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帝國政界往事 明王朝紀事 作者:李亞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九朝談纂》中還有一個記載。
徐達有兩位正夫人,一位是張夫人,一位是謝夫人,就是朱元璋做主嫁給徐達的謝再興之女。張夫人會武功,經常隨丈夫出入戰場,可能教養不是太好,說話不走腦子。大約屬於在北京人嘴裏會被稱呼為“事兒媽”的那種女人。一次,做了皇後的朱元璋之妻馬夫人,宴請那些文武功臣們的妻子。席間,馬皇後說:“大家都是吃過苦的人,那時,哪裏想到會有如今的好日子。”大家紛紛附和,說了不少逢迎拍馬屁的喜慶話。誰知,首席武將功臣徐達的這位張氏夫人冷冷地接了一句:“都是窮過來的,如今我家可不如你家。”一時間,在場的人們全都傻了,誰都不知再說什麽好。
這件事情不可能不傳到朱元璋耳朵裏。不久,有一次宮中舉行宴會,招待重要臣僚。朱元璋來到徐達麵前敬酒,敬酒詞曰:“牝雞司晨,家之不祥。我這杯酒是特意來祝賀你可以免去滅族之禍的。”徐達一頭霧水,不知所言何謂。回家後才知道,自己的張氏夫人已經被皇帝派人來殺了。
朱元璋一生行事,為微小過失殺人,大抵如斯。為什麽對胡惟庸偏不如此?須知,常遇春、徐達、劉伯溫諸人的地位與威望全部遠高過胡惟庸。
倒推回去九年,公元1371年,即洪武四年正月初二,春節第二天,李善長被朱元璋強迫退休。這一年,李善長58歲,從他一口氣活到77歲還很硬朗的情形看,所謂“高齡”一說相當牽強。這位李善長曾經被朱元璋比喻為自己的蕭何,是公認的帝國第一開國功臣,在軍民中之聲望不可謂不高。朱元璋偏偏在給予他崇高讚譽之後,不讓他繼續做宰相。同時,劉伯溫的才幹、品性與威信遠在胡惟庸者流之上,被朱元璋比喻為自己的張良,朱元璋也同樣不讓他做宰相。朱元璋似乎打定主意,就是要將那個可能撒歡尥蹶子的胡惟庸扶上宰相高位。其中,或許有深意在焉。
廢除宰相製度,為一千五百多年所未有。處理如此重大的事宜,假如是在胡惟庸案發時才臨時起意,這未免把朱元璋的性情和謀略都看得過於簡單兒戲了。
當年,他使用楊憲諸人開錦衣衛之先河時,曾經很明白地說出,這些人就是他養的幾隻惡狗,他要放出這些惡狗去替皇家看門、守院、咬人。盡管楊憲當時的表現和胡惟庸一樣聰明伶俐,並且爬到了差不多是宰相助理的位置。最後,完成了他的使命時,還是被朱元璋送上刑場。
同樣,對李善長,朱元璋能夠隱忍十九年,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才生拉硬扯地將已經77歲的李善長拉進胡惟庸奸黨案,一舉殺掉其全家70多口人。
由此回望胡惟庸,如前所述,其人弄權行私的事例不算少,有些,朱元璋應該是心知肚明的。以往的關鍵時刻,劉伯溫多次為他指出命門所在,他相當了解劉伯溫的本事。以他的心細如髮和決不容眼睛裏揉沙子的性情,應該不會對胡惟庸其人的作為和劉伯溫如此清楚的提醒掉以輕心才對。
從朱元璋一生行事和眾多文件書信中,我們知道,朱元璋是那種事無巨細,幾乎無微不至的性格。然而,在如此長時間裏,放手甚至是縱容胡惟庸,以至於一度容忍其為“獨相”,其中一定隱藏著重大的理由。
