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章 歌謠竟是尋銀口訣?
透視鑒寶,我能一刀暴富 作者:淡然一笑很傾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才引得清朝將領率軍來眉山市打撈,而且也不是你說的錦江,而是岷江。”
葉知秋無奈搖了搖頭。
對方還想在他麵前賣弄,卻不知他有過目不忘的本領。
過去看的所有書籍、文獻、資料,都能記得清清楚楚。
隻要一個念頭就能調動。
才能第一時間察覺出對方口中明顯的漏洞。
這話一出,會議室內的眾人這才反應過來,都忍不住高看了那位年輕人一眼。
他們也的確從王仲的口中察覺到什麽不對勁之處,信息似乎與他們之前看過的資料有些對不上。
但真正能馬上反應過來,明白問題出在哪裏的,卻少之又少。
“這位小夥子可以啊,反應很快嘛。”
坐在後排,那位灰色燈芯絨外套的老者,忍不住開口誇讚。
“這樣看來,的確有些對不上,如果明史中記載的信息沒問題,那為什麽清朝將領最終從岷江打撈出萬兩白銀這不就代表明史中指出的錦江上遊位置,是錯誤的”
“是這麽回事,看來這正史也不盡可相信。”
“這……這也可能是其他文獻出了差錯,實際上清代將軍,也可能是從錦江上遊打撈出來的萬兩白銀啊”
王仲有些慌了,在上台之前,他明明已經把一切思路都理順了,任憑別人如何懷疑都能引經據典的把事情給圓回來。
哪料到,居然在準備階段就已經出了問題,他這幾天看了太多文獻,腦子都有些混亂,從而把一本文獻上的內容,錯誤放到了另一處史料上。
從而鬧出這等笑話!
“的確有這個可能,但明史的編撰仍舊有著一定的故事性,不能作為申請圍堰項目的有力證據。”
沉默了幾分鍾的高天鵬緩緩開口道。
剛才他進退兩難時,被葉知秋救了場。
便趁機詢問了一位名叫嚴文濟的曆史學泰鬥,關於明史的詳細情況。
很快便收到了一個文檔鏈接,點進去一看,裏麵密密麻麻都是關於明史的介紹及點評。
他挑重點看了一遍,才知道明史中,也存在部分編撰的故事。
不過大都集中在個人傳記的板塊,為了豐富可讀性,通常都會增加一些帶有神秘色彩的故事。
張獻忠藏銀錦江,便是人物傳記裏的經典橋段。
縱觀明史其他卷部,卻根本沒有提及過。
有了準確的結果,他說話自然也硬氣了些。
同時心中也不禁感慨,他一個國家文物局局長,都對這段曆史、文獻不怎麽了解。
葉知秋一位鑒寶大師,與王仲辯駁起來卻如數家珍,絲毫不怯場。
不得不感歎,對方知識儲備量之廣闊。
“高局長,我還有另一個線索,也指明了藏銀處位於錦江上遊!”
眼看準備已久的計劃要以失敗告終,王仲整個人肉眼可見的緊張了不少。
“說吧。”
王仲點了點頭,再次拿起筆,在身後的寫字板上,寫下一句關鍵性的信息。
“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一句歌謠出現在眾人眼前。
“自從張獻忠沉銀一事在全國上下傳播以來,這句童謠便一直在川渝地區風靡,我認為歌謠的出現絕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對沉銀地點的隱喻!”
王仲在簡略地圖上,寫上牛與鼓二字,隨後語氣激動的道,“很可能沉銀寶藏,就藏在石牛與石鼓中間的位置!”
“整個眉山市,隻有錦江上遊符合這個要求!高局長,這個應該能作為圍堰築堤項目的決定性證據吧!”
他神采奕奕的道,眼中閃爍著異樣光彩。
高天鵬微微皺起眉頭,“我記得,錦江上遊,好像沒有石牛跟石鼓的存在吧”
在場眾多學者同樣麵麵相覷。
他們在眉山市呆了大半個月,不止一個人考慮過從歌謠入手,可無人機在六大河流跑過不止一兩趟,也沒發現有符合要求的位置。
除非石牛或者石鼓隱匿在河流兩岸的樹林或山體中。
“高局長,在沒有事實證明之前,我是不會隨便走上講台的,早在前天,我們小組便在錦江上遊的位置發現了石牛與石鼓的存在。”
“小李,麻煩把我們前幾天拍到的投影到幕布上!”
