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歸卻越發疑惑了:「難道……知州府的長子乃庶出?」
「我替你問過了,是嫡出,比你年長兩歲。」
「可沈夫人看上去,未至而立之年。」
一旁的李氏聽此疑問,暗暗自責:當初聽沈夫人提起這遭,隻顧著驚喜,倒是疏忽了沈夫人的年歲,萬萬不像膝下已經有了年滿十七的兒子。
她就聽紀夫人道:「原來沈夫人,竟然是趙知州的繼室。」
堂堂六宮之主的嫡親胞妹,居然屈為繼室?
李氏和春歸一齊瞠目。\t
紀夫人解釋道:「春兒有所不知,建國之初,高祖為防外戚,曾頒令旨,嚴禁高官權重之門,薦舉女子選入皇廷,故而皇後、妃嬪竟多為平民抑或低級官員之家選出,後來雖有了變移,高祖之令有所鬆懈,但仍有不少皇後、嬪妃出自平民寒戶,沈皇後的家族,就是平民,後來才被賜了爵位,又再者,趙知州的家族的確非同一般,故而沈夫人甘為繼室,並不是多麽奇詭的事。」
春歸父親在世時,雖也是嬌生慣養,可到底隻是世族庶支,又遠在汾陽,不曾聽說過京都那些高門望族的事,隻聽紀夫人細說。
「前朝乃蒙古人統治,唐宋以來世家大族漸漸凋淩,高祖驅逐韃虜統一天下,趙家便有先人官拜尚書,後來雖經起落,但趙知州的祖父,卻歷經四朝,光宗帝時,拜為內閣大學士,趙家的榮華卻還未達頂峰,到趙知州的父親,竟也入閣。」連續兩代人均為高官重臣,建國以來都不多見,但紀夫人顯然並不以此為奇:「春兒可知光宗帝時的朝政?」
「阿爹未曾提起。」春歸茫然。
紀夫人閉目,搖頭:「八個字足以概括,那便是鬼哭狼嚎、陰風陣陣。」
春歸:……
似乎不想更多提起,紀夫人嘆息一聲:「這麽說吧,承誌年間,朝堂之上莫名其妙就有官員一步登天,也莫名其妙就有官員獲罪處死,甚至有的官員,被東、西兩廠傳喚,就死在裏頭,也不知是何罪名。唯有趙閣老,一直屹立不倒,三下詔獄,都毫髮無損被釋放。」
這位趙閣老還真是奇人,春歸聽得津津有味。
「卻不僅沒有正直之士,誹議趙閣老阿諛諂媚,反而朝野敬服,當年光宗帝寵愛喬皇貴妃,欲廢長子,立幼子繼位,正是在趙閣老一再反對下,才沒有堅持,那些與喬妃同流合汙的廠監,先後都被趙閣老彈劾,終於罪有應得,而且光宗帝臨終之前,趙閣老竟然還能說服,廢除西廠,剝奪廠衛直接批捕五品以上官員的權力。」
這是以一人之力,懾服了鬼哭狼嚎、陰風陣陣呀!春歸不由嘖舌,對傳說當中的趙閣老不由心生崇拜。
李氏卻納悶:趙閣老如此威武的人物,怎麽兒子卻……趙知州完全就是個不肖子嘛。
「可以說沒有趙閣老,就沒有現在的弘復之治。」紀夫人嘆氣道:「趙閣老在世時,皇上已經擢封他為太師,上百年間,可都沒聽說過有在世的太師了,趙閣老去世後,皇上更是心痛不已,輟朝三日以為祭奠,賜諡文正……可我對趙家的了解,也僅限於此。」
李氏焦急,暗忖:就連紀夫人都不知道趙知州的大公子品性?要萬一……一代不如一代,趙大公子甚至還不如趙知州,春歸要怎麽辦?
