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點心·1


    大概不少外地來滬的新上海人不知道“蟹殼黃”是什麽。蟹殼黃是一種“迷你型”小燒餅:外有芝麻內有油酥;甜的加糖鹹的加鹽加蔥末;因其薄薄一層外殼呈黃色而得名。剛出爐的蟹殼黃又鬆又脆又香又酥,堪稱名符其實的上海小吃。


    過去蟹殼黃總是和生煎饅頭一道賣的,如浙江中路上的“蘿春閣”和四川中路上的“大壺春”。蘿春閣的生煎饅頭曾被1957年的《新民晚報》評為上海的名店名點,它的肉餡配方很講究:放多少肉皮丁在肉糜內、肉糜內肥瘦比例等還是按照老店傳統(曾有人在鳴放時寫文章批評上海老點心店、老飯店公私合營後拋棄傳統,質量下降),此外煎的時候掌握火候也很到位。1950年代初我隨父親去過蘿春閣,印象中這家店門麵小得和它的名聲極不相稱,樓上是茶館,當年食客就人滿為患。而大壺春的生煎饅頭卻別具一格:它的生煎不像蘿春閣生煎有許多湯汁,而是濕漉漉的,十分鮮美,咬下去不必擔心汁水會濺出來。這兩家店的生煎和蟹殼黃可以稱得上無與倫比。


    1958年我的一位舅公從浙江來上海治病,他患肝癌在第一人民醫院病房住到去世。他曾在上海待過多年,臨終前半個月想煞了吃蟹殼黃。我父親走遍全上海各家點心店都沒有買到!到頭來也未能滿足他舅舅的心願。此時正是大躍進時期,估計點心店職工都去大煉鋼鐵了。


    上海點心·2


    一提到小籠饅頭(也叫小籠包子),現在的上海人隻會想到老城隍廟“南翔小籠”,卻不知過去許多點心店賣出來的小籠饅頭並不比南翔小籠差。1957年以前,到任何一家點心店吃小籠饅頭,必定送上蛋皮湯和一小碟生薑絲,不另外收費。湯是骨頭熬成的高湯,點心店供應的大小餛飩湯水和蛋皮湯水來源相同。小籠包子裏的湯汁盡管“肥而不膩”,但畢竟有肉,哪怕吃一客,也有至少6隻,所以隻有沾著泡有薑絲的醋吃小籠包,再呷一口蛋皮湯,嚼點薑絲,把油膩全消化掉,儂才能真正品嚐到小籠包子的美味。


    小籠包子和湯包都是皮薄湯鮮,都是肉餡(也有加蟹肉變成蟹粉小籠和蟹粉湯包),但湯包的湯汁要多許多,所以湯包隻能趴著,“立”不起來。吃湯包要特別小心。我曾見到一個北方漢子把筷子用力一夾,破了、湯全部漏光、放到嘴裏隻是有一丁點肉的包子皮了,所以這位吃慣“狗不理”包子的老弟很是鬱悶,直到服務員給他拿來一根吸管才算完事。


    對於久居北方的朋友我要解釋一下:生煎饅頭也好,小籠包子也好,相對於“狗不理”包子而言都屬袖珍版的。在收糧票的年代,1個大包收1兩糧票;4個生煎饅頭收1兩糧票,而8個或6個小籠包子也隻需1兩糧票。


    上海點心·3


    上海的點心是海納百川的產物,主要受江蘇浙江的影響,尤其是江蘇。蘇州是千年古城,它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江南又是富庶之地,蘇州的小吃必然精致;而揚州一帶自明清以來便是富可敵國的鹽商集中地,他們對吃的講究必定對周邊環境有重大影響。當代文人中有美食家之稱的,一位是久居蘇州的陸文夫先生,一位是家鄉在揚州以北運河邊的汪曾祺先生,便是明證。


    浙江點心在上海名氣最大的當推寧波湯團和嘉興粽子。陝西路上的“美心”專賣寧波湯團,寧波湯團個頭小巧,裏麵的“黑洋酥”餡(芝麻粉加糖加生豬油即板油)占足了香甜二字,湯團是用水磨米粉做的,又軟又滑又糯,不黏牙,所以上海本地圓子隻能甘拜下風。我諾是寧波人,阿娘(祖母)每年春節都磨粉夯芝麻,自製湯團,滋味不比“美心”推板(1),比當前超市裏賣的寧波湯團絕對要好。我母親是四川人,也學會了做,傳統一直保留到我老婆,亦做得很好。自製寧波湯團當年從寧波人傳到各家各戶,不是寧波人家的,也都借石磨做水磨粉,成了春節一景。


    “喬家柵”的點心現在是每況愈下,當年的粽子是有嘉興風味的,現在隻能買出自嘉興五芳齋的粽子。而且冒牌貨太多。當年我印象深的好點心有:南京路“沈大成”的小籠和燒賣,南京西路“王家沙”的兩麵黃炒麵,永嘉路“喬家柵”的煨麵,延安路“紅榴村”的蝦肉餛飩及小籠,福建中路“德興館”的燜肉麵,南京西路“鎮江”的揚州湯包……


    廣東點心在上海很有人氣。福州路“杏花樓”的廣東雲吞、蝦餃,南京路“新雅”的叉燒包、雞肉大包,就是四川北路“新亞”外賣部的廣東點心都是相當出色。


    光顧最多的當然是家門口的“四多”(後改“四海”),那裏的湯圓個頭比寧波湯團大很多,一般人吃4隻就夠了。特別是鮮肉湯圓,湯鮮肉多,皮子糯軟,很受青睞。這家店還外賣糕團,什麽條頭糕、黃鬆糕、方糕、赤豆糕、蜜糕、茯苓糕、雙釀團、粢毛團、金團……