因此,做出這樣一個推斷,或許不算特別冒昧:以李善長和劉伯溫的功勞、威信與才幹,假如他們在宰相的位置上,那麽要想端掉宰相製度,其難度要大得多。因此,朱元璋很有可能就是要在宰相的位置上,放胡惟庸這麽一個人。他需要這樣一個權欲薰心、並可能慾令智昏的人物,需要他替自己清除障礙,如消滅劉伯溫。他還需要這個人,以其撒歡尥蹶子,為自己提供一舉端掉宰相製度的理由。否則,位高望重的開國宰相李善長尚且可以輕輕搬開,10個胡惟庸可能都不需費此周張。
於是,所謂“胡藍奸黨案”是不是莫須有的冤案,已經變得一點都不重要。從現在已經整理發現的資料看,其邏輯混亂、矛盾百出的情形,讓人隻能堅信一點,那就是,即便沒有發生“胡藍奸黨案”,也會有其他的什麽案。如果沒有胡惟庸和藍玉,也會有其他的什麽人被拉出來頂缸。為了朱家天下的長治久安,必須有人被裝進那心思細密、深謀遠慮的天羅地網。否則,就有太多的事情,令我們無法解釋圓滿。
朱元璋的心思細密之處還表現在,當處理胡惟庸並端掉宰相製度時,他很小心地將李善長和一批武將們摘了出來。原因是,李善長雖然與胡惟庸關係親密,但此時威信尚存,且同情者亦多,因此將他放到了十年之後處置。同時,帝國軍事行動尚未結束,也不是打擊武將的合適時機。因此,朱元璋用稱得上是深情款款的語言,將李善長和深卷其中的幾位將軍開脫出來。
終於,公元1393年,即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值帝國所有軍事行動基本結束不久,將帝國軍事將領幾乎一網打盡的“藍玉奸黨案”即告爆發。
從史料上看,這位藍玉雖然百戰功高,卻遠沒有徐達之死那麽令人同情。原因是,此人的貪橫恣肆與朱亮祖大約在五十步與百步之間。有一個我們在電視劇中曾經看到過的細節,決定了此人難逃朱元璋之手:前一年年初,平定四川西部建昌地區叛亂時,朱元璋派藍玉為領兵主將。出發前,他將藍玉召到京城麵授機宜。當時,藍玉隨身帶了幾員將軍一同覲見。朱元璋要把密令單獨授給藍玉,便令其他人退出。誰知,連說了三遍,幾位將軍都一動不動。直到藍玉揮了揮手,這幾位將軍方才退下。
徐達有兩位正夫人,一位是張夫人,一位是謝夫人,就是朱元璋做主嫁給徐達的謝再興之女。張夫人會武功,經常隨丈夫出入戰場,可能教養不是太好,說話不走腦子。大約屬於在北京人嘴裏會被稱呼為“事兒媽”的那種女人。一次,做了皇後的朱元璋之妻馬夫人,宴請那些文武功臣們的妻子。席間,馬皇後說:“大家都是吃過苦的人,那時,哪裏想到會有如今的好日子。”大家紛紛附和,說了不少逢迎拍馬屁的喜慶話。誰知,首席武將功臣徐達的這位張氏夫人冷冷地接了一句:“都是窮過來的,如今我家可不如你家。”一時間,在場的人們全都傻了,誰都不知再說什麽好。
這件事情不可能不傳到朱元璋耳朵裏。不久,有一次宮中舉行宴會,招待重要臣僚。朱元璋來到徐達麵前敬酒,敬酒詞曰:“牝雞司晨,家之不祥。我這杯酒是特意來祝賀你可以免去滅族之禍的。”徐達一頭霧水,不知所言何謂。回家後才知道,自己的張氏夫人已經被皇帝派人來殺了。
朱元璋一生行事,為微小過失殺人,大抵如斯。為什麽對胡惟庸偏不如此?須知,常遇春、徐達、劉伯溫諸人的地位與威望全部遠高過胡惟庸。
倒推回去九年,公元1371年,即洪武四年正月初二,春節第二天,李善長被朱元璋強迫退休。這一年,李善長58歲,從他一口氣活到77歲還很硬朗的情形看,所謂“高齡”一說相當牽強。這位李善長曾經被朱元璋比喻為自己的蕭何,是公認的帝國第一開國功臣,在軍民中之聲望不可謂不高。朱元璋偏偏在給予他崇高讚譽之後,不讓他繼續做宰相。同時,劉伯溫的才幹、品性與威信遠在胡惟庸者流之上,被朱元璋比喻為自己的張良,朱元璋也同樣不讓他做宰相。朱元璋似乎打定主意,就是要將那個可能撒歡尥蹶子的胡惟庸扶上宰相高位。其中,或許有深意在焉。
