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發表的第五首詩和《清晨》一樣是最受推崇的。他把這首詩獻給了喬治亞人鍾愛的詩人[1]拉斐爾·葉裏斯塔維王子。正是這首詩吸引了史達林銀行攻襲行動中的銀行“內應”,讓此人主動向他提供了內幕線索。這首優秀的詩被收錄進1899年慶祝葉裏斯塔維王子大壽的合集之中。詩中所描寫的聖人是個一手執豎琴一手執鐮刀的英雄。
他的最後一首詩發表在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周刊《耕耘》(kvali)上。史達林令人動容地描繪了一個老去的英雄,他“做夢夢到向子孫講述他的過往”。史達林或許是在想像老年時的自己。在他的理想中,他會坐在黑海邊的陽台上,和自己的子孫分享他過往的傳奇經歷。
史達林早期的詩歌顯示了他對文學、權力的癡迷和具有毀滅性的創造力。同時,我們還能從中讀出他對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和鮑利斯·帕斯捷爾納克這樣的天才詩人的崇敬和嫉妒。正如曼德爾施塔姆在其著名的諷刺史達林的詩作中所說的那樣,這位“克裏姆林宮的主人”和“農民屠戮者”對文學的影響是“負麵”的,其“魔爪像蠕蟲一樣短悍滑膩”。然而,遺憾的是,人們隻看到了史達林殘酷的那一麵,隻以為他是個庸俗而沒有教養的人;可事實上,史達林受過係統的古典教育,且具有淵博的知識。史達林從來沒有放棄過他對詩歌的關心。曼德爾施塔姆至少說對了一點:“在俄國,詩的價值至高無上,人們甚至會為它而死。”
史達林這位前浪漫主義詩人厭惡並摧毀了現代主義詩派,不過,他卻大力支持他心目中的浪漫主義,即所謂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他能背誦涅克拉索夫和普希金的詩,他閱讀歌德和莎士比亞的作品,他甚至會朗誦瓦爾特·惠特曼的詩。每當聊起他兒時的喬治亞詩人時,他總是滔滔不絕。他甚至還幫忙把魯斯塔維裏的《虎皮武士》翻譯成俄文。在親自翻譯了幾個小節後,他謙虛地問同僚:“我的翻譯還過得去嗎?”
史達林尊敬藝術家。他清洗的那些文人大多阿諛奉承,而非真正的天才詩人。當曼德爾施塔姆被捕時,他下達的命令是“把他關起來,但不要傷害他”。他保住了大多數藝術天才的性命,比如說蕭士塔高維奇、布爾加科夫和愛森斯坦。他有時會給他們打電話,鼓勵他們,有時也詆毀他們,讓他們身陷囹圄。在曼德爾施塔姆被捕後,史達林曾在克裏姆林宮突然打電話問帕斯捷爾納克:“他是個天才,是嗎?”曼德爾施塔姆之所以以悲劇收場,不僅是因為他自殺式地寫了一首嘲笑史達林的詩——這可是這位領袖年輕時最鍾愛的藝術形式——也是因為帕斯捷爾納克沒有向史達林申明他的同事的的確確是個天才。曼德爾施塔姆沒有被判死刑,卻也沒有被保護起來,史達林讓他在古拉格自生自滅。可是,史達林的確保護了帕斯捷爾納克:“不要去打擾這位與世無爭的詩人。”
這位17歲時的神學院詩人從來沒公開承認自己寫過詩,但是,他曾對一位朋友說道:“我對寫詩失去了興趣,因為它會耗盡我所有的精力和很多耐心——那時的我就像瞬息萬變的水銀。”而現在,革命和密謀的水銀已經朝提比裏西的年輕人傾瀉而來,很快,它就湧入了神學院。