    “四大金剛”·1


    當年多數上海人的早餐是泡飯。泡飯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把昨晚的剩飯用開水泡一泡、立刻就吃;另一種是剩飯加水放在火上煮一陣子,變成名符其實的“飯泡粥”。用來“下飯”的一般是昨日的剩菜,也可以是醬菜、乳腐之類,講究的人家還有用皮蛋、鹹蛋、肉鬆、油氽豆板這類佐粥食品來過泡飯的。但是多數人家會去買大餅、油條。大餅、油條佐以泡飯,就是上海普通家庭的常見早餐。


    大餅、油條、豆漿、粢飯稱作“四大金剛”,是上海人除了泡飯之外的主要早食。一副大餅油條加一碗豆漿,是過去上班族的首選。大餅有鹹甜兩種:鹹大餅有芝麻蔥花、甜大餅有糖和芝麻——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芝麻真香!當時的大餅3分錢一隻、糧票1兩——別忘了帶糧票。1970年代我在玻璃廠勞動時,曾在工廠附近的青雲路大餅店買到邊上嵌豆沙的大餅,大餅的邊做成夾花,仍是3分錢。以後大餅攤推出新品種:油酥大餅,價格為5分錢、屬“高級大餅”,咬在嘴裏一股酥香,真是一分錢一分貨。


    上海的大餅製作工藝可能出自蘇北的燒餅,在全國大城市中堪稱第一。我去過北方,那裏的燒餅不能和上海比。(指1980年代之前)尤其是北京的大餅(那裏叫火燒),硬如石頭,足能砸痛你的腦袋。信不信?


    買油條必定排隊。油條和大餅豆漿粢飯是一個攤位聯合經營的,但隻有油條排長隊。有一回為了下泡飯我去多倫路油條攤買油條,快輪到我時,前頭一個“赤佬模子”(2)拿出半斤糧票4張1角頭人民幣、大喊一聲:“來10根!”拿麽好(3)!等到10根油條1根1根炸好,“赤佬”1根1根拿到伊帶來的“淘米籮”裏得意洋洋地走了。我嘸沒買到,隻得耐心等油條師傅把經過發酵的麵團拉開,再用刀切成一段一段,然後放入油鍋。我本來打算拿2根的,花了那麽多時間隻買2根?於是我對油條師傅也喊了一聲:“4根!”


    豆漿可以在攤頭上“堂吃”,也可用搪瓷大杯或熱水瓶買回家。淡漿3分錢半兩糧票一大碗,“堂吃”的人往往喝鹹漿外加一副大餅油條。一碗熱氣騰騰的鹹漿鮮美無比,豆漿裏有蝦皮、榨菜末、碎油條、醬油和辣油,價格比淡漿貴2分;甜漿是豆漿加砂糖,價鈿和鹹漿一樣。不過那時“吃豆腐漿”必須趁早,過了7點鍾就賣完了。


    南方人習慣吃米飯,所以粢飯也是上海人喜愛的早餐。2兩飯團裏包1根油條,再加一點糖(1950年代是加一點綿白糖),就成了一道美味早點。有的顧客要求包一根“老油條”,這種二次回鍋的油條比較脆;也有人不要加糖而是要加一點榨菜末——反正加什麽都不另外加錢,總共2兩半糧票8分錢。食量大的人要3兩粢飯加油條,也不過1角錢。


    “四大金剛”·2


    “四大金剛”現在仍是上海普通百姓早餐內容,但製作者早已換成了全國各地來的農民,當年的“集體所有製”攤頭早已消失,都變成了個體經營。“新上海人”的手藝固然比不上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師傅,至少從形式上而言,“四大金剛”還存在。大家擔心的無非是炸油條的油是不是地溝油?做大餅的麵粉是否加了增白劑?


    有幾樣早點在形式上也不複存在了,那就是蔥油餅和羌餅。“新上海人”也做,但他們不知道做法。過去的蔥油餅在生麵坯裏就放油,形成油麵,再捏入油酥,做成一個一個圓形,加一兩粒生豬油(板油),撒些蔥花,再在爐上特製的鐵板上烙熟,最後還必須在爐邊豎起來烘烤幾分鍾才算完成。花5分錢1兩糧票就能購得一隻,“吃口”是嘸沒閑話講!噴噴香。現在也有人賣蔥油餅,製作極其馬虎,不放油酥和板油粒,最後一道烘烤程序根本沒有。


    目前上海類似羌餅的餅類不少,如東北千層餅,等等,然而味道大相徑庭。過去的羌餅又厚又香又軟,現在再也吃不到了。


    至於我小辰光吃過的梅花糕、海裳糕之類的特色早點,1960年代就已絕跡。隻有粢飯糕和米飯餅保留至今。


    我這裏是否在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唱頌歌呢?非也。那個年代的點心都是民國時代傳下來的,都具有民國的範兒。把傳統丟棄後,現今粗製濫造的東西倒是破舊立新的產物。


    錫貴阿哥·1


    告訴我廣式春卷哪能弄法(4)的老朋友是錫貴阿哥,他對老上海的衣食住行無所不知,一開口就是:“早年我在卡德路一家飯店……”。聽口氣你會以為他至少有八九十歲了,他嘴裏盡是1930年代上海各處的老地名,其實他也不過74歲,是1955年的高中畢業生。


    錫貴一生未婚,據說也從未戀愛過。然而他一點沒有老光棍慣常的不修邊幅邋遢樣子,出門總是衣著整潔、皮鞋發亮、頭發仿佛吹過風似的服服帖帖,(每天梳頭時用濕毛巾壓頭發)若是應邀做客,則更是西裝筆挺,手裏吊一根司的克,派頭十足。1980年代我和他一道去商店購物,營業員無不以為他是港商華僑(那時的勢利鬼眼皮子淺),對他十二萬分的客氣,我跟著沾光不少。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錫貴阿哥挺括的鼻子顯酒糟色,那是他多年喝酒之故。想想也是,無妻無後的錫貴若不喝酒,如何打發晚上的時光?自打50多歲從廠裏退休以後,每天老酒從黃昏吃到深夜,然後一覺睡到中午。


