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都是妖,但妖也是有好壞之分的,他阿柏就是隻純良的好妖怪啊!
他往後退,想慢慢退回到道觀裏去,再順勢關上門。但他往後一步,狼便往前兩步,他顫顫巍巍哭道:“死妖道,有了新人忘了舊人,我就要被狼給咬死啦,忘恩負義的東西……”
他又往後退了一步,卻退到一個溫暖的懷抱中。不知是否是他的錯覺,前方的狼紛紛往後退了一步。
他回頭看,不是那死妖道,而是他討厭的大和尚。修緣目光冷冽,直視前方,拿起放在門邊的掃帚。
“何方妖孽!”陶惜年聞到了一股不祥的妖氣,不過這妖氣尚且不夠純熟,在他能對付的範圍。
他隨手拈了一張符籙,往妖氣衝來的方向扔去,喝道:“太上老君,教我殺鬼,與我神方。上呼玉女,收攝不詳。登山石裂,佩戴印章。頭戴華蓋,足躡魁罡,左扶六甲,右衛六丁。前有黃神,後有越章。神師殺伐,不避豪強,先殺惡鬼,後斬夜光。何神不服,何鬼敢當?急急如律令!”
正是一段殺鬼咒。
隻見那符籙飄了一陣,正好落在頭狼額上,緊緊貼了上去,爆出一陣火光。陶惜年又扔出桃木劍,那桃木劍仿佛有靈氣一般,沖向頭狼。那頭狼瞬間皮開肉綻,炸得粉身碎骨。
其餘二狼見頭狼已去,長號兩聲,慌忙逃走。陶惜年走到阿柏麵前,揉了揉他被嚇得炸開的葉子,像救美的英雄一般,問:“沒事啦,有沒有受傷?”
阿柏見了陶惜年,如同懷春少女見到了蓋世英雄,欣喜地尖嚎一聲,抱住他的脖子,狠狠地在他臉上親了一口,恨不得伸出舌頭再舔幾下。
陶惜年將他推下去,撿了根棍子,在那堆血肉裏翻翻撿撿一陣,欣喜地找到了一個小小的亮片,是這隻狼妖未修成內丹前的精魄。
趁著精魄未散,他將這精魄捧於手心,催動內丹,這精魄便吸進他的身體,成為他內丹的一部分。自此,他的法力又多了那麽一分。
可惜這狼太不成氣候太好對付,若是這精魄再大上幾分,他就能多增些法力。
完事之後,他甩了甩衣帶,說:“可惜炸得太碎了些,不然就能吃狼肉了。阿柏,去收拾一下。”
“是!”阿柏搶過修緣手裏的掃帚,立馬忙活起來。
修緣有些意外,陶惜年的道術看上去相當了得。他看向那兩隻狼消失方向,眉頭微皺。
陶惜年臉上掛著笑意,得了精魄意味著法力的增強。他的懶惰習性使他很少出去獵妖,送上門來的妖精他自然很樂意享用。
他承認自己修煉的方式有些邪性,師父曾勸過幾次,見他一直很小心,也沒出過事,便由他去了。不成氣候的小妖小怪的精魄完全不會對他造成影響,走走捷徑有益無害,豈不甚好?至於再厲害些的結了內丹的妖,他對付不了,也就沒試過化用他們的內丹到底會對自己有多大影響。
阿柏打掃完,蹦蹦跳跳回到陶惜年房中。陶惜年正坐在爐邊往嘴裏扔幹果,見他回來,問:“修緣呢?還在幹活?”
