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關於東三省
軍團視角下最強裝備組裝抗戰 作者:有機有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第五集團軍攻破采涼山開始進攻烏蘭察布的時候,第三、第四集團軍已經開始在唐山一帶集結,準備冬季到來之前攻下東三省,解放這片受傷已久的區域!
倭寇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開始全麵入侵東北,占據了東北三省,一直把戰線拉到唐山一帶,這裏一直都是倭寇窺視中原的第一線,也是倭寇一直布置的重要進攻基地,更是國軍政府防禦多年的地方。現在華夏軍重新回來,在此來到這裏,準備開始正式收複東北三省!
東北三省在清政府時期,倭寇就已經開始布局了,倭寇本土集一國之力,布局幾十年就為了入侵華夏!在1931年之前,倭寇已經在東北大量的囤積兵力,做足了各種準備!
九一八事變之前,旅順是倭寇關東軍司令部曾長期駐紮的地點之一。1905 年倭寇和蘇俄戰爭後,倭寇從蘇俄手中奪回旅順,這裏便成為倭寇在東北的重要據點。1919 年 4 月 12 日,倭寇將原關東都督府陸軍部升格為“關東軍司令部”後,司令部最初就設在旅順。後來為配合倭寇組建偽滿洲國等原因,1932 年關東軍司令部遷至長春,但旅順在倭寇對東北的軍事控製中仍具有重要地位。
遼陽是倭寇第二師團曾長期駐紮的地方。第二師團是倭寇在東北的主要陸軍師團之一,對東北進行軍事威懾和控製。該師團的部分聯隊也分散駐紮在東北的其他地區,第 4 聯隊駐長春,第 30 聯隊曾駐旅順。
公主嶺是倭寇獨立守備隊司令部所在地。獨立守備隊是倭寇為維護其在東北的鐵路等設施安全而設立的部隊,兵力分散在鐵路沿線的各個要點。公主嶺作為獨立守備隊司令部,對其下轄的各大隊進行指揮和管理。
倭寇建立的關東都督府,這是其在東北南部的重要統治機構。後來關東都督府陸軍部升格為“關東軍司令部”後,旅順戰略位置重要,是倭寇控製東北南部沿海地區、威懾東北腹地的關鍵據點。倭寇在此長期駐軍,並不斷加強軍事設施建設,為後續的侵略行動提供了軍事指揮和兵力集結的重要基地。
當時倭寇在清政府手裏通過不平等條約獲得了南滿鐵路的經營權,沿鐵路線建立了大量的駐軍點和附屬設施。他們以保護鐵路安全為由,每公裏鐵路附近駐紮 15 名士兵,借此在東北大量駐軍。在沈陽等重要城市的鐵路站點周邊,倭寇都部署了軍隊。這些鐵路沿線的駐軍點相互連接,形成了對東北交通命脈的控製網絡,不僅便於倭寇的軍事調動和物資運輸,還可以隨時對周邊地區進行軍事幹預。
沈陽是東北的重要城市和政治、經濟中心,倭寇在沈陽積極培植親倭勢力,安插特務和情報人員,收集各種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的情報。同時,倭寇在沈陽周邊進行了軍事偵察和地形勘察,為日後的軍事行動做準備。在事變前,倭寇還將兩門 240 毫米的重炮偷偷運到沈陽,並在夜晚組裝,炮口直接對著北大營和沈陽的機場等重要目標。
長春地理位置重要,是連接東北各地的交通樞紐。倭寇在長春也有一定的軍事存在,並通過各種手段滲透到當地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倭寇在長春積極開展情報收集和間諜活動,為其後續的侵略行動提供支持。
關於倭寇在1931年之前為什麽已經在華夏大量駐軍,什麽情況解釋如下:
《樸茨茅斯和約》規定的倭寇權利
《樸茨茅斯和約》的背景:
倭寇和蘇俄對華夏東北的爭奪:
- 甲午戰爭後,倭寇根據《馬關條約》欲割占遼東半島,但遭到俄、法、德三國幹涉,倭寇被迫歸還遼東半島,蘇俄國卻以“還遼有功”為名,向清政府租借旅順和大連兩港,並將勢力伸入南滿洲,這引起了倭寇的強烈不滿。
- 1900 年義和團運動爆發,蘇俄國以保護東三省鐵路及其他權益的名義,出動十幾萬大軍占領清政府東北全境,企圖兼並東三省。蘇俄國在東北勢力的急劇擴張,引發其他列強的憂慮,尤其是倭寇,倭寇和蘇俄矛盾日益加深。
1902 年,倭寇與英國正式簽訂盟約,美國也同情並支持倭寇完全控製朝鮮,期望倭寇阻止蘇俄國人在清政府東北的擴張。而法國忠於俄法同盟,德國在歐洲反對法國,但在遠東支持蘇俄國。至此,倭寇蘇俄戰爭的國際條件形成。