    那年我女兒出嫁,錫貴來出席婚禮。他的衣著舉止很引人注目,有的親友說一看就知道這位老先生是大戶人家出來的。這位親友說得一點不錯,雖然錫貴阿哥一生坎坷,最後作為普通工人退休,但他的確是“大戶人家出來的”。


    錫貴的祖上是當官的。祖父是清軍的統領,父親也是清末的武官,年輕時就是藍頂花翎,十分風光。他父親駐防在太湖一帶,專門清剿太湖水盜。當年太湖流域河網密布,既是全國最富庶的魚米之鄉,也是土匪水盜縱橫之場所,這些盜匪依靠太湖發財而被稱作湖匪,很難對付,打湖匪就成了錫貴父親一生的專業。錫父(以後就這樣稱呼他)從清末一直到1949年都是以清剿湖匪專業戶而被各朝倚重:民國北洋政府時期他帶兵駐守太湖;南京政府時期他也以江蘇省水上警察廳的名義駐防太湖;抗戰以後他撤退未果,就在蘇、滬、杭三地“瞎混”,一麵接受南京汪精衛偽政府的委任當上一個沒有兵的空頭軍長,一麵和重慶方麵暗中來往,抗戰勝利後當上了掛名的陸軍中將參議;1949年解放軍華東軍區又來找他,要他協助太湖剿匪,這是錫父這位太湖剿匪專業戶最後一次參加的軍事行動,不久就隻身一人去了香港,總算在境外得以善終。


    錫貴的生母是錫父的五太太。錫父有名分的太太有五六位,沒有名分的妻子多得隻有錫父才清楚,一律稱小姐。錫貴出生時,他那幾個大他30歲左右的哥姐已經結婚獨立門戶,年幼的他倒是和父親及幾個太太生活在一起。此時錫父已無實權,沒什麽進賬,但排場仍很大,客廳裏等候接見的人每天不斷,來的人不是求職便是告幫,錫父總是拿點錢打發,不讓他們空手回去。


    錫貴經常講,他父親所作所為對小輩並不避諱,不像有的家長在外頭花天酒地,在家裏卻對兒女宣揚“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的道理。錫父有時會帶小錫貴去他幾個外室家去白相,錫貴印象最深的是兩家。一家在跑馬廳附近的新式裏弄內,這位小姐是出身中醫世家的大家閨秀,人很文靜,一手娟秀的毛筆字,對錫貴非常好,儼然一副繼母身份(錫貴講,伊哪亨會得跟我尼老太爺咯(5)?真弄不懂。);另一家在西愛鹹思路(6)一小洋房裏,這是錫父多所藏嬌金屋中最好的一所,女主人是一位小有名氣的京劇花旦演員。錫父在滬、蘇、杭的金屋,開銷驚人:每一處必須配備娘姨傭人,每一處吃飯的除了女主人還有她娘家人。漸漸地錫貴家就有點捉襟見肘了。


    錫父為人很開放(錫貴原話),他會和兒子講心裏話:“我迪格人嗬,就是歡喜女人。改變是改變不了,老了再變就是老扁細(變死)哉。”


    抗戰時期長三堂子生意清淡,會得打電話給錫父,要將軍大人這位當年風月場中的盟主去捧場。錫父立刻答應擺兩桌花酒,把妻兒老小開到堂子裏去吃酒(妓院裏從來不曾碰到過,嫖客帶全家老小來吃酒捧場的),所以錫貴小時候在妓院裏多次吃過飯。


    錫貴阿哥·2


    錫父一走,他的眾多妻子自然是“飛鳥各投林”,錫貴和他母親及一位沒有子女的三太太住到了餘慶坊。此前錫貴在上海南京西路安登別墅住過,在美琪電影院附近的大華新村也住過,餘慶坊是石庫門住宅,算是錫貴住過的最差的房子,但卻是他一生待得最久的地方,足足待了61年。看來仍將待下去。


    此時錫貴家的生活跌入穀底,吃飯的人不少:錫貴母子加上錫貴母親的妹妹,三太太和三太太的老母親。但沒有收入,就靠變賣金銀細軟紅木家具為生。應該說蘇州的那所花園豪宅是值點錢的,可又充公了,成了蘇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因此日子過得越來越緊,比如平時吃飯葷菜就是螺絲當家,魚肉不大進門了。錫貴在餘慶坊的6年完成了學業,先在前進中學後在華華中學,錫貴阿哥講都是些“縮貨學堂”(7)。後來前進中學、華華中學、江淮中學3所學校合並叫作“三縮並一縮”,最後成了第五十三中學。於是以“縮”自居的錫貴1955年高中畢業就去淮南煤礦工作了。


    錫貴在淮南礦區的一所子弟學校當數學教師,所掙微薄工資中的大部分都寄回上海養家,自己隻留點活命錢。不久躬逢“反右”,由於他一心養家糊口,對國家大事、學校小事一概沉默,所以逃過一劫。但他看到不少熱心同事落入萬丈深淵,從此深知禍從口出的古訓,尤其自己這類出身不好的人更要火燭小心。


    盡管錫貴小心翼翼做人,仍然逃脫不了“幹部下放”的命運。1958年大躍進一來他就作為幹部下放到礦井去挖煤了。雖然錫貴想不通,真正的幹部(領導)隻是偶爾下礦轉幾分鍾,而他這種隻不過編製算幹部的底層教師卻要和礦工一樣天天下井。後來一個政工幹部一句話讓他茅塞頓開:你們這種知識分子就是要多勞動,通過勞動改造世界觀。原來教師算知識分子哉,原先錫貴以為自己隻是高中畢業生,算不上知識分子。


