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老道說完話,背著包袱與蘇午抱拳一禮,繼而轉身離去,他沿山階而上,果真是去往修築於懸崖邊上的另一處道觀‘雲霞觀’。
華山之內,雖然道觀寺廟眾多,但其中‘修道有成’者,實無多少。
於此間掛單修行的道人,多是為斷卻紅塵俗緣,享受清淨而來。他們多數未能得授符籙,不曾正式踏足道門修行之列,每日所謂清修,也不過翻看道藏,誦念幾段經書而已。
這些道士,其實更像是‘野道’。
但與民間野道不同的是,他們還有朝廷度牒在身。
華山道士沒有修行在身,若此間真有厲詭出世,他們亦沒有多少自保之力,如此依從官府的指示,暫且遣散道眾,就此下山而去,倒是再好不過。
蘇午目送那老道背影消失在山階之上,轉而開始與張方等人分派任務:“張方,你領上幾個不良人兄弟、幾個僧人,同往雷神洞去查探情況。無論是否見到異常情形,俱將這道符咒貼在雷神洞外。”
他說話之間,將一縷黃天道韻化作金黃符籙,交給了張方。
張方趕忙答應下來,將符籙仔細收好,點上了幾個不良人、幾個和尚,往那‘雷神洞’所在位置而去。
今下華山之內,還未真正見有鬼祟變故發生。
一個沒有修行在身的老道,所言其實也不足取信。但蘇午閑著也是閑著,今下也正需要多做些準備,釘住華山各處龍脈,不論是雷神洞,還是老道言及的其餘幾處有鬼祟傳聞的所在,他都會在其上留下一根‘釘子’,如此縱然彼處真有厲詭作祟,他留下的手段便正可以防患於未然。
“印知,你也領幾個不良人與剩下諸僧同往‘爛柯林’中去,也是不論是否見有異常情形,都將這道真言留於林中。”蘇午又吩咐過印知。
他言語聲落下,印知恭敬合十應聲:“弟子遵命。”
年輕僧人雙手一合十,便見蘇午頭頂湧現一輪綠日,那綠日投映在他的心神之間,便將一道密不可宣的真言,留在了印知性識之中,他走入爛柯林中後,隻需以心神照映爛柯林,即能將蘇午的真言留於彼處。
眾不良人、諸僧侶領命而去。
轉眼間,華山腳下隻餘蘇午、丹加、鑒真三個。
蘇午看了看四下,幾步走到一塊大石邊,側坐下來,繼而取出一個錦盒,將盒中紙張在大石上攤平了,請跟從過來的丹加與鑒真觀看畫中內容。
整幅畫其實就是由朱砂與墨汁混合形成的顏料,於石碑上拓印下來的一副‘碑相’。
玄宗皇帝先前便給蘇午觀覽過這副‘碑相’。
在蘇午接過‘探查華山詭事’之責後,玄宗皇帝直接將這副碑相交給了蘇午,令蘇午可以作個參照。
當下蘇午便將這副自‘乾陵無字碑’上拓印上來的碑相,展露於鑒真、丹加眼前。
“碑相被拓印下來以後,便不會再生任何變化,錄碑吏根據當時碑相,推演宗廟變化、世相隱秘如此種種。
但一副碑相,在不同的錄碑吏眼中,亦有不同涵義。
這副碑相先前出現於乾陵無字碑上,由錄碑吏拓印下來,呈送京城,此處附有錄碑吏對這副碑相的推演。
不知鑒真師傅、丹加從這副碑相之中,是否看到了其他不同尋常的涵義?”蘇午看著在大石頭上鋪開的碑相,指著那畫中之山道,“而今可以確定的是,碑相中的巨山,正是華山無疑。
但華山之下押著的這個女子,及至自天驟落的巨斧、斧刃下、山巒裂隙間流淌開的鮮血,是何涵義?
兩位可有不同見解?”
