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帝國政界往事 明王朝紀事 作者:李亞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父族一係世代務農,值得表彰的事跡不多。他的母族一係,特別是他的外祖父卻頗有可圈可點之處。
朱元璋的外祖父姓陳,早年曾經在南宋末年抗元名將張世傑麾下從軍,並且參加了南宋與元朝鐵騎的最後殊死一戰——廣東新會縣的崖山之戰。是次大戰,以南宋宰相陸秀夫仗劍令自己的妻子兒女跳下大海,隨後,背負6歲的南宋末代小皇帝蹈海而告終。就此宣告南宋帝國的正式覆滅。激戰之際,朱元璋的外祖父,這位陳氏老先生在血肉橫飛中,被打落海中,在一團混亂下居然傳奇般地被人救上岸,並歷盡千辛萬苦逃回了老家。此後,避居鄉間,靠巫術、賣卜與看風水為生,並且一口氣活到99歲方才謝世。(《明史》卷300,外戚陳公傳)
至今,我國各地仍然可以見到許多此類人,他們雖然蝸居一地,卻能量頗大,常常是當地聲名遠播的知名人士。相當多的人們遠離千山萬水前去請教吉凶禍福,是為常事。
按照時間推算,朱元璋出生時,距離那場大戰過去了五十年。朱元璋童年甚至少年時,這位老人應該依然健在。我們可以想見,這麽一位見多識廣的老戰士,對於少年朱元璋的心智影響想必不會小。
朱元璋的母親是陳家二姑娘,據說,此女自幼開朗大方,深得乃父喜愛。於是,飽經滄桑的老先生教她讀書識字,給她講述歷史掌故和各地風土人情。長大後,陳二娘能歌善舞,在鄉間迎春賽會與社戲上常常大受歡迎。這些還不算重要。重要的是,生下朱元璋後,盡管家境千難萬難,母親還是勒著省著將他送進私塾,讀了大約一年多將近兩年的書。隨後,生活實在艱難,為割草放牛、補貼家用而輟學。在母親的教導下,朱元璋繼續學完《百家姓》、《千字文》等發蒙讀物,為他打下了文字根底。(《明史》卷300,外戚陳公傳)並且,可能正是這樣的一位母親,打開了他的眼界與心胸。
公元1344年,即元順帝至正四年,淮河流域遭遇大旱、蝗災與瘟疫,半月之間,朱元璋的父親、母親、大哥與大哥的兒子先後死去。一個雖然貧窮但不無溫馨的家庭,霎時變成人間地獄。
當時的情形極為悲慘,朱元璋與活下來的二哥身無分文,沒有棺木,沒有壽衣,沒有墓
地,兄弟二人用門板抬了草蓆裹著的親人,走到村外的一個山坡下時,下起霹靂暴雨,抬著門板的繩子斷了,二人躲雨並找人借繩子。結果,回來後大吃一驚地發現,山土崩塌,已經將親人埋在一個新的山包之下。當時,為了得到一塊立錐之地以便埋葬親人,他們兄弟二人曾經苦苦哀求一個大戶,遭到斷然拒絕。此時,幸虧這塊山坡地屬於一個積德行善的人家,他們才就此千恩萬謝地葬下親人。(王鴻緒《明史稿太祖紀》)
這段往事,對於朱元璋創巨痛深。以至於數十年後,他已經當了皇帝,然而每每觸及此事,仍然號啕痛哭,不能自已。並且多年不許臣民為自己慶賀生日,原因是會令他想起父母死時的慘狀。(徐禎卿《翦勝野聞》)
這一年,朱元璋16歲。
不久,十裏八鄉之內,連樹皮草根都被吃光,朱元璋走投無路,出家做了和尚。在此後的八年佛門生活中,至少有三年以上,他是在雲遊四方、托缽化緣中度過的。這種和沿街乞討差不多可以等量齊觀的生存方式,可能是在中國觀察人間冷暖、體會世態炎涼、領略人類各色嘴臉的最好方式。很久以後,朱元璋回憶起這段生活時,曾經萬分感慨地形容自己:“身如蓬逐風而不止,心滾滾乎沸湯。”(《明太祖實錄》卷1)