    1959年下半年開始,淮南和安徽省其他地方一樣,食品供應日趨困難,即使礦區個人定糧比一般老百姓高,但礦工仍然挨餓。沒有油葷、沒有瓜菜光吃飯,而且號稱幹飯的成了稀飯,使得勞動強度很大的礦工一個個都幹不動了。錫貴和許多人一樣得了浮腫。屋漏偏逢下雨!在井下幹活時一塊礦石掉下來砸在他背上,沒幾天背疼得直不起來。總算領導開恩,批準錫貴回上海探親治病,就此告別了淮南煤礦。


    錫貴講,1960年他回上海時親人見到他都嚇一跳。原本的帥小夥變成了彎腰曲背的小老頭,人從腳腫到肚子上。錫貴母親焦急萬分,一麵想盡法子給兒子弄吃的,一麵陪兒子到處看病,在吃了中醫傷科多帖藥之後錫貴的病漸漸好轉。假期早過,淮南方麵來信催他回去。於是,回去還是留在上海,這個問題就擺在了眼前。回淮南肯定苦,但有正式工作;留上海和親人在一起,但工資沒有了,戶口也沒有了。難以決斷的錫貴母子就去找了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大名鼎鼎的算命先生姚文周(此時可不敢公開算命),想不到姚先生一算就斬釘截鐵地對錫貴言道:今年是庚子年,對你而言是大凶之年!最好在家養病,若去外地有殺身之禍!錫貴母親聽了堅決不讓錫貴回淮南,錫貴就留在上海待業了。


    姚先生的命算得太準!就在1960年錫貴決定不回淮南後一個月,他天天幹活的礦井瓦斯爆炸,下井之人無一幸免。


    錫貴阿哥·3


    戶口製度是天下最嚴厲最奇怪的人口管理辦法。奇怪之處在於當年錫貴去淮南要辦戶口遷出上海,派出所隻花了不到10分鍾統統辦完,效率之高態度之好著實讓人感動。現在錫貴拿著戶籍資料要遷回上海則比登天還難。派出所還是當年的派出所,辦戶口的民警依舊是當年的民警,這些都沒變,但“麵孔”變了:當年儂去外地是參加革命建設,革命光榮;現在儂回來是“自動離職”(淮南的戶籍材料如此寫),實際上就是當逃兵。逃兵可恥!想報戶口嗎?嘸沒介便當!等著吧!


    這一等就是兩三年,這期間錫貴是“袋袋戶口”。問題是那年頭沒有戶口就意味著沒有一切!工作當然想也不要想,然而飯總要吃吧?當時什麽都要票證:糖要糖票、肉要肉票、油要油票……這些倒也罷了,最人命關天的是沒有戶口就沒有糧食供應。靠親人支援是杯水車薪,“三年困難時期”誰家有餘糧?總算出台一個政策:對原本上海出去的“袋袋戶口”適當發一點糧票。於是錫貴每隔半個月拿好家裏購糧證去糧管所排隊領救濟糧票。據錫貴講發多發少沒有標準,要以糧管所老爺的心情而定,高興了給你10斤糧票,不開心了(昨晚和老婆吵架)就給你3斤糧票。


    1960年代在上海有一批人被稱為社會青年。凡是種種原因沒能上高中、上大學的失學學生以及從外地、本地高校退學在家的學生,甚至像錫貴那樣已經在外地工作過又回來的人,年齡從十四五歲到30歲不等,統統歸入這個群體。因為這批數量龐大的青年既不屬於學校也不屬於任何單位,既無學上也無工作,因此為他們想出一個名詞:社會青年。不是失業青年、不是失學青年(新社會沒有失業和失學),而是社會青年。若幹年後又發明了知識青年這一名詞。


    社會青年歸街道裏弄管。和這些小阿弟小阿妹一道開會勞動,有時一道去造紙廠撿廢紙一天得3毛錢,錫貴阿哥心裏總感到不是個滋味。“上頭”為解決“社會青年”問題可謂煞費苦心:先是動員大家去崇明開墾,可惜崇明能容納的人有限;後來“上頭”欣喜若狂地找到了新疆這塊大地方,於是乎紅旗滿天、歌聲飛揚(“我們新疆好地方啊……”)、大會報告、上門動員,講來講去無非是到新疆去是青年最正確的選擇,是聽黨的話聽毛主席的話,去了社會青年從此變成革命青年了雲雲。錫貴就這麽看著一批又一批的小阿弟小阿妹被送上了西去的列車,他心裏難過的是自己不能也不敢對他們說些什麽。


    街道也有人嚐試勸錫貴去新疆革命,錫貴阿哥恭順地表示:自己曾在礦上革命過,目前想在上海革命。想來上海和新疆一樣也是共產黨的天下,待在上海不至於都會不革命反革命的,儂講阿對?


    錫貴阿哥·4


    1964年錫貴終於報上了戶口。不久,街道發善心介紹他去做臨時工,到了1965年錫貴得到了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去楊浦區一所業餘中學代課,教代數幾何。這期間錫貴會在領工資時帶母親和小妹妹去飯店吃一頓,有時也會到老大昌一個人喝咖啡,過過“老早的日子”。盡管平時過的是蘿卜幹過泡飯的生活。


    這個小妹妹生於1950年代初,是錫貴母親一段露水姻緣的結果。原來錫父1949年離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音信全無,作為五太太的錫母心情苦悶之餘去接了一些手工活來做,從而結識了發收活計的小老板“老寧波”,一來二去兩人好上了。老寧波還信誓旦旦要娶錫母為妻,等到錫母懷孕幾個月後,老寧波卻溜之大吉。錫貴小阿姨一調查,原來老寧波是有老婆的,還有一大群兒女。小阿姨代表錫母把老寧波告上法院,判下來老寧波每月出8元錢給錫母撫養這個非婚生女兒。然而沒過幾年老寧波吃官司了,8元錢也沒人出了,實際上小妹妹還是母親和錫貴養大的。紅顏薄命的小阿姨去世後(以後專門講一講這位對錫貴影響一生的美人),在一段相當長的歲月中,錫貴和母親、妹妹3人相依為命。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楊浦區的這所業餘中學停課搞階級鬥爭了,代課教師全部辭退,錫貴又一次丟了飯碗。