丹加跪坐在蘇午身畔,安靜觀看大石上鋪開的碑相圖,猶如一尊玉觀音,她一時未有言語。
鑒真看了碑相一會兒,忽抬眼看向對麵的蘇午,向蘇午問道:“你覺得這副碑相中傳遞出了怎樣涵義?
你既令我們也來觀察這副碑相,想來對這幅畫,是有著與‘錄碑吏’推測的‘劈山救母故事’所不同的見解。”
錄碑吏稱此碑相圖為‘劈山救母圖’。
斧刃劈斬巨山,山峰之中卻有血跡,便代表此山已經由死物轉為活物,徹底活了過來,死物變活物,山石化血肉,實妖孽之兆。
而山下押著的女子白發蒼蒼,可視之為老嫗,這個老嫗被錄碑吏看作是‘天後’。
至於那從天而落的巨斧,正代表天子的意誌。
整幅畫的意思,在錄碑吏看來,即是若天子順應碑相,能劈山救母,斬摧華山,救下山下鎮壓的天後,則大唐社稷蒸蒸日上,盛世可期!
“此碑相圖在我看來,其實有千百種解釋。
但諸般解讀,都隻是一個幌子,隻看這解讀是要說給哪個聽,想要達到何種目的而已。
我觀此圖,真實感覺即是——天就是天、山就是山、人就是人。
天力欲摧華山,蓋因華山之下,此‘蒼發之女’欲出世顯生,其有大神通,是以能引天力相合。
此碑相圖出自乾陵無字碑上。
無字碑為‘天後’而立。
由此觀之,此‘蒼發之女’又與‘天後’有莫名勾連。
天後在雁塔之底,‘大誓願雲頂金宮’之中,以‘魯母氣韻’為‘龍子’,借我之力,摧破‘龍子’之卵,使龍子誕於唐朝國運,長出龍華樹之根芽。而其所立下的無字碑上,則出現了這‘劈山救母圖’……”蘇午眼中神光炯炯,“所以我猜測,天後或有進一步借勢,助力龍華樹徹底長成之意。
但今時華山之上雖有些鬼怪作祟的故事,其實華山本身,並未顯出任何邪詭端倪,她若真是蓄勢待發,總不該一絲端倪也未顯出。
這便讓我覺得蹊蹺,所以與你們商討,看看能否從你們這裏得到一些有用推測。”
鑒真聽過蘇午所言,又轉頭去看那副碑相圖,看了片刻之後,緩聲說道:“不知死後之人還能否引導自身陵前石碑的碑相變化?
還是說,此般碑相變化,完全是冥冥所生?”
蘇午道:“不曾在唐時死後得立石碑過,所以不能斷定個中情形。但長老話中之意,我已了解。
——或許此‘劈山救母’碑相,本就是天後為吸引外人注意力,故布之疑陣,碑相圖中各種隱喻,卻不能盡信。
不過,天後縱是試圖以此碑相圖吸引外界之人的注意力,亦必須拿出些‘真材實料’,才能真正騙住那些欲探問真相之人,否則,隻是拙劣粉飾遮掩,往往能被他人一眼看破。
是以這碑相圖中,確還是有些有價值的線索存在。
尤其是一副碑相圖,也能叫人看明白,這引導碑相變化的幕後之人,想叫他人從碑相中看到甚麽——由此,亦能推測出這幕後之人實心裏想要謀劃甚麽。”
鑒真點了點頭。
他今下知道自己暗中的提醒——‘不要被一副碑相圖牽著鼻子走’,在蘇午那裏,早已有了提防。
老僧垂目看著大石上的碑相,忽然說道:“畫中之血,更如烈火。
此火非自斧鉞劈斬出的山石裂隙之中迸射而出,實自外界而來,此般‘血火’,源流更在這副碑相圖之外。
交戰之士,血脈僨張,血流如火。
而兵鋒所指,流血漂櫓,生靈塗炭,是以侵略如火。
此火,隱指‘戰亂’,似有外敵入侵本土,引致生靈塗炭之意。”
外敵入侵本土,致使生靈塗炭?
