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哪一種結局,下場都不怎麽好,名聲掃地,還要在網上被人噴。


    在場各位都是專業領域的學者,自然清楚這句話的含量。


    一時間討論聲四起。


    就連高天鵬都不由皺了皺眉,對這位學者提出的大膽想法而感到不滿。


    有計劃可以,但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料支撐才行,僅僅是猜測就想要圍堰築堤,實在魯莽。


    “高局長,我們小組這幾天查閱了大量文獻,的確找到了張獻忠藏銀之處,肯定沒問題的!”


    見會議室內眾人低聲議論,時不時有人露出戲謔笑容,中年男人頓時有些坐不住連忙道。


    “哦那你說說,張獻忠沉銀錦江的文獻出自哪裏判斷的依據是什麽”


    高天鵬不緊不慢的道。


    對方的作風雖然魯莽,但好歹也勇於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說不定能給整個考古隊伍帶來新的思路。


    “回局長,我們小組在內網瀏覽了上千篇文獻,最終在《明史》中找到了一段可靠的記錄,文獻指出張獻忠於1645年藏銀錦江。”


    “派人在錦江上遊圍堰築堤,直至河水幹涸,又命人在河床挖下數長深坑,埋入金銀數以萬計,而後決堤放流,此為水藏。”


    男人滔滔不絕,一臉激動的向大家說明他們小組的最新發現。


    一時倒也鎮住了不少人。


    國家層麵為了文化的延續,早在幾十年前就啟動了國家電子圖書館的項目。


    所有文獻都轉為電子版存於內網之中。


    囊括紙張發明前的甲骨文,到現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各類書籍。


    隻要肯用心去找,能發現出什麽別的線索也是正常。


    “幾百年前,張獻忠曾以治理水患的名義,在錦江動工,實際早在與楊展開戰前,就已經將大部分財寶埋入錦江上遊,所謂的千船沉銀不過是個幌子而已。”


    “不然大家為什麽花費半個月的時間,連個銅幣都撈不上來!”


    說完他神色一凜,沉聲道,“所以我懇請局長同意圍堰築堤的計劃,隻需截流一千米的江水即可,沉銀遺址定然就藏在其中!”


    此話一出,全場鴉雀無聲。


    感情人家真有依仗,而不是什麽莽夫。


    “看來還真有這種可能啊!張獻忠的部隊在錦江停留過數月之久,或許就是在做藏寶這件事!”


    一名學者扶了扶眼鏡,仿佛茅塞頓開。


    “明史可是二十四史的最後一部,可信度很高啊!”


    眾人蠢蠢欲動,如果真如明史記載的這般。


    他們豈不是距離亞洲第一規模的寶藏隻有一步之遙


    之前完全是努力錯了方向,把岷江當成沉銀的位置。


    感情張獻忠並不是被偷襲落敗楊展的不對,慌不擇路逃跑丟失了大量金銀輜重。


    而是故意為之,掩人耳目


    “沒想到王仲小兄弟,竟有如此耐心,能找到這麽關鍵的文獻。”


    各種誇讚聲不絕於耳,站在台上的王仲,立刻笑著一一回應。


    最終目光落到高局長身上。


    會議室再次陷入安靜。


    高天鵬皺了皺眉,卻是一時間有些拿不定主意。


    對方的提議雖然大膽,但卻有正史文獻作為支撐,於情於理都應該試試看。


    但現在他們考古隊已經耽誤了不少的時間,若是大規模圍堰築堤,必然還會耗費半月左右,才能達到抽幹河水的效果。


    如果能就此找到沉銀遺址倒好,王仲的名詞從此會享譽千家萬戶,國家的曆史空白也能得到填充。


    可如果沒有找到,問題可就大了。


    忙碌一個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卻連個毛都得不到。


    到時候他這位局長的位置恐怕都要受到一定影響。


    而且高天鵬心中始終覺得有些不對勁,隻靠一段文獻就能找到價值數百億的寶藏,是不是太簡單了點


    莫非曆朝曆代,就沒人了解過這段文獻


    就在高天鵬一籌莫展,不知該不該答應的時候。


    一道年輕的聲音突然響起。


    “明史雖為正史,但卻經過過清代朝廷修改,不能保證消息的準確性,如果文獻真的準確,為什麽幾百年間,都從未有人前去挖掘”


    葉知秋緩緩站起身,不緊不慢的道。


    他對明史的了解並不多,但依靠“量子閱讀”的手段,卻積攢了不少相關知識。


    恰巧其中一本曆史書中,就有與明史有關的記載。


    台上男人剛才的那番話,就出自《明史》第一百九十七卷,張獻忠傳。


    此卷有大量張獻忠有關的描述,雖然大部分都比較務實,但也不乏帶有神秘色彩的篇幅。


    比如其中一段:1643年張獻忠前往永州追殺三王,又攻陷寶慶、常德,掘開常德督師祖墳,斬擊屍體,竟能看見血跡。


    這一段文獻記載,明顯不符合當時的常理。


    古代官員家人下葬,也不過是訂個好的棺槨,埋進祖墳中。


    一二十年就腐爛的幹幹淨淨,上百年更是隻剩一堆枯骨。


    把人家祖墳刨出來鞭屍,竟然還能砍出血,這顯然是經過後人加工,或者當時以訛傳訛。


    雖然這在明史中隻是個不見經傳的小插曲,卻也能管中窺豹,看出整卷明史的編寫,本就存在誇大或故事加工。


    用這種文獻作為參考還行,但對方卻對此深信不疑,還要前去圍堰,還是太年輕了……


    “正史還不能代表消息的準確性”


    講台上的王仲立刻辯駁道,目光也在這位與他意見相悖的青年身上停留片刻,


    “明史的確被修改過,但負責修改核對的都是清代皇室官員,足以保證信息的準確,不然為什麽會有清乾隆派遣士兵打撈上萬兩白銀的消息”


    “這恰巧能證明,清代官員在修改文獻時,注意到了這個信息,才導致後麵打撈財寶一事!”


    王仲在寫字板上畫出一張簡略地圖,將準備圍堰的區域單獨標注了出來,一臉自信的望著台下眾人。


    隻不過這次,卻沒幾個人出聲附和。


    “是你錯了,曆史文獻的確出現過清代官員打撈張獻忠寶藏的記載,但並非像你說的那般,是一位漁翁用欲望捕魚時,打撈上一把刀鞘,賣給當地富商時,走漏了風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透視鑒寶,我能一刀暴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淡然一笑很傾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淡然一笑很傾城並收藏透視鑒寶,我能一刀暴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