廢除宰相製度,為一千五百多年所未有。處理如此重大的事宜,假如是在胡惟庸案發時才臨時起意,這未免把朱元璋的性情和謀略都看得過於簡單兒戲了。
當年,他使用楊憲諸人開錦衣衛之先河時,曾經很明白地說出,這些人就是他養的幾隻惡狗,他要放出這些惡狗去替皇家看門、守院、咬人。盡管楊憲當時的表現和胡惟庸一樣聰明伶俐,並且爬到了差不多是宰相助理的位置。最後,完成了他的使命時,還是被朱元璋送上刑場。
同樣,對李善長,朱元璋能夠隱忍十九年,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才生拉硬扯地將已經77歲的李善長拉進胡惟庸奸黨案,一舉殺掉其全家70多口人。
由此回望胡惟庸,如前所述,其人弄權行私的事例不算少,有些,朱元璋應該是心知肚明的。以往的關鍵時刻,劉伯溫多次為他指出命門所在,他相當了解劉伯溫的本事。以他的心細如髮和決不容眼睛裏揉沙子的性情,應該不會對胡惟庸其人的作為和劉伯溫如此清楚的提醒掉以輕心才對。
從朱元璋一生行事和眾多文件書信中,我們知道,朱元璋是那種事無巨細,幾乎無微不至的性格。然而,在如此長時間裏,放手甚至是縱容胡惟庸,以至於一度容忍其為“獨相”,其中一定隱藏著重大的理由。
因此,做出這樣一個推斷,或許不算特別冒昧:以李善長和劉伯溫的功勞、威信與才幹,假如他們在宰相的位置上,那麽要想端掉宰相製度,其難度要大得多。因此,朱元璋很有可能就是要在宰相的位置上,放胡惟庸這麽一個人。他需要這樣一個權欲薰心、並可能慾令智昏的人物,需要他替自己清除障礙,如消滅劉伯溫。他還需要這個人,以其撒歡尥蹶子,為自己提供一舉端掉宰相製度的理由。否則,位高望重的開國宰相李善長尚且可以輕輕搬開,10個胡惟庸可能都不需費此周張。
於是,所謂“胡藍奸黨案”是不是莫須有的冤案,已經變得一點都不重要。從現在已經整理發現的資料看,其邏輯混亂、矛盾百出的情形,讓人隻能堅信一點,那就是,即便沒有發生“胡藍奸黨案”,也會有其他的什麽案。如果沒有胡惟庸和藍玉,也會有其他的什麽人被拉出來頂缸。為了朱家天下的長治久安,必須有人被裝進那心思細密、深謀遠慮的天羅地網。否則,就有太多的事情,令我們無法解釋圓滿。
朱元璋的心思細密之處還表現在,當處理胡惟庸並端掉宰相製度時,他很小心地將李善長和一批武將們摘了出來。原因是,李善長雖然與胡惟庸關係親密,但此時威信尚存,且同情者亦多,因此將他放到了十年之後處置。同時,帝國軍事行動尚未結束,也不是打擊武將的合適時機。因此,朱元璋用稱得上是深情款款的語言,將李善長和深卷其中的幾位將軍開脫出來。
終於,公元1393年,即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值帝國所有軍事行動基本結束不久,將帝國軍事將領幾乎一網打盡的“藍玉奸黨案”即告爆發。
從史料上看,這位藍玉雖然百戰功高,卻遠沒有徐達之死那麽令人同情。原因是,此人的貪橫恣肆與朱亮祖大約在五十步與百步之間。有一個我們在電視劇中曾經看到過的細節,決定了此人難逃朱元璋之手:前一年年初,平定四川西部建昌地區叛亂時,朱元璋派藍玉為領兵主將。出發前,他將藍玉召到京城麵授機宜。當時,藍玉隨身帶了幾員將軍一同覲見。朱元璋要把密令單獨授給藍玉,便令其他人退出。誰知,連說了三遍,幾位將軍都一動不動。直到藍玉揮了揮手,這幾位將軍方才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