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穿成掌印太監的硃砂痣 作者:話舊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知州張口結舌半日,都沒能說出句話來,王詠等得不耐煩,嗤道:「吞吞吐吐做什麽樣子?我須不會吃了你。」
「廠臣……」
陳知州喚了他一聲,又啞了許久,州衙中安靜得針落可聞,叫王詠心頭疑竇叢生。
在他耐心快要消磨殆盡時,陳知州終於開口:「下官聽聞,廠臣近來與宮中朱娘娘有了交情。」
「不錯。」
他還打算到朱家瞧一瞧,回頭給朱瑩帶幾句家裏人的貼心話呢。
「下官還聽聞,朱娘娘無辜下獄,是廠臣捉拿了貴妃娘娘親眷,才為朱娘娘洗脫冤情。」陳知州小心試探。
王詠臉色沉下來,道:「刺史想說什麽,直說就行,我可不想聽人拐彎抹角。」
陳知州又沒了聲。
片刻後,他終於問:「廠臣與貴妃娘娘親近,柳家犯案,您尚且不肯包庇,那麽朱娘娘家人犯了事,想來廠臣依然會秉公辦理吧?」
王詠唇角勾起一個諷笑:「陳刺史給我戴高帽子,也得看我接不接。」
他盯著陳知州瞬間白了的臉看了會兒,看得陳知州背上生寒。
就在陳知州以為王詠不打算管的時候,王詠忽然轉身走回大堂,重新落座,冷聲問:「朱家犯了什麽罪?」
陳知州深吸一口氣,道:「當初朱娘娘升賢妃,曾派人到家中報喜,從此朱家便仗著朱娘娘的勢,不肯服役,也不肯交稅。下官沒有辦法,隻能將朱家數額,攤派到別戶頭上……」
他聲音越來越低,最後在王詠黑如鍋底的臉色中,徹底不敢說話了。
第39章 朱家
事實比陳知州說的更令人憤懣。
朱家服兩種役,兵役和灶役,其中兵役共兩個。自從朱瑩當上賢妃,送信回家報喜後,朱家便不肯再服兵役。
前線裏缺兩個人還不算什麽,畢竟他們仗著妃子的勢,陳知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權當不知道,隻是這灶役……
盧州產井鹽,量極低,由此灶役負擔並不重。
各地灶戶也會被父母官分派雜役,從前雜役重,使百姓疲於奔命,後來經了變法,已經使雜役重擔減輕許多。
於是盧州的均徭也輕。
然而朱家人並不滿足,打著賢妃旗號,聯合其他幾個大灶戶,不肯承擔正役之外的任何活計。
陳知州本就是怕受朝中官員鬥法牽連自身,才到外麵做官的,並不敢觸宮中四夫人的黴頭,害怕被吹枕邊風,隻能咬牙忍了這口氣,把均徭攤派到別人頭上,多有百姓,因此而家無餘糧,身無完衣。
至於王詠一路上為何沒見到這樣的窮人,純是他走的城門不對,進了盧州較為富裕的地方。
·
王詠背著手,在衙門裏轉了幾圈。
朱美人和娘家有聯繫,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不過……她是否在當年的信件裏,提到過要為家裏人撐腰?
如果真的提到過,她為何從未藉助過皇後,來影響皇帝發布免除家中,甚至盧州軍戶、灶戶雜役的政令呢?
如果她真的想做,以當時的身份,其實並不難。
他憶起多年前,還家居鶴昌時的人與事。
當年的朱瑩還不姓朱,沒有大名,小小一團,連路都走不穩。
他被人捆在車上賣去京城的時候,便是她跌跌撞撞追在後麵,摔了幾個跟頭,逐著漸行漸遠的驢蹄聲。
小姑娘追不上,隻能在後頭口齒不清的哭叫著。他一直都還記著那天的事,她眉間的梅花記,烙在他記憶裏,終成了他心口的硃砂痣。
他尋了很多年。
在冷宮中相見後,那句在他心間迴蕩了多年的聲音又振響起來,於是朱瑩,便成了他不忍損傷半分的人。
他站住了,陳知州不安道:「廠臣……?」
王詠別過眼,心亂如麻。
有句疑問在他口齒間咀嚼半日,終於問了出來:「娘娘的娘家,是遷到盧州的嗎?」
陳知州低頭回道:「並非,朱氏世代居於盧州,在這裏,還算是家風嚴謹的,並無遷居之史。」
他不明白王詠為何突然有此一問,見王詠似乎心情不佳,連話都不敢多說。
朱家並未遷居,那麽,朱瑩必然是同他一般,被賣過一次的人。
十多年時間,說短也短,說漫長也漫長,總能把人浸潤成和記憶裏不甚相似的模樣。
他有點分不清了。
是朱美人得勢以後,為了回報家族,才肯使家中人逃避徭役,還是朱家的人,不肯在乎養女在宮中的處境,私自拿著她的名頭耀武揚威?