阿柏“哼”了一聲,跑回去看,道觀門前空蕩蕩的,沒有修緣的影子。他又去了廚房和臥房,都沒有。
“道長,他走啦,不見啦!”阿柏的聲音有幾分得意。
陶惜年站起身來,抖了抖衣裳的下擺,慢慢走到道觀門前,牆邊放著的掃雪鏟不見蹤影,幾個腳印消失在下山的路口。
他雙手抱胸,仿佛在思考。
“不會的,過會兒就回來了。”說罷轉身進了道觀。
阿柏幽怨地盯著他的背影,喃喃道:“死妖道,有了新人忘記舊人,跟他聊得那麽開心,問那麽多話,都不同我聊幾句……”
青龍山山腰,茫茫大雪將昨夜的修羅場覆蓋,幾隻餓狼撕咬著斷肢,方才逃跑的二狼赫然在列。看來方才是頭狼不滿於食屍,才領著兩狼上山覓食。
修緣手握鐵鏟,站在上風口,風吹起他的鬥篷,獵獵作響。
兩狼見他,仰頭髮出兩聲長嚎。方才他與陶惜年在一處,那兩狼是見過的,感覺到危險,邊嚎邊退。其餘幾狼亦不敢輕易上前。
修緣麵無表情,跳下小坡,一鏟將其中一狼劈成兩半,鮮血四濺。他避開四濺的熱血,沒讓血沾到衣裳。其餘幾狼低嚎幾聲,紛紛後退,轉身逃命。
他沒去看那幾條慌忙逃命的狼,選了一處平坦之地,一鏟下去,開始挖坑。半個時辰後,便挖了一個能容下近十人的大坑。
他先將穿便衣的幾人從雪裏抬了出來,整整齊齊地放入坑中,雙手合十,虔誠地蓋上黃土,又覆以白雪,便看不出土地翻動過的痕跡了。
後又在稍遠一些的荒地挖了起來,這個坑挖得比較敷衍,挖完後將剩下的黑衣人鏟了進去,包括一個穿便衣的。
黃昏裏又下起了雪,雪花紛紛揚揚,落在大地上,將一切罪惡盡數掩去。
一切仿佛從未發生。
作者有話要說: 關於貧僧、貧道的稱呼,其實魏晉時期和尚和道士都自稱“貧道”,和尚也被叫做道人,後來(大約在唐代)和尚才改為自稱“貧僧”。但在這裏為了不出戲,就不吹毛求疵了,還是一個“貧道”一個“貧僧”吧。
☆、第006章 姻緣
陶惜年從夢中中醒來,原隻想小憩片刻,卻睡過了頭。他向窗外望去,雪地裏透出昏黃的顏色,已經黃昏了。
阿柏貼在他大腿上睡得正香,他伸了伸腿,阿柏擦擦嘴,揉了揉他的綠豆眼,問:“什麽時辰啦?”
“去做飯!弄點好吃的。”
阿柏悶悶不樂地起身,說:“就知道指使我。我說啊,那大和尚古古怪怪,你可別救了壞人,積善不成成作惡了……”
“壞人……”陶惜年摸了摸下巴,“應當不是壞人,有些古怪倒是真的。”
阿柏去廚房忙活,陶惜年撐傘,同往常一樣,走出道觀,站在下山的路口旁,眺望遠處的建康城。
如今生活在青龍山上,進城不易,遠離了原先紅塵裏繁華的日子,偶爾會覺得想念。
就在此時,修緣提著鐵鏟步伐沉穩地向他走來,風吹起他的鬥篷,像個風雪夜裏歸來的旅人。
陶惜年向他微笑:“回來了?”
修緣點點頭,將鐵鏟放回原處,向陶惜年目光之處望去,那是比洛陽更繁華的建康城。他與他並肩而立,迎著黃昏中的風雪。
“你不問我去了何處?”
