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長勺之戰呢?
鮑叔牙為帥的齊軍,當然也想當然的認為最講周禮的魯軍,一定會嚴格按照周禮來打這場仗的。
乾時之戰,貌似魯軍就是這樣打的。
但魯軍真這樣打了嗎?
魯莊公的戰爭理念裏,當然也是這樣的。
但是曹劌可不這樣想,因為他知道,魯國實在是輸不起這場戰役了。
自己既然出山入仕了,那就必須幫助主公打勝這一仗。
於是,他摒棄了所謂的戰爭禮儀,他要用自己的方法打這場仗。
所以,曹劌在齊軍發起進攻時,命令按兵不動。
這下可把魯軍將士給急得不行,不少將士憋著一股子氣,他們早就對齊國人恨之入骨了。
想當年,齊國來請求魯國幫助送公子糾回國即位,結果又出爾反爾,還在乾時之戰打敗了魯軍。
不少魯軍將士犧牲在乾時,此時的魯軍將士中有不少是當時犧牲將士的兄弟親朋,早就想報仇了。
但是,主公的命令是不得出擊,那就先忍著吧。
鮑叔牙發動的第一次衝鋒,落了個損兵折將的結果。
他鳴金收隊,想想可恨,再次擂鼓衝鋒。
與上次一樣,魯軍依然采取守勢,就不跟你齊國佬玩命。
結果當然也是一樣的,在吃了一頓箭雨後,齊軍扔下一批將士再次退回。
曹劌對魯莊公道:“主公,齊軍很快將發起再次衝鋒。這一次,請主公下令全線出擊吧。”
齊軍退回後,也不作什麽休整,連連受挫的鮑叔牙見齊軍兩次進攻,魯軍都沒有應戰,看來魯軍是被咱打怕了。
好吧,咱就再衝再打,不信打不趴你。
於是,齊軍發動了第三次衝鋒。
這一次,齊軍將士都認為魯軍隻會固守,隻會弓箭,便擺出一副擋箭的樣子前進。
曹劌看著齊軍衝殺過來,沉著道:“主公,擂鼓迎擊,命將士們全線出戰!”
魯莊公早就憋足了氣,親自擂起戰鼓,下達了攻擊命令。
魯軍將士也早就卯足了勁,聞令後士氣高昂,奮勇出擊,爭先恐後,銳不可擋。
齊軍一時哪會想到原以為龜縮不敢迎戰的魯軍居然如此凶猛?
齊軍頓時被打懵了。
而魯軍將士則同仇敵愾,猛打猛殺,齊軍被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全軍敗退。
魯莊公見魯軍取得大勝,喜不自禁,傳令追擊。
曹劌忙道:“主公,不急。”
言罷,曹劌登上車頂遠望齊軍敗退的樣子。
見齊軍旗鼓雜亂,兵器倒曳,又下車觀察到齊軍戰車的車轍十分混亂,曹劌認定齊軍並非使詐,是完完全全的潰敗,就對魯莊公道:“主公,全力追擊齊敗軍!”
於是,魯莊公命魯軍猛打猛追!
冷兵器兩軍對陣,講的便是一個氣勢,齊兵氣勢既潰,任你將官怎麽喝斥,已是阻無可阻,士兵們恨不得多長兩條腿,跑得快點。
追趕了一陣,遠遠見齊軍敗逃出了魯境,魯莊公才鳴金收兵。
齊魯長勺之戰,以齊軍大敗魯軍大勝而告終,魯莊公在曹劌的謀劃下,以少勝多,給齊國以沉重打擊!
這一戰,魯國俘獲大量甲兵和輜重,把齊軍趕出國境,終於報了乾時之戰所蒙受的恥辱,國勢為之一振。
魯莊公感慨萬分,戰後,他問曹劌道:“若非先生謀劃,寡人著實難以取勝。
但是,為何一開始,齊軍都發起衝鋒了,先生卻阻止寡人擂鼓衝鋒呢?”
曹劌微微一笑道:“主公,兩軍對戰,全憑將士們的勇氣,勇氣源於士氣。
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這就是取勝的秘決啊。”
魯莊公明白了,他對眾將士道:“先生講得好啊。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這正是士氣高下之別。
敵軍在第一通鼓時士氣大振,衝鋒前來,我軍避其鋒芒。
第二通鼓時士氣猶存但已是鋒芒受挫,我軍再避示弱。
到了第三通鼓時,敵軍不但士氣全消更有輕敵之意。
而我軍呢,我軍一直鼓著士氣,第一通鼓響,士氣大振,所以取得了勝利。
先生真乃神人也。但是,寡人尚有一問,明明齊軍敗退,為何不立即追擊呢?”