站在“石牆麻袋”的白色階梯上,索索能看到葉裏溫廣場附近忙碌而又危險的波斯集市和亞美尼亞集市。這是一片“由狹窄巷道構成的交錯縱橫的網絡”,“開著鐵匠和武器鋪子;麵包店裏巨大的黏土烤箱裏正烤著大塊的麵包……鞋匠展示著花哨的便鞋……酒鋪裏,商人們把酒裝在羊皮袋或牛皮袋裏”。[2]果洛文斯基大道會令人產生身處巴黎的錯覺,可其他街道則更像是“利馬或孟買”。
巴伊德克記敘道:
這裏的街道又陡又窄,兩輛馬車無法並行通過;大多數房屋都有陽台,它們鱗次櫛比地依山而建,遠看仿佛是一個個階梯。白天熱鬧非凡,街上滿是各色牽著動物的人們……喬治亞蔬果小販頭頂木質托盤,波斯人穿著長袖衫、戴著黑色皮毛帽,他們的頭髮和指甲常常被染成紅色;韃靼的毛拉戴著綠色和白色的頭巾;山區人則穿著漂亮的喬卡、戴著皮毛帽子……伊斯蘭女性戴著麵紗……馬匹馱著革製水袋和穿著盔甲的騎士。
這座城市以溫泉(及浴場)出名。它依聖山而建,位於庫拉河畔,圓形塔尖的喬治亞教堂和梅特希監獄——被伊利馬什維利戲稱為“提比裏西的巴士底監獄”——陰鬱的塔樓聳立在城市上空。如今,沿聖山的鵝卵石小巷往上走,我們可以看到白色大理石的教堂(凱可正和詩人們、王子們一起在此安息)散發著奪目而又聖潔的光芒。
提比裏西有16萬人口——其中30%是俄國人,30%是亞美尼亞人,26%是喬治亞人,另外還有少許猶太人、波斯人和韃靼人。該市有6份亞美尼亞語報紙,5份俄語報紙和4份喬治亞語報紙。它的工人階級主要集中在火車站和小作坊裏;亞美尼亞生意人、喬治亞王子和俄國貴族與將軍——以沙皇的總督為首——是富裕的上層階級。城市裏的搬水工來自於西部的拉夏(ra插),石匠是希臘人,裁縫是猶太人,浴場老闆則是波斯人。它好似“不同種族和不同牲畜的大熔爐,羊皮帽和光頭、氈帽和尖頂帽在此共存……馬、騾子、駱駝和狗共生不悖……火熱的空氣中洋溢著叫喊聲、敲打聲、大笑聲、咒罵聲、推搡聲和歌唱聲……”
他的最後一首詩發表在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周刊《耕耘》(kvali)上。史達林令人動容地描繪了一個老去的英雄,他“做夢夢到向子孫講述他的過往”。史達林或許是在想像老年時的自己。在他的理想中,他會坐在黑海邊的陽台上,和自己的子孫分享他過往的傳奇經歷。
史達林早期的詩歌顯示了他對文學、權力的癡迷和具有毀滅性的創造力。同時,我們還能從中讀出他對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和鮑利斯·帕斯捷爾納克這樣的天才詩人的崇敬和嫉妒。正如曼德爾施塔姆在其著名的諷刺史達林的詩作中所說的那樣,這位“克裏姆林宮的主人”和“農民屠戮者”對文學的影響是“負麵”的,其“魔爪像蠕蟲一樣短悍滑膩”。然而,遺憾的是,人們隻看到了史達林殘酷的那一麵,隻以為他是個庸俗而沒有教養的人;可事實上,史達林受過係統的古典教育,且具有淵博的知識。史達林從來沒有放棄過他對詩歌的關心。曼德爾施塔姆至少說對了一點:“在俄國,詩的價值至高無上,人們甚至會為它而死。”
史達林這位前浪漫主義詩人厭惡並摧毀了現代主義詩派,不過,他卻大力支持他心目中的浪漫主義,即所謂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他能背誦涅克拉索夫和普希金的詩,他閱讀歌德和莎士比亞的作品,他甚至會朗誦瓦爾特·惠特曼的詩。每當聊起他兒時的喬治亞詩人時,他總是滔滔不絕。他甚至還幫忙把魯斯塔維裏的《虎皮武士》翻譯成俄文。在親自翻譯了幾個小節後,他謙虛地問同僚:“我的翻譯還過得去嗎?”
