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頁
(紅樓同人)我要做首輔 作者:拍個西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又道:“再說了,你自己不是說了,大丈夫生不當五鼎食,死亦當五鼎烹麽?跟著我,運氣好,你以後就是五鼎食,運氣不好,我也能保你落得到五鼎烹!”
那漢子不意竟聽了這樣一番話,心道這話可不像是做太平官的聲氣,不過倒比白蓮教的那一夥什麽神神叨叨的聽上去痛快多了!便滾下椅子來,賭咒發誓道:“有這一日,保管叫某家做甚麽都樂意。”
又說:“請主子賜名。”
林瑜就扶起他,道:“我這兒不興什麽主子奴才的,你要願意,私底下就喚我一聲主公。”又問,“你原本叫什麽?”
“某家姓典。”他那粗壯的手指沾了殘餘的酒水,在案幾上畫了一個字。這是他唯一會的一個,還是隔壁那個小秀才教的,也不知他現在怎麽樣了,“沒什麽好名,都喚某家一聲典大郎。”想來那死刑簿上的也就是這個名了。
“倒是一個好姓。”林瑜打量一下他這幅壯碩的身板,就想起了孟德身邊的那個折衝左右的典韋,笑道,“我觀你生得雄壯,不若取名為山。平日裏就喚你一聲阿山,記住了。”說著,將山字寫於他看。
“這個字好,沒那麽多道道。”他定睛瞅兩眼,道,“某家、不阿山謝過林知府。”
林瑜笑看了一下這個為著這種小事而感到開心的漢子,道:“你是我身邊的,喚我大爺就行,不必喊知府。”又對子鼠道,“你帶他下去收拾收拾吧。”
子鼠一點頭,沉默地帶著人走了。
看著人下去了,林瑜這才翻起眼前的帳本。庫銀流水一樣的花出去了,不過這其中給工人發餉銀居多,他們總有些需要購買的必需品。接著街麵上微微恢復的一點元氣,也能斷斷續續地收上一筆筆商稅來。隻是如今。光商稅的比例太小,進了官僚口袋的苛捐雜稅卻多。
靖隨明製,商稅也是三十稅一,也就是百分之三點三,從後世的商家來看簡直歡呼天堂。不過,就像剛才說的一樣,這不過是表麵的情況。商家所應付的從來都不止這一點點的律法所定稅率,還有大量官吏私下加的苛捐雜稅。可以說,都已經成了慣例了。
林瑜並不會為之前的官僚辯解,即使這稅率的確低得可憐,可這是建立在他想要進行大量的公共建設的基礎上而言的。他相信,之前的所謂慣例雜稅,沒幾兩銀子是進了公家的口袋的。否則,那些真正的清官是怎麽用這可憐的官銀撐下來的?
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笑話而已。
隻不過,他現在要做的事情多了,這點銀錢的確不夠用。但是巧立名錄又不是他的本願,這三十稅一的稅率又不是現在的他能夠更改的,這就有些麻煩了。
林瑜微側了頭,蹙眉想著對策。
外頭進來的柳秋池一見他難得棘手的樣子,原本堆到喉嚨口的問題就硬生生地給吞了回去,道:“想什麽呢,這麽出神。”
林瑜一回頭,就見他站在門口含笑看他,忍不住稍微向後仰了仰,見他沒有跟著問出一連串的為什麽,這才微微鬆了口氣,將手裏的帳目遞與他看:“想錢呢,隻是天上掉不下來。”
柳秋池接過一看,不愧是白大儒這個挑剔至極的人也滿意選出來的學生,這才短短幾天已經完全掌握了阿拉伯數字,加減乘除計算起來更是毫無壓力。
他一瞄這個數字,心裏比對了一回,便道:“是不夠用了,你怎麽說?”
林瑜就道:“我瞧著貨貲流通已經有了起色,隻是這商稅太低了一些,但凡高個一倍,我也不至於這般頭疼。”
“那就加稅。”柳秋池輕飄飄地道。
林瑜微微訝異地看了他一眼,然後道:“這個怎麽說,商稅是定死的,三十稅一沒得改。再巧立名目又實非我願。”他是想著加稅,不過那不就和前頭的知府一樣了嗎,如今的態勢好不容易穩定下來。說到底,放置疫病擴散才是他真正需要做的。
“小師弟迷瞪了。”柳秋池就道,“你加了稅,又不是用在自己身上,做多少事百姓心裏能沒數?真沒數,也能叫他們有數,對不對?”
“若是擔心後來人接著你立的稅目來中飽私囊,那麽那種人就是沒有你立的名目也會自己想出個名目來,還差你那一個?”