曹劌正色道:“齊國乃大國,國力強於我們魯國。昔日乾時之戰,齊軍多次埋伏,才致主公陷入包圍最終落敗。
臣正是擔憂齊軍恐有埋伏,故謹慎用兵。
故臣登高而望其戰旗,下車以觀其車轍。
臣見齊軍車轍之痕混亂,主帥戰旗倒下,兵士逃跑惶惶,認定是真正的潰敗,不可能有伏兵,這才可以放心追殺。”
魯莊公聽後,對曹劌是心服口服外加佩服。
長勺之戰,作為魯國春秋史上最揚眉吐氣的一場經典戰役,難道就這樣講完了,有點舍不得。
長勺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如果單從戰役的效果來講,完全不亞於與後來的巨鹿之戰、淝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這還是一場創造了中華成語典故一鼓作氣的戰役,一場被國家教育部門列為中學必修課的戰役。
齊魯長勺之戰,從戰役規模上講並不大,僅僅是是魯國抵抗齊國侵略的一次戰役,但我們卻看到了戰略防禦的方針。
路線方針是指導性的東西,也是最重要的東西,這東西正確了,後麵的執行起來就順利了。
偉人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說過:
“春秋時候,魯與齊戰,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來被曹劌阻止了,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就了中國戰史上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
偉人還精辟地分析了這個指導方針的具體執行階段:
第一階段是戰前的政治準備,即取信於民。
第二階段是利於開始反攻的時機,即敵疲我盈之時。
第三階段是追擊開始的時機,即轍亂旗靡之時。
這就是偉人,難怪能夠成就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成為運籌幃幄決勝**裏之外的戰略戰術家!
他總是能夠把古人軍事實踐經驗,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上升為係統、正確的軍事理論,並以此去指導具體戰役的指揮,無往而不勝也。
在這次戰役裏,曹劌先生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
在敵人張牙舞爪耀武揚威時,他知道敵強我弱,首先要消弱敵人士氣,而激昂自己士兵的士氣,從而化劣勢為優勢。
在敵人挨了悶頭一棍開始潰敗時,曹劌知道雖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勝利,但不能輕敵。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隨時沒有忘記自己是以小敵大,以弱敵強。
兵不厭詐,不可不提高警惕。直到他親自察看敵情,發現敵軍“轍亂”、“旗靡”,確認了齊軍是狼狽逃竄,潰不成軍,才乘勝追擊,終於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有人也許要搞腦子,說這樣很可能丟失最佳的追擊時機。
當當事後諸葛亮誰都會,要搞清楚,那是在你死我活見血見肉的戰場,有時付出些時機代價是必要的,這也是魯軍取得完勝的一點機會成本而已。
但是,萬一真正中伏呢?
那魯國極有可能再次遭受打擊,從而象遂國、紀國等諸侯一樣,被齊國所滅也說不定哩。
鮑叔牙為帥的齊軍,當然也想當然的認為最講周禮的魯軍,一定會嚴格按照周禮來打這場仗的。
乾時之戰,貌似魯軍就是這樣打的。
但魯軍真這樣打了嗎?
魯莊公的戰爭理念裏,當然也是這樣的。
但是曹劌可不這樣想,因為他知道,魯國實在是輸不起這場戰役了。
自己既然出山入仕了,那就必須幫助主公打勝這一仗。
於是,他摒棄了所謂的戰爭禮儀,他要用自己的方法打這場仗。
所以,曹劌在齊軍發起進攻時,命令按兵不動。
這下可把魯軍將士給急得不行,不少將士憋著一股子氣,他們早就對齊國人恨之入骨了。
想當年,齊國來請求魯國幫助送公子糾回國即位,結果又出爾反爾,還在乾時之戰打敗了魯軍。
不少魯軍將士犧牲在乾時,此時的魯軍將士中有不少是當時犧牲將士的兄弟親朋,早就想報仇了。
但是,主公的命令是不得出擊,那就先忍著吧。
鮑叔牙發動的第一次衝鋒,落了個損兵折將的結果。
他鳴金收隊,想想可恨,再次擂鼓衝鋒。
與上次一樣,魯軍依然采取守勢,就不跟你齊國佬玩命。
結果當然也是一樣的,在吃了一頓箭雨後,齊軍扔下一批將士再次退回。
曹劌對魯莊公道:“主公,齊軍很快將發起再次衝鋒。這一次,請主公下令全線出擊吧。”
齊軍退回後,也不作什麽休整,連連受挫的鮑叔牙見齊軍兩次進攻,魯軍都沒有應戰,看來魯軍是被咱打怕了。
好吧,咱就再衝再打,不信打不趴你。
於是,齊軍發動了第三次衝鋒。
這一次,齊軍將士都認為魯軍隻會固守,隻會弓箭,便擺出一副擋箭的樣子前進。
曹劌看著齊軍衝殺過來,沉著道:“主公,擂鼓迎擊,命將士們全線出戰!”
魯莊公早就憋足了氣,親自擂起戰鼓,下達了攻擊命令。
魯軍將士也早就卯足了勁,聞令後士氣高昂,奮勇出擊,爭先恐後,銳不可擋。
齊軍一時哪會想到原以為龜縮不敢迎戰的魯軍居然如此凶猛?