蘇午看著那畫上肆虐華山的血流,越發覺得那一道道血流,猶如滾滾烈火,有侵略暴烈之相了。
但是,今下這個時間,大唐哪裏有甚麽外敵,能叩破國門,長驅直入,兵臨華山之畔?
——在過去唐太宗時期,倒有這樣一場類似的戰禍。
那場戰禍,臨於自華山腳下流淌而過的渭水之畔,也因此戰禍,留下了‘渭水之盟’的典故。
蘇午皺眉思索著。
這時候,一直未有出聲的丹加,忽然開口道:“尊者,你看這鮮血自碑相圖外而來,源流不知何地,但它是順著那斧鉞開鑿出的裂隙,直往山底澆灌而下——山下壓著的那個女子,似乎是這股血流‘獻祭’的對象。
你先前也說,龍華樹已然破殼而出,此般血流,是否就是天後引來澆灌她的龍華樹的?
山下女子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碑相圖中從未顯露的那棵龍華樹?”
蘇午聞聲沉思了片刻,最終點頭道:“確有此般可能。今下需要弄清楚碑相圖中未有顯露出來的東西——此種血火源流,究竟是在何處了……鑒真師傅,還請你前往渭水之畔,觀測渭水,留在彼處鎮守即可。”
他神思轉動,忽然一時‘心血來潮’,生出此下之事,與‘渭水’可能存有勾連的直覺。
但這般直覺隱隱約約,他也不能確定,是以請鑒真幫忙看守渭水。
鑒真站起身來,說道:“你以為那血火源流,其實以渭水為源?
華山之下,渭水確實分外顯眼。”
“我有此種直覺。”蘇午道。
到了他們如今的修行層次,便是某時某刻的一種微妙預感、直覺,都有可能成為某件大事爆發的‘預言’。
直覺玄之又玄,卻又稍縱即逝,極易被人所忽略。
蘇午當下抓住了這種直覺,自然不會放過。
聽過他的話,鑒真點了點頭,緩步往山腳下走去——他才走下二三級山階,身形已在遠處,又幾個呼吸以後,便徹底消失無蹤了。
丹加見蘇午收起了那副碑相圖,她美目流轉,輕聲說道:“所謂‘外敵入侵’,其實也或許並不是隻是指的叩關破門之外族,也或許指的是那些原非本時空的人呢?
譬如我們。您覺得呢,尊者?”
“或許罷。”蘇午如是道。
他將那副碑相圖重新疊好收入錦盒之內,領著丹加去到一處僻靜深林裏,即手掐心燈印,熊熊金色薪火自周身氣孔之中噴薄而出,順著周身漫淹而下,灌入華山各處龍脈關節之中,在華山諸處龍脈關節之上,俱點燃了薪火!
滾滾薪火吞沒去蘇午與丹加的身影。
待到那火光消散之時,僻靜深林內,已然不見二者影跡。
此時,山野間某處隱秘而平曠的樹林內,已有一輛驢車停在彼處,高瘦的青年人首先從驢車上搬下來幾個陶壇、一摞鐵鍋。
年紀尚小的幾個少年男女、童兒,已經分散各處,開始清理草地,撿拾柴禾去了。
高胖的老者此下則剛好以石塊壘成了三口土灶。
老者取來一盞燈籠,從燈籠內挑起一朵燦白的火苗,投入土灶中的薪柴之上,燦白薪火舔舐柴禾,刹那之間便將幹柴點燃,跳躍的火光躍出了石砌的小灶。
他隨即在灶上架起了一口鐵鍋,正把驢車上的家夥什往下搬的瘦高青年見狀,連忙將一口陶壇搬到了灶前,其揭下陶壇上的木塞子,壇內的油脂映照著明晃晃的晨曦,飄散出莫名的香氣。
然而,灶前的老者見青年搬來這個陶壇,卻瞪了青年一眼,手裏的鍋勺敲了敲鐵鍋邊,他跟著與那青年人說道:“早飯也用炸詭油來做嗎?!
