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一開口,既指責了江凡,給百官找回點麵子,又從另一個角度讚揚了五國君大義,還搬出蠻族外患而凸顯必要,一時間也算麵麵俱到,總算給此事定了個性。
百官自然也懶得爭了,紛紛輕聲附和表示有理,但卻依然沒人明確表示響應。
鍾厚德道:“本相亦理解百官所顧及,便是盟主一家獨大,五國失衡,不過,陛下、太子聖明,將於其餘四國中選出賢者,出任要員,與五國盟主並肩效力皇庭,想來諸位之擔憂不會發生。大可不必再做爭執。”
他這麽一說,百官也就幹脆順坡下驢了,紛紛表示此事可行。於是乎,司馬棘在眾人矚目下,成功接下聖旨,成為五國盟主,皇庭賜封其為上柱國。
塵埃落定,饒是司馬棘心性沉穩,也終於忍不住露出些微喜色,卻很快又控製住了表情。
江凡悄悄觀察其他人,也發覺神色各有不一。夏王老臉低垂,看不出任何喜怒。虞傾城微笑中有那麽幾許無奈。司馬如看似一臉平靜,但那拉低的嘴角卻也出賣了他。其他文武百官也神色各有不同,至於上麵的太子則依舊看不出任何表情。
這時候,就有官員發問,方才鍾宰輔所言之要員究竟是哪位。顯然這也是百官暗地裏真正關心的,那個平衡上柱國權力之人。
而此時,一直沒說話的太子終於開口:“再宣。”
於是,那王文策又取出一道聖旨,高聲宣讀。
跑去冗長前綴之後,剩下的關鍵內容就是——
大周龍脈出事了,被亂臣賊子盜墓,鎮國神器打神鞭被偷走,這時候大忠臣鎮西王腳踩五色祥雲出現,千裏追蹤,大小幾十番苦戰,終於奪回神器,送歸皇庭。
而這時候呢,皇庭就覺得,神器埋藏近千年於此際出世,說明太宰底下有靈,知道大周國運艱難,特送出神器以尋良才輔國度厄。皇庭特此從五國挑選賢良,前來參驗太宰傳承,一旦找到能執掌神鞭者,即可視為太宰傳人,將延襲其鎮國隱相之封號,雖不參政,但有權拿著鞭子鞭策君主,痛擊奸佞,還有著奉詔調兵勤王的權力。
這道聖旨一出,先不說別的,大周龍脈失竊首先引發百官驚怒,整個紫薇宮一片嘩然。
那可是大周龍脈,幾乎所有大周官員都視為周朝國運所係,龍脈失竊,簡直是天大禍事。
而萬幸,鎮西王不知道從哪裏冒出來,將神器搶回來了,盡管有許多人暗中覺得有貓膩,可很難想象其中到底發生過什麽,更不太可能懷疑皇庭監守自盜,能做出掘自家地宮,毀自家風水這種無稽之談。
百官嘩然中,有人自然質詢此事,結果毫不意外,太子直接出麵證實,並且太子還邀了英王一同。
江凡簡直好笑,英王也算倒黴,好處沒拿到不說,還因為自己曾參與此事,被太子要挾來作證。
更有趣的是,這位便宜老子還申明,魏國、夏國甚至暗朝都在奪回打神鞭的事兒上出了不少力。
自然,司馬如、張儀和暗朝出席人尉獠左相也都隻能捏著鼻子幫襯,光看這幾位臉色,江凡就知道,太子肯定也沒省著他們。
於是,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此事有問題的情況下,江大公子搖身一變,從剛才人人惡之的狂徒又變成忠君愛國的功臣。甚至有的人在想,難怪他方才那麽囂張,合著有這種大功勞傍身。
也有少數私心較強之人還有點感激江凡。在他們看來,龍脈關係大周國運,而大周若在自己的官爵就在,看在這份上,年輕人,狂點就狂點吧,能忍。
但接下來的事才是重點。鎮國隱相!