1904 年 2 月,倭寇和蘇俄戰爭正式爆發,戰爭持續了一年半,雙方均消耗巨大,蘇俄國國內民眾對沙皇的不滿情緒高漲,經濟發展停滯,厭戰氣氛蔓延;倭寇雖取得大部分戰鬥的勝利,但國家財政陷入危機,國內經濟低迷,雙方都有停戰談判的意願。
《樸茨茅斯和約》的內容:
- 蘇俄承認倭寇在朝鮮享有政治、經濟及軍事特權,蘇俄不得幹涉。這使得倭寇在朝鮮的地位得到確立,為其進一步控製朝鮮奠定了基礎。
蘇俄將庫頁島北緯 50 度以南割讓給倭寇,並同意倭寇在蘇俄沿岸的倭寇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經營漁業。這一規定使倭寇的領土範圍得到了擴大,獲得了在北太平洋地區的重要漁業資源。
- 蘇俄將從清政府取得的旅順口、大連灣的租界權及其附屬特權,轉讓給倭寇。同時,將其所獲之清政府南滿鐵路及其支路、利權、煤礦等,無償地轉讓給倭寇。這使得倭寇獲得了清政府東北南部的重要港口和鐵路資源,為其在東北的經濟擴張提供了便利。
- 倭寇蘇俄雙方在各自的鐵路沿線駐紮護路兵隊,每公裏不超過 15 名。這一規定為倭寇蘇俄兩國在東北的軍事存在提供了一定的合法性,也為日後的衝突埋下了隱患。
倭寇為了取得更大的權利,又和清政府簽訂了補充協議
倭寇取得這些權益後,企圖通過與清政府簽訂條約的方式,使其在東三省的特權合法化,並進一步擴大其在東三省的侵略權益。於是,倭寇於 1905 年 11 月派外務大臣小村壽太郎來北平,與清政府進行交涉。
清政府在倭寇和蘇俄戰爭中保持“中立”,但實際上東北是其領土,卻無力阻止兩國的爭奪。戰爭結束後,麵對倭寇的壓力,清政府處於弱勢地位,不得不與倭寇進行談判。
《中倭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的內容:
- 承認倭寇蘇俄轉讓權益,清政府承認《樸茨茅斯和約》中給予倭寇的各項權利,即同意將蘇俄政府在旅順口、大連灣及其附近領土、領水的租借權和長春至旅順口的鐵路以及附屬的一切權利財產和煤礦轉讓給倭寇政府。
清政府允許開放奉天的鳳凰城、遼陽、新民屯、鐵嶺、通江子、法庫門、吉林的長春(即寬城子)、吉林省城、哈爾濱、寧古塔(今寧安)、琿春、三姓、黑龍江的齊齊哈爾、海拉爾、璦琿、滿洲裏共 16 處為商埠,允許外國人居住。
倭寇得繼續經營戰時擅自鋪設的安東(今丹東)至奉天的軍用鐵路至 1923 年,屆期估價賣給華夏;
倭寇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開始全麵入侵東北,占據了東北三省,一直把戰線拉到唐山一帶,這裏一直都是倭寇窺視中原的第一線,也是倭寇一直布置的重要進攻基地,更是國軍政府防禦多年的地方。現在華夏軍重新回來,在此來到這裏,準備開始正式收複東北三省!
東北三省在清政府時期,倭寇就已經開始布局了,倭寇本土集一國之力,布局幾十年就為了入侵華夏!在1931年之前,倭寇已經在東北大量的囤積兵力,做足了各種準備!
九一八事變之前,旅順是倭寇關東軍司令部曾長期駐紮的地點之一。1905 年倭寇和蘇俄戰爭後,倭寇從蘇俄手中奪回旅順,這裏便成為倭寇在東北的重要據點。1919 年 4 月 12 日,倭寇將原關東都督府陸軍部升格為“關東軍司令部”後,司令部最初就設在旅順。後來為配合倭寇組建偽滿洲國等原因,1932 年關東軍司令部遷至長春,但旅順在倭寇對東北的軍事控製中仍具有重要地位。
遼陽是倭寇第二師團曾長期駐紮的地方。第二師團是倭寇在東北的主要陸軍師團之一,對東北進行軍事威懾和控製。該師團的部分聯隊也分散駐紮在東北的其他地區,第 4 聯隊駐長春,第 30 聯隊曾駐旅順。
公主嶺是倭寇獨立守備隊司令部所在地。獨立守備隊是倭寇為維護其在東北的鐵路等設施安全而設立的部隊,兵力分散在鐵路沿線的各個要點。公主嶺作為獨立守備隊司令部,對其下轄的各大隊進行指揮和管理。
倭寇建立的關東都督府,這是其在東北南部的重要統治機構。後來關東都督府陸軍部升格為“關東軍司令部”後,旅順戰略位置重要,是倭寇控製東北南部沿海地區、威懾東北腹地的關鍵據點。倭寇在此長期駐軍,並不斷加強軍事設施建設,為後續的侵略行動提供了軍事指揮和兵力集結的重要基地。
當時倭寇在清政府手裏通過不平等條約獲得了南滿鐵路的經營權,沿鐵路線建立了大量的駐軍點和附屬設施。他們以保護鐵路安全為由,每公裏鐵路附近駐紮 15 名士兵,借此在東北大量駐軍。在沈陽等重要城市的鐵路站點周邊,倭寇都部署了軍隊。這些鐵路沿線的駐軍點相互連接,形成了對東北交通命脈的控製網絡,不僅便於倭寇的軍事調動和物資運輸,還可以隨時對周邊地區進行軍事幹預。
