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申氏卻對自己治家的本事極為自信,涉及正妻紅杏出牆的醜聞,除了少數幾個知情者,她不信醜聞已經敗露,更不可能被趙州尊察實偃青的去向和安危。
然而莫問卻能一語測斷,直言金家的明知兒子行蹤,話說得如此篤定,若非真有神通卜算準確,何至於此?
申氏心中意念大動,根本便不關注丁氏在聽聞莫問道長的測斷後是否明白那暗隱的意味,她趕忙起身向莫問施禮,極其誠肅地懇求卜算李濟的前程安危。
當得到一句「劫難正迫眉睫」的斷辭,申氏幾乎是搖搖欲墜。
原來就在昨日春歸邀請丁氏聚談時,蘭庭也主動去見李濟,「轉達」了趙州尊的意思,那就是根本不會將李濟納入羽翼,對於前程興旺毫無擔保,似乎也根本就不在意李濟手中那些關於施良行的把柄。這自然讓李濟恐慌無措,更加擔憂趙江城已經有了挫敗施黨的勝算,論來他並不算施良行的心腹,隻是因為長官、屬職這層關係成為天然的陣營,當然他若再廢心鑽營些年,也許能夠成為施良行的心腹進而飛黃騰達。
不過前提是施良行不能在此時就敗下陣來!
李濟真切感覺到了危機,他不知袁閣老能否力保施良行,但能夠肯定的是施良行為了自保脫罪會尋替罪羊,有誰比既非心腹又確然落下實惠,分取了贓款的自己更加合適?
這就是李濟為何急著見風使舵的原因,但他萬萬想不到趙江城竟然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矢口拒絕了將他納為黨從藉機擴充人勢,李濟這下子就真的成了雙方都能捨棄的棋子,很有可能比施良行還要罪重。
申氏和李濟心心相印,自然是榮辱共擔,且她的父兄又都是李濟的謀主,眼下的險情申氏一清二楚,當聽大凶的斷辭,又怎能不膽顫心驚。
這下子幹脆膝跪施以大禮,更加誠心的懇求解厄之法。
「世間劫禍多因貪婪求全的妄想,也即解厄先需戒貪。」莫問全然是按春歸的授意簡單明了應對,之後便起身送客。
其實如申氏一般對鬼神佛道心存敬畏的人,自該懂得因果孽報的道理,否則那些作惡多端的人豈不是皆能通過禮敬神佛而不受懲治?莫問的告誡對於申氏而言自然沒有多麽醍醐灌頂的效果,隻不過讓她徹底打消了心中那點子饒幸,回去後不僅自己對李濟多有規勸,也說服了父兄和她一齊建議。
——既然已經是和施良行同流合汙,還是打消換一株大樹繼續乘涼的盤算罷,李濟此時並非沒有退路,隻要坦誠供述施良行諸多貪贓索賄的罪行,至少能夠爭取從寬,不被徹底貶斥永不復用,甚至淪為罪囚。
就算李濟今後的仕途必多艱難了,應當無望高官厚祿,但至少不會牽連宗族以及子女,丁氏是實權之家,李門宗族看在李濟還有這樣一門有力的姻親份上,族老也不會因為李濟仕途受挫就捨棄厭絕,無論是大丁氏所出的嫡長子,還是申氏所出的兩個庶子,隻要好學上進取得功名,宗族仍然會扶持栽培,像他們這樣的世家,積累多代的人脈對於子侄而言自然是極大的助力,李濟一係遠遠不到一蹶不振的境地。