紀夫人看不見李氏,自是不知她的焦急,拉了春歸的手:「沈夫人和沈皇後,差著好些年歲,那時我嫁來汾陽,沈夫人尚且稚拙,故而對她的性情,我竟也不甚了解,又後來,我守了寡,夫家也敗落了,我隻求寧兒能平安長大,娶妻生子,竟未過問外間世事,真不知趙、沈兩家是何情形,隻想著,皇上對趙閣老如此敬重,應當不會薄待,你若嫁給趙閣老的嫡長孫,這婚事還是沈夫人主動促成,就算鄭貴妃得寵,榮國公府也不敢再挑釁。」
「兒,仿佛也隻有這條出路了。」春歸的決斷倒是幹脆利落:「還煩紀伯母轉告沈夫人,能蒙青睞,三生之幸。」
說完看向阿娘,隻見連連頷首,卻又落淚如珠。
她的阿娘喲,就是這樣多愁善感,艱難時為她擔憂,見有了出路,卻仍然放心不下。
「春兒,我一直看你,都是果斷剛強,於閨閣而言十分難得,我也相信但凡給你一條出路,你就能堅持到柳暗花明,更多的叮囑大無必要,隻有幾件東西,我相賜予你。」
春歸接過一看,卻是幾本書冊,分明便是女四書,再額加一本《烈女傳》。
這比從天而降的一樁「美滿」姻緣更讓春歸驚諤了,她很知道紀夫人的性情,也不說那些違心話:「紀伯母這是……給錯了東西?」
這孩子,還是那性情,動不動就犯傻!李氏忍不住頓足,連連擺頭。
紀夫人卻哈哈大笑:「怎麽?我可是有貞節牌坊的榮譽,教導你這些哪裏值得詫異?」
「在兒看來,伯母可從來沒將那麵牌坊看作榮譽,也從不把禮教規範當成律束。」
紀夫人是什麽脾性?真要是把女四書等等奉為玉律,哪裏還會為她出謀劃策,教她怎麽和族人抗爭,當眾上演那麽一出鬧劇。
「好孩子,真是個聰明的丫頭。」紀夫人笑過之後,眼角卻有些濕潤,似乎觸及已經塵封的心情,她突然有了傾訴的欲望:「有一些事,我已經多年沒對人提起過了,也以為,再也不會說出來,但今天……」
「我替你問過了,是嫡出,比你年長兩歲。」
「可沈夫人看上去,未至而立之年。」
一旁的李氏聽此疑問,暗暗自責:當初聽沈夫人提起這遭,隻顧著驚喜,倒是疏忽了沈夫人的年歲,萬萬不像膝下已經有了年滿十七的兒子。
她就聽紀夫人道:「原來沈夫人,竟然是趙知州的繼室。」
堂堂六宮之主的嫡親胞妹,居然屈為繼室?
李氏和春歸一齊瞠目。\t
紀夫人解釋道:「春兒有所不知,建國之初,高祖為防外戚,曾頒令旨,嚴禁高官權重之門,薦舉女子選入皇廷,故而皇後、妃嬪竟多為平民抑或低級官員之家選出,後來雖有了變移,高祖之令有所鬆懈,但仍有不少皇後、嬪妃出自平民寒戶,沈皇後的家族,就是平民,後來才被賜了爵位,又再者,趙知州的家族的確非同一般,故而沈夫人甘為繼室,並不是多麽奇詭的事。」
春歸父親在世時,雖也是嬌生慣養,可到底隻是世族庶支,又遠在汾陽,不曾聽說過京都那些高門望族的事,隻聽紀夫人細說。
「前朝乃蒙古人統治,唐宋以來世家大族漸漸凋淩,高祖驅逐韃虜統一天下,趙家便有先人官拜尚書,後來雖經起落,但趙知州的祖父,卻歷經四朝,光宗帝時,拜為內閣大學士,趙家的榮華卻還未達頂峰,到趙知州的父親,竟也入閣。」連續兩代人均為高官重臣,建國以來都不多見,但紀夫人顯然並不以此為奇:「春兒可知光宗帝時的朝政?」
「阿爹未曾提起。」春歸茫然。
紀夫人閉目,搖頭:「八個字足以概括,那便是鬼哭狼嚎、陰風陣陣。」
