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胖子疑惑道:“還缺什麽,咱們的木工工具已經不少了。”
他們之前打製的各種鑿、鏟、刨已經一大堆了,光刨子就好幾種。
肖恩道:“木屋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梁和坊,而這些木料都是長條狀的,需要先將圓木開板、歸方。”
“開板、歸方是什麽意思,是要將圓木切成木板、木方麽?”白雷雷問道。
肖恩點點頭:“差不多是這個意思,開板就是將圓木切成板。歸方就是將木板按需要的尺寸加工成木方,使其橫平豎直。而要進行這兩道工序,我們還缺兩種工具,一是大鋸,二是墨鬥。”
肖恩之前製作過兩把框鋸,按鋸的用途分為兩種,一把是順鋸,用來順著木紋鋸木頭,像開板就需要這種鋸。另一把是截鋸,用於垂直於木紋鋸木頭。這兩種鋸的鋸齒排列有所區別。
“我們之前製作的順鋸,開小一點的木料沒問題,但如果要蓋房子,對大木料、長木料開板,就顯得力不從心,還需要做一把大鋸,能夠兩個人一起操作,這樣開板效率才能提高。”
開板是個力氣活,要順著圓木從頭鋸到尾,俗稱“拉大鋸”、“扯大鋸”,對體力、耐力、技術都是考驗。
“大鋸的製作方法和之前的框鋸基本是一樣的,隻是更大、更長,再就是鋸條與鋸框垂直,而不是45度。
另外,開板、歸方這些工序,都需要先放線,就是在木料上畫線。之前放線我都是用尺子、繩子來畫,應對短小的木料還能湊合,但長一點的木料就不行了,必須用墨鬥。”肖恩繼續解釋道:“墨鬥的製作,主要是需要的材料多一些。”
王胖子問道:“都需要什麽?”
肖恩介紹道:“墨鬥由線輪、墨倉、墨線、班母等部分組成。對於我們來說,這幾部分都比較容易製作。而比較難製作的,反而是最不起眼的部分,那就是墨汁。”
說罷肖恩望向王胖子,他們沒有墨汁,他也不知道該怎麽製作。
王胖子哦了一聲道:“這個不難,墨的製作也算是穿越必備技能了,我看過一些視頻,總結了一下,製墨的主要材料,其實就兩個,一是顏料,二是膠。其它材料,像什麽麝香、冰片都是輔料,主要起增香、防腐的作用。
顏料最上等的是油煙的黑灰,一般用桐油混合鬆油、豬油,燃燒收集而得,這個費時費力,用在墨鬥上有點浪費;還有一種是現代工藝,現代墨汁一般直接用工業炭黑作顏料,但是炭黑是石油、煤炭等工業的副產品,我們還無法生產。
以咱們目前的條件,可以直接用‘鍋底黑’。就是鐵鍋底部、煙道裏附著的黑灰,用水飛法去一下雜質就可以。
墨鬥對墨的品質要求不高,畢竟木工放線不需要長時間保留,也不講究什麽色澤、筆觸、墨香,用鍋底黑足夠了。
至於膠,那是現成的,豬膠、魚膠都可以。”
最近釣上來的魚,他們收集了很多魚鰾,洗淨晾幹用來熬膠,比豬膠品質更好。
沈曼如聽他們討論完,點點頭道:“那這樣吧,今天肖恩和胖子、金庫就負責製作墨鬥和大鋸,其他人負責打下手,以及趕海、收集食物等日常工作。”
早飯後,肖恩就開始製作墨鬥。
傳統墨鬥的製作,牛角尖是常用材料,他們沒有牛角,用羚羊角替代,差球不多。
上次他們打了一隻林羚,取了兩根羚羊角,除了王胖子鋸了四片角片之外,接近角尖端的一段肖恩特意保留了下來,用來製作墨鬥。
羚羊角接近角尖的部分是實心的,肖恩利用實心部分挖出一個圓形的墨倉,再將角尖削掉一點,從中鑽孔,直通墨倉。再利用後端空心的部分,將上下兩麵切掉,在左右兩麵上鑽孔、穿軸、安裝線輪。從線輪前端鑽孔,也通到墨倉。
將數米長的墨線從羊角尖的孔中穿進墨倉,再由墨倉穿到線輪,纏繞到線輪上。墨鬥就算製作完成了。墨倉裏麵一般塞上蘸有墨汁的棉球,墨線從中穿過,就能蘸上墨汁。