我們無法知道他的具體遭遇,而其饑寒交迫、身體與心靈備受煎熬的情形卻可見一斑。
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告訴我們,青春成長期的經歷,於人類一生的影響至深且巨。對古人似乎亦可作如是觀。我們找不到更多資料證實朱元璋在此期間究竟遭遇到了什麽。當時的史料過於簡略,朱元璋自己的回憶,則以形容居多,具體事例太少。後世的傳記作品涉及到此處時,或一筆帶過,或多為想像。好在從古至今同類的事例堪稱觸目皆是,從這些事例中我們至少可以知道:倘不是身陷絕境,一般人不會走上這條道路。
其次,走上這條道路之後,將人逼上新的絕境的概率大大增加。
一個或許不需要懷疑的情形是,經歷過這種殘酷生存方式打磨的人,比較起來,更容易出現兩種極端的情形。
用今天的事情形容,那些為了討回自己的工錢甚至不惜自戕的民工,大約是他們之中最為良善的一端;而那些於絕望之中鋌而走險,充斥於當今各類傳媒的犯罪報導,則告訴了我們另外一端的情形。這使我們比較容易理解,那些缺少人文主義情懷的城裏人,為什麽會更多地成為這些犯罪的犧牲。
由上述種種回到朱元璋身上,我們有理由相信,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經歷,肯定在他心理上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以至於形成了一個深藏於他的潛意識當中、終其一生都無法解開的心結。這是一個不能碰的死結。它不停地釋放著巨大而可怕的能量。至高無上的皇權與帝國政治製度,則使這種能量變得無法阻擋,一路橫掃過去,邪惡而且暢通無阻,令一切觸及者必遭塌天大禍。
這可能是我們理解這位大明帝國開國皇帝諸多行為的背景與心理基礎之一。
朱元璋的外祖父姓陳,早年曾經在南宋末年抗元名將張世傑麾下從軍,並且參加了南宋與元朝鐵騎的最後殊死一戰——廣東新會縣的崖山之戰。是次大戰,以南宋宰相陸秀夫仗劍令自己的妻子兒女跳下大海,隨後,背負6歲的南宋末代小皇帝蹈海而告終。就此宣告南宋帝國的正式覆滅。激戰之際,朱元璋的外祖父,這位陳氏老先生在血肉橫飛中,被打落海中,在一團混亂下居然傳奇般地被人救上岸,並歷盡千辛萬苦逃回了老家。此後,避居鄉間,靠巫術、賣卜與看風水為生,並且一口氣活到99歲方才謝世。(《明史》卷300,外戚陳公傳)
至今,我國各地仍然可以見到許多此類人,他們雖然蝸居一地,卻能量頗大,常常是當地聲名遠播的知名人士。相當多的人們遠離千山萬水前去請教吉凶禍福,是為常事。
按照時間推算,朱元璋出生時,距離那場大戰過去了五十年。朱元璋童年甚至少年時,這位老人應該依然健在。我們可以想見,這麽一位見多識廣的老戰士,對於少年朱元璋的心智影響想必不會小。
朱元璋的母親是陳家二姑娘,據說,此女自幼開朗大方,深得乃父喜愛。於是,飽經滄桑的老先生教她讀書識字,給她講述歷史掌故和各地風土人情。長大後,陳二娘能歌善舞,在鄉間迎春賽會與社戲上常常大受歡迎。這些還不算重要。重要的是,生下朱元璋後,盡管家境千難萬難,母親還是勒著省著將他送進私塾,讀了大約一年多將近兩年的書。隨後,生活實在艱難,為割草放牛、補貼家用而輟學。在母親的教導下,朱元璋繼續學完《百家姓》、《千字文》等發蒙讀物,為他打下了文字根底。(《明史》卷300,外戚陳公傳)並且,可能正是這樣的一位母親,打開了他的眼界與心胸。
