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三國:吳侯是何樣之主?
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 作者:想要摸魚的鹹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為報關羽被害之仇,劉備欲起傾國之兵伐吳,但遭到了大臣反對。
趙雲:“陛下,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今曹丕篡漢,天下共怒,陛下應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逆賊……”
“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裏江山何足為貴。”
劉備不顧眾人反對,仍執意起兵,率兵七十五萬攻東吳。
諸葛亮暗歎:法孝直若在,必能勸住皇上東行。
閬中張飛也在準備伐吳事宜,質問範疆、張達二人白旗白甲置辦如何。
範疆、張達二人籌不到白帛,被張飛脫光上衣綁在樹上抽打。並最後警告,若明日備不齊便殺了他們。範疆、張達決定在夜晚趁張飛熟睡割下他的頭顱逃去東吳。
劉備又聞三弟張飛也死了,悲痛欲絕。張飛之子張苞和關羽之子關興都爭著要做先鋒,劉備見此將二人的手放在一起,並言應當兄弟同心為父報仇。】
<伐吳屬於私怨,攻魏是公事,不能因私廢公,子龍說的對。>
<錦繡江山孤不要,不殺孫權不還朝。>
<劉備不報仇,他就不是劉備了。>
<但確實那時候先伐魏是最好的,把關中打下來。這時候曹丕剛繼位內部也不穩定。>
<劉備手裏有許多荊州集團的人,不打荊州他們不得同意。>
<這時候快速伐吳是最重要的,荊州不能丟!>
<看到亮亮的眼神我真的好難過,好生氣!劉備你忘了之前請人的時候怎麽說的了嗎?!有這七十五萬兵馬不去北伐!>
<法孝直軍事上真的可以,諸葛亮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就算沒勸住,法孝直在劉備身邊還可以為其出謀劃策,不至於後來敗的那麽慘。>
<md後麵七十五萬夠諸葛亮北伐好多次了……>
<伐吳這次可以說是蜀國的精良部隊了,這一打沒,唉。>
<怒而興兵,兵之大忌。>
<看得好氣人,張飛死得窩囊,而且還屬於自作自受的死法!>
<把人往死裏逼,張飛好可恨。>
<蜀漢沒能統一是有原因的,成也義氣,敗也義氣。關羽和張飛兩兄弟都是身首異處。>
<這時候孫權是真的心慌哈哈哈,本來殺了一個關羽就很著急了,結果又死了張飛,孫權絕對想罵人[捂臉]>
<孫權:你們這是把我架在火上烤啊!>
<現在張飛也死了,劉備徹底崩潰,誰也攔不住了。>
<哭死,張苞和關興這一幕不就是第一集張飛和關羽見麵時的樣子嗎。>
<關張之子都勇猛,可惜阿鬥卻……>
[季漢章武二年關羽:大哥!]
[季漢章武二年張飛:大哥!]
[漢昭烈帝劉備:二弟!三弟!]
[魏武帝曹操:兄弟情深啊……]
[明正德帝朱厚照:“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裏江山何足為貴。”桃園三結義情誼令人動容。]
[唐太宗李世民:再多的評價還是光幕這句話說的好,若他不報仇便也不是昭烈帝了。]
[唐太宗李世民:隻是累了武侯啊。]
……
“陛下,你……”法正想說話又皺了皺眉吞了回去。
諸葛亮和法正從對方的眼裏看出了無奈。
他們都知道如果光幕上的事情都發生了,絕對沒有人能夠勸住劉備。
更加慶幸光幕及時出現了。
“翼德的性子還是要改!”劉備雖悲痛光幕上“張飛”被手下割去首級,但正如評論所言因怒氣而發泄給無辜的人是可恨的。
“嗯,陛下做任何事我們都會支持。”法正和諸葛亮表態,對於光幕上劉備起全國之兵伐吳的舉動他們並沒有多說,隻會歎息若那時候能陪在陛下身邊必不會出現此等大敗。
張飛神色不變,吩咐人去把範疆張達帶來。
“將……將軍。”範疆、張達二人戰戰兢兢地跪在地上,口中說著求饒的話。
“哼!你們二人倒是好膽!”張飛冷哼道。
“不……不敢。”
“嗯……我也有錯,但你們也要錯!你二人我不會殺,但是你們要將功折罪。”
聽到張飛說還能活命,範疆和張達鬆了半口氣。
“是是是,我們一定殺敵立功!”
“嗯……那你二人就去做先鋒吧,衝殺拿敵人的狗頭來贖罪!”