林瑜聽了他一車子的話,就笑道:“是我自誤了。”又道,“橫豎我也沒準備就這麽拋下興化府,若是可以少不得多帶一段時間,也沒人敢在我的眼皮子底下弄鬼。”等他升走了,留一隻眼睛盯著這裏也不是難事。若真有那種撈過頭的,收拾起來也不是什麽難事。
“這便對了。”柳秋池笑道,“不過加些許商稅,還折騰不到民怨上頭去。”
“這個容易。”說去民怨,林瑜突然想起一個法子來,“把多征的這一部分商稅用在什麽地方。隻管拿紙寫明了,張貼在府衙外案板處,叫人都看見,向來那些個商人也不至於太不願意,也能叫百姓知道府衙都做了些什麽。”
柳秋池就往他對麵一坐,笑道:“這法子好,事無不可對人言。”又道,“要是能叫所有的地方官都這麽做腳好了。”
林瑜就嗤笑一聲,道:“快別做夢了,老實說,不過是個樣子。真要做假帳,還不容易嗎?”
“也能起到一時的作用。”柳秋池就笑道,“不過,的確不大可能。要是被人知道了,那些個沒事做的禦史隻怕還要參你一個有失官威體統。”
“官威體統,什麽東西,能吃還是能用了?”林瑜倒沒想到他人會以這樣的理由拒絕,不過仔細想想,如今的讀書人自視甚高的,可不就是這個調調麽?利字當頭最要緊,隻不過,上麵須得塗一層好看的儒家外衣。明明不舍的利益,可偏偏要說,失了體統。
不過,他也沒準備推廣這種東西。隻怕是當皇帝的自己也不願意,隻不過現在興化府情況特殊,這才能行一時罷了。問起來也有話說,隻一句擔心民間物議,就完了。
不過要用這樣的法子的話,就不能用加稅的法子了。
到底稅收是有律法所定的,即使苛捐雜稅已經是所有官員眼裏的潛規則,但是正大光明拿出來就是授人以柄。須得換一個名義,想著林瑜便道:“那就隻能是募捐。”
柳秋池一聽這話,轉念也想到了這個問題,就道:“募捐好,以後朝廷賑災倒是可以用這個法子了。也好震懾一下那些往賑災銀兩動手的大蛀蟲。”
林瑜搖搖頭,嘆道:“賑災又是不一樣的,往年賑災銀兩被貪,哪一起不是窩案?”上頭說一百萬兩,到了底層官吏裏頭,十萬兩有沒有都難說。
一層一層的剝下來,像是剝外衣似的。沒有前朝開國□□殺人的狠勁,還真弄不死這樣的無良讀書人。
本朝又不一樣些,就像是之前小小的一個烏拉氏家的旁支,在幕後囤積居奇啃人血饅頭,林瑜一時就不能拿他怎麽辦。要是那種滿人官員,可不就是更加不好辦了?
那漢子不意竟聽了這樣一番話,心道這話可不像是做太平官的聲氣,不過倒比白蓮教的那一夥什麽神神叨叨的聽上去痛快多了!便滾下椅子來,賭咒發誓道:“有這一日,保管叫某家做甚麽都樂意。”
又說:“請主子賜名。”
林瑜就扶起他,道:“我這兒不興什麽主子奴才的,你要願意,私底下就喚我一聲主公。”又問,“你原本叫什麽?”
“某家姓典。”他那粗壯的手指沾了殘餘的酒水,在案幾上畫了一個字。這是他唯一會的一個,還是隔壁那個小秀才教的,也不知他現在怎麽樣了,“沒什麽好名,都喚某家一聲典大郎。”想來那死刑簿上的也就是這個名了。
“倒是一個好姓。”林瑜打量一下他這幅壯碩的身板,就想起了孟德身邊的那個折衝左右的典韋,笑道,“我觀你生得雄壯,不若取名為山。平日裏就喚你一聲阿山,記住了。”說著,將山字寫於他看。
“這個字好,沒那麽多道道。”他定睛瞅兩眼,道,“某家、不阿山謝過林知府。”
林瑜笑看了一下這個為著這種小事而感到開心的漢子,道:“你是我身邊的,喚我大爺就行,不必喊知府。”又對子鼠道,“你帶他下去收拾收拾吧。”
子鼠一點頭,沉默地帶著人走了。
看著人下去了,林瑜這才翻起眼前的帳本。庫銀流水一樣的花出去了,不過這其中給工人發餉銀居多,他們總有些需要購買的必需品。接著街麵上微微恢復的一點元氣,也能斷斷續續地收上一筆筆商稅來。隻是如今。光商稅的比例太小,進了官僚口袋的苛捐雜稅卻多。
靖隨明製,商稅也是三十稅一,也就是百分之三點三,從後世的商家來看簡直歡呼天堂。不過,就像剛才說的一樣,這不過是表麵的情況。商家所應付的從來都不止這一點點的律法所定稅率,還有大量官吏私下加的苛捐雜稅。可以說,都已經成了慣例了。
林瑜並不會為之前的官僚辯解,即使這稅率的確低得可憐,可這是建立在他想要進行大量的公共建設的基礎上而言的。他相信,之前的所謂慣例雜稅,沒幾兩銀子是進了公家的口袋的。否則,那些真正的清官是怎麽用這可憐的官銀撐下來的?
