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不曾
古代小村長的上進日常 作者:池朝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抱歉。”
當宋不辭文章的最後一個字落停的時候,溫良也略顯狼狽的抬起了頭,他聲音沙啞,“是我失態了。”
宋不辭放下手中的筆,活動手腕的同時將茶碗往溫良麵前推了推,“喝口水潤潤嗓子吧。”
“哎喲,我的乖乖們!”
他話音剛落,李大娘就提著菜籃子從外麵快步走了進來,她叫停孩子們些微嗔怪的看宋不辭。
“東家,我隔老遠就聽見孩子們在讀書,聲音都能傳出二裏地去,這可要不得,時間久了他們嗓子該不舒服了!”
“這是我的不是,”宋不辭心虛的摸了摸鼻子,誠懇建議,“要不,勞煩您去趟醫館幫他們拿些金銀花來泡水喝?”
比他更心虛的是金寶,“先生,李奶奶,我去吧,我有滑板車快些!”
“唉……”
說完金寶就一溜煙的跑了出去,李大娘都來不及阻止,於是轉頭進了廚房去拿她走前燒的開水,這會兒溫溫的,正好入口潤喉。
李大娘拿著水壺挨個兒給孩子們倒水喝,自從他們來宋不辭家學習後,每個人都有了自己專用的竹筒水杯。
等輪到宋不辭這邊的時候,李大娘這才注意到,宋不辭邊上還有個受傷的客人!
“對不起對不起,是我老婆子失禮了,”李大娘連聲道歉,“我竟是沒看見還有貴客,真是老眼昏花了,還望貴客莫要怪罪。”
當下認為,在別人家哭是件很不吉利的事,所以本就心下不安的溫良連忙起身,行禮道歉。
“大娘,原是……”
“怎麽聲音成這個樣子了,”飛速看了眼宋不辭的態度,而後李大娘嗔怪又慈愛的看著溫良,“您都是大人了,怎麽還跟孩子們較勁兒?”
“聽聽這聲兒,跟去大西北喝了幾天風沙似的,”李大娘按著溫良坐下,“快別站著了,趕緊喝口水潤潤吧!”
溫良尚未來得及回應,就被熱情的李大娘塞了碗溫水,硬是盯著他喝下才罷休,當然,她也沒忘記盯著宋不辭補充水分。
轉頭去給旁桌的孩子們倒水前,李大娘還不停嘀咕,“年輕人就是這樣,總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
溫良聽得眼熱,自娘親去世後他再未聽過這樣關切的話,可想到已經失禮過一次了,哪兒有再而三的道理,於是他連忙又端起了茶碗,喝了口水用以緩解。
宋不辭看的疑惑,溫良已經連續喝了三碗水了,什麽幹咳都緩解了吧,莫非是李大娘剛倒的水更清甜些?
他忍不住嚐了嚐,然後咂咂嘴,好像,也就平平常常吧,還沒加薄荷,更平常了。
溫良放下碗後微微有些不自在,可每每當他想要表達歉意時,宋不辭總是不動聲色的岔開,他漸漸明白了宋不辭的意思,也不再糾結道歉,反而對宋不辭手邊的紙張起了興趣。
“小兄台是在做文章嗎?”
“溫兄台叫我小五即可,”宋不辭點頭,這也沒什麽可避諱的,“我在準備來年的府試,這是家師布置的功課。”
“那小五喚我溫哥吧,”溫良愉悅的眼底升起幾絲羨慕,而後問道,“不知我可否有幸一觀小五的佳作?”
宋不辭伸手遞給他,“小小拙作,能得溫大哥指點才是我的榮幸。”
溫良自嘲的搖搖頭,“我哪有那個本事指點你。”
宋不辭隻當他是謙虛,於是沒有多言,而溫良則很快被手中的文章吸引了注意力。
文章的題目是,論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宋不辭首先是解釋了這句話的表層意思,然後作答這句話的出處,緊接著寫出了世人對這句話的看法,以及從孔子說出這句話時的語境解釋了他對其的看法,並引經據典的去論述了自己的觀點。
最後總結,與人相處是複雜的,無論是作為君主還是君子,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掌握好分寸,要學會辨別語境中的女子和小人,要學會駕馭他們而不是被其操控。
同時,宋不辭提出了在當時來說對於理解這句話的新觀點,就是君主要重視教育和秩序,因為通過教育和禮儀可以改變人際關係和社會風氣。
“邏輯清晰,有理有據,更有獨到之觀點,小五大才!”