至於墨線的材質,一般用棉線比較多,他們沒有棉線,就從爛漁網中抽一些纖維較細的網繩代替。
墨倉中需要放棉球,他們也沒有,就找了一片破布代替。
線輪的製作,用木頭刻一個小輪子,側麵看是一個沙漏的形狀,方便纏線。輪軸處鑽一個孔,中間穿一根粗鐵絲當轉軸,鐵絲穿過線輪和羊角兩側的孔,從右側伸出來再彎曲兩下,當作搖把。
墨線的前端係著一個“班母”,墨鬥使用時,一般用班母固定墨線的一頭,木工一隻手拿著墨鬥,另一手控製線輪放線,放好線後再騰出一隻手彈線。
相傳木工祖師魯班發明墨鬥時,一開始還沒有班母這個東西,他平時做工都是由他的母親幫他牽著墨線的一頭,後來他的母親去世,魯班就發明了班母來固定墨線,為了紀念他母親,就將這個部件命名為“班母”、“替母”。
班母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有用一根釘子的,也有用一個拉環的,作用一是為了固定墨線,二是防止收線時線頭被收到墨鬥中。肖恩用了一根小鐵釘當班母。
肖恩製作墨鬥的功夫,王胖子製作墨汁。
王胖子知道墨的重要性,所以從幾天前就開始收集鍋底灰。他還弄了一截竹子,將一端用細繩捆住,另一端破開成好幾根,將一個上過釉的碟子夾在破開的竹子中間,倒著扣在油燈上,平時他們點油燈時,煙灰就會沾到碟子上。
他將煙灰、鍋底灰倒入水中化開,用破布過濾、靜置沉澱之後,將上層的浮末撇掉,將水倒掉,剩下的灰泥晾幹備用。
鍋底灰加煙灰,他現在已經收集了半碗。
將豬膠加水化開,倒到灰泥中,反複揉捏摔打,直到質地細膩均勻,最簡易的墨泥就做成了。
王胖子捏了一小塊墨泥,放到小碗中,倒一點水化成墨汁,再用一小塊破布吸飽墨汁,塞到墨鬥的墨倉中,墨鬥就可以用了。
上午他們製作好墨鬥,下午就幫李金庫製作大鋸。
大鋸的其他零件李金庫已經做好,隻剩下鋸條最為費時、費力、費材料。這大鋸約有1米5長,鋸條也得有1米3。
所以鋸條的製作最為關鍵。
三人在他們的廢鐵堆中找了半天,終於找到一根合適的材料,那是從漁船拆下來的,連接船舵的一根鐵杆,約2厘米粗、1米5長,用來打製鋸片正合適。
這麽大尺寸的鐵件,他們還是頭一次打製,好在他們現在有充足的木柴和木炭,鐵匠工具也非常齊全。他們叫來白雷雷擠風箱、沈曼如添柴燒火,叫來秀蘭揮大錘。
秀蘭的專屬大錘,錘麵寬大,用來打鋸片正合適。他們先將鐵棍燒紅一截,再由王、肖二人固定住鐵棍,李金庫掌小錘,秀蘭掌大錘,叮叮當當打起鐵來。
圓柱形的鐵棍,三兩下就被秀蘭打扁,每打完一截,李金庫就趁熱修整一下邊緣,將一把寬鏟抵到邊緣突起處,敲擊一下裁掉多餘部分。再將鐵片放到爐口,燒紅下一截繼續打,那鐵棍在錘擊之下不斷延展、變寬變長。
秀蘭力大無窮、體力充沛、收放自如、落點精準,那鐵片打得厚薄均勻、寬度一致,邊緣也比較整齊。不到1個小時,1米5的鐵棍被打成了2米多長、2毫米多厚、6、7厘米寬的鐵片。
截掉1米3的一段鐵片,冷卻之後側立在地上,六人每人一塊磨刀石,對鐵片的一條邊進行打磨,將不平整處磨平,使鋸片中間稍寬,兩頭稍窄。
然後他們又將鋸片放到鐵爐上,再次燒紅進行開齒,開齒的過程與上次做鋸條類似,隻是鋸齒整體更大。
鋸條中間部分的鋸齒稍大,兩端稍小。因為鋸條使用時,中間部分人的發力最好,用大齒效率高;兩端用小齒不容易卡住。
開齒又用了大約1小時。開好齒之後,他們將鋸齒一側燒紅,分段淬火。
淬火完成後,他們又將鋸條平鋪到地上,每人一塊磨刀石,先粗磨、後細磨,將鋸條側麵打磨平整、光滑。光滑的鋸片能有效減小拉鋸時的阻力。
打磨完之後,李金庫和肖恩開始對鋸齒進行開刃,用陶製的三角矬刀,卡在鋸齒間,向同一方向打磨,他們粗磨之後沈曼如和王胖子又細磨了一遍。
開刃之後就是掰料,按照順鋸的掰料順序:左中、右中、左中、右中……將鋸齒依次掰開。