史達林尊敬藝術家。他清洗的那些文人大多阿諛奉承,而非真正的天才詩人。當曼德爾施塔姆被捕時,他下達的命令是“把他關起來,但不要傷害他”。他保住了大多數藝術天才的性命,比如說蕭士塔高維奇、布爾加科夫和愛森斯坦。他有時會給他們打電話,鼓勵他們,有時也詆毀他們,讓他們身陷囹圄。在曼德爾施塔姆被捕後,史達林曾在克裏姆林宮突然打電話問帕斯捷爾納克:“他是個天才,是嗎?”曼德爾施塔姆之所以以悲劇收場,不僅是因為他自殺式地寫了一首嘲笑史達林的詩——這可是這位領袖年輕時最鍾愛的藝術形式——也是因為帕斯捷爾納克沒有向史達林申明他的同事的的確確是個天才。曼德爾施塔姆沒有被判死刑,卻也沒有被保護起來,史達林讓他在古拉格自生自滅。可是,史達林的確保護了帕斯捷爾納克:“不要去打擾這位與世無爭的詩人。”
這位17歲時的神學院詩人從來沒公開承認自己寫過詩,但是,他曾對一位朋友說道:“我對寫詩失去了興趣,因為它會耗盡我所有的精力和很多耐心——那時的我就像瞬息萬變的水銀。”而現在,革命和密謀的水銀已經朝提比裏西的年輕人傾瀉而來,很快,它就湧入了神學院。
站在“石牆麻袋”的白色階梯上,索索能看到葉裏溫廣場附近忙碌而又危險的波斯集市和亞美尼亞集市。這是一片“由狹窄巷道構成的交錯縱橫的網絡”,“開著鐵匠和武器鋪子;麵包店裏巨大的黏土烤箱裏正烤著大塊的麵包……鞋匠展示著花哨的便鞋……酒鋪裏,商人們把酒裝在羊皮袋或牛皮袋裏”。[2]果洛文斯基大道會令人產生身處巴黎的錯覺,可其他街道則更像是“利馬或孟買”。
巴伊德克記敘道:
這裏的街道又陡又窄,兩輛馬車無法並行通過;大多數房屋都有陽台,它們鱗次櫛比地依山而建,遠看仿佛是一個個階梯。白天熱鬧非凡,街上滿是各色牽著動物的人們……喬治亞蔬果小販頭頂木質托盤,波斯人穿著長袖衫、戴著黑色皮毛帽,他們的頭髮和指甲常常被染成紅色;韃靼的毛拉戴著綠色和白色的頭巾;山區人則穿著漂亮的喬卡、戴著皮毛帽子……伊斯蘭女性戴著麵紗……馬匹馱著革製水袋和穿著盔甲的騎士。
這座城市以溫泉(及浴場)出名。它依聖山而建,位於庫拉河畔,圓形塔尖的喬治亞教堂和梅特希監獄——被伊利馬什維利戲稱為“提比裏西的巴士底監獄”——陰鬱的塔樓聳立在城市上空。如今,沿聖山的鵝卵石小巷往上走,我們可以看到白色大理石的教堂(凱可正和詩人們、王子們一起在此安息)散發著奪目而又聖潔的光芒。
提比裏西有16萬人口——其中30%是俄國人,30%是亞美尼亞人,26%是喬治亞人,另外還有少許猶太人、波斯人和韃靼人。該市有6份亞美尼亞語報紙,5份俄語報紙和4份喬治亞語報紙。它的工人階級主要集中在火車站和小作坊裏;亞美尼亞生意人、喬治亞王子和俄國貴族與將軍——以沙皇的總督為首——是富裕的上層階級。城市裏的搬水工來自於西部的拉夏(ra插),石匠是希臘人,裁縫是猶太人,浴場老闆則是波斯人。它好似“不同種族和不同牲畜的大熔爐,羊皮帽和光頭、氈帽和尖頂帽在此共存……馬、騾子、駱駝和狗共生不悖……火熱的空氣中洋溢著叫喊聲、敲打聲、大笑聲、咒罵聲、推搡聲和歌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