把咱們吃用的油端過來,昨晚剩下的餅子也端過來!”
瘦高青年尷尬地笑了幾聲,忙又去驢車上,搬下來一個小筐,筐裏放著一疊大餅、調料瓶罐若幹、鹹菜一碗、麻油一罐以及用荷葉包著的一塊肥羊肉——那塊肥羊肉幾乎隻有肥肉,瘦肉隻見兩層紙那麽薄的一層。
老者用小勺舀了一瓢油滑下鍋邊,趁著油溫還未燒熱的時候,他從筐裏撿起一把小刀,將那肥羊肉切下了一片,也丟入鍋中。
旁邊端著筐的青年人眼巴巴地看著那塊羊肉被熱油爆出更多油脂,幾乎在須臾之間就幹癟起卷了,他小聲地向老者提議道:“師父,今天說不定會遇著厲詭,到時候捉詭炸詭,免不了消耗太多力氣。
肉多切幾片罷,咱們吃好了,才有氣力抓詭……”
“你哪天不是這麽說的?”
胖老者斜乜了青年一眼,不過其猶豫了片刻,索性把心一橫,將那四指寬,小臂長的一塊肥羊肉,切出兩指厚的幾片來,斬成小丁,又丟進了油鍋裏——肉丁下鍋就變得焦黃,原本隻見油光、不見油液聚集的鍋底,此下聚起了一鍋勺那麽多的羊油。
而後,老者跟著投進去幾塊香料、一些鹹菜、就地挖出來的野菜,將之一燴了,跟著倒進去半鍋清水,煮了一鍋‘羊油菜蔬湯’,濃重的羊油香氣、羊膻味跟著從鍋中爆發了出來。
待到鍋裏的湯水沸騰起來,老者把那些幹硬的餅子掰碎了丟進油湯裏。
華山之內,雖然道觀寺廟眾多,但其中‘修道有成’者,實無多少。
於此間掛單修行的道人,多是為斷卻紅塵俗緣,享受清淨而來。他們多數未能得授符籙,不曾正式踏足道門修行之列,每日所謂清修,也不過翻看道藏,誦念幾段經書而已。
這些道士,其實更像是‘野道’。
但與民間野道不同的是,他們還有朝廷度牒在身。
華山道士沒有修行在身,若此間真有厲詭出世,他們亦沒有多少自保之力,如此依從官府的指示,暫且遣散道眾,就此下山而去,倒是再好不過。
蘇午目送那老道背影消失在山階之上,轉而開始與張方等人分派任務:“張方,你領上幾個不良人兄弟、幾個僧人,同往雷神洞去查探情況。無論是否見到異常情形,俱將這道符咒貼在雷神洞外。”
他說話之間,將一縷黃天道韻化作金黃符籙,交給了張方。
張方趕忙答應下來,將符籙仔細收好,點上了幾個不良人、幾個和尚,往那‘雷神洞’所在位置而去。
今下華山之內,還未真正見有鬼祟變故發生。
一個沒有修行在身的老道,所言其實也不足取信。但蘇午閑著也是閑著,今下也正需要多做些準備,釘住華山各處龍脈,不論是雷神洞,還是老道言及的其餘幾處有鬼祟傳聞的所在,他都會在其上留下一根‘釘子’,如此縱然彼處真有厲詭作祟,他留下的手段便正可以防患於未然。
“印知,你也領幾個不良人與剩下諸僧同往‘爛柯林’中去,也是不論是否見有異常情形,都將這道真言留於林中。”蘇午又吩咐過印知。
他言語聲落下,印知恭敬合十應聲:“弟子遵命。”
年輕僧人雙手一合十,便見蘇午頭頂湧現一輪綠日,那綠日投映在他的心神之間,便將一道密不可宣的真言,留在了印知性識之中,他走入爛柯林中後,隻需以心神照映爛柯林,即能將蘇午的真言留於彼處。
眾不良人、諸僧侶領命而去。
轉眼間,華山腳下隻餘蘇午、丹加、鑒真三個。