    天無絕人之路,有家玻璃廠需要臨時工,街道把錫貴以及幾個從外地回滬和錫貴相同命運的難兄難弟都派了進去。工作很辛苦,屬於高溫工種。不過對錫貴這樣當過“煤黑子”的人來說還真不算苦。他幹活又賣力又仔細,尤其在服從調配這一點上既肯吃虧又無怨言,給車間領導和同事們的印象極佳。過了幾個月,廠裏稱不需要臨時工了,難兄難弟全部回家,隻留下了錫貴。廠部的理由是錫貴正巧出了點工傷。有政策:臨時工出工傷期間不能辭退。沒過幾天錫貴傷好了,廠裏從此不提辭退的事,錫貴就在這家玻璃廠一直“臨時”下去,總算捏牢了飯碗。難兄難弟們都說錫貴是因禍得福。


    文化大革命也來到了玻璃廠,什麽大字報、批判會、戰鬥隊熱鬧非常。錫貴和以往一樣,對運動隻帶耳朵和眼睛不帶嘴巴,既不參加“保皇派”也不參加“造反隊”,要是有革命群眾問起他為何不“關心國家大事”?(最高指示: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他就回答自己是臨時工,尚未有“關心”的資格,再說對廠裏情況也不了解。


    由於錫貴家窮得叮當響是全弄堂出名的,實在沒有一點油水,所以在大抄家的浪潮中竟然沒有一個紅衛兵隊伍或者革命群眾組織來抄錫貴家,所以“文革”初期他家還算太平。


    上山下鄉運動來了。錫貴的妹妹是六八屆初中,趕上了“一片紅”,而錫貴母子居然支持她不去上山下鄉。這一下,暴風雨終於來了。


    錫貴阿哥·5


    起初是錫貴妹妹(簡稱錫妹吧)在學校裏參加“學習班”,接受同學老師的幫助,錫妹索性不去學校了,橫豎去不去學校都一樣不發畢業文憑,文憑被“文革”取消啦。於是學校工宣隊、革委會、紅衛兵輪流登門做動員工作,要錫妹響應毛主席號召上山下鄉,去安徽淮北插隊落戶。順便也做錫貴母子的工作,要他們堅決支持。


    錫妹從小就知道:出去容易回來難,阿哥回來報戶口報了近4年,吃了多少苦頭。上海戶口多珍貴,絕對不能放棄!所以錫妹的態度空前“頑固”,堅持說自己身體不好不能去。而錫貴則表示完全響應偉大領袖號召,但妹子身體不好這兩年不好去。


    錫貴家成了上山下鄉運動的絆腳石、釘子戶。這還了得!學校把動員錫妹上山下鄉的光榮任務移交到街道裏弄。於是從某一天開始,每天上午9點鍾有十來個人敲鑼打鼓來到錫貴家,先是喊口號: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毛主席揮手我前進!上山下鄉幹革命!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就是好!


    然後一幫人擁到錫貴家這所亭子間,擠不進的人就在樓梯過道上站滿(有時來近30個人)。在齊聲恭讀了毛主席語錄之後,有的人大講特講上山下鄉的偉大意義;有的人拍桌子:你們什麽家庭出身?反動軍人反動官僚!去插隊就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不去就是要做反動家庭的孝子賢孫、做殉葬品;有的人和顏悅色地勸錫妹:儂家裏經濟條件不好,全靠儂阿哥,儂應該下鄉去,好減輕阿哥負擔,《人民日報》文章看過伐?“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裏吃閑飯。”


    總之硬的也來、軟的也來,但仍舊沒用。錫貴家真是“頑固透頂”。


    依舊是敲鑼打鼓,依舊是喊口號,但口號的內容變了:


    誰破壞上山下鄉就砸爛他的狗頭!


    對抗上山下鄉的人決沒有好下場!


    不聽毛主席話就要全黨共誅之全國共討之!


    依舊恭讀毛主席語錄:“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接下來等於開批鬥會,要錫母錫妹站著接受革命群眾的“幫助”。(錫貴去廠裏上班了)有人對她們發狠話:再對抗不去,把你們全家3人統統趕下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一來錫母害怕了。


    錫貴下班回來知道了錫母的想法就安慰她:儂放心!還沒有這樣全家插隊的政策。一麵關照錫妹抽空(革命隊伍下午不來動員)去醫院體檢——身體不好要給人一個說法。


    革命群眾心明眼亮,知道錫貴是全家的主心骨,於是街道派人到錫貴廠裏去。廠部一個專抓革命的領導命令錫貴回家,等動員好阿妹下鄉再來上班,錫貴隻得回家和家人一道挨鬥。可回去沒兩天,一個抓生產的領導特地來錫貴家命令他回廠上班。廠裏許多人都去當工宣隊搞大批判了,廠裏缺人“促生產”,所以錫貴得以回廠保住了飯碗。


    有好心人告訴錫貴:明天要對你家采取行動了,要來抄家抄戶口簿,然後把戶口簿送到派出所遷出上海遷到淮北,儂妹妹不去也隻好去。


    錫貴阿哥·6


    這個星期錫貴是中班,白天在家(廠裏做中班是下午3點上班)。因此動員隊伍來抄家時錫貴全家都在恭候,一幫人衝進來翻箱倒櫃毫無所獲,既無“變天賬”、反動日記也無來往信件,連一張有文字的紙張也沒有。頂頂要緊的戶口本——不見了!革命群眾厲聲責問錫母:戶口簿呢?交出來!錫母吃驚地回答:不是在抽屜裏嗎?還擠過去在拉出來的抽鬥裏翻了個遍——沒有。


