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孫伯靈是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人,與龐涓、張儀、蘇秦等人同拜在衛國奇人鬼穀子門下,孫伯靈和龐涓學習兵法,張儀和蘇秦則學習縱橫術。龐涓最先下山,回到魏國後受到魏惠王賞識,拜為將軍。魏惠王久聞孫伯靈才識過人,便令龐涓派人迎其入魏,欲拜為副軍師。龐涓忌才,設計陷害師弟,使人誣陷孫伯靈私通其母國齊國。孫伯靈因此受臏刑,被截去膝蓋骨,從此癱瘓,再也無法行走。時人憐其無辜受刑,稱他為孫臏。龐涓卻假做好人,幫孫臏包紮傷口,意圖得到孫臏祖傳兵法後再殺了他。孫臏偶然得知真相後,裝瘋賣傻,以求避禍,最終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逃到齊國,成為齊國大將田忌的座上賓。
公元前354年,魏國起兵伐趙,龐涓任大將,率魏軍主力長驅北上,兵圍趙國國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馳援。孫臏認為魏國攻趙,精銳之師一定都在前線,內部必然空虛,如果率兵直搗魏國國都大梁,避實擊虛,攻其所必救,定能迫使魏將龐涓回救本國。田忌採納了孫臏的計謀,在龐涓回兵必經之地桂陵1設伏,大破魏軍,“圍魏救趙”遂成為歷史著名戰例。
1邯鄲:今河北邯鄲。大梁:今河南開封。桂陵:今河南長垣縣西南。
十年後,魏國發兵攻打韓國,連戰皆捷。韓國屢屢向齊國求救告急,孫臏仍然率軍直撲魏都大梁。魏王令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十萬大軍東出大梁,迎擊齊軍。孫臏採取“減灶誘敵,設伏圍殲”之計,誘使龐涓自率精銳,兼程追趕齊軍。傍晚時分,龐涓到達了地勢險要的馬陵道1,隱約看見路旁大樹之下有一塊木牌,便命士兵點燃火把,隻見木牌上麵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這才明白已中孫臏之計,忙率軍撤退。隻是為時已晚,埋伏在兩旁的齊軍萬箭齊發。龐涓見失敗已成定局,不願當眾受辱,遂拔劍自刎。齊軍乘勝追擊,俘虜了魏太子申。
1馬陵道:今河南範縣西南十五裏的馬陵集。
魏國兩次敗於齊國,遭受前所未有的慘敗,從此一蹶不振。而西麵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逐漸強盛起來,趁魏齊爭霸之機,出兵奪回河西地區,完全控製了黃河天險。魏國無力與秦國抗衡,隻得轉而依附齊國,齊國由此取代魏國稱雄關東1,號稱“張袂成陰,揮汗成雨”。
1戰國七雄之中,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函穀關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或“關東六國”。
而西方的秦國自任用衛國人商鞅變法以來,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製度1,獎勵軍功,編製戶口,不但經濟實力大大增強,軍隊士氣亦極為旺盛,有“虎狼之師”之稱,一躍成為最先進的第一強國,虎踞關中,覬覦中原,有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天下遂成為齊、秦兩大強國東、西對峙的局麵,地居其間的韓、趙、魏大國及衛、宋等小國則成為兩強爭奪的中間地帶。除了偏踞南方的楚國和北方的燕國外,中原三晉之國均有身為砧上肉之感,惶惶不可終日。
1指國君將各級官職依血緣關係的遠近分封給自己的親族,也包括部分旁姓貴族。這一製度的根本特點是世襲,本質屬性是任人唯親。
出人意料的是,秦國選擇了韓國作為首要進攻目標。在七國之中,楚國疆域最大,其次是秦國,國土麵積最小的是韓國,國力也最弱,地處中原腹心,其國境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麵受敵,處於被列強圍欺的困境。但韓國亦有保命立身的根本,那就是國中多巧匠,能製作利器弓弩,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弓弩不但射程遠,而且力道強,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之外,韓國出產的刀劍也異常鋒利,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可謂披堅執銳,無堅不摧,為各國所畏懼。
然而,即便有名震天下的神兵利器,韓國還是沒有能擋住秦國的虎狼之師,韓軍節節敗退。韓國本與楚國結盟,互相遣送有質子,但當秦大軍壓境時,楚國僅僅是按兵不動,坐觀其變。韓國相國韓侈對此很是憤慨,決意將秦國鋒芒引向楚國,向韓宣惠王韓康1獻計:將韓國的一座名城和大批兵器獻給秦國議和,然後兩國再一起向南出兵攻打楚國,這樣,韓國不但能轉危為安,還可以從楚國撈回失去的土地。
1七國國君稱王時間有先有後,如韓康始稱韓威侯,其稱王時間(前325年)要略晚於小說故事發生的時間。但為避免混亂,本書一律採用“王”的叫法。韓康,姬姓,韓氏,名康。先秦時期貴族有姓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國君之子稱“公子+名”,其後代稱“公孫+名”,如果有了官職,往往稱呼其“官名+名”,後來就可能用官名為氏。
