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姑果道:“孟宮正既肯念先祖之情,何不就此為我墨家效力?”孟說冷冷道:“這是我為墨家做的最後一件事,下次再見麵時,我和先生是敵非友。”


    衛士纏子等人一直等候在門外,見孟說神色凝重地出來,忙上前問道:“刺客的目標到底是誰?”孟說搖了搖頭,道:“尚沒有眉目。走,我們回宮一趟。”


    纏子道:“這墨者是關鍵證人,難道不要係捕他到官署麽?”孟說微一遲疑,道:“還是等我稟報過大王再說。”


    04


    幾人下來樓梯,剛才還喧鬧無比的大堂中安靜得出奇,那女樂桃姬正坐在堂首,一邊撫琴,一邊嚶嚶唱道: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這是楚地最著名的歌謠,名為《越人歌》。當年楚國令尹公子皙舉行舟遊盛會,坐船出遊時,有愛慕他的越人船夫抱著船槳對他唱歌。歌聲悠揚纏綿,委婉動聽,韻味綿長,深深打動了公子皙,當即讓人翻譯成楚語,這即是《越人歌》詞的來歷,是中國的第一首譯詩。公子皙明白歌意後,非但沒有生氣,還按照楚人的禮節,走過去用雙手扶住越人的雙肩,又莊重地把一幅繡滿美麗花紋的綢緞被麵披在她身上。


    孟說下樓時,正好聽到桃姬唱到最後一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隻覺得淒婉的女音把人的心輕輕攝起,懸在半空,似揪非揪,似落非落。一時心有所感,竟然呆住。


    05


    楚國地廣物博,是疆域最大的諸侯國,實力不弱,作為楚國王權象徵的王宮自然規模也相當大,占據了幾近城區近六分之一的麵積。楚國王宮位於鳳凰山西,坐北朝南,建築宏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高堂邃宇,層台累榭。廊腰縵回,簷角高聳,各抱地勢,鉤心鬥角。


    按照功能,王宮前後可以分為“朝”和“寢”兩大部分——“朝”即朝政,指代王城,是國君和大臣決策處理政務之處,是行使最高權力的地方;“寢”即是宮城,是國君和王族成員居住和休息的場所。


    “朝”又有外朝、治朝、燕朝之分。對應三朝的則是三門,分別是:庫門,即外門;雉門,即中門;路門,即寢門。外朝在庫門之內,是中樞官署所在地,譬如大司敗斷獄決訟即在此處;治朝又稱正朝,在雉門之內,是大臣每日朝見國君的地方,是王宮最重要的大廷所在,凡重大的政治活動如獻俘、冊命、聽朔多在這裏舉行。祭祀王室祖先的宗廟也在正朝中;燕朝則在路門之內,是國君聽政的地方。古者視朝之儀,臣先國君而入,國君出路門立於寧,遍揖群臣,則朝禮畢,再退回燕朝處理日常政事,諸臣則至外朝官署治事處治文書。


    “寢”則分為正寢和燕寢,均位於路門之內。正寢又名路寢或大寢,是國君齋戒及疾病時居住的地方。國君正常死亡都應在路寢,“壽終正寢”的說法即由此而來。燕寢又稱小寢,是國君日常休息居住的地方,所謂“然後適小寢,釋服”,即表示國君回到小寢後可脫下朝服,寬鬆寬鬆。但小寢並非後妃寢宮,後妃在小寢北麵各有居住之所。


    孟說一路馳來王宮,到庫門前下馬。庫門是王宮的第一重大門,又稱茆門。楚國律法規定,卿大夫、群臣以及諸公子入朝議事,任何人不得乘車或騎馬進入庫門。倘若馬蹄踏到庫門屋簷下的滴水之處,負責執法的廷理就可以動武,砍斷車主的車輈,殺死駕車的車夫。楚威王還是太子時,有一次進宮,正逢大雨傾盆,王宮的庭院裏積滿了水。當太子的馬車臨近庫門的時候,廷理立刻上前攔住,恭敬而嚴肅地道:“請太子殿下下車,您的車不能進入庫門。”太子不耐煩地道:“父王有緊急事召見我,庭院裏積存了那麽深的水,馬車不進庫門,你叫我怎麽進去?”命強行駕車闖入。廷理不但毫不退縮,還下令守門武士攻擊馬車,將太子的車子打壞。太子無奈,隻得蹚水進宮。楚宣王知道後,非但不怪罪廷理,還重重賞賜了他。


    孟說將馬交給衛士,步行進庫門,正好遇到了司馬屈匄,見他一身革甲,腰佩寶劍,身後跟有不少全副武裝的兵卒,一副即將披掛上陣的架勢,不由得頗為吃驚。


    屈匄忙解釋道:“孟宮正受命專心協助平弟破案,宮中衛士無首,大王特意召我來王宮,命我暫代宿衛之職。”


    孟說道:“南宮正人呢?”屈匄嘆了口氣,道:“聽說南宮正一回來王宮,就被太子叫去太子宮了。”孟說道:“原來如此。那麽王宮禁衛之事隻好多勞煩司馬君了。”遂拱手作別,趕來路寢。


    06


    路寢是一座雙層宮殿。整座大殿為一體,金碧輝煌。內中又分出若幹宮室,即所謂的“重屋複室”。宮殿有大門、樓台、樓梯和大廳。屋頂為重簷四坡式,很有特點。柱子和屋頂之間採用了獨特的鬥拱結構作為過渡,可以將荷載傳遞到立柱。鬥拱向外出挑,使得出簷更加深遠,愈發顯得宮殿神秘莫測。鬥拱中間伸出一個要頭,雕刻著一隻立雙式的代表楚國王室的青色龍頭,造型優美,栩栩如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和氏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吳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吳蔚並收藏和氏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