    革命群眾怒不可遏地高呼口號:敵人不投降就叫他滅亡!誰破壞上山下鄉決沒有好下場!……帶隊領導製止了個別出自革命義憤要打人的群眾,顯示了掌握政策的高水平。要打人的群眾心情可以理解:家裏兩個子女全部插隊。免於被打的錫貴全家被帶隊頭頭命令學習《毛澤東選集》第4卷的“敦促杜聿明投降書”一文,學完後向人民投降,把戶口本交出來。然而學來學去仍然交不出戶口本。錫母錫妹的確不知道戶口本去哪裏了,唯一知道下落的錫貴卻是眼觀鼻鼻觀心地坐著一聲不吭。僵了大半天,一幫人終於悻悻地走了。


    多年以後,錫貴笑著告訴我:他是在深夜等家人都睡著後悄悄把戶口簿藏到了牆上掛著的毛澤東畫像畫框背麵。人們是不會也不敢查毛主席像框的,你再革命,如果在翻弄毛主席像框時不小心跌壞了玻璃框,立刻就會成反革命。伊拉嘸拔介大膽子(8)!


    錫妹的醫院診斷結果和化驗單來了:肝炎,gpt高(當時對肝炎所知甚少)。錫貴家把這些都給街道裏弄看了,他們還特地去醫院調查:醫生是否錫貴家熟人?是否反動學術權威?最後承認了醫院的結論。錫貴家的暴風雨總算停了。


    幾年過後,錫貴從臨時工變成了正式工;錫妹被安排進了街道生產組;錫母幫人家帶孩子貼補一點家用。1977年初春我女兒滿月後,因大人上班女兒就托錫母照看,我太太上班前把孩子送到錫貴家,下班後再去抱回來。所以我們家和錫貴家成了朋友。直到今天我女兒對“錫貴老伯伯”還是很親的,有什麽好酒好茶會要我帶給老伯伯。錫母(我女兒稱作阿婆的)則已去世多年了。


    1980年代初,民革中央發來通知,稱早已在海外病故的錫父在解放戰爭時期曾秘密加入民革,對人民解放事業作出過貢獻,乃一民主人士並非反動軍人雲雲。錫貴對此持無所謂態度。據說錫貴的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們很高興,有的侄子輩十分起勁地要求“落實政策”。畢竟蘇州的花園豪宅值幾個錢的。錫貴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譬如,原來曉得自己是父親第4個兒子,忽然又冒出個四阿哥叫錫駒,是老太爺一位沒有名分的情人生的,自己變老五了。如果能落實政策了不知還要冒出多少個兄弟姐妹來。


    錫貴對落實政策一點都不起勁,引來了母親、妹妹大大的不滿,她們希望錫貴去蘇州活動活動,總能“搞落兩鈿”。錫貴卻認為毫無必要。去要求歸還房產等於去從老虎嘴裏奪塊肉出來,蘇州市政府會得為阿拉搬場?即使發點鈔票,介許多兄弟姐妹侄子外甥也擺不平。算了,隻要有飯吃過得去就算了。


    不出錫貴所料,即使不久以前蘇州市政府喬遷新址,花園豪宅也不歸還而變成了蘇州市圖書館。蘇州一幫親人的努力無非是讓一個侄子當上了民革幹部和市政協委員。


    錫貴阿哥·7


    1980年代初錫妹要結婚了,男方沒有房子。恰好街道把1950年代占用的錫貴家底樓客堂間(辦生產組)還給了他們,錫貴做主把這間麵積大的房間讓給妹妹結婚,自己和母親仍住亭子間。當知道這件事時大家都有疑問:錫貴自己怎麽辦?難道真的一輩子不結婚了?他那時還沒到50歲呢。


    麵對大家的關心錫貴總是笑嗬嗬地說明道理:自己是和尚命。出生時臍帶繞在頭頸正好一圈,當年就有高人言道他是和尚投胎。但這個和尚是個酒肉和尚,別的都戒了隻有葷酒未戒。再說自己一生坎坷,年近不惑才當上了正式工人,算了。


    曾幾何時,追憶老上海成為時尚,經曆過舊上海奢華的“老克勒”(9)開始“吃香”了。錫貴的老同事、老朋友的子女中有做生意發財,也有當官當高級白領的,他們會請錫貴參加各種喜宴生日派對飯局什麽的。在這種場合錫貴阿哥十分“紮台型”,也會讓主人很有麵子。


    一次宴會中上了一道價格不菲的菜:魚翅。經不住大家一定要錫貴品評品評,他隻好講了幾句:首先肯定這隻菜味道不錯,蠻入味咯——這道魚翅是碎翅,容易入味;上檔次的魚翅是排翅,不易入味(魚翅全靠雞之類的東西吊味道);我早年倒不歡喜排翅,因為吃一口馬上要喝湯,否則牙齒黏牢。好在現在連大飯店也拿不出排翅哉,所以吃魚翅沒有黏牙齒的麻煩哉。


    又有一回在飯局中一個年紀比錫貴大的老克勒大吹過去如何吃大菜(西餐),紅房子如何如何、德大又如何如何。錫貴熬不牢(10)開口:1940年代紅房子不能算法國大菜最好的飯店,法式西餐最好最貴的飯店叫“菲耶克”,在霞飛路(淮海路)上,亞爾路(陝西南路)過去、拉都路(襄陽路)不到,我小辰光吃過幾次。另外一家開在亞爾培路上的西餐館叫“碧蘿”也不錯的。至於德大飯店早年也不是頂好的德式西餐店,開在平安電影院附近的“來喜”飯店德式大菜最好。因為當年這家飯店的廚師是一個德國老太。那位老克勒就此悶聲不響,為此錫貴挺過意不去,後來連連和他打招呼。


