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孔子於其先卒而發此嘆。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 :“子慟矣。”曰: “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十一) 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 :“不可 !”門人 厚葬之。子曰 :“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 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十一) 其父其師均不能厚葬顏淵,其同門同學不忍坐視, 終於厚葬之。孔子之嘆,固是責其門人多此一舉,然 亦非謂諸門人必不該有此舉。孔子固視顏淵猶子,諸 門人平日於顏淵亦群致尊親,豈不亦視之如兄弟,則 焉能熟視其貧無以葬?但既出群力經營,其事跡產自 不宜過於從薄。此當時孔門師弟子一堂風義,雖在兩 千載之下,亦可想見如昨矣。 哀公問 :“弟子孰為好學?” 孔子對曰 :“有 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 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六) 孔子稱顏子之好學,乃稱其能在內心深處用功, 與隻注意外麵才能事功上者不同。 子曰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
5
焉而已矣 。”(六) 仁即人心之最高境界。孔子以此為教。顏子用功 綿密,故能歷時三月之久,而此心常在此境界中。其 餘諸弟子或日一達此境界,或月一達此境界。工夫不 綿密,故遂時斷時續,時得時失。是孔子之深愛顏淵, 固仍在此內心工夫上也。 顏淵喟然嘆曰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 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 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 之,末由也己 。”(九) 觀此章,知顏淵之善學。博我以文者,如孔子告 顏子以夏時、殷輅、周晚、韶武之類是也。約我以禮 者: 顏淵問仁。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 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 “請問其目。”子曰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 勿言,非禮勿動 。” 顏淵曰 :“回雖不敏,請事斯 語矣 。”(十二) 於大群中一己之私當克,其公之出於己者當由。
6
視聽言動皆由己,皆當約之以禮,使其己歸之公而非 私。顏子實踐此工夫,其身心無時無刻不約束於禮之 中而不復有私,故能綿密至於不遷怒,不貳過,其心 三月不違仁。易繫辭傳有曰: 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嚐不知,知 之未嚐復行也。 此亦即同樣道出顏子之心上工夫。惟顏子能在此 心地工夫上日精日進,故能居陋巷,簞食瓢飲而不改 其樂。然顏子所樂,尚有在博文一邊者。莊周時稱顏 淵,亦為能欣賞顏淵之心地工夫,莊周實忽略了顏淵 博文一邊事。即以莊周語說之,莊周僅能欣賞顏淵之 內聖,而不能欣賞及於顏淵之外王,是尚未能真欣賞。 至於東漢人以黃憲擬顏子,謂“叔度汪汪如千頃波, 澄之不清,擾之不濁,” 此特是一種虛空的局度氣象, 殆隻以名利不入其心為能事,既不見約禮內聖之功, 更不論博文外王之大矣。 子謂顏淵,曰 :“惜乎!吾見其進也,吾未見其 止也 。”(九) 今若以顏子直擬孔子,不幸其短命而死,其學問 境界當亦在孔子四十不惑上躋五十知天命之階段,而 猶有“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7
如有所立卓爾”之嘆。在顏子之瞻仰於孔子之為人與 其為學者,正猶天之不可階而升。故曰 :“雖欲從之, 末由也己 。”(九)果使顏子更高壽,年逾五十以上, 其學日進, 殆亦將在如孔子“人不知而不慍 ”,“知 我者其天歟”這境界,而惜乎其未達此境。然後欲尋 孔子之學,則正當以顏子為階梯。 左傳哀公十五年: 衛孔圉取太子蒯之姊,生悝。太子在戚,入適伯 姬氏,迫孔悝強盟之,遂劫以登台。衛侯輒來奔。季 子將入,遇子羔將出,子羔曰 :“弗及,不踐其難。” 季子曰 :“食焉不辟其難 。”子羔遂出。子路入,曰: “太子焉用孔悝。雖殺之,必或繼之 。”且曰 :“太 子無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 。”太子聞之懼,下石 乞盂敵子路,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 :“君子死, 冠不免。結纓而死 。”孔子聞衛亂,曰 :“柴也其來, 由也死矣 。” 子羔,孔子弟子商柴,為衛大夫,遇亂出奔。勸 子路,政不及己,可不踐其難。子路時為孔悝之邑宰, 孔悝見劫,故往救之。孔子固不予輒之拒其父,然蒯 之返而爭國,孔子亦不之許。子羔為輒遠臣,並不預 聞政事,孔子知其不反顏事蒯,必能潔身而去,故曰
8
柴也其來。子路為救孔悝,孔子知其不畏難避死,必 將以身殉所事,故曰由也死矣也。 檀弓: 孔子哭子路於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 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 :“醢之矣。”遂命覆醢。 公羊傳: 顏淵死,子曰 :“噫,天喪予。”子路死,子曰: “噫,天祝予 。” 孔門前輩弟子中,子路年最長,顏淵年最幼,而 同為孔子所深愛。大抵孔子在用世上,子路每為之羽 翼。而在傳道上,則顏淵實為其螟蛉。今兩人俱先孔 已亡故,此誠孔已晚年最值悲傷之事也。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 :“先有司,赦小過, 舉賢才 。” 曰 :“焉知賢才而舉之?”曰 :“舉爾 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十三) 子曰 :“雍也可使南麵。”(六) 仲弓在德行科,名列顏閔之次,孔子許其可南麵。