張飛心想他們二人是不敢再留在身邊了,但若是直接將其殺了,又實在有損名聲。
考慮諸多,讓他們倆去前線自生自滅吧。
張飛對自己的安排頗為滿意。
……
曹操低著頭想到劉備和關羽、張飛的關係三人倒是能夠利用這一點。
如今劉備等人還在荊州,劉表就算被光幕提前劇透了又如何?還不是沒法做事。
英雄氣已失,再難拾回。
……
【東吳上下見劉備親率大軍來勢洶洶,人心惶惶。孫權聽謀士趙谘的話,向曹丕請降。
曹丕笑問使者:“汝主吳侯是何樣之主啊?”
趙谘答:“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曹丕聞此大笑:“卿褒獎得太過了吧。”曹魏群臣在殿上朝著趙谘哈哈大笑。
“ 臣非過譽也。吳侯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於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江虎視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周圍魏臣點頭道:“言之有理……”
曹丕不甘心又問:“吳侯知道治學嗎?”
“吳侯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誌存經略,少有餘閑,便博覽群書……”
“朕欲發兵伐吳,可行否?”
趙谘:“大國有征討之兵,小國有防禦之策。”
“東吳怕魏國嗎?”
“帶甲百萬,江漢為池,何怕之有?”趙谘不卑不亢道。
……
劉曄建議,吳蜀交兵,魏可派一上將,提兵數萬,渡江攻吳。但曹丕認為孫權已經請降,以禮服之,再攻之,讓天下欲降者心寒。最終決定坐山觀吳蜀鬥。
】
<突然想到孫權也隻送了十萬大軍,劉備這……>
<曆史上其實隻有五萬[捂臉]羅貫中最喜歡誇大了。>
<諸葛瑾人稱談崩大師[笑哭]>
<諸葛瑾又一次活命,還是因為自己的弟弟諸葛亮。>
<恭喜孫權解鎖新稱號:大魏吳王>
<孫策、周瑜、魯肅:我tm……>
<曹丕:給爺整笑了.>
<來自丕の嘲諷>
<東吳是想站著把大魏吳王的稱號要到。>
<吳侯擒關羽而殺之,是為聰也;氣陸遜於東宮,是其明也;廢太子而連誅,是其仁也;外事不問陸遜問張昭,是其智;割江南守土為賊,是其雄也;六過合肥而不入,是其略也。[點讚]>
<蚌埠住了。>
<曹丕:so,那麽厲害何必向我求救?>
<孫權懂不懂治學不知道,但他一定會勸學[吃瓜]>
<趙谘不卑不亢還是挺讓人有好感的,就是孫權著實難評。>
<如果曹丕采納了劉曄的方案,怕是曆史真的要改寫了。>
<還隔這什麽天下啊?現在天下就剩你三加不足為懼的遼東公孫,你還想暖誰心啊?現在劉備屬於失心瘋狀態了,這就是最好的時機啊!太可惜了!>
<時機對了,人沒對。說白了,就是曹丕沒天命而已。>
<唉,我曹老板一輩子都沒等到這麽好的機會踏平江南,曹丕就這麽將到手心裏的機會錯過去了。我要是曹操得被氣活。[歎氣]>
<好險啊,三國差點就提前六十年統一了。>
<曹丕眼光真的不行,後麵他反應過來去伐吳,結果被陸遜攔著,沒撈著好處。>
[魏武帝曹操:哦~大魏吳王,原來是這麽來的啊。]
[東漢建安六年袁紹:嗬,真沒骨氣。]
[東漢建安六年劉表:生子當如孫仲謀。]
[東漢建安六年孫策:……]
……
曹操強忍著氣,讓自己隻想江東向曹魏稱臣這一事。
啪的一掌拍在案桌上,“豎子!天賜良機都不會用!該!”
前麵自己還在光幕上發評論,說什麽自己的兒子就是比其他人厲害。現在看來還不是一樣的蠢貨!
“二代確實是一個不如一個!”曹操被氣糊塗了隻得說出這個結論。
“若是孤還在,定能率兵踏平江東!”曹操知道吳國定會向蜀漢聯盟,但這時期劉備完全沉浸在要替弟報仇的仇恨中,絕不會,至少是劉備不願意毫無芥蒂的和吳國聯盟。
伐吳當屬上策。
“唉!可惜了!”
……
短短一天的時間,這已經是孫策不知道第幾次感到氣血上湧了。
周瑜:“……”
周瑜沉默了,實在是難以說什麽話。赤壁之戰時,前期那麽辛苦,大家同心協力,隻為破曹,那時東吳被人尊敬,徹底打出了江東水師的威名。
而……這之後又是什麽?毫無大局觀念,一遇到困難,便跪下請降。
跪下去容易,再站起來可就難了。
孫策也深知這個道理,他都有點討厭光幕上所展示的東吳了。
“你真是孤的好弟弟!”
