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9-----------------------
特別是那首 《我是中國人》,一直被人引吭不斷,它以“我是中國人, 我是支那人”既作開頭,又作結尾,突出了詩的主題。詩人十分自豪地述說 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燦爛,以謳歌愛國之情。緊接著,詩 人的筆鋒一轉,發出心底的吶喊:我的心裏有堯舜底心,我的心是荊柯聶政 底血”,這還不夠,詩人又寫道: 我沒有睡著!我沒有睡著! 我心中的靈火還在燃燒; 我的火焰他越燒越燃, 我為我的祖國燒得發顫。 這詩句驚心動魄,這詩句激昂振奮,一入國門,聞一多就以他那非凡之 筆初次亮相。 回國不久,聞一多擔任了北京藝專的教務長,為開展國劇運動和建立藝 術劇院積極奔走。然而那是個政局動盪的年代,有為的誌士無處施展抱負, 國劇運動的幻想破滅了。與此同時,聞一多還加入了國家主義團體聯合會, 是他回國後為改造社會而做的第一次政治努力。 1926年,執政府製造了慘絕人寰的 “三·一八慘案”,聞一多沒有拘泥 於派別的不同而沉默,他在悲憤中握筆寫下了 《唁詞——紀念三月十八日的 慘劇》一詩,給烈士以崇高的禮讚,給生者以深深的激勵。繼 《唁詞》之後, 聞一多又借人力車夫的口吻,抨擊北洋政府,寫下了 《天安門》一詩。這時 的聞一多,更強調文藝與愛國運動的密切關係,在 《文藝與愛國——紀念三 月十八日》中寫道:“我希望愛自由,愛正義,愛理想的熱血要流在天安門, 流在鐵獅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筆尖上,流在紙上。”此後,聞一多躍上文 藝的戰馬,用文藝來表達、抒發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對新詩不能忘情的聞一多,創辦了 《晨報·詩鐫》。1926年初,他遷居 京西畿道34號,為布置這個家,他別出心裁,別具一格地安排了一個激發想 象、特具引力的 “黑屋”。這間不尋常的“黑屋”,成了一群豪邁、灑脫青 年詩人的樂窩。在這裏,他們朗誦詩作,悟出門道,形成新的詩風—— “格 律派”。聞一多就是這群詩人中影響最大的一人。 就在聞一多潛心構築新詩大廈的時候,北京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北 京政變發生,軍閥內部矛盾重重,局勢混亂不堪。聞一多攜眷返回故裏。不 久,為了謀求職業,他隻身到了上海,在朋友的幫助下,受聘於上海國立政 治大學。 從1926年到1927年,中國社會動盪不安,北洋軍閥的統治更加殘暴, 國民革命內部又出現分化。在這急劇的動盪變化之中,聞一多困惑、迷惘, 心情極為壓抑,這使得他又一次用詩來表達其心境。他發表了與饒孟侃合譯 的美國詩人曼斯菲爾德的 《我要回海上去》,還寫了《心跳》、《荒村》等 詩,把對舊世界的痛恨和對軍閥混戰的憎惡之情表現的十分鮮明。 《發現》一詩,可謂是聞一多血和淚的哭泣,他麵對軍閥混戰、人民痛 苦,喊出 “這不是我的中華”的呼聲,詩中的字字句句都是他怒火的奔泄: 我追問青天,逼迫人麵的風, 我問,拳頭擂著大地的赤胸, 總問不出消息,我哭著叫你; 嘔出一顆心來,——在我心裏! 這一時期,聞一多發表的詩還有 《貢獻》、《罪過》、《收回》、《什
----------------------- page 10-----------------------
麽夢》 (修正稿)、《你莫怨我》、《你指著太陽起誓》等。 聞一多曾說過: “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 這段話,道出了詩人最真切的感受。如果說聞一多的詩可以分出幾個階段的 話,那麽這一時期的詩就組成了聞一多愛國詩的新階段。朱自清曾頗為感嘆 地說:在抗戰以前的詩壇上,聞一多 “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聲歌詠愛國的詩 人”。 六、學者風範 從1927年到1937年,聞一多先後在上海政治大學、南京第四中山大學 (後改為中央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清華大學教書。開始,他講授 外國文學、英詩和戲劇,後來卻完全轉向中國古典文學。這樣,就在他的生 命史上,開始了一個重要的轉變,從詩人轉變成學者。 這一轉變,使聞一多在古籍裏幾乎鑽了將近二十個年頭。