王詠在這一瞬間,竟嚐到皇帝看見柳貴妃家人罪證時的兩難意味了。
他徘徊許久,終是做出決定:「把朱家管事的人帶來。」
·
陳知州捏著的指節有些發白,他聽出王詠的語調很平和,毫無尖刻的意味,心中不由一沉。
人皆有私心,王詠自然也不例外。陳知州不曉得他會不會對朱家高高拿起輕輕放下,心頭如群蟻啃噬,無一刻安寧。
朱家族長很快來了。家中雖出了個娘娘,他自己卻還是個白身,見著官要跪下來。
「不知老爺喚草民何事?」朱家族長問道。
他偷眼望向堂上,除了陳知州以外,還多了個服色與普通官員迥異的官,心中有些無底。
「廠臣……」
陳知州喚了他一聲,又啞了許久,州衙中安靜得針落可聞,叫王詠心頭疑竇叢生。
在他耐心快要消磨殆盡時,陳知州終於開口:「下官聽聞,廠臣近來與宮中朱娘娘有了交情。」
「不錯。」
他還打算到朱家瞧一瞧,回頭給朱瑩帶幾句家裏人的貼心話呢。
「下官還聽聞,朱娘娘無辜下獄,是廠臣捉拿了貴妃娘娘親眷,才為朱娘娘洗脫冤情。」陳知州小心試探。
王詠臉色沉下來,道:「刺史想說什麽,直說就行,我可不想聽人拐彎抹角。」
陳知州又沒了聲。
片刻後,他終於問:「廠臣與貴妃娘娘親近,柳家犯案,您尚且不肯包庇,那麽朱娘娘家人犯了事,想來廠臣依然會秉公辦理吧?」
王詠唇角勾起一個諷笑:「陳刺史給我戴高帽子,也得看我接不接。」
他盯著陳知州瞬間白了的臉看了會兒,看得陳知州背上生寒。
就在陳知州以為王詠不打算管的時候,王詠忽然轉身走回大堂,重新落座,冷聲問:「朱家犯了什麽罪?」
陳知州深吸一口氣,道:「當初朱娘娘升賢妃,曾派人到家中報喜,從此朱家便仗著朱娘娘的勢,不肯服役,也不肯交稅。下官沒有辦法,隻能將朱家數額,攤派到別戶頭上……」
他聲音越來越低,最後在王詠黑如鍋底的臉色中,徹底不敢說話了。
第39章 朱家
事實比陳知州說的更令人憤懣。
朱家服兩種役,兵役和灶役,其中兵役共兩個。自從朱瑩當上賢妃,送信回家報喜後,朱家便不肯再服兵役。
前線裏缺兩個人還不算什麽,畢竟他們仗著妃子的勢,陳知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權當不知道,隻是這灶役……
盧州產井鹽,量極低,由此灶役負擔並不重。
各地灶戶也會被父母官分派雜役,從前雜役重,使百姓疲於奔命,後來經了變法,已經使雜役重擔減輕許多。
於是盧州的均徭也輕。
然而朱家人並不滿足,打著賢妃旗號,聯合其他幾個大灶戶,不肯承擔正役之外的任何活計。
陳知州本就是怕受朝中官員鬥法牽連自身,才到外麵做官的,並不敢觸宮中四夫人的黴頭,害怕被吹枕邊風,隻能咬牙忍了這口氣,把均徭攤派到別人頭上,多有百姓,因此而家無餘糧,身無完衣。
至於王詠一路上為何沒見到這樣的窮人,純是他走的城門不對,進了盧州較為富裕的地方。
·
王詠背著手,在衙門裏轉了幾圈。
朱美人和娘家有聯繫,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不過……她是否在當年的信件裏,提到過要為家裏人撐腰?
如果真的提到過,她為何從未藉助過皇後,來影響皇帝發布免除家中,甚至盧州軍戶、灶戶雜役的政令呢?
如果她真的想做,以當時的身份,其實並不難。
他憶起多年前,還家居鶴昌時的人與事。
當年的朱瑩還不姓朱,沒有大名,小小一團,連路都走不穩。
他被人捆在車上賣去京城的時候,便是她跌跌撞撞追在後麵,摔了幾個跟頭,逐著漸行漸遠的驢蹄聲。
小姑娘追不上,隻能在後頭口齒不清的哭叫著。他一直都還記著那天的事,她眉間的梅花記,烙在他記憶裏,終成了他心口的硃砂痣。
他尋了很多年。
在冷宮中相見後,那句在他心間迴蕩了多年的聲音又振響起來,於是朱瑩,便成了他不忍損傷半分的人。
他站住了,陳知州不安道:「廠臣……?」
王詠別過眼,心亂如麻。
有句疑問在他口齒間咀嚼半日,終於問了出來:「娘娘的娘家,是遷到盧州的嗎?」
陳知州低頭回道:「並非,朱氏世代居於盧州,在這裏,還算是家風嚴謹的,並無遷居之史。」
他不明白王詠為何突然有此一問,見王詠似乎心情不佳,連話都不敢多說。
朱家並未遷居,那麽,朱瑩必然是同他一般,被賣過一次的人。
十多年時間,說短也短,說漫長也漫長,總能把人浸潤成和記憶裏不甚相似的模樣。
他有點分不清了。
是朱美人得勢以後,為了回報家族,才肯使家中人逃避徭役,還是朱家的人,不肯在乎養女在宮中的處境,私自拿著她的名頭耀武揚威?
王詠在這一瞬間,竟嚐到皇帝看見柳貴妃家人罪證時的兩難意味了。
他徘徊許久,終是做出決定:「把朱家管事的人帶來。」
·
陳知州捏著的指節有些發白,他聽出王詠的語調很平和,毫無尖刻的意味,心中不由一沉。
人皆有私心,王詠自然也不例外。陳知州不曉得他會不會對朱家高高拿起輕輕放下,心頭如群蟻啃噬,無一刻安寧。
朱家族長很快來了。家中雖出了個娘娘,他自己卻還是個白身,見著官要跪下來。
「不知老爺喚草民何事?」朱家族長問道。
他偷眼望向堂上,除了陳知州以外,還多了個服色與普通官員迥異的官,心中有些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