春歸:……
似乎不想更多提起,紀夫人嘆息一聲:「這麽說吧,承誌年間,朝堂之上莫名其妙就有官員一步登天,也莫名其妙就有官員獲罪處死,甚至有的官員,被東、西兩廠傳喚,就死在裏頭,也不知是何罪名。唯有趙閣老,一直屹立不倒,三下詔獄,都毫髮無損被釋放。」
這位趙閣老還真是奇人,春歸聽得津津有味。
「卻不僅沒有正直之士,誹議趙閣老阿諛諂媚,反而朝野敬服,當年光宗帝寵愛喬皇貴妃,欲廢長子,立幼子繼位,正是在趙閣老一再反對下,才沒有堅持,那些與喬妃同流合汙的廠監,先後都被趙閣老彈劾,終於罪有應得,而且光宗帝臨終之前,趙閣老竟然還能說服,廢除西廠,剝奪廠衛直接批捕五品以上官員的權力。」
這是以一人之力,懾服了鬼哭狼嚎、陰風陣陣呀!春歸不由嘖舌,對傳說當中的趙閣老不由心生崇拜。
李氏卻納悶:趙閣老如此威武的人物,怎麽兒子卻……趙知州完全就是個不肖子嘛。
「可以說沒有趙閣老,就沒有現在的弘復之治。」紀夫人嘆氣道:「趙閣老在世時,皇上已經擢封他為太師,上百年間,可都沒聽說過有在世的太師了,趙閣老去世後,皇上更是心痛不已,輟朝三日以為祭奠,賜諡文正……可我對趙家的了解,也僅限於此。」
李氏焦急,暗忖:就連紀夫人都不知道趙知州的大公子品性?要萬一……一代不如一代,趙大公子甚至還不如趙知州,春歸要怎麽辦?
紀夫人看不見李氏,自是不知她的焦急,拉了春歸的手:「沈夫人和沈皇後,差著好些年歲,那時我嫁來汾陽,沈夫人尚且稚拙,故而對她的性情,我竟也不甚了解,又後來,我守了寡,夫家也敗落了,我隻求寧兒能平安長大,娶妻生子,竟未過問外間世事,真不知趙、沈兩家是何情形,隻想著,皇上對趙閣老如此敬重,應當不會薄待,你若嫁給趙閣老的嫡長孫,這婚事還是沈夫人主動促成,就算鄭貴妃得寵,榮國公府也不敢再挑釁。」
「兒,仿佛也隻有這條出路了。」春歸的決斷倒是幹脆利落:「還煩紀伯母轉告沈夫人,能蒙青睞,三生之幸。」
說完看向阿娘,隻見連連頷首,卻又落淚如珠。
她的阿娘喲,就是這樣多愁善感,艱難時為她擔憂,見有了出路,卻仍然放心不下。
「春兒,我一直看你,都是果斷剛強,於閨閣而言十分難得,我也相信但凡給你一條出路,你就能堅持到柳暗花明,更多的叮囑大無必要,隻有幾件東西,我相賜予你。」
春歸接過一看,卻是幾本書冊,分明便是女四書,再額加一本《烈女傳》。
這比從天而降的一樁「美滿」姻緣更讓春歸驚諤了,她很知道紀夫人的性情,也不說那些違心話:「紀伯母這是……給錯了東西?」
這孩子,還是那性情,動不動就犯傻!李氏忍不住頓足,連連擺頭。
紀夫人卻哈哈大笑:「怎麽?我可是有貞節牌坊的榮譽,教導你這些哪裏值得詫異?」
「在兒看來,伯母可從來沒將那麵牌坊看作榮譽,也從不把禮教規範當成律束。」
紀夫人是什麽脾性?真要是把女四書等等奉為玉律,哪裏還會為她出謀劃策,教她怎麽和族人抗爭,當眾上演那麽一出鬧劇。
「好孩子,真是個聰明的丫頭。」紀夫人笑過之後,眼角卻有些濕潤,似乎觸及已經塵封的心情,她突然有了傾訴的欲望:「有一些事,我已經多年沒對人提起過了,也以為,再也不會說出來,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