鋸條製作完成時,太陽已經快落海了,他們將鋸條裝到大鋸上,扭緊鋸標,將鋸抬到一根圓木前。
這根圓木已經靠在一棵大樹旁,下端與大樹綁在一起,上端用一塊木頭壓住,木頭也與大樹綁在一起,中間還塞了一根木楔,肖恩用錘子將木楔釘緊,圓木就被壓緊,不能動彈。
肖恩先用墨鬥順著圓木放好線,然後和王胖子兩人各站在一個木墩子上,一人抬著大鋸的一頭,將鋸框端平,鋸條抵在圓木上端,二人順著線開始拉動那大鋸。
隨著大鋸的拉動,圓木發出“哧!哧!”的聲音,鋸條漸漸沒入鋸路,木屑不斷從鋸條下麵飛出。
拉大鋸的發力隻靠胳膊是不行的,他們要運用全身的力氣,兩人要緊密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兩人拉了不一會兒就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如牛,秀蘭這時走過來拍拍肖恩的肩膀道:“肖哥哥,你上那邊去,和胖子哥一起吧。”
肖恩隻好跑到王胖子一側,二人一起負責這頭,秀蘭自己在另一頭。
有了秀蘭加入,拉鋸的效率明顯提高,圓木切開的速度明顯加快了不少。
三人一邊拉鋸,一邊還唱起了兒歌:“
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裏唱大戲,
請姑娘,喚女婿,小外孫,也要去。
他媽媽,不讓去,嫌棄他,太淘氣!
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裏唱大戲。
接姑娘,請女婿,就是不讓冬冬去。
不讓去,也得去,騎著小車趕上去!
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裏唱大戲,
姥姥家,不給飯,舅舅給殺大公雞,
蒸不熟,煮不爛,急得外甥直打轉!”
三人越唱越起勁兒,那大鋸拉得越來越快、嗡嗡作響,很快,一大塊木板就被鋸開了。
此時已經天黑,三人意猶未盡,正想再拉一片木板,四周突然黑了下來。
眾人抬頭一看天空,此時太陽剛剛落海,本該還有些天光,但是天空突然烏雲密布、急速變暗。
他們之前打製的各種鑿、鏟、刨已經一大堆了,光刨子就好幾種。
肖恩道:“木屋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梁和坊,而這些木料都是長條狀的,需要先將圓木開板、歸方。”
“開板、歸方是什麽意思,是要將圓木切成木板、木方麽?”白雷雷問道。
肖恩點點頭:“差不多是這個意思,開板就是將圓木切成板。歸方就是將木板按需要的尺寸加工成木方,使其橫平豎直。而要進行這兩道工序,我們還缺兩種工具,一是大鋸,二是墨鬥。”
肖恩之前製作過兩把框鋸,按鋸的用途分為兩種,一把是順鋸,用來順著木紋鋸木頭,像開板就需要這種鋸。另一把是截鋸,用於垂直於木紋鋸木頭。這兩種鋸的鋸齒排列有所區別。
“我們之前製作的順鋸,開小一點的木料沒問題,但如果要蓋房子,對大木料、長木料開板,就顯得力不從心,還需要做一把大鋸,能夠兩個人一起操作,這樣開板效率才能提高。”
開板是個力氣活,要順著圓木從頭鋸到尾,俗稱“拉大鋸”、“扯大鋸”,對體力、耐力、技術都是考驗。
“大鋸的製作方法和之前的框鋸基本是一樣的,隻是更大、更長,再就是鋸條與鋸框垂直,而不是45度。
另外,開板、歸方這些工序,都需要先放線,就是在木料上畫線。之前放線我都是用尺子、繩子來畫,應對短小的木料還能湊合,但長一點的木料就不行了,必須用墨鬥。”肖恩繼續解釋道:“墨鬥的製作,主要是需要的材料多一些。”
王胖子問道:“都需要什麽?”
