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和嬪的脾氣。」弘復帝搖了搖頭:「小十就沒再鬧了?」
「和嬪領了殿下去長樂宮看望江廢妃。」
弘復帝:!!!
這事為何沒人先稟報他?
「和嬪先求得了聖德太後的允可,娘娘也認為這是有益無害,畢竟……江廢妃還是希望十殿下能平安喜樂,不受牽連。」
弘復帝頷首:「和嬪就是這麽個人,滿宮裏連皇後在內,誰都覺得她不好相與但誰都覺得她是個好人,喜惡都是擺在臉上,但凡她答應了照庇誰,就絕對不會兩麵三刀,江氏知道小十為和嬪看顧,倘若還要鬧騰,她就有如把小十推入火炕。」
沉吟一陣又道:「我不是讓宜公留意岑門閨秀麽?我這段時間焦頭爛額不記得,宜公竟也沒有主動提起?」
高得宜重重一拍腦門:「奴婢該死,奴婢是真把這件事故拋去腦後了。」
弘復帝:……
半晌才擺了擺手:「罷了罷了,要不是你今日提起小五,我也想不起來這事,我允了小五出京遊歷,但著實不能眼看他日後的王妃擇定莫氏新知,剛好又聽小六提了一句,道小五與岑家郎君交好……岑家郎君有個妹妹待字閨中,說不定小五就能贊同呢?不過時今小五即將遊歷去,這事也不急於一時。」
弘復帝眼下也著實沒有心力去管五殿下的姻緣了。
廢儲的決斷著實難下,弘復帝跟著又以私議的方式分別召見了內閣五大學士,但和集議的情況並無差異,五個朝堂之上的「宰相之實」並沒有因為單獨獲見就改變主張,內閣無法形成決議,朝議在所難免。
弘復帝把議題做了精心的限定,非以廢儲為議,而以內閣輔政共商。
這顯示了弘復帝一己的偏向,他仍然在嚐試能夠爭取臣官心向儲君,但同時也顯明了這回在於儲位廢易的決斷上,皇帝不會再以一己之私幹坤獨斷。
蘭庭看來這回確然到了達成廢儲的絕佳時機,且大有可能是唯一時機,如果這麽多陣營、黨勢通過各種方式仍然無法捍動太孫的儲位,那麽日後恐怕再也不能說服弘復帝以社稷為重另擇賢良,此日他回到太師府,立即召集二老太爺等等族老以及軒翥堂各係擔任實職的伯叔相商,並率先說明決斷,這回除了在朝議之上彰明主張之外,他需要動用一些非常手段。
議事的廳堂,氣氛凝重。
------------
第486章 非常手段
真的到了動用非常手段的關口了嗎?包括二老太爺在內的所有族人看向年輕的家主,心裏無不存在這樣一個疑問。
雖然太孫的種種作為早已證明了喪德無能,軒翥堂諸人對於儲位當廢的主張其實早已達成一致,但他們所認同的一直是合乎禮法的方式,比如像趙太師一樣密諫呈上,甚至在朝議前商同朋交友僚聯名共諫,這些雖有可能觸怒皇權,但並未違背臣子應當遵循的忠義,可蘭庭的「非常手段」,雖說不為欺君罔上,更遠遠稱不上悖逆謀亂,但機巧的方式目的在於逼君運裁,一旦敗露就很可能讓軒翥堂遭受禍殃,無論是從臣子忠義而言,還是以己族利害而論,均有違背,斷非上策。
但蘭庭的意誌也極其堅定。