陶惜年淡然道:“你若想讓我知道,自然會說。你不想說,我便不問。不過……我不問,並不代表我不知。”
“道長是明白人。我去處理山下的屍首,以免帶來麻煩。”
陶惜年挑眉,正要等著聽戲,然而修緣竟就此打住。陶惜年見鏟子沒了,自然知曉修緣是去收拾屍首,然而黑衣人和便衣人之間的恩怨他是猜不出的。修緣不說,定是不想說,甚至不能說。那便隻能算了。
他往後退,想慢慢退回到道觀裏去,再順勢關上門。但他往後一步,狼便往前兩步,他顫顫巍巍哭道:“死妖道,有了新人忘了舊人,我就要被狼給咬死啦,忘恩負義的東西……”
他又往後退了一步,卻退到一個溫暖的懷抱中。不知是否是他的錯覺,前方的狼紛紛往後退了一步。
他回頭看,不是那死妖道,而是他討厭的大和尚。修緣目光冷冽,直視前方,拿起放在門邊的掃帚。
“何方妖孽!”陶惜年聞到了一股不祥的妖氣,不過這妖氣尚且不夠純熟,在他能對付的範圍。
他隨手拈了一張符籙,往妖氣衝來的方向扔去,喝道:“太上老君,教我殺鬼,與我神方。上呼玉女,收攝不詳。登山石裂,佩戴印章。頭戴華蓋,足躡魁罡,左扶六甲,右衛六丁。前有黃神,後有越章。神師殺伐,不避豪強,先殺惡鬼,後斬夜光。何神不服,何鬼敢當?急急如律令!”
正是一段殺鬼咒。
隻見那符籙飄了一陣,正好落在頭狼額上,緊緊貼了上去,爆出一陣火光。陶惜年又扔出桃木劍,那桃木劍仿佛有靈氣一般,沖向頭狼。那頭狼瞬間皮開肉綻,炸得粉身碎骨。
其餘二狼見頭狼已去,長號兩聲,慌忙逃走。陶惜年走到阿柏麵前,揉了揉他被嚇得炸開的葉子,像救美的英雄一般,問:“沒事啦,有沒有受傷?”
阿柏見了陶惜年,如同懷春少女見到了蓋世英雄,欣喜地尖嚎一聲,抱住他的脖子,狠狠地在他臉上親了一口,恨不得伸出舌頭再舔幾下。
陶惜年將他推下去,撿了根棍子,在那堆血肉裏翻翻撿撿一陣,欣喜地找到了一個小小的亮片,是這隻狼妖未修成內丹前的精魄。
趁著精魄未散,他將這精魄捧於手心,催動內丹,這精魄便吸進他的身體,成為他內丹的一部分。自此,他的法力又多了那麽一分。
可惜這狼太不成氣候太好對付,若是這精魄再大上幾分,他就能多增些法力。
完事之後,他甩了甩衣帶,說:“可惜炸得太碎了些,不然就能吃狼肉了。阿柏,去收拾一下。”
“是!”阿柏搶過修緣手裏的掃帚,立馬忙活起來。
修緣有些意外,陶惜年的道術看上去相當了得。他看向那兩隻狼消失方向,眉頭微皺。
陶惜年臉上掛著笑意,得了精魄意味著法力的增強。他的懶惰習性使他很少出去獵妖,送上門來的妖精他自然很樂意享用。
他承認自己修煉的方式有些邪性,師父曾勸過幾次,見他一直很小心,也沒出過事,便由他去了。不成氣候的小妖小怪的精魄完全不會對他造成影響,走走捷徑有益無害,豈不甚好?至於再厲害些的結了內丹的妖,他對付不了,也就沒試過化用他們的內丹到底會對自己有多大影響。
阿柏打掃完,蹦蹦跳跳回到陶惜年房中。陶惜年正坐在爐邊往嘴裏扔幹果,見他回來,問:“修緣呢?還在幹活?”