他埋頭苦幹, 廢寢忘食,以全副精力從事教學和研究。 在青島大學,他給外文係開設 “英詩入門”,搏得學生的稱讚。當講雪 萊的 《雲雀》時,他隨雲雀越飛越高,朗讀聲音也越來越強;介紹浪漫詩人 時,他隨詩句的起伏、變化而與聽者進行情感的交流,創設意境而體味詩人 的情懷。……聞一多那詩人的氣質,令許多聽課的學生陶醉。 1932年8月,聞一多回到離別已整整十年的清華園,被應聘為中國文學 係教授。十年了,這裏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對聞一多來說還是那麽的熟 悉和眷戀;這裏的教室、體育館、宿舍樓、校園小徑,都可以勾起聞一多對 往事的回憶。如今他又重新回到這安靜的校園,又可以潛心治學,真是不亦 樂乎。從此,聞一多再也沒有離開這所學校。 這段時間,聞一多排除一切瑣事,全身心投入到教學與研究之中。聞一 多以詩人成名反來要教古典文學,加上又非中文文科畢業,心理上總感到沒 有根基,若再不拚命,就難以勝任。於是,他憋足勁頭,非要做出成績不可。 他先後研究了 《唐詩》、《楚辭》、《周易》,整理和寫下了數百萬字 的資料與論著,為中華文化事業的繁榮增添了不朽的一頁。此外,他還對《莊 子》、 《爾雅》、《樂府》也傾注過相當的努力,並且涉獵神話研究,還取 得了豐碩的成就。 聞一多的研究成果富有特色,那是因為他不但繼承了前人的寶貴傳統, 而且吸取了現代的觀點與方法,使他能在學術的海洋中自由地遊泳。他重視 研究材料,盡可能地收集與之相關的資料,為寫 《杜甫》傳記,他收集了與 杜甫交往過的360餘人的資料,可以想見,他治學的頑強和嚴謹精神,也正 因此,就連文物、繪畫、石刻、口傳資料也在聞一多的筆下變活了,無一不 運用自如。在作學術研究中,聞一多不因循保守,敢於自辟新路。 《周易》 雖是一部古老的書籍,前人已有相當的研究,聞一多沒有沿老路走,而是用 社會學的眼光進行研究,通過摘注一般人所忽略的材料,給 《周易》的研究 注入了新的立意。從個別到一般,從微觀到宏觀,是聞一多研究學術的又一 獨特之處,並使他能提出許多真知灼見。聞一多在學術活動中,始終沒有把 自己局限在個別領域裏,他從詩跨到史,從文學跨到哲學,將研究的課題伸 展到許多領域。與此同時,他試著用新思想、新原理去解決過去所不能解決 的問題。比如說,過去考證、詮釋甲骨文字和金石銘文,往往隻在文字上兜
特別是那首 《我是中國人》,一直被人引吭不斷,它以“我是中國人, 我是支那人”既作開頭,又作結尾,突出了詩的主題。詩人十分自豪地述說 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燦爛,以謳歌愛國之情。緊接著,詩 人的筆鋒一轉,發出心底的吶喊:我的心裏有堯舜底心,我的心是荊柯聶政 底血”,這還不夠,詩人又寫道: 我沒有睡著!我沒有睡著! 我心中的靈火還在燃燒; 我的火焰他越燒越燃, 我為我的祖國燒得發顫。 這詩句驚心動魄,這詩句激昂振奮,一入國門,聞一多就以他那非凡之 筆初次亮相。 回國不久,聞一多擔任了北京藝專的教務長,為開展國劇運動和建立藝 術劇院積極奔走。然而那是個政局動盪的年代,有為的誌士無處施展抱負, 國劇運動的幻想破滅了。與此同時,聞一多還加入了國家主義團體聯合會, 是他回國後為改造社會而做的第一次政治努力。 1926年,執政府製造了慘絕人寰的 “三·一八慘案”,聞一多沒有拘泥 於派別的不同而沉默,他在悲憤中握筆寫下了 《唁詞——紀念三月十八日的 慘劇》一詩,給烈士以崇高的禮讚,給生者以深深的激勵。繼 《唁詞》之後, 聞一多又借人力車夫的口吻,抨擊北洋政府,寫下了 《天安門》一詩。這時 的聞一多,更強調文藝與愛國運動的密切關係,在 《文藝與愛國——紀念三 月十八日》中寫道:“我希望愛自由,愛正義,愛理想的熱血要流在天安門, 流在鐵獅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筆尖上,流在紙上。”此後,聞一多躍上文 藝的戰馬,用文藝來表達、抒發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對新詩不能忘情的聞一多,創辦了 《晨報·詩鐫》。1926年初,他遷居 京西畿道34號,為布置這個家,他別出心裁,別具一格地安排了一個激發想 象、特具引力的 “黑屋”。這間不尋常的“黑屋”,成了一群豪邁、灑脫青 年詩人的樂窩。在這裏,他們朗誦詩作,悟出門道,形成新的詩風—— “格 律派”。聞一多就是這群詩人中影響最大的一人。 就在聞一多潛心構築新詩大廈的時候,北京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北 京政變發生,軍閥內部矛盾重重,局勢混亂不堪。