「如果這回不能達成廢儲,而以內閣輔政限束君權,先不說日後新君與輔臣之間必生亂鬥,且說齊王、魏國公等等黨係,是否會坐視太孫繼位而束手待死?或許不待太孫繼位,儲君便會死於非命,更或激生兵諫逆亂,這又豈合皇上一貫以來,避免天家骨肉闔牆、手足相殘的意願?而皇上一直以來苦心運籌,為中興盛世打下的根基也將毀於一旦,儲位的廢立已經不限於皇族天家的安定,著實關涉社稷國祚的興亡!此乃非常之時,難免非事之事。」
「倘若朝議之後,皇上決意從諫如流……」三老太爺對於弘復帝的仁德及一貫的賢達頗為信任。
「不能饒幸。」蘭庭看向他的三叔公:「如今太孫雖說已然徹底失勢,但朝中諸如袁箕之流不會放棄這回弄權把政的時機,他們會竭力附從內閣輔政的主張,而皇上也儼然寄望於這股勢力保太孫儲位,皇上不是沒有看覺內閣輔政之後的危患,但皇上仍然難以擺脫父子祖孫之情,孝德太子是皇上無法消釋不顧的心結,所以皇上至今仍在饒幸兩。」
其實不用蘭庭再縱深剖析,朝堂之上絕大多數臣公都已看清時今的局勢是萬萬不能兩了。
包括袁箕。
在太師府召集族人商議的時候,袁箕同樣也正召集僚
屬共討。
鄔至密擔當發言人,這個老臣雙鬢斑白卻意誌風發:「太孫雖非明君之質,然隻要軍、政大權非太孫一手掌控,尤其內閣主政,便足以限製太孫輕信讒言胡作非為,若太孫不改頑劣,內閣大可效仿伊尹遷桐宮以教少主,行共和執政!」
他當然明白一旦太孫即位,新君與輔臣之間必然會存死我活的爭鬥,說什麽效仿先賢,實則是借伊尹之典欲行廢立之事,權臣主政,美其名曰共和執政。
但伊尹最終能將改過自新的太甲迎出桐宮交歸權柄,方能成就一代名臣忠心事國事君事天下的美名,絕非袁箕、鄔至密之流,他們認定了太孫「不改頑劣」,又怎會如太甲還有「重見天日」的時候?
所謂的「共和執政」,也為袁係黨徒的心照不宣。
「和嬪領了殿下去長樂宮看望江廢妃。」
弘復帝:!!!
這事為何沒人先稟報他?
「和嬪先求得了聖德太後的允可,娘娘也認為這是有益無害,畢竟……江廢妃還是希望十殿下能平安喜樂,不受牽連。」
弘復帝頷首:「和嬪就是這麽個人,滿宮裏連皇後在內,誰都覺得她不好相與但誰都覺得她是個好人,喜惡都是擺在臉上,但凡她答應了照庇誰,就絕對不會兩麵三刀,江氏知道小十為和嬪看顧,倘若還要鬧騰,她就有如把小十推入火炕。」
沉吟一陣又道:「我不是讓宜公留意岑門閨秀麽?我這段時間焦頭爛額不記得,宜公竟也沒有主動提起?」
高得宜重重一拍腦門:「奴婢該死,奴婢是真把這件事故拋去腦後了。」
弘復帝:……
半晌才擺了擺手:「罷了罷了,要不是你今日提起小五,我也想不起來這事,我允了小五出京遊歷,但著實不能眼看他日後的王妃擇定莫氏新知,剛好又聽小六提了一句,道小五與岑家郎君交好……岑家郎君有個妹妹待字閨中,說不定小五就能贊同呢?不過時今小五即將遊歷去,這事也不急於一時。」
弘復帝眼下也著實沒有心力去管五殿下的姻緣了。
廢儲的決斷著實難下,弘復帝跟著又以私議的方式分別召見了內閣五大學士,但和集議的情況並無差異,五個朝堂之上的「宰相之實」並沒有因為單獨獲見就改變主張,內閣無法形成決議,朝議在所難免。
弘復帝把議題做了精心的限定,非以廢儲為議,而以內閣輔政共商。
這顯示了弘復帝一己的偏向,他仍然在嚐試能夠爭取臣官心向儲君,但同時也顯明了這回在於儲位廢易的決斷上,皇帝不會再以一己之私幹坤獨斷。