蘇午看了看四下,幾步走到一塊大石邊,側坐下來,繼而取出一個錦盒,將盒中紙張在大石上攤平了,請跟從過來的丹加與鑒真觀看畫中內容。
整幅畫其實就是由朱砂與墨汁混合形成的顏料,於石碑上拓印下來的一副‘碑相’。
玄宗皇帝先前便給蘇午觀覽過這副‘碑相’。
在蘇午接過‘探查華山詭事’之責後,玄宗皇帝直接將這副碑相交給了蘇午,令蘇午可以作個參照。
當下蘇午便將這副自‘乾陵無字碑’上拓印上來的碑相,展露於鑒真、丹加眼前。
“碑相被拓印下來以後,便不會再生任何變化,錄碑吏根據當時碑相,推演宗廟變化、世相隱秘如此種種。
但一副碑相,在不同的錄碑吏眼中,亦有不同涵義。
這副碑相先前出現於乾陵無字碑上,由錄碑吏拓印下來,呈送京城,此處附有錄碑吏對這副碑相的推演。
不知鑒真師傅、丹加從這副碑相之中,是否看到了其他不同尋常的涵義?”蘇午看著在大石頭上鋪開的碑相,指著那畫中之山道,“而今可以確定的是,碑相中的巨山,正是華山無疑。
但華山之下押著的這個女子,及至自天驟落的巨斧、斧刃下、山巒裂隙間流淌開的鮮血,是何涵義?
兩位可有不同見解?”
丹加跪坐在蘇午身畔,安靜觀看大石上鋪開的碑相圖,猶如一尊玉觀音,她一時未有言語。
鑒真看了碑相一會兒,忽抬眼看向對麵的蘇午,向蘇午問道:“你覺得這副碑相中傳遞出了怎樣涵義?
你既令我們也來觀察這副碑相,想來對這幅畫,是有著與‘錄碑吏’推測的‘劈山救母故事’所不同的見解。”
錄碑吏稱此碑相圖為‘劈山救母圖’。
斧刃劈斬巨山,山峰之中卻有血跡,便代表此山已經由死物轉為活物,徹底活了過來,死物變活物,山石化血肉,實妖孽之兆。
而山下押著的女子白發蒼蒼,可視之為老嫗,這個老嫗被錄碑吏看作是‘天後’。
至於那從天而落的巨斧,正代表天子的意誌。
整幅畫的意思,在錄碑吏看來,即是若天子順應碑相,能劈山救母,斬摧華山,救下山下鎮壓的天後,則大唐社稷蒸蒸日上,盛世可期!
“此碑相圖在我看來,其實有千百種解釋。
但諸般解讀,都隻是一個幌子,隻看這解讀是要說給哪個聽,想要達到何種目的而已。
我觀此圖,真實感覺即是——天就是天、山就是山、人就是人。
天力欲摧華山,蓋因華山之下,此‘蒼發之女’欲出世顯生,其有大神通,是以能引天力相合。
此碑相圖出自乾陵無字碑上。
無字碑為‘天後’而立。
由此觀之,此‘蒼發之女’又與‘天後’有莫名勾連。
天後在雁塔之底,‘大誓願雲頂金宮’之中,以‘魯母氣韻’為‘龍子’,借我之力,摧破‘龍子’之卵,使龍子誕於唐朝國運,長出龍華樹之根芽。而其所立下的無字碑上,則出現了這‘劈山救母圖’……”蘇午眼中神光炯炯,“所以我猜測,天後或有進一步借勢,助力龍華樹徹底長成之意。
但今時華山之上雖有些鬼怪作祟的故事,其實華山本身,並未顯出任何邪詭端倪,她若真是蓄勢待發,總不該一絲端倪也未顯出。
這便讓我覺得蹊蹺,所以與你們商討,看看能否從你們這裏得到一些有用推測。”
鑒真聽過蘇午所言,又轉頭去看那副碑相圖,看了片刻之後,緩聲說道:“不知死後之人還能否引導自身陵前石碑的碑相變化?