王仲滔滔不絕的說著,隨後走到講台一旁,按下開關。
一卷白色的簾子便從半空中垂下,將寫字板擋了個幹淨。
與此同時,一位年紀相仿的年輕人也走到了台上,在電腦上操作一番,圖片便出現在了幕布上。
“這張圖片中的石牛,位於錦江與岷江接洽處北上1700米處的湖心,據說早在明代初期,一位匠人看到幹涸的錦江湖心,有著一顆巨大的石頭,便動手將其雕刻為牛的形狀。”
“後來張獻忠圍堰築堤準備藏銀時,恰巧發現了這個石牛,便以此為標記,將寶藏埋到了石牛不遠處,完工後他雖然殘殺了大部分的工匠,卻仍有活口逃了出去,最終誕生了那句尋銀歌謠。”
幕布上,一座高約兩米的石牛正屹立在湖水底部,周圍背影渾濁,顯然是在水下拍攝。
“那石鼓呢該不會也在河底吧”
這個發現,對在場諸多考古學家來說,無疑是震撼的。
沒想到這流傳已久的歌謠,居然是真實存在的藏寶口訣!
“非也!石鼓並不是在水底,但距離石牛的位置也不遠!”
王仲再次切換圖片,望著下方一臉震驚的眾人,那種人無我有的優越,讓他收獲了極大的滿足感。
“錦江上遊的河岸旁,存在一座荒廢依舊的石佛寺,寺院門口便擺著一尊石鼓,雖然年久失修已經出現些裂縫,但並不妨礙我們辨別。”
圖片中,一座已經荒涼,外牆剝落的佛塔出現在樹林中。
地上滿是枯葉,小指粗細的龜裂彌漫整個空地。
一隻半人高的石鼓就擺在空地中央,表麵略微泛黃。
“我們小組手持gps定位,已經將石牛與石鼓的位置確定,而兩者相交的地方,正是錦江上遊的部分水域!”
投影儀關閉,白色幕簾也隨之被收起。
王仲拿著水彩筆,在標記的簡略地圖上畫了個圈。
葉知秋無奈搖了搖頭。
對方還想在他麵前賣弄,卻不知他有過目不忘的本領。
過去看的所有書籍、文獻、資料,都能記得清清楚楚。
隻要一個念頭就能調動。
才能第一時間察覺出對方口中明顯的漏洞。
這話一出,會議室內的眾人這才反應過來,都忍不住高看了那位年輕人一眼。
他們也的確從王仲的口中察覺到什麽不對勁之處,信息似乎與他們之前看過的資料有些對不上。
但真正能馬上反應過來,明白問題出在哪裏的,卻少之又少。
“這位小夥子可以啊,反應很快嘛。”
坐在後排,那位灰色燈芯絨外套的老者,忍不住開口誇讚。
“這樣看來,的確有些對不上,如果明史中記載的信息沒問題,那為什麽清朝將領最終從岷江打撈出萬兩白銀這不就代表明史中指出的錦江上遊位置,是錯誤的”
“是這麽回事,看來這正史也不盡可相信。”
“這……這也可能是其他文獻出了差錯,實際上清代將軍,也可能是從錦江上遊打撈出來的萬兩白銀啊”
王仲有些慌了,在上台之前,他明明已經把一切思路都理順了,任憑別人如何懷疑都能引經據典的把事情給圓回來。
哪料到,居然在準備階段就已經出了問題,他這幾天看了太多文獻,腦子都有些混亂,從而把一本文獻上的內容,錯誤放到了另一處史料上。
從而鬧出這等笑話!