    錫貴阿哥·8


    錫貴是個孝子,經常陪錫母聽書看京戲。有一次,領母親去陝西路美心酒家吃廣幫菜蠔油牛肉算午飯,然後沿淮海路蕩過去到襄陽公園坐坐。聽說新利查西菜社又在廣元路重新營業,於是又跑到廣元路新利查吃夜飯,主菜是葡國雞。朋友們講伊胃口著實不錯。


    錫母後來得重病在家躺了1年多,全靠錫貴服侍。陪看病按時給錫母服藥、煎中藥、揩洗端尿。錫妹忙於自己的女兒及小家庭。錫母去世後錫貴就在亭子間獨自一人住到今天。對旁人勸他考慮結婚找個老伴的話,他隻是一笑置之。他常說“少年夫妻老來伴”的關鍵是:少年必須是夫妻老了才能做伴!既然我少年時代無緣婚姻,老了根本尋不到伴,隻會尋到煩惱。


    錫貴退休那年,退休金還不到400元。過了一個月,廠裏打招呼說:算錯了,應為400元出頭,工齡淮南那幾年不能算但臨時工的幾年是要算的。錫貴都無所謂。他最小的弟弟在一個區的房管局當頭,就介紹他去達安廣場當保安。(這是一家外資物業,保安工資高)不料錫貴穿上製服顯得特別神氣,成了達安廣場一道風景線。以貌取人的台灣老板立刻委以重任,要他當保安班長。當了班長後麻煩事來了:從來被人管的錫貴阿哥不會管人,做了一陣子吃力不討好的小頭頭後,錫貴辭職不幹了。仍舊回家吃老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我太太常說錫貴阿哥原本是一位好丈夫好父親的。他對人細心、體貼又大度;說是老光棍吧脾氣一點都不怪,家裏老是高朋滿座;錫貴擅長烹飪,他經常下廚燒菜給大家吃;他對孩子很慈愛,對女士很尊重,極有紳士派頭。這種派頭大概與生俱來,學也學不像的。


    也許是酒吃得多了,錫貴阿哥有點“背”。講話重複多,近年來的事記不清楚而很久之前的人和事卻“殺拉司清”。他很喜歡和我談京戲,免不了總要提到小阿姨,此時的錫貴眼神變得無比柔和。我明白:小阿姨是他心中永遠的女性偶像,不知道錫貴一輩子不談戀愛是否與此有關?


    小阿姨是錫母的小妹,年紀比錫貴大不了多少。錫母家窮,所以錫母做了錫父的五太太;而比錫母更漂亮的小阿姨走的是另一條路。她很小就去學戲了,進了上海一所科班學京劇(民國科班也改良稱戲校),由於色藝俱佳,就成了戲校高材生。有一天校長老師眾星捧月似的陪著一位老人來看學生彩排,每個學生都要上場表演一小段,老人始終不為所動一聲不吭,等到小阿姨上場表演以後老人才有了笑容,演完後老人大聲對眾人說:這個孩子不錯!老人走後,校長高興地告訴小阿姨:你知道誇你的人是誰?他是梨園界號稱“通天教主”的旦角祖師爺王瑤卿,梅蘭芳等四大名旦的老師,凡全國各地走紅的青衣花旦刀馬旦無一不是他的學生。他誇你了,你今後會紅了!從此小阿姨最大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能拜在王老爺子的門下,成為一個京劇名伶。


    抗戰後期戲校維持不下去,關了,小阿姨沒出科(畢業)就很難找到好的劇團唱戲。錫母叫小阿姨過來一道住,小阿姨不肯,硬要參加南京一個京劇團到處跑碼頭演出。在小阿姨的粉絲中有錢有勢者不少,肯花錢捧場的人更多。但由於小阿姨不喜應酬,對那些不懷好意的捧場者更是冷若冰霜,因此沒能馬上走紅。在輾轉各地的演出中因為太勞累病倒吐血,患上了肺病。錫母把小阿姨接回上海養病,當時肺病藥雷米風要從國外進口,十分昂貴,一貫憐香惜玉的錫父用金條買來給小阿姨治病。自那時起小阿姨就和錫貴家一道過日子。曾有有錢有勢者想納她為妾,遭到拒絕:小阿姨堅決不走她姐姐走過的路!在身體好一些時,會找機會過戲癮,譬如一次救災義演,小阿姨去唱了全本“六月雪”,是壓軸大戲。讓她高興了幾天。


    1949年後錫貴家每況愈下,小阿姨的身體也每況愈下,當然,登台唱戲的可能性也越加渺茫。終於,在30歲的年齡鬱鬱而終。據說臨終時還念念不忘王瑤卿先生對她的誇獎:這個孩子不錯。


    錫貴阿哥·9


    我的老朋友錫貴在工廠幹了幾十年,連小組長之類的職務都未擔任過,是一個標準的普通工人。他退休已有10多年,每天黃昏的必修課是飲酒:或邊喝酒邊看電視;或邊喝酒邊讀“蘇州雜誌”;或邊喝酒邊和來訪者聊天說古。


    話說這天晚上,正當錫貴酒過三巡、醺醺然到了飲酒的最佳狀態時,忽然來一長途電話,是他一位在外地的老同學打來的。先是問他去看過世博會沒有?錫貴如實奉告因怕排隊怕“軋鬧猛”不曾去過,老同學說明天要飛來上海看世博會,一定要錫貴同去。還讓錫貴放寬心,大概不必排隊。


    這位老同學比錫貴小兩歲,本來是大學教授,近年官星高照,當上了某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而且一做就是兩屆,今年剛剛退下。每次來滬必請錫貴吃飯敘舊,同學情誼60年不變。其他在滬、在外地、在國外,無論發財沒發財、當官沒當官的老同學,都和錫貴極好,錫貴的人緣真是沒得說。