“……”
孫權頭皮發麻,後背發涼,有不好的預感。
趙雲:“陛下,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今曹丕篡漢,天下共怒,陛下應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逆賊……”
“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裏江山何足為貴。”
劉備不顧眾人反對,仍執意起兵,率兵七十五萬攻東吳。
諸葛亮暗歎:法孝直若在,必能勸住皇上東行。
閬中張飛也在準備伐吳事宜,質問範疆、張達二人白旗白甲置辦如何。
範疆、張達二人籌不到白帛,被張飛脫光上衣綁在樹上抽打。並最後警告,若明日備不齊便殺了他們。範疆、張達決定在夜晚趁張飛熟睡割下他的頭顱逃去東吳。
劉備又聞三弟張飛也死了,悲痛欲絕。張飛之子張苞和關羽之子關興都爭著要做先鋒,劉備見此將二人的手放在一起,並言應當兄弟同心為父報仇。】
<伐吳屬於私怨,攻魏是公事,不能因私廢公,子龍說的對。>
<錦繡江山孤不要,不殺孫權不還朝。>
<劉備不報仇,他就不是劉備了。>
<但確實那時候先伐魏是最好的,把關中打下來。這時候曹丕剛繼位內部也不穩定。>
<劉備手裏有許多荊州集團的人,不打荊州他們不得同意。>
<這時候快速伐吳是最重要的,荊州不能丟!>
<看到亮亮的眼神我真的好難過,好生氣!劉備你忘了之前請人的時候怎麽說的了嗎?!有這七十五萬兵馬不去北伐!>
<法孝直軍事上真的可以,諸葛亮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就算沒勸住,法孝直在劉備身邊還可以為其出謀劃策,不至於後來敗的那麽慘。>
<md後麵七十五萬夠諸葛亮北伐好多次了……>
<伐吳這次可以說是蜀國的精良部隊了,這一打沒,唉。>
<怒而興兵,兵之大忌。>
<看得好氣人,張飛死得窩囊,而且還屬於自作自受的死法!>
<把人往死裏逼,張飛好可恨。>
<蜀漢沒能統一是有原因的,成也義氣,敗也義氣。關羽和張飛兩兄弟都是身首異處。>
<這時候孫權是真的心慌哈哈哈,本來殺了一個關羽就很著急了,結果又死了張飛,孫權絕對想罵人[捂臉]>
<孫權:你們這是把我架在火上烤啊!>
<現在張飛也死了,劉備徹底崩潰,誰也攔不住了。>
<哭死,張苞和關興這一幕不就是第一集張飛和關羽見麵時的樣子嗎。>
<關張之子都勇猛,可惜阿鬥卻……>
[季漢章武二年關羽:大哥!]
[季漢章武二年張飛:大哥!]
[漢昭烈帝劉備:二弟!三弟!]
[魏武帝曹操:兄弟情深啊……]
[明正德帝朱厚照:“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裏江山何足為貴。”桃園三結義情誼令人動容。]
[唐太宗李世民:再多的評價還是光幕這句話說的好,若他不報仇便也不是昭烈帝了。]
[唐太宗李世民:隻是累了武侯啊。]
……
“陛下,你……”法正想說話又皺了皺眉吞了回去。
諸葛亮和法正從對方的眼裏看出了無奈。
他們都知道如果光幕上的事情都發生了,絕對沒有人能夠勸住劉備。
更加慶幸光幕及時出現了。
“翼德的性子還是要改!”劉備雖悲痛光幕上“張飛”被手下割去首級,但正如評論所言因怒氣而發泄給無辜的人是可恨的。
“嗯,陛下做任何事我們都會支持。”法正和諸葛亮表態,對於光幕上劉備起全國之兵伐吳的舉動他們並沒有多說,隻會歎息若那時候能陪在陛下身邊必不會出現此等大敗。
張飛神色不變,吩咐人去把範疆張達帶來。
“將……將軍。”範疆、張達二人戰戰兢兢地跪在地上,口中說著求饒的話。
“哼!你們二人倒是好膽!”張飛冷哼道。
“不……不敢。”
“嗯……我也有錯,但你們也要錯!你二人我不會殺,但是你們要將功折罪。”
聽到張飛說還能活命,範疆和張達鬆了半口氣。
“是是是,我們一定殺敵立功!”
“嗯……那你二人就去做先鋒吧,衝殺拿敵人的狗頭來贖罪!”