還是說,此般碑相變化,完全是冥冥所生?”
蘇午道:“不曾在唐時死後得立石碑過,所以不能斷定個中情形。但長老話中之意,我已了解。
——或許此‘劈山救母’碑相,本就是天後為吸引外人注意力,故布之疑陣,碑相圖中各種隱喻,卻不能盡信。
不過,天後縱是試圖以此碑相圖吸引外界之人的注意力,亦必須拿出些‘真材實料’,才能真正騙住那些欲探問真相之人,否則,隻是拙劣粉飾遮掩,往往能被他人一眼看破。
是以這碑相圖中,確還是有些有價值的線索存在。
尤其是一副碑相圖,也能叫人看明白,這引導碑相變化的幕後之人,想叫他人從碑相中看到甚麽——由此,亦能推測出這幕後之人實心裏想要謀劃甚麽。”
鑒真點了點頭。
他今下知道自己暗中的提醒——‘不要被一副碑相圖牽著鼻子走’,在蘇午那裏,早已有了提防。
老僧垂目看著大石上的碑相,忽然說道:“畫中之血,更如烈火。
此火非自斧鉞劈斬出的山石裂隙之中迸射而出,實自外界而來,此般‘血火’,源流更在這副碑相圖之外。
交戰之士,血脈僨張,血流如火。
而兵鋒所指,流血漂櫓,生靈塗炭,是以侵略如火。
此火,隱指‘戰亂’,似有外敵入侵本土,引致生靈塗炭之意。”
外敵入侵本土,致使生靈塗炭?
蘇午看著那畫上肆虐華山的血流,越發覺得那一道道血流,猶如滾滾烈火,有侵略暴烈之相了。
但是,今下這個時間,大唐哪裏有甚麽外敵,能叩破國門,長驅直入,兵臨華山之畔?
——在過去唐太宗時期,倒有這樣一場類似的戰禍。
那場戰禍,臨於自華山腳下流淌而過的渭水之畔,也因此戰禍,留下了‘渭水之盟’的典故。
蘇午皺眉思索著。
這時候,一直未有出聲的丹加,忽然開口道:“尊者,你看這鮮血自碑相圖外而來,源流不知何地,但它是順著那斧鉞開鑿出的裂隙,直往山底澆灌而下——山下壓著的那個女子,似乎是這股血流‘獻祭’的對象。
你先前也說,龍華樹已然破殼而出,此般血流,是否就是天後引來澆灌她的龍華樹的?
山下女子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碑相圖中從未顯露的那棵龍華樹?”
蘇午聞聲沉思了片刻,最終點頭道:“確有此般可能。今下需要弄清楚碑相圖中未有顯露出來的東西——此種血火源流,究竟是在何處了……鑒真師傅,還請你前往渭水之畔,觀測渭水,留在彼處鎮守即可。”
他神思轉動,忽然一時‘心血來潮’,生出此下之事,與‘渭水’可能存有勾連的直覺。
但這般直覺隱隱約約,他也不能確定,是以請鑒真幫忙看守渭水。
鑒真站起身來,說道:“你以為那血火源流,其實以渭水為源?