    第二天下午錫貴走出餘慶坊,果然有輛小車等著。(這條馬路竟然可以停車!)他入車和老同學及夫人寒暄了幾句,小車暢通無阻來到世博會入口,一無排隊二無安檢,長驅直入園內貴賓停車區,早有接待官員在此恭候。官員和老同學握手,表示對某主任(官場上稱呼必去“副”字,列位切記)和夫人熱烈歡迎,還不忘請某主任介紹錫貴:


    “這位領導同誌是……”


    “徐老,我們陪他來的。”(老同學句句實話)


    官員眼睛一亮:結棍!副省級幹部陪來的老人,可能是某退休大員吧?加上錫貴與生俱來的派頭風度,1980年代總被人以為是華僑港商。他立即滿麵春風地和徐老握手,並攙扶徐老上了世博貴賓小車,其他接待人員也熱情而恭敬地提醒徐老:徐老當心、徐老走好……


    貴賓車在園區當然暢通無阻,一連去了幾個館都根本不用排隊,走的還不是綠色通道而是貴賓通道。比如在中國館,要看“清明上河圖”的人人山人海,錫貴一行乘貴賓專用電梯立刻就去了陳列廳看了。館內接待人員無需全程陪同的接待官員打招呼,一上來就明白“徐老”是主要貴賓,所以邊扶著他參觀邊解說,還時不時關照:領導當心、領導走好……


    晚餐是在世博園內不對外的餐廳用的,是豪華自助餐。“徐老”不必“自助”,接待人員問清徐老口味後都給他端來,還說了招待不周之類的客氣話。


    老同學的車(車是上海某機構的專車)把錫貴送回四川路後就走了。雖然都是以車代步,也不排隊,錫貴還是因為多走了幾個館而感到吃力,過後竟病了幾天,睡了一個禮拜才好。錫貴阿哥講:不當官的平民百姓享受了高官待遇,是要“折福”的,今後再有這種“好事”不能去。


    錫貴阿哥·10


    錫貴阿哥的故事差不多了。前兩天我去看他,有一些問題問他,他打開話匣子講了許多。


    抗戰時期靜安寺路(南京西路)十分繁華,原因是汪偽政府的高官多住在從愚園路靜安寺到靜安寺路一帶。拿跳舞廳來說吧:有百樂門(靜安寺附近)、新仙林、大都會(戈登路即今天的江寧路),再朝東有仙樂司、高士滿、大滬,到虞洽卿路(西藏路)有米高美、維也納。咖啡館也多:沿靜安寺路由西向東,有飛達咖啡館(珠江飯店前身)、凱司令(也吃西餐)、皇家咖啡館、康遜咖啡館、沙利文咖啡廳(亦供應西餐),第第斯(dds)在霞飛路(淮海路)有一家、在靜安寺路也有一家,不同之處在於霞飛路一家除了吃咖啡還可以跳舞。


    錫貴阿哥講,來喜飯店最有名的菜是“鹹豬腳”,實際上是一隻小蹄髈,德國燒法。碧蘿西餐館在凡爾賽花園,和美新不搭界,碧蘿有一道蘆筍鮑魚湯味道不錯,食材全是進口罐頭。上海西餐最昂貴最有氣派當推華懋飯店(和平飯店),儂西裝穿得“推板”一點根本不敢跑進去。


    錫貴感慨道:過去飯店好菜的味道再也吃不到了!譬如“梅龍鎮”老早一隻名菜貴妃雞,又香又嫩,現在沒有廚師燒得出。又比如一隻很普通的菜宮保雞丁,過去是不放花生米的,相當好吃。別的不談,就拿小籠饅頭這種大眾化點心來講吧,隨便哪家店凡小籠端出來,必送蛋皮湯(還蠻鮮咯),醋碟子還放好生薑絲。


    錫貴阿哥的故事告一段落。各位啥辰光想聽聽錫貴講講老上海的事情,我陪奈(11)到四川北路餘慶坊去!


    ————————————————————


    (1) 推板:寧波話,差勁。


    (2) 赤佬模子:滬語,相當於“家夥”,略帶貶義。


    (3) 拿麽好:滬語,這下完了。


    (4) 哪能弄法:滬語,怎樣做法。


    (5) 伊哪亨會得跟我尼老太爺咯?:滬語,她怎麽會跟上我們家老太爺的?


    (6) 西愛鹹思路:上海舊地名,即今日永嘉路。


    (7) 縮貨學堂:“縮貨”:滬語,指沒有擔當,遇事退縮的人;“縮貨學堂”指條件差、沒有前途的學校。


    (8) 伊拉嘸拔介大膽子:滬語,他們沒有這麽大膽子。


    (9) 老克勒:滬語,有地位、有風度、有文化的極品老年男子。


    (10) 熬不牢:滬語,憋不住。


    (11) 奈:蘇州方言,你。


    後記


    光陰荏苒,不知不覺從寫第1篇短文至今,已有3年多了。


    我的短文都是回憶。對於我這樣一個年逾古稀的老頭,剩下的隻有回憶。深埋在心裏的人和事及多年之前的感受會一一浮現,甚至自以為早已忘卻的人亦會在眼前跳出來,令我把他們的音容笑貌還原在文字裏。


    大時代的變遷是曆史,小人物的往事也是曆史。每個人如果能把自己的經曆真實地記錄下來,再有人把大家的記錄匯集起來,那就能呈現一部現代史巨作,我們的後輩就能了解我們走過多少彎路,就不會重蹈我們的覆轍。


    我不記日記,完全憑記憶寫真人真事,隻是對大多數人的姓名作了變動,請他們諒解。


    張禮士


    (新浪博名:老國慶)


    2013.4.25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市民底層筆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禮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禮士並收藏市民底層筆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