諸如此類的取捨,其實丁氏比申氏更加心知肚明,同知已為五品,就算李濟不能再進一步,隻要沒有因為施良行連坐而判流囚之罰,局麵其實也不算太差,那麽這門聯姻就不會被丁家捨棄。隻要姻親的情誼還在,丁氏的境遇也不會比如今更加惡劣,但她看得清楚,卻不願為了李濟多廢唇舌,橫豎這些利害關係自有申氏以及她的父兄為他打算。
而丁氏當然也能從莫問的測斷以及金媽媽的神色中回味,判斷出偃青「不知所蹤」的根源,她看著一臉蒼白幾乎不敢抬頭的僕婦,也隻是輕輕笑出一聲:「媽媽得了道長的測斷,今後也能徹底安心了,我也總不枉你們一家老僕這些年來的忠懇效力。」
她被乳母摻扶著登上車去,再也沒看金媽媽一眼。
------------
第127章 準備回京
不管蘭庭對李濟的供述重視與否,不得不承認的是有了這位對於施良行的倒戈一擊,讓蘭庭原本的九成勝算再漲一成,篤定就憑手頭掌握的證據,已經足夠證實施良行貪贓枉法的罪行,而原本就因施良行重賄內廷宦官對他疑慮甚重的弘復皇帝,當證實了他的斑斑劣行,讓猜疑落在實處,縱管袁閣老如何包縱開脫,相信也會把施良行論罪重處。
而施良行一旦獲罪,就算其在汾州的黨從不至於盡數重懲,但樹倒猢猻散,他們自然也不用再想掣肘趙州尊,有尹寄餘以及其餘各有才能的僚屬竭力輔佐,趙州尊就算不能在汾州幹出多麽驚人的政績,卻能夠擔保平平順順,而他察實施良行罪證一樁治績,已經足夠他一任期滿遷調回京,繼續清要累遷的預期仕進。
可尹寄餘卻還不無憂慮:「依今上以仁治國的主張,應當不會以貪贓枉法之罪便處施良行斬決,就更不提袁閣老雖說被斬斷一大臂膀,也萬萬不會與施良行同罪論處,不算傷及他的根底。」他看著蘭庭擬寫的彈劾奏本,此時卻不想考慮如何潤色的問題,隻是心中那想法未免有犯風節,要不是這時麵對的是蘭庭,就算換成趙州尊,他也不會把那想法出口。
尹寄餘從書桌旁移步,到窗前的高幾一側坐下,他看了一眼清靜無人的窗外,又特意壓低了嗓音:「施良行既是袁閣老的得意門生又為左膀右臂,一旦折損,袁閣老與太師府便算結下了死仇,更不說因為許閣老和趙公從前的知交之情,袁閣老原本便對老爺與逕勿父子甚是防備,兩位閣老已為水火之勢,經此一事後,袁閣老必然會對太師府更多打壓,逕勿籌劃入仕,便逃不開樹立如此大敵,何不恃機……斬草除根永絕後患!」
然而莫問卻能一語測斷,直言金家的明知兒子行蹤,話說得如此篤定,若非真有神通卜算準確,何至於此?
申氏心中意念大動,根本便不關注丁氏在聽聞莫問道長的測斷後是否明白那暗隱的意味,她趕忙起身向莫問施禮,極其誠肅地懇求卜算李濟的前程安危。
當得到一句「劫難正迫眉睫」的斷辭,申氏幾乎是搖搖欲墜。
原來就在昨日春歸邀請丁氏聚談時,蘭庭也主動去見李濟,「轉達」了趙州尊的意思,那就是根本不會將李濟納入羽翼,對於前程興旺毫無擔保,似乎也根本就不在意李濟手中那些關於施良行的把柄。這自然讓李濟恐慌無措,更加擔憂趙江城已經有了挫敗施黨的勝算,論來他並不算施良行的心腹,隻是因為長官、屬職這層關係成為天然的陣營,當然他若再廢心鑽營些年,也許能夠成為施良行的心腹進而飛黃騰達。
不過前提是施良行不能在此時就敗下陣來!
李濟真切感覺到了危機,他不知袁閣老能否力保施良行,但能夠肯定的是施良行為了自保脫罪會尋替罪羊,有誰比既非心腹又確然落下實惠,分取了贓款的自己更加合適?