韓侈還不及動身出發前往秦國談判,楚國細作便將韓國的計劃星夜馳送回楚國。楚威王熊商年老多病,正為改立太子一事而煩惱,聞報大驚失色。楚國雖然在諸侯國中疆域最廣、人口最多,但連遭變亂,國力已然衰弱。尤其自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失敗以後,更是每況愈下,屢次被秦國打敗,史稱“楚不用吳起而削弱,秦行商君而富強”。如果秦、韓果真聯兵進攻楚國,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公元前354年,魏國起兵伐趙,龐涓任大將,率魏軍主力長驅北上,兵圍趙國國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馳援。孫臏認為魏國攻趙,精銳之師一定都在前線,內部必然空虛,如果率兵直搗魏國國都大梁,避實擊虛,攻其所必救,定能迫使魏將龐涓回救本國。田忌採納了孫臏的計謀,在龐涓回兵必經之地桂陵1設伏,大破魏軍,“圍魏救趙”遂成為歷史著名戰例。
1邯鄲:今河北邯鄲。大梁:今河南開封。桂陵:今河南長垣縣西南。
十年後,魏國發兵攻打韓國,連戰皆捷。韓國屢屢向齊國求救告急,孫臏仍然率軍直撲魏都大梁。魏王令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十萬大軍東出大梁,迎擊齊軍。孫臏採取“減灶誘敵,設伏圍殲”之計,誘使龐涓自率精銳,兼程追趕齊軍。傍晚時分,龐涓到達了地勢險要的馬陵道1,隱約看見路旁大樹之下有一塊木牌,便命士兵點燃火把,隻見木牌上麵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這才明白已中孫臏之計,忙率軍撤退。隻是為時已晚,埋伏在兩旁的齊軍萬箭齊發。龐涓見失敗已成定局,不願當眾受辱,遂拔劍自刎。齊軍乘勝追擊,俘虜了魏太子申。
1馬陵道:今河南範縣西南十五裏的馬陵集。
魏國兩次敗於齊國,遭受前所未有的慘敗,從此一蹶不振。而西麵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逐漸強盛起來,趁魏齊爭霸之機,出兵奪回河西地區,完全控製了黃河天險。魏國無力與秦國抗衡,隻得轉而依附齊國,齊國由此取代魏國稱雄關東1,號稱“張袂成陰,揮汗成雨”。
1戰國七雄之中,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函穀關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或“關東六國”。
而西方的秦國自任用衛國人商鞅變法以來,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製度1,獎勵軍功,編製戶口,不但經濟實力大大增強,軍隊士氣亦極為旺盛,有“虎狼之師”之稱,一躍成為最先進的第一強國,虎踞關中,覬覦中原,有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天下遂成為齊、秦兩大強國東、西對峙的局麵,地居其間的韓、趙、魏大國及衛、宋等小國則成為兩強爭奪的中間地帶。除了偏踞南方的楚國和北方的燕國外,中原三晉之國均有身為砧上肉之感,惶惶不可終日。
1指國君將各級官職依血緣關係的遠近分封給自己的親族,也包括部分旁姓貴族。這一製度的根本特點是世襲,本質屬性是任人唯親。
出人意料的是,秦國選擇了韓國作為首要進攻目標。在七國之中,楚國疆域最大,其次是秦國,國土麵積最小的是韓國,國力也最弱,地處中原腹心,其國境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麵受敵,處於被列強圍欺的困境。但韓國亦有保命立身的根本,那就是國中多巧匠,能製作利器弓弩,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弓弩不但射程遠,而且力道強,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之外,韓國出產的刀劍也異常鋒利,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可謂披堅執銳,無堅不摧,為各國所畏懼。
然而,即便有名震天下的神兵利器,韓國還是沒有能擋住秦國的虎狼之師,韓軍節節敗退。韓國本與楚國結盟,互相遣送有質子,但當秦大軍壓境時,楚國僅僅是按兵不動,坐觀其變。韓國相國韓侈對此很是憤慨,決意將秦國鋒芒引向楚國,向韓宣惠王韓康1獻計:將韓國的一座名城和大批兵器獻給秦國議和,然後兩國再一起向南出兵攻打楚國,這樣,韓國不但能轉危為安,還可以從楚國撈回失去的土地。
1七國國君稱王時間有先有後,如韓康始稱韓威侯,其稱王時間(前325年)要略晚於小說故事發生的時間。但為避免混亂,本書一律採用“王”的叫法。韓康,姬姓,韓氏,名康。先秦時期貴族有姓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國君之子稱“公子+名”,其後代稱“公孫+名”,如果有了官職,往往稱呼其“官名+名”,後來就可能用官名為氏。
韓侈還不及動身出發前往秦國談判,楚國細作便將韓國的計劃星夜馳送回楚國。楚威王熊商年老多病,正為改立太子一事而煩惱,聞報大驚失色。楚國雖然在諸侯國中疆域最廣、人口最多,但連遭變亂,國力已然衰弱。尤其自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失敗以後,更是每況愈下,屢次被秦國打敗,史稱“楚不用吳起而削弱,秦行商君而富強”。如果秦、韓果真聯兵進攻楚國,後果簡直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