華山之下,渭水確實分外顯眼。”
“我有此種直覺。”蘇午道。
到了他們如今的修行層次,便是某時某刻的一種微妙預感、直覺,都有可能成為某件大事爆發的‘預言’。
直覺玄之又玄,卻又稍縱即逝,極易被人所忽略。
蘇午當下抓住了這種直覺,自然不會放過。
聽過他的話,鑒真點了點頭,緩步往山腳下走去——他才走下二三級山階,身形已在遠處,又幾個呼吸以後,便徹底消失無蹤了。
丹加見蘇午收起了那副碑相圖,她美目流轉,輕聲說道:“所謂‘外敵入侵’,其實也或許並不是隻是指的叩關破門之外族,也或許指的是那些原非本時空的人呢?
譬如我們。您覺得呢,尊者?”
“或許罷。”蘇午如是道。
他將那副碑相圖重新疊好收入錦盒之內,領著丹加去到一處僻靜深林裏,即手掐心燈印,熊熊金色薪火自周身氣孔之中噴薄而出,順著周身漫淹而下,灌入華山各處龍脈關節之中,在華山諸處龍脈關節之上,俱點燃了薪火!
滾滾薪火吞沒去蘇午與丹加的身影。
待到那火光消散之時,僻靜深林內,已然不見二者影跡。
此時,山野間某處隱秘而平曠的樹林內,已有一輛驢車停在彼處,高瘦的青年人首先從驢車上搬下來幾個陶壇、一摞鐵鍋。
年紀尚小的幾個少年男女、童兒,已經分散各處,開始清理草地,撿拾柴禾去了。
高胖的老者此下則剛好以石塊壘成了三口土灶。
老者取來一盞燈籠,從燈籠內挑起一朵燦白的火苗,投入土灶中的薪柴之上,燦白薪火舔舐柴禾,刹那之間便將幹柴點燃,跳躍的火光躍出了石砌的小灶。
他隨即在灶上架起了一口鐵鍋,正把驢車上的家夥什往下搬的瘦高青年見狀,連忙將一口陶壇搬到了灶前,其揭下陶壇上的木塞子,壇內的油脂映照著明晃晃的晨曦,飄散出莫名的香氣。
然而,灶前的老者見青年搬來這個陶壇,卻瞪了青年一眼,手裏的鍋勺敲了敲鐵鍋邊,他跟著與那青年人說道:“早飯也用炸詭油來做嗎?!
把咱們吃用的油端過來,昨晚剩下的餅子也端過來!”
瘦高青年尷尬地笑了幾聲,忙又去驢車上,搬下來一個小筐,筐裏放著一疊大餅、調料瓶罐若幹、鹹菜一碗、麻油一罐以及用荷葉包著的一塊肥羊肉——那塊肥羊肉幾乎隻有肥肉,瘦肉隻見兩層紙那麽薄的一層。
老者用小勺舀了一瓢油滑下鍋邊,趁著油溫還未燒熱的時候,他從筐裏撿起一把小刀,將那肥羊肉切下了一片,也丟入鍋中。
旁邊端著筐的青年人眼巴巴地看著那塊羊肉被熱油爆出更多油脂,幾乎在須臾之間就幹癟起卷了,他小聲地向老者提議道:“師父,今天說不定會遇著厲詭,到時候捉詭炸詭,免不了消耗太多力氣。
肉多切幾片罷,咱們吃好了,才有氣力抓詭……”
“你哪天不是這麽說的?”
胖老者斜乜了青年一眼,不過其猶豫了片刻,索性把心一橫,將那四指寬,小臂長的一塊肥羊肉,切出兩指厚的幾片來,斬成小丁,又丟進了油鍋裏——肉丁下鍋就變得焦黃,原本隻見油光、不見油液聚集的鍋底,此下聚起了一鍋勺那麽多的羊油。
而後,老者跟著投進去幾塊香料、一些鹹菜、就地挖出來的野菜,將之一燴了,跟著倒進去半鍋清水,煮了一鍋‘羊油菜蔬湯’,濃重的羊油香氣、羊膻味跟著從鍋中爆發了出來。
待到鍋裏的湯水沸騰起來,老者把那些幹硬的餅子掰碎了丟進油湯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