齊軍頓時被打懵了。
而魯軍將士則同仇敵愾,猛打猛殺,齊軍被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全軍敗退。
魯莊公見魯軍取得大勝,喜不自禁,傳令追擊。
曹劌忙道:“主公,不急。”
言罷,曹劌登上車頂遠望齊軍敗退的樣子。
見齊軍旗鼓雜亂,兵器倒曳,又下車觀察到齊軍戰車的車轍十分混亂,曹劌認定齊軍並非使詐,是完完全全的潰敗,就對魯莊公道:“主公,全力追擊齊敗軍!”
於是,魯莊公命魯軍猛打猛追!
冷兵器兩軍對陣,講的便是一個氣勢,齊兵氣勢既潰,任你將官怎麽喝斥,已是阻無可阻,士兵們恨不得多長兩條腿,跑得快點。
追趕了一陣,遠遠見齊軍敗逃出了魯境,魯莊公才鳴金收兵。
齊魯長勺之戰,以齊軍大敗魯軍大勝而告終,魯莊公在曹劌的謀劃下,以少勝多,給齊國以沉重打擊!
這一戰,魯國俘獲大量甲兵和輜重,把齊軍趕出國境,終於報了乾時之戰所蒙受的恥辱,國勢為之一振。
魯莊公感慨萬分,戰後,他問曹劌道:“若非先生謀劃,寡人著實難以取勝。
但是,為何一開始,齊軍都發起衝鋒了,先生卻阻止寡人擂鼓衝鋒呢?”
曹劌微微一笑道:“主公,兩軍對戰,全憑將士們的勇氣,勇氣源於士氣。
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這就是取勝的秘決啊。”
魯莊公明白了,他對眾將士道:“先生講得好啊。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這正是士氣高下之別。
敵軍在第一通鼓時士氣大振,衝鋒前來,我軍避其鋒芒。
第二通鼓時士氣猶存但已是鋒芒受挫,我軍再避示弱。
到了第三通鼓時,敵軍不但士氣全消更有輕敵之意。
而我軍呢,我軍一直鼓著士氣,第一通鼓響,士氣大振,所以取得了勝利。
先生真乃神人也。但是,寡人尚有一問,明明齊軍敗退,為何不立即追擊呢?”
曹劌正色道:“齊國乃大國,國力強於我們魯國。昔日乾時之戰,齊軍多次埋伏,才致主公陷入包圍最終落敗。
臣正是擔憂齊軍恐有埋伏,故謹慎用兵。
故臣登高而望其戰旗,下車以觀其車轍。
臣見齊軍車轍之痕混亂,主帥戰旗倒下,兵士逃跑惶惶,認定是真正的潰敗,不可能有伏兵,這才可以放心追殺。”
魯莊公聽後,對曹劌是心服口服外加佩服。
長勺之戰,作為魯國春秋史上最揚眉吐氣的一場經典戰役,難道就這樣講完了,有點舍不得。
長勺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如果單從戰役的效果來講,完全不亞於與後來的巨鹿之戰、淝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這還是一場創造了中華成語典故一鼓作氣的戰役,一場被國家教育部門列為中學必修課的戰役。
齊魯長勺之戰,從戰役規模上講並不大,僅僅是是魯國抵抗齊國侵略的一次戰役,但我們卻看到了戰略防禦的方針。
路線方針是指導性的東西,也是最重要的東西,這東西正確了,後麵的執行起來就順利了。
偉人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說過:
“春秋時候,魯與齊戰,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來被曹劌阻止了,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就了中國戰史上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
偉人還精辟地分析了這個指導方針的具體執行階段:
第一階段是戰前的政治準備,即取信於民。
第二階段是利於開始反攻的時機,即敵疲我盈之時。
第三階段是追擊開始的時機,即轍亂旗靡之時。
這就是偉人,難怪能夠成就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成為運籌幃幄決勝**裏之外的戰略戰術家!
他總是能夠把古人軍事實踐經驗,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上升為係統、正確的軍事理論,並以此去指導具體戰役的指揮,無往而不勝也。
在這次戰役裏,曹劌先生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
在敵人張牙舞爪耀武揚威時,他知道敵強我弱,首先要消弱敵人士氣,而激昂自己士兵的士氣,從而化劣勢為優勢。
在敵人挨了悶頭一棍開始潰敗時,曹劌知道雖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勝利,但不能輕敵。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隨時沒有忘記自己是以小敵大,以弱敵強。
兵不厭詐,不可不提高警惕。直到他親自察看敵情,發現敵軍“轍亂”、“旗靡”,確認了齊軍是狼狽逃竄,潰不成軍,才乘勝追擊,終於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有人也許要搞腦子,說這樣很可能丟失最佳的追擊時機。
當當事後諸葛亮誰都會,要搞清楚,那是在你死我活見血見肉的戰場,有時付出些時機代價是必要的,這也是魯軍取得完勝的一點機會成本而已。
但是,萬一真正中伏呢?
那魯國極有可能再次遭受打擊,從而象遂國、紀國等諸侯一樣,被齊國所滅也說不定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