眾所周知,自太宰自除官職,皇庭就再沒了太上宰輔之職。而隨著太宗葬下神鞭,封閉地宮,大周連鎮國隱相封號也徹底消失。
整整九百年,時間久遠到世人絕大多數都忘記還有這麽檔子事兒,還有這麽個雖不曾有人獲封、卻也從未取締的至上封號。
文武百官相顧愕然,完全不曾想,九百年後,居然再次被提上桌麵,而那個成全大周開國,卻塵封已久的封號,也將隨著大周欲挽傾頹而可能重新呈現在世人麵前。
但這件事反對的幾乎沒有。
原因有三。第一,剛才確立盟主之事。五國盟主之所以被百官所抵觸,就是因為天下隻有五國,弄出個盟主,似威脅到皇庭。但有了這鎮國隱相,而且出自其他四國,顯然對上柱國形成製約,皇庭也不怕大權旁落了。
第二個理由,大周實在是太衰敗了,而他們這些人既然身居高位,誰不想延長國祚,保持自己的榮華富貴、權勢功名?自然,鎮國神器的出世,國相重臨,必然是好事,至少給了這些大周臣子們不少虛無縹緲的玄幻信心。尤其這國相全稱為鎮國隱相,不參政的,理論上對自己沒太大威脅。早先之所以心中非常抵觸,則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打神鞭的事兒,也不知道所謂國相其實是鎮國隱相。
第三個理由,皇庭給出的選擇方式也很合理,最終定下除去晉國之外,四國各出具五人參選,公平合理。
而到了這個時候,許多人開始暗讚太子精明,雖然立下個盟主,卻又找了個國相製衡,這倆人要代為斡旋五國不說,甚至許多人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認為,對皇庭而言,幾乎算一下子掌握了兩大諸侯,實權暴漲,何愁不能慢慢遞進,最終掌握五國,重歸一統?那時候自己這個官兒可就真的有名有實矣。
於是,這第二件事,直接得到文武一致讚同。
江凡都有點稀罕,想象中來自朝堂的阻撓完全沒出現。但他也明白,真正的阻撓,也並非來自於此。
果然,在王文策第三問可有人反對之時,山下乍然鍾鼓齊鳴,隨之一個聲音浩蕩而來。
“某,不同意。”
百官皆是一驚,紛紛向外望去。
江凡則心中微微一歎,該來的終於還是來了。
百官自然也懶得爭了,紛紛輕聲附和表示有理,但卻依然沒人明確表示響應。
鍾厚德道:“本相亦理解百官所顧及,便是盟主一家獨大,五國失衡,不過,陛下、太子聖明,將於其餘四國中選出賢者,出任要員,與五國盟主並肩效力皇庭,想來諸位之擔憂不會發生。大可不必再做爭執。”
他這麽一說,百官也就幹脆順坡下驢了,紛紛表示此事可行。於是乎,司馬棘在眾人矚目下,成功接下聖旨,成為五國盟主,皇庭賜封其為上柱國。
塵埃落定,饒是司馬棘心性沉穩,也終於忍不住露出些微喜色,卻很快又控製住了表情。
江凡悄悄觀察其他人,也發覺神色各有不一。夏王老臉低垂,看不出任何喜怒。虞傾城微笑中有那麽幾許無奈。司馬如看似一臉平靜,但那拉低的嘴角卻也出賣了他。其他文武百官也神色各有不同,至於上麵的太子則依舊看不出任何表情。
這時候,就有官員發問,方才鍾宰輔所言之要員究竟是哪位。顯然這也是百官暗地裏真正關心的,那個平衡上柱國權力之人。
而此時,一直沒說話的太子終於開口:“再宣。”
於是,那王文策又取出一道聖旨,高聲宣讀。
跑去冗長前綴之後,剩下的關鍵內容就是——
大周龍脈出事了,被亂臣賊子盜墓,鎮國神器打神鞭被偷走,這時候大忠臣鎮西王腳踩五色祥雲出現,千裏追蹤,大小幾十番苦戰,終於奪回神器,送歸皇庭。
而這時候呢,皇庭就覺得,神器埋藏近千年於此際出世,說明太宰底下有靈,知道大周國運艱難,特送出神器以尋良才輔國度厄。皇庭特此從五國挑選賢良,前來參驗太宰傳承,一旦找到能執掌神鞭者,即可視為太宰傳人,將延襲其鎮國隱相之封號,雖不參政,但有權拿著鞭子鞭策君主,痛擊奸佞,還有著奉詔調兵勤王的權力。