公元1344年,即元順帝至正四年,淮河流域遭遇大旱、蝗災與瘟疫,半月之間,朱元璋的父親、母親、大哥與大哥的兒子先後死去。一個雖然貧窮但不無溫馨的家庭,霎時變成人間地獄。
當時的情形極為悲慘,朱元璋與活下來的二哥身無分文,沒有棺木,沒有壽衣,沒有墓
地,兄弟二人用門板抬了草蓆裹著的親人,走到村外的一個山坡下時,下起霹靂暴雨,抬著門板的繩子斷了,二人躲雨並找人借繩子。結果,回來後大吃一驚地發現,山土崩塌,已經將親人埋在一個新的山包之下。當時,為了得到一塊立錐之地以便埋葬親人,他們兄弟二人曾經苦苦哀求一個大戶,遭到斷然拒絕。此時,幸虧這塊山坡地屬於一個積德行善的人家,他們才就此千恩萬謝地葬下親人。(王鴻緒《明史稿太祖紀》)
這段往事,對於朱元璋創巨痛深。以至於數十年後,他已經當了皇帝,然而每每觸及此事,仍然號啕痛哭,不能自已。並且多年不許臣民為自己慶賀生日,原因是會令他想起父母死時的慘狀。(徐禎卿《翦勝野聞》)
這一年,朱元璋16歲。
不久,十裏八鄉之內,連樹皮草根都被吃光,朱元璋走投無路,出家做了和尚。在此後的八年佛門生活中,至少有三年以上,他是在雲遊四方、托缽化緣中度過的。這種和沿街乞討差不多可以等量齊觀的生存方式,可能是在中國觀察人間冷暖、體會世態炎涼、領略人類各色嘴臉的最好方式。很久以後,朱元璋回憶起這段生活時,曾經萬分感慨地形容自己:“身如蓬逐風而不止,心滾滾乎沸湯。”(《明太祖實錄》卷1)
我們無法知道他的具體遭遇,而其饑寒交迫、身體與心靈備受煎熬的情形卻可見一斑。
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告訴我們,青春成長期的經歷,於人類一生的影響至深且巨。對古人似乎亦可作如是觀。我們找不到更多資料證實朱元璋在此期間究竟遭遇到了什麽。當時的史料過於簡略,朱元璋自己的回憶,則以形容居多,具體事例太少。後世的傳記作品涉及到此處時,或一筆帶過,或多為想像。好在從古至今同類的事例堪稱觸目皆是,從這些事例中我們至少可以知道:倘不是身陷絕境,一般人不會走上這條道路。
其次,走上這條道路之後,將人逼上新的絕境的概率大大增加。
一個或許不需要懷疑的情形是,經歷過這種殘酷生存方式打磨的人,比較起來,更容易出現兩種極端的情形。
用今天的事情形容,那些為了討回自己的工錢甚至不惜自戕的民工,大約是他們之中最為良善的一端;而那些於絕望之中鋌而走險,充斥於當今各類傳媒的犯罪報導,則告訴了我們另外一端的情形。這使我們比較容易理解,那些缺少人文主義情懷的城裏人,為什麽會更多地成為這些犯罪的犧牲。
由上述種種回到朱元璋身上,我們有理由相信,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經歷,肯定在他心理上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以至於形成了一個深藏於他的潛意識當中、終其一生都無法解開的心結。這是一個不能碰的死結。它不停地釋放著巨大而可怕的能量。至高無上的皇權與帝國政治製度,則使這種能量變得無法阻擋,一路橫掃過去,邪惡而且暢通無阻,令一切觸及者必遭塌天大禍。
這可能是我們理解這位大明帝國開國皇帝諸多行為的背景與心理基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