蘭庭看來這回確然到了達成廢儲的絕佳時機,且大有可能是唯一時機,如果這麽多陣營、黨勢通過各種方式仍然無法捍動太孫的儲位,那麽日後恐怕再也不能說服弘復帝以社稷為重另擇賢良,此日他回到太師府,立即召集二老太爺等等族老以及軒翥堂各係擔任實職的伯叔相商,並率先說明決斷,這回除了在朝議之上彰明主張之外,他需要動用一些非常手段。
議事的廳堂,氣氛凝重。
------------
第486章 非常手段
真的到了動用非常手段的關口了嗎?包括二老太爺在內的所有族人看向年輕的家主,心裏無不存在這樣一個疑問。
雖然太孫的種種作為早已證明了喪德無能,軒翥堂諸人對於儲位當廢的主張其實早已達成一致,但他們所認同的一直是合乎禮法的方式,比如像趙太師一樣密諫呈上,甚至在朝議前商同朋交友僚聯名共諫,這些雖有可能觸怒皇權,但並未違背臣子應當遵循的忠義,可蘭庭的「非常手段」,雖說不為欺君罔上,更遠遠稱不上悖逆謀亂,但機巧的方式目的在於逼君運裁,一旦敗露就很可能讓軒翥堂遭受禍殃,無論是從臣子忠義而言,還是以己族利害而論,均有違背,斷非上策。
但蘭庭的意誌也極其堅定。
「如果這回不能達成廢儲,而以內閣輔政限束君權,先不說日後新君與輔臣之間必生亂鬥,且說齊王、魏國公等等黨係,是否會坐視太孫繼位而束手待死?或許不待太孫繼位,儲君便會死於非命,更或激生兵諫逆亂,這又豈合皇上一貫以來,避免天家骨肉闔牆、手足相殘的意願?而皇上一直以來苦心運籌,為中興盛世打下的根基也將毀於一旦,儲位的廢立已經不限於皇族天家的安定,著實關涉社稷國祚的興亡!此乃非常之時,難免非事之事。」
「倘若朝議之後,皇上決意從諫如流……」三老太爺對於弘復帝的仁德及一貫的賢達頗為信任。
「不能饒幸。」蘭庭看向他的三叔公:「如今太孫雖說已然徹底失勢,但朝中諸如袁箕之流不會放棄這回弄權把政的時機,他們會竭力附從內閣輔政的主張,而皇上也儼然寄望於這股勢力保太孫儲位,皇上不是沒有看覺內閣輔政之後的危患,但皇上仍然難以擺脫父子祖孫之情,孝德太子是皇上無法消釋不顧的心結,所以皇上至今仍在饒幸兩。」
其實不用蘭庭再縱深剖析,朝堂之上絕大多數臣公都已看清時今的局勢是萬萬不能兩了。
包括袁箕。
在太師府召集族人商議的時候,袁箕同樣也正召集僚
屬共討。
鄔至密擔當發言人,這個老臣雙鬢斑白卻意誌風發:「太孫雖非明君之質,然隻要軍、政大權非太孫一手掌控,尤其內閣主政,便足以限製太孫輕信讒言胡作非為,若太孫不改頑劣,內閣大可效仿伊尹遷桐宮以教少主,行共和執政!」
他當然明白一旦太孫即位,新君與輔臣之間必然會存死我活的爭鬥,說什麽效仿先賢,實則是借伊尹之典欲行廢立之事,權臣主政,美其名曰共和執政。
但伊尹最終能將改過自新的太甲迎出桐宮交歸權柄,方能成就一代名臣忠心事國事君事天下的美名,絕非袁箕、鄔至密之流,他們認定了太孫「不改頑劣」,又怎會如太甲還有「重見天日」的時候?
所謂的「共和執政」,也為袁係黨徒的心照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