聞一多攜眷返回故裏。不 久,為了謀求職業,他隻身到了上海,在朋友的幫助下,受聘於上海國立政 治大學。 從1926年到1927年,中國社會動盪不安,北洋軍閥的統治更加殘暴, 國民革命內部又出現分化。在這急劇的動盪變化之中,聞一多困惑、迷惘, 心情極為壓抑,這使得他又一次用詩來表達其心境。他發表了與饒孟侃合譯 的美國詩人曼斯菲爾德的 《我要回海上去》,還寫了《心跳》、《荒村》等 詩,把對舊世界的痛恨和對軍閥混戰的憎惡之情表現的十分鮮明。 《發現》一詩,可謂是聞一多血和淚的哭泣,他麵對軍閥混戰、人民痛 苦,喊出 “這不是我的中華”的呼聲,詩中的字字句句都是他怒火的奔泄: 我追問青天,逼迫人麵的風, 我問,拳頭擂著大地的赤胸, 總問不出消息,我哭著叫你; 嘔出一顆心來,——在我心裏! 這一時期,聞一多發表的詩還有 《貢獻》、《罪過》、《收回》、《什
----------------------- page 10-----------------------
麽夢》 (修正稿)、《你莫怨我》、《你指著太陽起誓》等。 聞一多曾說過: “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 這段話,道出了詩人最真切的感受。如果說聞一多的詩可以分出幾個階段的 話,那麽這一時期的詩就組成了聞一多愛國詩的新階段。朱自清曾頗為感嘆 地說:在抗戰以前的詩壇上,聞一多 “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聲歌詠愛國的詩 人”。 六、學者風範 從1927年到1937年,聞一多先後在上海政治大學、南京第四中山大學 (後改為中央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清華大學教書。開始,他講授 外國文學、英詩和戲劇,後來卻完全轉向中國古典文學。這樣,就在他的生 命史上,開始了一個重要的轉變,從詩人轉變成學者。 這一轉變,使聞一多在古籍裏幾乎鑽了將近二十個年頭。他埋頭苦幹, 廢寢忘食,以全副精力從事教學和研究。 在青島大學,他給外文係開設 “英詩入門”,搏得學生的稱讚。當講雪 萊的 《雲雀》時,他隨雲雀越飛越高,朗讀聲音也越來越強;介紹浪漫詩人 時,他隨詩句的起伏、變化而與聽者進行情感的交流,創設意境而體味詩人 的情懷。……聞一多那詩人的氣質,令許多聽課的學生陶醉。 1932年8月,聞一多回到離別已整整十年的清華園,被應聘為中國文學 係教授。十年了,這裏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對聞一多來說還是那麽的熟 悉和眷戀;這裏的教室、體育館、宿舍樓、校園小徑,都可以勾起聞一多對 往事的回憶。如今他又重新回到這安靜的校園,又可以潛心治學,真是不亦 樂乎。從此,聞一多再也沒有離開這所學校。 這段時間,聞一多排除一切瑣事,全身心投入到教學與研究之中。聞一 多以詩人成名反來要教古典文學,加上又非中文文科畢業,心理上總感到沒 有根基,若再不拚命,就難以勝任。於是,他憋足勁頭,非要做出成績不可。 他先後研究了 《唐詩》、《楚辭》、《周易》,整理和寫下了數百萬字 的資料與論著,為中華文化事業的繁榮增添了不朽的一頁。此外,他還對《莊 子》、 《爾雅》、《樂府》也傾注過相當的努力,並且涉獵神話研究,還取 得了豐碩的成就。 聞一多的研究成果富有特色,那是因為他不但繼承了前人的寶貴傳統, 而且吸取了現代的觀點與方法,使他能在學術的海洋中自由地遊泳。他重視 研究材料,盡可能地收集與之相關的資料,為寫 《杜甫》傳記,他收集了與 杜甫交往過的360餘人的資料,可以想見,他治學的頑強和嚴謹精神,也正 因此,就連文物、繪畫、石刻、口傳資料也在聞一多的筆下變活了,無一不 運用自如。在作學術研究中,聞一多不因循保守,敢於自辟新路。 《周易》 雖是一部古老的書籍,前人已有相當的研究,聞一多沒有沿老路走,而是用 社會學的眼光進行研究,通過摘注一般人所忽略的材料,給 《周易》的研究 注入了新的立意。從個別到一般,從微觀到宏觀,是聞一多研究學術的又一 獨特之處,並使他能提出許多真知灼見。聞一多在學術活動中,始終沒有把 自己局限在個別領域裏,他從詩跨到史,從文學跨到哲學,將研究的課題伸 展到許多領域。與此同時,他試著用新思想、新原理去解決過去所不能解決 的問題。比如說,過去考證、詮釋甲骨文字和金石銘文,往往隻在文字上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