這道聖旨一出,先不說別的,大周龍脈失竊首先引發百官驚怒,整個紫薇宮一片嘩然。
那可是大周龍脈,幾乎所有大周官員都視為周朝國運所係,龍脈失竊,簡直是天大禍事。
而萬幸,鎮西王不知道從哪裏冒出來,將神器搶回來了,盡管有許多人暗中覺得有貓膩,可很難想象其中到底發生過什麽,更不太可能懷疑皇庭監守自盜,能做出掘自家地宮,毀自家風水這種無稽之談。
百官嘩然中,有人自然質詢此事,結果毫不意外,太子直接出麵證實,並且太子還邀了英王一同。
江凡簡直好笑,英王也算倒黴,好處沒拿到不說,還因為自己曾參與此事,被太子要挾來作證。
更有趣的是,這位便宜老子還申明,魏國、夏國甚至暗朝都在奪回打神鞭的事兒上出了不少力。
自然,司馬如、張儀和暗朝出席人尉獠左相也都隻能捏著鼻子幫襯,光看這幾位臉色,江凡就知道,太子肯定也沒省著他們。
於是,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此事有問題的情況下,江大公子搖身一變,從剛才人人惡之的狂徒又變成忠君愛國的功臣。甚至有的人在想,難怪他方才那麽囂張,合著有這種大功勞傍身。
也有少數私心較強之人還有點感激江凡。在他們看來,龍脈關係大周國運,而大周若在自己的官爵就在,看在這份上,年輕人,狂點就狂點吧,能忍。
但接下來的事才是重點。鎮國隱相!
眾所周知,自太宰自除官職,皇庭就再沒了太上宰輔之職。而隨著太宗葬下神鞭,封閉地宮,大周連鎮國隱相封號也徹底消失。
整整九百年,時間久遠到世人絕大多數都忘記還有這麽檔子事兒,還有這麽個雖不曾有人獲封、卻也從未取締的至上封號。
文武百官相顧愕然,完全不曾想,九百年後,居然再次被提上桌麵,而那個成全大周開國,卻塵封已久的封號,也將隨著大周欲挽傾頹而可能重新呈現在世人麵前。
但這件事反對的幾乎沒有。
原因有三。第一,剛才確立盟主之事。五國盟主之所以被百官所抵觸,就是因為天下隻有五國,弄出個盟主,似威脅到皇庭。但有了這鎮國隱相,而且出自其他四國,顯然對上柱國形成製約,皇庭也不怕大權旁落了。
第二個理由,大周實在是太衰敗了,而他們這些人既然身居高位,誰不想延長國祚,保持自己的榮華富貴、權勢功名?自然,鎮國神器的出世,國相重臨,必然是好事,至少給了這些大周臣子們不少虛無縹緲的玄幻信心。尤其這國相全稱為鎮國隱相,不參政的,理論上對自己沒太大威脅。早先之所以心中非常抵觸,則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打神鞭的事兒,也不知道所謂國相其實是鎮國隱相。
第三個理由,皇庭給出的選擇方式也很合理,最終定下除去晉國之外,四國各出具五人參選,公平合理。
而到了這個時候,許多人開始暗讚太子精明,雖然立下個盟主,卻又找了個國相製衡,這倆人要代為斡旋五國不說,甚至許多人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認為,對皇庭而言,幾乎算一下子掌握了兩大諸侯,實權暴漲,何愁不能慢慢遞進,最終掌握五國,重歸一統?那時候自己這個官兒可就真的有名有實矣。
於是,這第二件事,直接得到文武一致讚同。
江凡都有點稀罕,想象中來自朝堂的阻撓完全沒出現。但他也明白,真正的阻撓,也並非來自於此。
果然,在王文策第三問可有人反對之時,山下乍然鍾鼓齊鳴,隨之一個聲音浩蕩而來。
“某,不同意。”
百官皆是一驚,紛紛向外望去。
江凡則心中微微一歎,該來的終於還是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