阿柏“哼”了一聲,跑回去看,道觀門前空蕩蕩的,沒有修緣的影子。他又去了廚房和臥房,都沒有。
“道長,他走啦,不見啦!”阿柏的聲音有幾分得意。
陶惜年站起身來,抖了抖衣裳的下擺,慢慢走到道觀門前,牆邊放著的掃雪鏟不見蹤影,幾個腳印消失在下山的路口。
他雙手抱胸,仿佛在思考。
“不會的,過會兒就回來了。”說罷轉身進了道觀。
阿柏幽怨地盯著他的背影,喃喃道:“死妖道,有了新人忘記舊人,跟他聊得那麽開心,問那麽多話,都不同我聊幾句……”
青龍山山腰,茫茫大雪將昨夜的修羅場覆蓋,幾隻餓狼撕咬著斷肢,方才逃跑的二狼赫然在列。看來方才是頭狼不滿於食屍,才領著兩狼上山覓食。
修緣手握鐵鏟,站在上風口,風吹起他的鬥篷,獵獵作響。
兩狼見他,仰頭髮出兩聲長嚎。方才他與陶惜年在一處,那兩狼是見過的,感覺到危險,邊嚎邊退。其餘幾狼亦不敢輕易上前。
修緣麵無表情,跳下小坡,一鏟將其中一狼劈成兩半,鮮血四濺。他避開四濺的熱血,沒讓血沾到衣裳。其餘幾狼低嚎幾聲,紛紛後退,轉身逃命。
他沒去看那幾條慌忙逃命的狼,選了一處平坦之地,一鏟下去,開始挖坑。半個時辰後,便挖了一個能容下近十人的大坑。
他先將穿便衣的幾人從雪裏抬了出來,整整齊齊地放入坑中,雙手合十,虔誠地蓋上黃土,又覆以白雪,便看不出土地翻動過的痕跡了。
後又在稍遠一些的荒地挖了起來,這個坑挖得比較敷衍,挖完後將剩下的黑衣人鏟了進去,包括一個穿便衣的。
黃昏裏又下起了雪,雪花紛紛揚揚,落在大地上,將一切罪惡盡數掩去。
一切仿佛從未發生。
作者有話要說: 關於貧僧、貧道的稱呼,其實魏晉時期和尚和道士都自稱“貧道”,和尚也被叫做道人,後來(大約在唐代)和尚才改為自稱“貧僧”。但在這裏為了不出戲,就不吹毛求疵了,還是一個“貧道”一個“貧僧”吧。
☆、第006章 姻緣
陶惜年從夢中中醒來,原隻想小憩片刻,卻睡過了頭。他向窗外望去,雪地裏透出昏黃的顏色,已經黃昏了。
阿柏貼在他大腿上睡得正香,他伸了伸腿,阿柏擦擦嘴,揉了揉他的綠豆眼,問:“什麽時辰啦?”
“去做飯!弄點好吃的。”
阿柏悶悶不樂地起身,說:“就知道指使我。我說啊,那大和尚古古怪怪,你可別救了壞人,積善不成成作惡了……”
“壞人……”陶惜年摸了摸下巴,“應當不是壞人,有些古怪倒是真的。”
阿柏去廚房忙活,陶惜年撐傘,同往常一樣,走出道觀,站在下山的路口旁,眺望遠處的建康城。
如今生活在青龍山上,進城不易,遠離了原先紅塵裏繁華的日子,偶爾會覺得想念。
就在此時,修緣提著鐵鏟步伐沉穩地向他走來,風吹起他的鬥篷,像個風雪夜裏歸來的旅人。
陶惜年向他微笑:“回來了?”
修緣點點頭,將鐵鏟放回原處,向陶惜年目光之處望去,那是比洛陽更繁華的建康城。他與他並肩而立,迎著黃昏中的風雪。
“你不問我去了何處?”
陶惜年淡然道:“你若想讓我知道,自然會說。你不想說,我便不問。不過……我不問,並不代表我不知。”
“道長是明白人。我去處理山下的屍首,以免帶來麻煩。”
陶惜年挑眉,正要等著聽戲,然而修緣竟就此打住。陶惜年見鏟子沒了,自然知曉修緣是去收拾屍首,然而黑衣人和便衣人之間的恩怨他是猜不出的。修緣不說,定是不想說,甚至不能說。那便隻能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