沈陽是東北的重要城市和政治、經濟中心,倭寇在沈陽積極培植親倭勢力,安插特務和情報人員,收集各種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的情報。同時,倭寇在沈陽周邊進行了軍事偵察和地形勘察,為日後的軍事行動做準備。在事變前,倭寇還將兩門 240 毫米的重炮偷偷運到沈陽,並在夜晚組裝,炮口直接對著北大營和沈陽的機場等重要目標。
長春地理位置重要,是連接東北各地的交通樞紐。倭寇在長春也有一定的軍事存在,並通過各種手段滲透到當地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倭寇在長春積極開展情報收集和間諜活動,為其後續的侵略行動提供支持。
關於倭寇在1931年之前為什麽已經在華夏大量駐軍,什麽情況解釋如下:
《樸茨茅斯和約》規定的倭寇權利
《樸茨茅斯和約》的背景:
倭寇和蘇俄對華夏東北的爭奪:
- 甲午戰爭後,倭寇根據《馬關條約》欲割占遼東半島,但遭到俄、法、德三國幹涉,倭寇被迫歸還遼東半島,蘇俄國卻以“還遼有功”為名,向清政府租借旅順和大連兩港,並將勢力伸入南滿洲,這引起了倭寇的強烈不滿。
- 1900 年義和團運動爆發,蘇俄國以保護東三省鐵路及其他權益的名義,出動十幾萬大軍占領清政府東北全境,企圖兼並東三省。蘇俄國在東北勢力的急劇擴張,引發其他列強的憂慮,尤其是倭寇,倭寇和蘇俄矛盾日益加深。
1902 年,倭寇與英國正式簽訂盟約,美國也同情並支持倭寇完全控製朝鮮,期望倭寇阻止蘇俄國人在清政府東北的擴張。而法國忠於俄法同盟,德國在歐洲反對法國,但在遠東支持蘇俄國。至此,倭寇蘇俄戰爭的國際條件形成。
1904 年 2 月,倭寇和蘇俄戰爭正式爆發,戰爭持續了一年半,雙方均消耗巨大,蘇俄國國內民眾對沙皇的不滿情緒高漲,經濟發展停滯,厭戰氣氛蔓延;倭寇雖取得大部分戰鬥的勝利,但國家財政陷入危機,國內經濟低迷,雙方都有停戰談判的意願。
《樸茨茅斯和約》的內容:
- 蘇俄承認倭寇在朝鮮享有政治、經濟及軍事特權,蘇俄不得幹涉。這使得倭寇在朝鮮的地位得到確立,為其進一步控製朝鮮奠定了基礎。
蘇俄將庫頁島北緯 50 度以南割讓給倭寇,並同意倭寇在蘇俄沿岸的倭寇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經營漁業。這一規定使倭寇的領土範圍得到了擴大,獲得了在北太平洋地區的重要漁業資源。
- 蘇俄將從清政府取得的旅順口、大連灣的租界權及其附屬特權,轉讓給倭寇。同時,將其所獲之清政府南滿鐵路及其支路、利權、煤礦等,無償地轉讓給倭寇。這使得倭寇獲得了清政府東北南部的重要港口和鐵路資源,為其在東北的經濟擴張提供了便利。
- 倭寇蘇俄雙方在各自的鐵路沿線駐紮護路兵隊,每公裏不超過 15 名。這一規定為倭寇蘇俄兩國在東北的軍事存在提供了一定的合法性,也為日後的衝突埋下了隱患。
倭寇為了取得更大的權利,又和清政府簽訂了補充協議
倭寇取得這些權益後,企圖通過與清政府簽訂條約的方式,使其在東三省的特權合法化,並進一步擴大其在東三省的侵略權益。於是,倭寇於 1905 年 11 月派外務大臣小村壽太郎來北平,與清政府進行交涉。
清政府在倭寇和蘇俄戰爭中保持“中立”,但實際上東北是其領土,卻無力阻止兩國的爭奪。戰爭結束後,麵對倭寇的壓力,清政府處於弱勢地位,不得不與倭寇進行談判。
《中倭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的內容:
- 承認倭寇蘇俄轉讓權益,清政府承認《樸茨茅斯和約》中給予倭寇的各項權利,即同意將蘇俄政府在旅順口、大連灣及其附近領土、領水的租借權和長春至旅順口的鐵路以及附屬的一切權利財產和煤礦轉讓給倭寇政府。
清政府允許開放奉天的鳳凰城、遼陽、新民屯、鐵嶺、通江子、法庫門、吉林的長春(即寬城子)、吉林省城、哈爾濱、寧古塔(今寧安)、琿春、三姓、黑龍江的齊齊哈爾、海拉爾、璦琿、滿洲裏共 16 處為商埠,允許外國人居住。
倭寇得繼續經營戰時擅自鋪設的安東(今丹東)至奉天的軍用鐵路至 1923 年,屆期估價賣給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