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笑話而已。
隻不過,他現在要做的事情多了,這點銀錢的確不夠用。但是巧立名錄又不是他的本願,這三十稅一的稅率又不是現在的他能夠更改的,這就有些麻煩了。
林瑜微側了頭,蹙眉想著對策。
外頭進來的柳秋池一見他難得棘手的樣子,原本堆到喉嚨口的問題就硬生生地給吞了回去,道:“想什麽呢,這麽出神。”
林瑜一回頭,就見他站在門口含笑看他,忍不住稍微向後仰了仰,見他沒有跟著問出一連串的為什麽,這才微微鬆了口氣,將手裏的帳目遞與他看:“想錢呢,隻是天上掉不下來。”
柳秋池接過一看,不愧是白大儒這個挑剔至極的人也滿意選出來的學生,這才短短幾天已經完全掌握了阿拉伯數字,加減乘除計算起來更是毫無壓力。
他一瞄這個數字,心裏比對了一回,便道:“是不夠用了,你怎麽說?”
林瑜就道:“我瞧著貨貲流通已經有了起色,隻是這商稅太低了一些,但凡高個一倍,我也不至於這般頭疼。”
“那就加稅。”柳秋池輕飄飄地道。
林瑜微微訝異地看了他一眼,然後道:“這個怎麽說,商稅是定死的,三十稅一沒得改。再巧立名目又實非我願。”他是想著加稅,不過那不就和前頭的知府一樣了嗎,如今的態勢好不容易穩定下來。說到底,放置疫病擴散才是他真正需要做的。
“小師弟迷瞪了。”柳秋池就道,“你加了稅,又不是用在自己身上,做多少事百姓心裏能沒數?真沒數,也能叫他們有數,對不對?”
“若是擔心後來人接著你立的稅目來中飽私囊,那麽那種人就是沒有你立的名目也會自己想出個名目來,還差你那一個?”
林瑜聽了他一車子的話,就笑道:“是我自誤了。”又道,“橫豎我也沒準備就這麽拋下興化府,若是可以少不得多帶一段時間,也沒人敢在我的眼皮子底下弄鬼。”等他升走了,留一隻眼睛盯著這裏也不是難事。若真有那種撈過頭的,收拾起來也不是什麽難事。
“這便對了。”柳秋池笑道,“不過加些許商稅,還折騰不到民怨上頭去。”
“這個容易。”說去民怨,林瑜突然想起一個法子來,“把多征的這一部分商稅用在什麽地方。隻管拿紙寫明了,張貼在府衙外案板處,叫人都看見,向來那些個商人也不至於太不願意,也能叫百姓知道府衙都做了些什麽。”
柳秋池就往他對麵一坐,笑道:“這法子好,事無不可對人言。”又道,“要是能叫所有的地方官都這麽做腳好了。”
林瑜就嗤笑一聲,道:“快別做夢了,老實說,不過是個樣子。真要做假帳,還不容易嗎?”
“也能起到一時的作用。”柳秋池就笑道,“不過,的確不大可能。要是被人知道了,那些個沒事做的禦史隻怕還要參你一個有失官威體統。”
“官威體統,什麽東西,能吃還是能用了?”林瑜倒沒想到他人會以這樣的理由拒絕,不過仔細想想,如今的讀書人自視甚高的,可不就是這個調調麽?利字當頭最要緊,隻不過,上麵須得塗一層好看的儒家外衣。明明不舍的利益,可偏偏要說,失了體統。
不過,他也沒準備推廣這種東西。隻怕是當皇帝的自己也不願意,隻不過現在興化府情況特殊,這才能行一時罷了。問起來也有話說,隻一句擔心民間物議,就完了。
不過要用這樣的法子的話,就不能用加稅的法子了。
到底稅收是有律法所定的,即使苛捐雜稅已經是所有官員眼裏的潛規則,但是正大光明拿出來就是授人以柄。須得換一個名義,想著林瑜便道:“那就隻能是募捐。”
柳秋池一聽這話,轉念也想到了這個問題,就道:“募捐好,以後朝廷賑災倒是可以用這個法子了。也好震懾一下那些往賑災銀兩動手的大蛀蟲。”
林瑜搖搖頭,嘆道:“賑災又是不一樣的,往年賑災銀兩被貪,哪一起不是窩案?”上頭說一百萬兩,到了底層官吏裏頭,十萬兩有沒有都難說。
一層一層的剝下來,像是剝外衣似的。沒有前朝開國□□殺人的狠勁,還真弄不死這樣的無良讀書人。
本朝又不一樣些,就像是之前小小的一個烏拉氏家的旁支,在幕後囤積居奇啃人血饅頭,林瑜一時就不能拿他怎麽辦。要是那種滿人官員,可不就是更加不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