溫良盛讚,而後道,“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親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近千百年來總有人會刻意扭曲這句話的意思,認為裏麵的女子泛指所有女子,常將其作為攻擊的武器,便是知其深意者也隻是從識人、馭人的角度去剖析。”
“而從其理解出要重視教育和秩序者,鮮有,”溫良真誠求知,“不知小五因何有此感悟?”
“孔夫子話裏的女子和小人非其實都有著共同的特征,就是沒有受過正統的教育、缺乏禮儀規矩且容易情感用事。”
宋不辭道,“從這個角度來講,那通過教導他們明事理、講規矩知禮儀,是否就可以減少此類人的存在呢?”
溫良毫不猶豫的點點頭,“當然會。”
宋不辭繼續,“此類人少了,相應的君王就會更加睿智,君子就會更加律己修身,社會秩序也會隨之穩定,百姓生活平和安穩,國家自會日益強大。”
溫良越聽眼睛越亮,最後豁然開朗,稱讚不已的同時又拉著宋不辭交流起其他的問題,而宋不辭也從溫良這個原住民身上了解到了不同事物,今人看問題的出發點。
兩個人越聊越投入,就連金寶給他們送金銀花茶也沒察覺到,隻在說到口渴時才反應過來,而後相視放聲大笑。
“與溫大哥交流,我收獲良多,”放下茶碗,宋不辭問道,“不知溫大哥可曾下場?”
溫良聞言手下一頓,而後坦然笑道,“不曾。”
宋不辭詫異,“這是為何?”
溫良再開口時雖有遺憾,但再無從前的怨憤,“因為無人願意替左賓作保。”
眾所周知,童生考試需要五位同行考生作保,還須要位秉生擔保才行。
宋不辭蹙眉,他們竟是避諱至此,“那要是多使些銀子呢?”
當宋不辭文章的最後一個字落停的時候,溫良也略顯狼狽的抬起了頭,他聲音沙啞,“是我失態了。”
宋不辭放下手中的筆,活動手腕的同時將茶碗往溫良麵前推了推,“喝口水潤潤嗓子吧。”
“哎喲,我的乖乖們!”
他話音剛落,李大娘就提著菜籃子從外麵快步走了進來,她叫停孩子們些微嗔怪的看宋不辭。
“東家,我隔老遠就聽見孩子們在讀書,聲音都能傳出二裏地去,這可要不得,時間久了他們嗓子該不舒服了!”
“這是我的不是,”宋不辭心虛的摸了摸鼻子,誠懇建議,“要不,勞煩您去趟醫館幫他們拿些金銀花來泡水喝?”
比他更心虛的是金寶,“先生,李奶奶,我去吧,我有滑板車快些!”
“唉……”
說完金寶就一溜煙的跑了出去,李大娘都來不及阻止,於是轉頭進了廚房去拿她走前燒的開水,這會兒溫溫的,正好入口潤喉。
李大娘拿著水壺挨個兒給孩子們倒水喝,自從他們來宋不辭家學習後,每個人都有了自己專用的竹筒水杯。
等輪到宋不辭這邊的時候,李大娘這才注意到,宋不辭邊上還有個受傷的客人!
“對不起對不起,是我老婆子失禮了,”李大娘連聲道歉,“我竟是沒看見還有貴客,真是老眼昏花了,還望貴客莫要怪罪。”
當下認為,在別人家哭是件很不吉利的事,所以本就心下不安的溫良連忙起身,行禮道歉。
“大娘,原是……”
“怎麽聲音成這個樣子了,”飛速看了眼宋不辭的態度,而後李大娘嗔怪又慈愛的看著溫良,“您都是大人了,怎麽還跟孩子們較勁兒?”
“聽聽這聲兒,跟去大西北喝了幾天風沙似的,”李大娘按著溫良坐下,“快別站著了,趕緊喝口水潤潤吧!”
