教都是具有排他性的。在這裏,原因並不像一般人所相信的那樣是由於宗教信仰和學說的不同。如果這樣說,那隻是皮毛之論,關鍵是經濟利益。打擊別人,爭取信徒,也就是爭取布施,爭取廟產。佛道鬥爭也不能例外。
我們在這裏講的漢末的佛道鬥爭,隻能算是濫觴。這個鬥爭還一直繼續了下去,甚至可以說是與中國古代歷史相始終。南北朝時,北方元魏道教天師寇謙之(公元365~448年)集道教方術之大成,又兼修儒教。他通過崔浩慫恿元魏太武帝摧毀佛法,教帝立崇虛寺,供養道士。但是道士本身實無方術可言,以後的皇帝又重佛法。至孝明帝時,佛道爭論於殿庭之上,道教幾敗。
第十題 佛教教義的發展與宗派的形成 佛教教義的發展與宗派的形成(4)
在印度佛教史上,大乘有宗產生得最晚,它最有資格總結整個的佛教史,它也確實這樣做了。在有宗一部重要的經典、玄奘親自翻譯的《解深密經》卷二《無自性相品》第五中,它以三時判別佛教各宗的高下:
爾時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初於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甚奇甚為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惟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甚為希有,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為希有。於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16,697a~b。
意思就是說,第一時是小乘說有教,第二時是大乘空宗,這兩時都不行。隻有第三時有宗,才是最高的真理,最正確,“第一甚奇,最為希有”。
這種說法,我覺得很有意思,好像也符合印度佛教的發展實際情況。我在這裏再借用黑格爾的三段式的說法:正題(小乘的有)——反題(大乘的空)——合題(大乘的有)。如果借辯證法的術語,也就是否定之否定。佛教傳入中國後,其發展階段,幾乎完全與印度本土佛教的發展相適應。玄奘可以說是代表佛教教義的最高的發展。在他以後,雖然佛教還頗為流行,但已有強弩之末的趨勢,在中國,在印度都是這樣。從這個觀點上來看玄奘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在佛教教義中的地位,是可以說是既得魚又得筌的。至於法相宗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宗派,可參閱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法相宗哲學思想略論》,這裏就不再談了。
第十一題 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係 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係(1)
【第十一題】天龍八部護法之一(局部)麥積山石窟第4窟第1龕左北周浮雕天龍八部是以“天”和“龍”為首的八部神眾。
淨飯王宣阿私陀仙瞻太子形儀山西崇善寺明代壁畫“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以後,自附於鬼神方術,這就同道教發生了關係。”壁畫中身著中國官服者為淨飯王,道家打扮者為德高望重的苦修者阿私陀。阿私陀發現新生太子的三十二人相、八十種好,必定得成大智慧。這是唐宋以後“佛道一家,釋老並稱”的見證。第十一題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係佛教十五題
在中國思想史上,儒、道、佛三家,一向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儒家起源於孔子,這是清清楚楚的。佛教源於釋迦牟尼,這也是毫不含糊的。獨有道教,雖然自稱是老子、莊子的信徒,漢初黃、老之道也曾盛極一時,但是漢以後的道教實際上卻是張道陵創建的。在這三家中,儒道兩家是土生土長的,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佛道二者都算是正宗的宗教。儒家一般不被認為是一個宗教。南北朝以來,籠統言之,稱之曰三家或者三教。陶弘景說:“百法紛陵,無越三教之境。”(《茅山長沙館碑》)。他是把三家都稱為“教”的。
我在這裏想談的是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一直到唐代玄奘時期三家的相互關係。
先談佛、道關係。
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以後,自附於鬼神方術,這就同道教發生了關係。當時許多帝王,比如楚王英和桓帝並祭二氏。《後漢書》卷四二《光武十王列傳-楚王英傳》說:“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資治通鑑》卷五五,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襄楷上書說:“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但是佛道二家也有矛盾。從理論基礎來看,佛教有一整套的理論。道教的理論底子就比較薄,最初實在拿不出什麽成套的東西來。它同外來的佛教碰頭以後,由於理論方麵的矛盾(骨子裏是經濟方麵的矛盾)兩者難免磕磕碰碰。道教除了一些服食、煉丹等方術以外,在理論方麵根本不是佛教的對手。交手打了幾個回合,就敗下陣來。道教徒於是就施展出以後常常使用的手法:一方麵拚命反對佛教;另一方麵又偷偷摸摸地抄襲佛教的學說。《太平經》就是這種手法的產品。此外,還施展出一種以後也常常被人使用的手法:你說浮屠好,他其實是中國人,老子入夷狄化胡,命令尹喜托生為釋迦牟尼。《老子化胡經》就是這種手法的產品。這一部書傳說是西晉道士王浮所偽造,恐怕也是根據舊聞而加以創造的,是代表一種思潮的。連魚豢《魏略-西戎傳》也說:“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圖屬弟子別號二十有九。”可見魏時老子化胡的故事已經傳播。今天我們有的那一部道藏裏麵剽竊佛經的地方,比比皆是,我們在這裏不詳細論述了。
道教在理論上雖然不是佛教的對手;但它是土生土長的,用它來對抗外來的佛教,最容易奏效。因此,它就常為統治者所利用。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佛教的傳入與興隆,道教也許傳播不開。漢族有一整套倫理教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這是統治的基礎。這當然是儒家思想,但道教並不違反它,而佛教卻偏偏破壞這一套。在佛教同道教和儒家的鬥爭中,這是對它很不利的一個方麵。
按照世界宗教史上的一般規律,宗教都是具有排他性的。在這裏,原因並不像一般人所相信的那樣是由於宗教信仰和學說的不同。如果這樣說,那隻是皮毛之論,關鍵是經濟利益。打擊別人,爭取信徒,也就是爭取布施,爭取廟產。佛道鬥爭也不能例外。
我們在這裏講的漢末的佛道鬥爭,隻能算是濫觴。這個鬥爭還一直繼續了下去,甚至可以說是與中國古代歷史相始終。南北朝時,北方元魏道教天師寇謙之(公元365~448年)集道教方術之大成,又兼修儒教。他通過崔浩慫恿元魏太武帝摧毀佛法,教帝立崇虛寺,供養道士。但是道士本身實無方術可言,以後的皇帝又重佛法。至孝明帝時,佛道爭論於殿庭之上,道教幾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