肖恩介紹道:“墨鬥由線輪、墨倉、墨線、班母等部分組成。對於我們來說,這幾部分都比較容易製作。而比較難製作的,反而是最不起眼的部分,那就是墨汁。”
說罷肖恩望向王胖子,他們沒有墨汁,他也不知道該怎麽製作。
王胖子哦了一聲道:“這個不難,墨的製作也算是穿越必備技能了,我看過一些視頻,總結了一下,製墨的主要材料,其實就兩個,一是顏料,二是膠。其它材料,像什麽麝香、冰片都是輔料,主要起增香、防腐的作用。
顏料最上等的是油煙的黑灰,一般用桐油混合鬆油、豬油,燃燒收集而得,這個費時費力,用在墨鬥上有點浪費;還有一種是現代工藝,現代墨汁一般直接用工業炭黑作顏料,但是炭黑是石油、煤炭等工業的副產品,我們還無法生產。
以咱們目前的條件,可以直接用‘鍋底黑’。就是鐵鍋底部、煙道裏附著的黑灰,用水飛法去一下雜質就可以。
墨鬥對墨的品質要求不高,畢竟木工放線不需要長時間保留,也不講究什麽色澤、筆觸、墨香,用鍋底黑足夠了。
至於膠,那是現成的,豬膠、魚膠都可以。”
最近釣上來的魚,他們收集了很多魚鰾,洗淨晾幹用來熬膠,比豬膠品質更好。
沈曼如聽他們討論完,點點頭道:“那這樣吧,今天肖恩和胖子、金庫就負責製作墨鬥和大鋸,其他人負責打下手,以及趕海、收集食物等日常工作。”
早飯後,肖恩就開始製作墨鬥。
傳統墨鬥的製作,牛角尖是常用材料,他們沒有牛角,用羚羊角替代,差球不多。
上次他們打了一隻林羚,取了兩根羚羊角,除了王胖子鋸了四片角片之外,接近角尖端的一段肖恩特意保留了下來,用來製作墨鬥。
羚羊角接近角尖的部分是實心的,肖恩利用實心部分挖出一個圓形的墨倉,再將角尖削掉一點,從中鑽孔,直通墨倉。再利用後端空心的部分,將上下兩麵切掉,在左右兩麵上鑽孔、穿軸、安裝線輪。從線輪前端鑽孔,也通到墨倉。
將數米長的墨線從羊角尖的孔中穿進墨倉,再由墨倉穿到線輪,纏繞到線輪上。墨鬥就算製作完成了。墨倉裏麵一般塞上蘸有墨汁的棉球,墨線從中穿過,就能蘸上墨汁。
至於墨線的材質,一般用棉線比較多,他們沒有棉線,就從爛漁網中抽一些纖維較細的網繩代替。
墨倉中需要放棉球,他們也沒有,就找了一片破布代替。
線輪的製作,用木頭刻一個小輪子,側麵看是一個沙漏的形狀,方便纏線。輪軸處鑽一個孔,中間穿一根粗鐵絲當轉軸,鐵絲穿過線輪和羊角兩側的孔,從右側伸出來再彎曲兩下,當作搖把。
墨線的前端係著一個“班母”,墨鬥使用時,一般用班母固定墨線的一頭,木工一隻手拿著墨鬥,另一手控製線輪放線,放好線後再騰出一隻手彈線。
相傳木工祖師魯班發明墨鬥時,一開始還沒有班母這個東西,他平時做工都是由他的母親幫他牽著墨線的一頭,後來他的母親去世,魯班就發明了班母來固定墨線,為了紀念他母親,就將這個部件命名為“班母”、“替母”。
班母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有用一根釘子的,也有用一個拉環的,作用一是為了固定墨線,二是防止收線時線頭被收到墨鬥中。肖恩用了一根小鐵釘當班母。
肖恩製作墨鬥的功夫,王胖子製作墨汁。
王胖子知道墨的重要性,所以從幾天前就開始收集鍋底灰。他還弄了一截竹子,將一端用細繩捆住,另一端破開成好幾根,將一個上過釉的碟子夾在破開的竹子中間,倒著扣在油燈上,平時他們點油燈時,煙灰就會沾到碟子上。
他將煙灰、鍋底灰倒入水中化開,用破布過濾、靜置沉澱之後,將上層的浮末撇掉,將水倒掉,剩下的灰泥晾幹備用。
鍋底灰加煙灰,他現在已經收集了半碗。
將豬膠加水化開,倒到灰泥中,反複揉捏摔打,直到質地細膩均勻,最簡易的墨泥就做成了。
王胖子捏了一小塊墨泥,放到小碗中,倒一點水化成墨汁,再用一小塊破布吸飽墨汁,塞到墨鬥的墨倉中,墨鬥就可以用了。
上午他們製作好墨鬥,下午就幫李金庫製作大鋸。
大鋸的其他零件李金庫已經做好,隻剩下鋸條最為費時、費力、費材料。這大鋸約有1米5長,鋸條也得有1米3。
所以鋸條的製作最為關鍵。
三人在他們的廢鐵堆中找了半天,終於找到一根合適的材料,那是從漁船拆下來的,連接船舵的一根鐵杆,約2厘米粗、1米5長,用來打製鋸片正合適。