“的確有這個可能,但明史的編撰仍舊有著一定的故事性,不能作為申請圍堰項目的有力證據。”
沉默了幾分鍾的高天鵬緩緩開口道。
剛才他進退兩難時,被葉知秋救了場。
便趁機詢問了一位名叫嚴文濟的曆史學泰鬥,關於明史的詳細情況。
很快便收到了一個文檔鏈接,點進去一看,裏麵密密麻麻都是關於明史的介紹及點評。
他挑重點看了一遍,才知道明史中,也存在部分編撰的故事。
不過大都集中在個人傳記的板塊,為了豐富可讀性,通常都會增加一些帶有神秘色彩的故事。
張獻忠藏銀錦江,便是人物傳記裏的經典橋段。
縱觀明史其他卷部,卻根本沒有提及過。
有了準確的結果,他說話自然也硬氣了些。
同時心中也不禁感慨,他一個國家文物局局長,都對這段曆史、文獻不怎麽了解。
葉知秋一位鑒寶大師,與王仲辯駁起來卻如數家珍,絲毫不怯場。
不得不感歎,對方知識儲備量之廣闊。
“高局長,我還有另一個線索,也指明了藏銀處位於錦江上遊!”
眼看準備已久的計劃要以失敗告終,王仲整個人肉眼可見的緊張了不少。
“說吧。”
王仲點了點頭,再次拿起筆,在身後的寫字板上,寫下一句關鍵性的信息。
“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一句歌謠出現在眾人眼前。
“自從張獻忠沉銀一事在全國上下傳播以來,這句童謠便一直在川渝地區風靡,我認為歌謠的出現絕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對沉銀地點的隱喻!”
王仲在簡略地圖上,寫上牛與鼓二字,隨後語氣激動的道,“很可能沉銀寶藏,就藏在石牛與石鼓中間的位置!”
“整個眉山市,隻有錦江上遊符合這個要求!高局長,這個應該能作為圍堰築堤項目的決定性證據吧!”
他神采奕奕的道,眼中閃爍著異樣光彩。
高天鵬微微皺起眉頭,“我記得,錦江上遊,好像沒有石牛跟石鼓的存在吧”
在場眾多學者同樣麵麵相覷。
他們在眉山市呆了大半個月,不止一個人考慮過從歌謠入手,可無人機在六大河流跑過不止一兩趟,也沒發現有符合要求的位置。
除非石牛或者石鼓隱匿在河流兩岸的樹林或山體中。
“高局長,在沒有事實證明之前,我是不會隨便走上講台的,早在前天,我們小組便在錦江上遊的位置發現了石牛與石鼓的存在。”
“小李,麻煩把我們前幾天拍到的投影到幕布上!”
王仲滔滔不絕的說著,隨後走到講台一旁,按下開關。
一卷白色的簾子便從半空中垂下,將寫字板擋了個幹淨。
與此同時,一位年紀相仿的年輕人也走到了台上,在電腦上操作一番,圖片便出現在了幕布上。
“這張圖片中的石牛,位於錦江與岷江接洽處北上1700米處的湖心,據說早在明代初期,一位匠人看到幹涸的錦江湖心,有著一顆巨大的石頭,便動手將其雕刻為牛的形狀。”
“後來張獻忠圍堰築堤準備藏銀時,恰巧發現了這個石牛,便以此為標記,將寶藏埋到了石牛不遠處,完工後他雖然殘殺了大部分的工匠,卻仍有活口逃了出去,最終誕生了那句尋銀歌謠。”
幕布上,一座高約兩米的石牛正屹立在湖水底部,周圍背影渾濁,顯然是在水下拍攝。
“那石鼓呢該不會也在河底吧”
這個發現,對在場諸多考古學家來說,無疑是震撼的。
沒想到這流傳已久的歌謠,居然是真實存在的藏寶口訣!
“非也!石鼓並不是在水底,但距離石牛的位置也不遠!”
王仲再次切換圖片,望著下方一臉震驚的眾人,那種人無我有的優越,讓他收獲了極大的滿足感。
“錦江上遊的河岸旁,存在一座荒廢依舊的石佛寺,寺院門口便擺著一尊石鼓,雖然年久失修已經出現些裂縫,但並不妨礙我們辨別。”
圖片中,一座已經荒涼,外牆剝落的佛塔出現在樹林中。
地上滿是枯葉,小指粗細的龜裂彌漫整個空地。
一隻半人高的石鼓就擺在空地中央,表麵略微泛黃。
“我們小組手持gps定位,已經將石牛與石鼓的位置確定,而兩者相交的地方,正是錦江上遊的部分水域!”
投影儀關閉,白色幕簾也隨之被收起。
王仲拿著水彩筆,在標記的簡略地圖上畫了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