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未見到朱熹等人,鄭蕁深吸一口氣將心中的焦慮壓下,隨後笑著對著一眾老祖宗開口


    “老祖宗,我們馬上就要到白鹿洞書院了,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被後世人稱為古代清華北大的地方,被譽為“天下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吧!


    它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與應天府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齊名


    唐代李渤兄弟在此隱居讀書,李渤養白鹿為伴,人稱“白鹿先生”,其隱居地被稱為“白鹿洞”。南唐升元四年,在此建立學館,稱“廬山國學”,宋代擴建為書院,正式定名為“白鹿洞書院”


    北宋時,書院得到朝廷賜書,後因戰亂荒廢。南宋朱熹出任南康知軍,重建書院並製定《白鹿洞書院學規》,使其振興。元朝時毀於戰火,明朝多次重建,崇禎初年恢複盛況。清朝有所擴建,光緒年間停辦,辛亥革命後毀於大火,新中國成立後得以重修


    朱熹在此講學,製定的《白鹿洞書院學規》成為封建社會教育的共同準則,對中國近700年的教育理念產生影響。此外,周敦頤、王陽明等眾多名人也曾在此講學,推動了理學等學術思想的傳播與發展。


    曆史上,從白鹿洞書院走出了眾多人才,包括三位狀元、200多位進士,以及不計其數的舉人和秀才,為中國古代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有“三千進士貫華夏,滿朝文武半江西”之稱!是對古代江西地區人才鼎盛狀況的最高讚譽!”


    豬豬聽完鄭蕁的介紹,率先開口了,“朕讚賞白鹿洞書院之功,大漢自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天下皆以儒學為尊。這白鹿洞書院,能曆經歲月,廣納學子,潛心鑽研儒家經典,弘揚聖學,實乃幸事!”


    始皇帝聞言抬眸看了一眼武帝,但也並未多言,他跟鄭蕁待在一起的時間最久,劉徹或許是感覺不出來,這後世人在談論白鹿洞書院和朱熹時,聲音裏抗拒的態度非常明顯,她是既喜歡又討厭他們的!但是為什麽呢?難不成是後世那句“打倒孔家廟,救出孔夫子?”,還是後世在意的女子倍受封建思想壓迫一事?那喜歡又是怎麽回事?


    而其他感覺到始皇帝在思考的其他人都噤聲不言,實在是嚴肅起來的始皇帝太過有威壓!


    走在前麵引路的鄭蕁倒是毫不知後麵的氣氛不對勁,她隻是邁著“視死如歸”地表情慢慢接近書院


    走到門口,鄭蕁就見書院內已經有一波人在裏麵參觀了,旁邊還跟著一看就是專業教授的人陪同,看了看係統給的介紹,鄭蕁給老祖宗們讓了讓位置,隨後介紹道


    “老祖宗們,說起白鹿洞書院,就不得不介紹一些曆史知名人物了,正好他們今天也在這裏,請予許我為老祖宗們介紹一二


    這首先就是程朱理學中的“程”,程顥、程頤兄弟,他們是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


    他們的學說強調“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主張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來探尋天理。


    例如,他們認為“仁”是天理的核心體現,像孝、悌、忠、信等倫理道德都是“仁”的具體表現。在人性論方麵,認為人性本善,隻是被氣稟所拘、人欲所蔽而產生惡,因此要通過修養恢複善性。


    程顥、程頤兄弟未曾在白鹿洞書院授課,不過,他們的理學思想對白鹿洞書院的學術氛圍和教育理念產生了深遠的間接影響


    程朱理學體係中,朱熹是白鹿洞書院的關鍵人物,他繼承和發展了二程的理學思想,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授徒,使得二程的思想在白鹿洞書院的教育過程中有所體現


    接下來我要介紹的人就是朱熹了,他是程朱理學的另一關鍵人物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


    朱熹複興白鹿洞書院,使其成為當時的理學學術中心!他親自製定《白鹿洞書院學規》,這個學規成為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的典範。學規內容包括“五教之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還有“為學之序”,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部分,涵蓋教育目的、學習方法、修身準則等諸多方麵


    朱熹認為“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是萬物的本原。“氣”是形而下者,是構成萬物的材料。“理”和“氣”相依相存,他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隻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


    他還主張“性即理”,人性本善,因為“理”在人身上體現為“性”。他認為心是認識的主體,通過心可以體認天理。同時,人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天命之性”是純善的,“氣質之性”受氣稟的影響會產生善惡差異。


    最後朱熹認識論的核心是格物致知,他強調“格物”是接觸事物並窮盡其理,“致知”是推致自己的知識而達到極致。通過對事物的研究,從一事一物中體會天理,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積少成多,最終豁然貫通


    這最後一位人物,是王陽明,他幼名雲,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是明朝紹興府餘姚人


    王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有關聯又有區別,對其既有繼承,也有批判與發展


    在繼承方麵,二者均認同儒家道統,以傳承孔孟思想為使命,重視研讀儒家經典。同時,都看重個人道德修養,將其作為成聖根基與社會秩序基石。


    批判方麵主要是對於“格物致知”,程朱理學主張外求,通過研究事物來窮理,王陽明覺得此方式繁瑣,倡導向內心體悟!而關於“天理”,程朱理學將其視為超越人心的客觀存在,把天理和人欲對立!王陽明則認為天理在人心,二者並非絕對對立


    在發展方麵,王陽明提出“心即理”,把“理”的根源歸於人心,凸顯人的主觀能動性;倡導“知行合一”,強調知與行是一體,不可分割;主張“致良知”,將良知作為內心先天道德標準,靠擴充良知實現道德完善


    …”


    說完這些,鄭蕁本應該退到一邊給老祖宗們留下思考和提問的時間,隻是餘光瞥見正皺眉查看資料的老朱時,鄭蕁忍不住將心裏話吐嚕了出來,“洪武爺,晚輩聽聞您曾試圖認朱熹為祖?這樣其實大可不必,不說他們讀書人那套未必就全部都對社會好,就是那句“自古得位之正者,唯有漢高祖劉邦與明太祖朱元璋”也比“我祖宗是朱熹”好!”


    朱熹…


    朱元璋…


    其他老祖宗…


    後世人這話來得莫名其妙不說,深究起來怎麽看也都是在無理取鬧,但在場的人心裏都有了一個答案,這後世人確實看程朱理學這幫子人不順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有個乖崽崽叫扶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爬呀爬呀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爬呀爬呀蟲並收藏我有個乖崽崽叫扶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