這麽大尺寸的鐵件,他們還是頭一次打製,好在他們現在有充足的木柴和木炭,鐵匠工具也非常齊全。他們叫來白雷雷擠風箱、沈曼如添柴燒火,叫來秀蘭揮大錘。
秀蘭的專屬大錘,錘麵寬大,用來打鋸片正合適。他們先將鐵棍燒紅一截,再由王、肖二人固定住鐵棍,李金庫掌小錘,秀蘭掌大錘,叮叮當當打起鐵來。
圓柱形的鐵棍,三兩下就被秀蘭打扁,每打完一截,李金庫就趁熱修整一下邊緣,將一把寬鏟抵到邊緣突起處,敲擊一下裁掉多餘部分。再將鐵片放到爐口,燒紅下一截繼續打,那鐵棍在錘擊之下不斷延展、變寬變長。
秀蘭力大無窮、體力充沛、收放自如、落點精準,那鐵片打得厚薄均勻、寬度一致,邊緣也比較整齊。不到1個小時,1米5的鐵棍被打成了2米多長、2毫米多厚、6、7厘米寬的鐵片。
截掉1米3的一段鐵片,冷卻之後側立在地上,六人每人一塊磨刀石,對鐵片的一條邊進行打磨,將不平整處磨平,使鋸片中間稍寬,兩頭稍窄。
然後他們又將鋸片放到鐵爐上,再次燒紅進行開齒,開齒的過程與上次做鋸條類似,隻是鋸齒整體更大。
鋸條中間部分的鋸齒稍大,兩端稍小。因為鋸條使用時,中間部分人的發力最好,用大齒效率高;兩端用小齒不容易卡住。
開齒又用了大約1小時。開好齒之後,他們將鋸齒一側燒紅,分段淬火。
淬火完成後,他們又將鋸條平鋪到地上,每人一塊磨刀石,先粗磨、後細磨,將鋸條側麵打磨平整、光滑。光滑的鋸片能有效減小拉鋸時的阻力。
打磨完之後,李金庫和肖恩開始對鋸齒進行開刃,用陶製的三角矬刀,卡在鋸齒間,向同一方向打磨,他們粗磨之後沈曼如和王胖子又細磨了一遍。
開刃之後就是掰料,按照順鋸的掰料順序:左中、右中、左中、右中……將鋸齒依次掰開。
鋸條製作完成時,太陽已經快落海了,他們將鋸條裝到大鋸上,扭緊鋸標,將鋸抬到一根圓木前。
這根圓木已經靠在一棵大樹旁,下端與大樹綁在一起,上端用一塊木頭壓住,木頭也與大樹綁在一起,中間還塞了一根木楔,肖恩用錘子將木楔釘緊,圓木就被壓緊,不能動彈。
肖恩先用墨鬥順著圓木放好線,然後和王胖子兩人各站在一個木墩子上,一人抬著大鋸的一頭,將鋸框端平,鋸條抵在圓木上端,二人順著線開始拉動那大鋸。
隨著大鋸的拉動,圓木發出“哧!哧!”的聲音,鋸條漸漸沒入鋸路,木屑不斷從鋸條下麵飛出。
拉大鋸的發力隻靠胳膊是不行的,他們要運用全身的力氣,兩人要緊密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兩人拉了不一會兒就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如牛,秀蘭這時走過來拍拍肖恩的肩膀道:“肖哥哥,你上那邊去,和胖子哥一起吧。”
肖恩隻好跑到王胖子一側,二人一起負責這頭,秀蘭自己在另一頭。
有了秀蘭加入,拉鋸的效率明顯提高,圓木切開的速度明顯加快了不少。
三人一邊拉鋸,一邊還唱起了兒歌:“
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裏唱大戲,
請姑娘,喚女婿,小外孫,也要去。
他媽媽,不讓去,嫌棄他,太淘氣!
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裏唱大戲。
接姑娘,請女婿,就是不讓冬冬去。
不讓去,也得去,騎著小車趕上去!
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裏唱大戲,
姥姥家,不給飯,舅舅給殺大公雞,
蒸不熟,煮不爛,急得外甥直打轉!”
三人越唱越起勁兒,那大鋸拉得越來越快、嗡嗡作響,很快,一大塊木板就被鋸開了。
此時已經天黑,三人意猶未盡,正想再拉一片木板,四周突然黑了下來。
眾人抬頭一看天空,此時太陽剛剛落海,本該還有些天光,但是天空突然烏雲密布、急速變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