這就是李濟為何急著見風使舵的原因,但他萬萬想不到趙江城竟然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矢口拒絕了將他納為黨從藉機擴充人勢,李濟這下子就真的成了雙方都能捨棄的棋子,很有可能比施良行還要罪重。
申氏和李濟心心相印,自然是榮辱共擔,且她的父兄又都是李濟的謀主,眼下的險情申氏一清二楚,當聽大凶的斷辭,又怎能不膽顫心驚。
這下子幹脆膝跪施以大禮,更加誠心的懇求解厄之法。
「世間劫禍多因貪婪求全的妄想,也即解厄先需戒貪。」莫問全然是按春歸的授意簡單明了應對,之後便起身送客。
其實如申氏一般對鬼神佛道心存敬畏的人,自該懂得因果孽報的道理,否則那些作惡多端的人豈不是皆能通過禮敬神佛而不受懲治?莫問的告誡對於申氏而言自然沒有多麽醍醐灌頂的效果,隻不過讓她徹底打消了心中那點子饒幸,回去後不僅自己對李濟多有規勸,也說服了父兄和她一齊建議。
——既然已經是和施良行同流合汙,還是打消換一株大樹繼續乘涼的盤算罷,李濟此時並非沒有退路,隻要坦誠供述施良行諸多貪贓索賄的罪行,至少能夠爭取從寬,不被徹底貶斥永不復用,甚至淪為罪囚。
就算李濟今後的仕途必多艱難了,應當無望高官厚祿,但至少不會牽連宗族以及子女,丁氏是實權之家,李門宗族看在李濟還有這樣一門有力的姻親份上,族老也不會因為李濟仕途受挫就捨棄厭絕,無論是大丁氏所出的嫡長子,還是申氏所出的兩個庶子,隻要好學上進取得功名,宗族仍然會扶持栽培,像他們這樣的世家,積累多代的人脈對於子侄而言自然是極大的助力,李濟一係遠遠不到一蹶不振的境地。
諸如此類的取捨,其實丁氏比申氏更加心知肚明,同知已為五品,就算李濟不能再進一步,隻要沒有因為施良行連坐而判流囚之罰,局麵其實也不算太差,那麽這門聯姻就不會被丁家捨棄。隻要姻親的情誼還在,丁氏的境遇也不會比如今更加惡劣,但她看得清楚,卻不願為了李濟多廢唇舌,橫豎這些利害關係自有申氏以及她的父兄為他打算。
而丁氏當然也能從莫問的測斷以及金媽媽的神色中回味,判斷出偃青「不知所蹤」的根源,她看著一臉蒼白幾乎不敢抬頭的僕婦,也隻是輕輕笑出一聲:「媽媽得了道長的測斷,今後也能徹底安心了,我也總不枉你們一家老僕這些年來的忠懇效力。」
她被乳母摻扶著登上車去,再也沒看金媽媽一眼。
------------
第127章 準備回京
不管蘭庭對李濟的供述重視與否,不得不承認的是有了這位對於施良行的倒戈一擊,讓蘭庭原本的九成勝算再漲一成,篤定就憑手頭掌握的證據,已經足夠證實施良行貪贓枉法的罪行,而原本就因施良行重賄內廷宦官對他疑慮甚重的弘復皇帝,當證實了他的斑斑劣行,讓猜疑落在實處,縱管袁閣老如何包縱開脫,相信也會把施良行論罪重處。
而施良行一旦獲罪,就算其在汾州的黨從不至於盡數重懲,但樹倒猢猻散,他們自然也不用再想掣肘趙州尊,有尹寄餘以及其餘各有才能的僚屬竭力輔佐,趙州尊就算不能在汾州幹出多麽驚人的政績,卻能夠擔保平平順順,而他察實施良行罪證一樁治績,已經足夠他一任期滿遷調回京,繼續清要累遷的預期仕進。
可尹寄餘卻還不無憂慮:「依今上以仁治國的主張,應當不會以貪贓枉法之罪便處施良行斬決,就更不提袁閣老雖說被斬斷一大臂膀,也萬萬不會與施良行同罪論處,不算傷及他的根底。」他看著蘭庭擬寫的彈劾奏本,此時卻不想考慮如何潤色的問題,隻是心中那想法未免有犯風節,要不是這時麵對的是蘭庭,就算換成趙州尊,他也不會把那想法出口。
尹寄餘從書桌旁移步,到窗前的高幾一側坐下,他看了一眼清靜無人的窗外,又特意壓低了嗓音:「施良行既是袁閣老的得意門生又為左膀右臂,一旦折損,袁閣老與太師府便算結下了死仇,更不說因為許閣老和趙公從前的知交之情,袁閣老原本便對老爺與逕勿父子甚是防備,兩位閣老已為水火之勢,經此一事後,袁閣老必然會對太師府更多打壓,逕勿籌劃入仕,便逃不開樹立如此大敵,何不恃機……斬草除根永絕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