溫良尚未來得及回應,就被熱情的李大娘塞了碗溫水,硬是盯著他喝下才罷休,當然,她也沒忘記盯著宋不辭補充水分。
轉頭去給旁桌的孩子們倒水前,李大娘還不停嘀咕,“年輕人就是這樣,總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
溫良聽得眼熱,自娘親去世後他再未聽過這樣關切的話,可想到已經失禮過一次了,哪兒有再而三的道理,於是他連忙又端起了茶碗,喝了口水用以緩解。
宋不辭看的疑惑,溫良已經連續喝了三碗水了,什麽幹咳都緩解了吧,莫非是李大娘剛倒的水更清甜些?
他忍不住嚐了嚐,然後咂咂嘴,好像,也就平平常常吧,還沒加薄荷,更平常了。
溫良放下碗後微微有些不自在,可每每當他想要表達歉意時,宋不辭總是不動聲色的岔開,他漸漸明白了宋不辭的意思,也不再糾結道歉,反而對宋不辭手邊的紙張起了興趣。
“小兄台是在做文章嗎?”
“溫兄台叫我小五即可,”宋不辭點頭,這也沒什麽可避諱的,“我在準備來年的府試,這是家師布置的功課。”
“那小五喚我溫哥吧,”溫良愉悅的眼底升起幾絲羨慕,而後問道,“不知我可否有幸一觀小五的佳作?”
宋不辭伸手遞給他,“小小拙作,能得溫大哥指點才是我的榮幸。”
溫良自嘲的搖搖頭,“我哪有那個本事指點你。”
宋不辭隻當他是謙虛,於是沒有多言,而溫良則很快被手中的文章吸引了注意力。
文章的題目是,論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宋不辭首先是解釋了這句話的表層意思,然後作答這句話的出處,緊接著寫出了世人對這句話的看法,以及從孔子說出這句話時的語境解釋了他對其的看法,並引經據典的去論述了自己的觀點。
最後總結,與人相處是複雜的,無論是作為君主還是君子,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掌握好分寸,要學會辨別語境中的女子和小人,要學會駕馭他們而不是被其操控。
同時,宋不辭提出了在當時來說對於理解這句話的新觀點,就是君主要重視教育和秩序,因為通過教育和禮儀可以改變人際關係和社會風氣。
“邏輯清晰,有理有據,更有獨到之觀點,小五大才!”
溫良盛讚,而後道,“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親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近千百年來總有人會刻意扭曲這句話的意思,認為裏麵的女子泛指所有女子,常將其作為攻擊的武器,便是知其深意者也隻是從識人、馭人的角度去剖析。”
“而從其理解出要重視教育和秩序者,鮮有,”溫良真誠求知,“不知小五因何有此感悟?”
“孔夫子話裏的女子和小人非其實都有著共同的特征,就是沒有受過正統的教育、缺乏禮儀規矩且容易情感用事。”
宋不辭道,“從這個角度來講,那通過教導他們明事理、講規矩知禮儀,是否就可以減少此類人的存在呢?”
溫良毫不猶豫的點點頭,“當然會。”
宋不辭繼續,“此類人少了,相應的君王就會更加睿智,君子就會更加律己修身,社會秩序也會隨之穩定,百姓生活平和安穩,國家自會日益強大。”
溫良越聽眼睛越亮,最後豁然開朗,稱讚不已的同時又拉著宋不辭交流起其他的問題,而宋不辭也從溫良這個原住民身上了解到了不同事物,今人看問題的出發點。
兩個人越聊越投入,就連金寶給他們送金銀花茶也沒察覺到,隻在說到口渴時才反應過來,而後相視放聲大笑。
“與溫大哥交流,我收獲良多,”放下茶碗,宋不辭問道,“不知溫大哥可曾下場?”
溫良聞言手下一頓,而後坦然笑道,“不曾。”
宋不辭詫異,“這是為何?”
溫良再開口時雖有遺憾,但再無從前的怨憤,“因為無人願意替左賓作保。”
眾所周知,童生考試需要五位同行考生作保,還須要位秉生擔保才行。
宋不辭蹙眉,他們竟是避諱至此,“那要是多使些銀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