孔子於其先卒而發此嘆。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 :“子慟矣。”曰: “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十一) 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 :“不可 !”門人 厚葬之。子曰 :“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 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十一) 其父其師均不能厚葬顏淵,其同門同學不忍坐視, 終於厚葬之。孔子之嘆,固是責其門人多此一舉,然 亦非謂諸門人必不該有此舉。孔子固視顏淵猶子,諸 門人平日於顏淵亦群致尊親,豈不亦視之如兄弟,則 焉能熟視其貧無以葬?但既出群力經營,其事跡產自 不宜過於從薄。此當時孔門師弟子一堂風義,雖在兩 千載之下,亦可想見如昨矣。 哀公問 :“弟子孰為好學?” 孔子對曰 :“有 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 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六) 孔子稱顏子之好學,乃稱其能在內心深處用功, 與隻注意外麵才能事功上者不同。 子曰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
5
焉而已矣 。”(六) 仁即人心之最高境界。孔子以此為教。顏子用功 綿密,故能歷時三月之久,而此心常在此境界中。其 餘諸弟子或日一達此境界,或月一達此境界。工夫不 綿密,故遂時斷時續,時得時失。是孔子之深愛顏淵, 固仍在此內心工夫上也。 顏淵喟然嘆曰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 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 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 之,末由也己 。”(九) 觀此章,知顏淵之善學。博我以文者,如孔子告 顏子以夏時、殷輅、周晚、韶武之類是也。約我以禮 者: 顏淵問仁。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 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 “請問其目。”子曰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 勿言,非禮勿動 。” 顏淵曰 :“回雖不敏,請事斯 語矣 。”(十二) 於大群中一己之私當克,其公之出於己者當由。
6
視聽言動皆由己,皆當約之以禮,使其己歸之公而非 私。顏子實踐此工夫,其身心無時無刻不約束於禮之 中而不復有私,故能綿密至於不遷怒,不貳過,其心 三月不違仁。易繫辭傳有曰: 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嚐不知,知 之未嚐復行也。 此亦即同樣道出顏子之心上工夫。惟顏子能在此 心地工夫上日精日進,故能居陋巷,簞食瓢飲而不改 其樂。然顏子所樂,尚有在博文一邊者。莊周時稱顏 淵,亦為能欣賞顏淵之心地工夫,莊周實忽略了顏淵 博文一邊事。即以莊周語說之,莊周僅能欣賞顏淵之 內聖,而不能欣賞及於顏淵之外王,是尚未能真欣賞。 至於東漢人以黃憲擬顏子,謂“叔度汪汪如千頃波, 澄之不清,擾之不濁,” 此特是一種虛空的局度氣象, 殆隻以名利不入其心為能事,既不見約禮內聖之功, 更不論博文外王之大矣。 子謂顏淵,曰 :“惜乎!吾見其進也,吾未見其 止也 。”(九) 今若以顏子直擬孔子,不幸其短命而死,其學問 境界當亦在孔子四十不惑上躋五十知天命之階段,而 猶有“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7
如有所立卓爾”之嘆。在顏子之瞻仰於孔子之為人與 其為學者,正猶天之不可階而升。故曰 :“雖欲從之, 末由也己 。”(九)果使顏子更高壽,年逾五十以上, 其學日進, 殆亦將在如孔子“人不知而不慍 ”,“知 我者其天歟”這境界,而惜乎其未達此境。然後欲尋 孔子之學,則正當以顏子為階梯。 左傳哀公十五年: 衛孔圉取太子蒯之姊,生悝。太子在戚,入適伯 姬氏,迫孔悝強盟之,遂劫以登台。衛侯輒來奔。季 子將入,遇子羔將出,子羔曰 :“弗及,不踐其難。” 季子曰 :“食焉不辟其難 。”子羔遂出。子路入,曰: “太子焉用孔悝。雖殺之,必或繼之 。”且曰 :“太 子無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 。”太子聞之懼,下石 乞盂敵子路,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 :“君子死, 冠不免。結纓而死 。”孔子聞衛亂,曰 :“柴也其來, 由也死矣 。” 子羔,孔子弟子商柴,為衛大夫,遇亂出奔。勸 子路,政不及己,可不踐其難。子路時為孔悝之邑宰, 孔悝見劫,故往救之。孔子固不予輒之拒其父,然蒯 之返而爭國,孔子亦不之許。子羔為輒遠臣,並不預 聞政事,孔子知其不反顏事蒯,必能潔身而去,故曰
8
柴也其來。子路為救孔悝,孔子知其不畏難避死,必 將以身殉所事,故曰由也死矣也。 檀弓: 孔子哭子路於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 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 :“醢之矣。”遂命覆醢。 公羊傳: 顏淵死,子曰 :“噫,天喪予。”子路死,子曰: “噫,天祝予 。” 孔門前輩弟子中,子路年最長,顏淵年最幼,而 同為孔子所深愛。大抵孔子在用世上,子路每為之羽 翼。而在傳道上,則顏淵實為其螟蛉。今兩人俱先孔 已亡故,此誠孔已晚年最值悲傷之事也。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 :“先有司,赦小過, 舉賢才 。” 曰 :“焉知賢才而舉之?”曰 :“舉爾 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十三) 子曰 :“雍也可使南麵。”(六) 仲弓在德行科,名列顏閔之次,孔子許其可南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