張飛心想他們二人是不敢再留在身邊了,但若是直接將其殺了,又實在有損名聲。
考慮諸多,讓他們倆去前線自生自滅吧。
張飛對自己的安排頗為滿意。
……
曹操低著頭想到劉備和關羽、張飛的關係三人倒是能夠利用這一點。
如今劉備等人還在荊州,劉表就算被光幕提前劇透了又如何?還不是沒法做事。
英雄氣已失,再難拾回。
……
【東吳上下見劉備親率大軍來勢洶洶,人心惶惶。孫權聽謀士趙谘的話,向曹丕請降。
曹丕笑問使者:“汝主吳侯是何樣之主啊?”
趙谘答:“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曹丕聞此大笑:“卿褒獎得太過了吧。”曹魏群臣在殿上朝著趙谘哈哈大笑。
“ 臣非過譽也。吳侯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於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江虎視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周圍魏臣點頭道:“言之有理……”
曹丕不甘心又問:“吳侯知道治學嗎?”
“吳侯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誌存經略,少有餘閑,便博覽群書……”
“朕欲發兵伐吳,可行否?”
趙谘:“大國有征討之兵,小國有防禦之策。”
“東吳怕魏國嗎?”
“帶甲百萬,江漢為池,何怕之有?”趙谘不卑不亢道。
……
劉曄建議,吳蜀交兵,魏可派一上將,提兵數萬,渡江攻吳。但曹丕認為孫權已經請降,以禮服之,再攻之,讓天下欲降者心寒。最終決定坐山觀吳蜀鬥。
】
<突然想到孫權也隻送了十萬大軍,劉備這……>
<曆史上其實隻有五萬[捂臉]羅貫中最喜歡誇大了。>
<諸葛瑾人稱談崩大師[笑哭]>
<諸葛瑾又一次活命,還是因為自己的弟弟諸葛亮。>
<恭喜孫權解鎖新稱號:大魏吳王>
<孫策、周瑜、魯肅:我tm……>
<曹丕:給爺整笑了.>
<來自丕の嘲諷>
<東吳是想站著把大魏吳王的稱號要到。>
<吳侯擒關羽而殺之,是為聰也;氣陸遜於東宮,是其明也;廢太子而連誅,是其仁也;外事不問陸遜問張昭,是其智;割江南守土為賊,是其雄也;六過合肥而不入,是其略也。[點讚]>
<蚌埠住了。>
<曹丕:so,那麽厲害何必向我求救?>
<孫權懂不懂治學不知道,但他一定會勸學[吃瓜]>
<趙谘不卑不亢還是挺讓人有好感的,就是孫權著實難評。>
<如果曹丕采納了劉曄的方案,怕是曆史真的要改寫了。>
<還隔這什麽天下啊?現在天下就剩你三加不足為懼的遼東公孫,你還想暖誰心啊?現在劉備屬於失心瘋狀態了,這就是最好的時機啊!太可惜了!>
<時機對了,人沒對。說白了,就是曹丕沒天命而已。>
<唉,我曹老板一輩子都沒等到這麽好的機會踏平江南,曹丕就這麽將到手心裏的機會錯過去了。我要是曹操得被氣活。[歎氣]>
<好險啊,三國差點就提前六十年統一了。>
<曹丕眼光真的不行,後麵他反應過來去伐吳,結果被陸遜攔著,沒撈著好處。>
[魏武帝曹操:哦~大魏吳王,原來是這麽來的啊。]
[東漢建安六年袁紹:嗬,真沒骨氣。]
[東漢建安六年劉表:生子當如孫仲謀。]
[東漢建安六年孫策:……]
……
曹操強忍著氣,讓自己隻想江東向曹魏稱臣這一事。
啪的一掌拍在案桌上,“豎子!天賜良機都不會用!該!”
前麵自己還在光幕上發評論,說什麽自己的兒子就是比其他人厲害。現在看來還不是一樣的蠢貨!
“二代確實是一個不如一個!”曹操被氣糊塗了隻得說出這個結論。
“若是孤還在,定能率兵踏平江東!”曹操知道吳國定會向蜀漢聯盟,但這時期劉備完全沉浸在要替弟報仇的仇恨中,絕不會,至少是劉備不願意毫無芥蒂的和吳國聯盟。
伐吳當屬上策。
“唉!可惜了!”
……
短短一天的時間,這已經是孫策不知道第幾次感到氣血上湧了。
周瑜:“……”
周瑜沉默了,實在是難以說什麽話。赤壁之戰時,前期那麽辛苦,大家同心協力,隻為破曹,那時東吳被人尊敬,徹底打出了江東水師的威名。
而……這之後又是什麽?毫無大局觀念,一遇到困難,便跪下請降。
跪下去容易,再站起來可就難了。
孫策也深知這個道理,他都有點討厭光幕上所展示的東吳了。
“你真是孤的好弟弟!”
“……”
孫權頭皮發麻,後背發涼,有不好的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