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從斯裏蘭卡科倫坡出發,下一段的航程更遙遠。麗麗想起在宿舍裏和群莉、小芹還有另外幾個同學通宵臥談,對兩個姐妹的思念又壓上心頭。尤其是群莉,也不知道身體恢複得怎麽樣了。
“你又發呆了,會不會擔心下一段耗費時間長?”烏達爾問麗麗。
“我想群莉和小芹了,不知道她們忙什麽。群莉身體恢複得怎麽樣。”麗麗輕聲說道。
“那她倆一定也在想你,我們的諺語裏是這樣說的。當你思念一個人,他也一定在思念你,因為你們是朋友。”烏達爾微笑著說。
麗麗點點頭,見岑浩也坐起身,衝他微微一笑。現在,岑浩已經是麗麗心目中的才子了。
“你別聽他胡說,他哄你的,這話我聽說過,但絕不是烏幹達的諺語,是哪個國家的,我一時也記不起來了。”岑浩說道。
麗麗嗔怪地瞪了烏達爾一眼,還“哼”了一聲。烏達爾兩手揣進褲兜裏,靠在床板上,嘻嘻地對麗麗笑。這姿勢,這派頭怎麽越看越像呂一鳴呢,麗麗微微皺了一下眉頭。
這次邱教授去川大交流新詩,麗麗從頭至尾都聽了,她自己對新詩不是很懂,但前兩屆中文係的學長們出了一群一群的詩人,感覺他們那種有激情的人,很有特點。她知道呂一鳴一直都是熱衷詩歌的,顧城那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她追求光明”,就是呂一鳴最先告訴自己的,的確不錯。在川大,麗麗錄下了邱教授的課,這一路上聽了幾遍,覺得理論性強,給自己寫論文提供了範本。
“烏達爾,你什麽時候到北大的?去年改造大飯廳的時候,你在嗎?”麗麗忽然問。
“在,還參加過義務勞動呢。”烏達爾似乎來了興致。
“我知道,東麵牆上後來寫的口號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對吧?”岑浩說道。
“你去過北大?沒聽你說過。”麗麗目光中流露出驚喜。
“還不是給他當走卒。”岑浩指指烏達爾,笑著說道。
“嗯,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他說跟我一起去看看皇帝睡覺的地方。”烏達爾也學會嬉皮笑臉了,還是刻意逗笑自己,麗麗想著。
的確,八十年代,是一個轉折的年代,人們有著共同的集體記憶。那個特殊年代的青年人,從長久封閉在一眨眼間就麵對開放,他們發出“尋找自我”的呐喊。
“七六年,我也去過一次北京。”岑浩低聲說道,聲音很凝重。
“我是從那以後,才愛上了現代詩。之前,我認為現代人寫的再好,也寫不出古詩的水平。那以後,我知道了,寫詩的激情也來自憤怒,悲傷。”岑浩說著站起來,從箱子裏拿出一本雜誌,遞給麗麗。
麗麗接過一看:《今天》。她更加驚喜了,這本雜誌呂一鳴也給過自己。
麗麗霍地從鋪位上站起來:“你也有這本雜誌?”
“是啊,我喜歡北島的詩。還有你們北大幾個學生的詩也蠻好。當然,我也說不出好在哪裏。”岑浩說道,顯得有點兒不好意思。
他又想抽煙了,渾身上下摩挲著。烏達爾幫他從抽屜裏拿出了一包煙,和打火機。於是三個人一起走到甲板上,麵朝大海暢談萬裏之外的京城。
去年,年久失修的大飯廳改造,在校學生輪流參加義務勞動,改造過的餐廳依然條件簡陋。但大家最開心的是,演電影的地方大了許多。一旦放外國電影,座位占滿了不算,很多學生自帶小凳子,坐在走道中間,整個飯廳塞得滿滿地。但就是這樣簡陋的條件,與室外嘈雜聲“混響”的影廳,卻有最專注的觀眾。全場電影廳內隻有影片的聲音,和放映機轉動的聲響。十幾年間,這裏是票價最低廉,環境最差,卻品味最高的影廳。
“烏達爾,你們烏幹達有電影嗎?”麗麗問。
“還沒有。”烏達爾低下頭,沉默地望著著欄杆外的海水。
“他們那裏前幾年在內亂。”岑浩說。
“我喜歡你們北大的氛圍,我去過一次詩人見麵會。那個詩人很年輕,講話也不是很清楚。就是朗誦他自己的詩,才顯出激情。可是台下的人沒給他難堪。說明去聽的都是愛詩的人。”岑浩說著,看看烏達爾。
“蔣老師,你還得教得再難一點兒,那樣我也可以去聽那些詩了。現在,我----”烏達爾兩手一攤,朝麗麗做了個無可奈何的動作。
麗麗哭笑不得,“柳枝教你京劇你都學得挺好的,還教你什麽,你覺得什麽難度高?”
“相聲。”烏達爾想了想說道,他看看身邊的岑浩,問:“他們兩個站在台上說,台下的人都笑。我不明白他們為什麽笑。”
岑浩撇撇嘴,“讓你說著了,我也搞不懂為什麽笑。”
烏達爾兩手一拍,哈哈大笑,一邊興奮地說道:“你也是‘老外’。”
麗麗沒笑,這的確是個課題。南方人,對北方的曲藝大多不大喜歡,看來是語言的關係。
“烏達爾,你喜歡快板嗎?”麗麗問。
“喜歡,就是我總跟你說的,快板裏麵也有好多可樂的笑話,俏皮話,有意思。可是那個板,我不會打。”烏達爾說道。
“柳枝應該會,你回去可以問問她。這些都可以幫助你學普通話”。麗麗說著,看看沉思中的岑浩。
“浩哥,你說,學粵語應該怎麽學?”麗麗問
“得在這邊生活,有這個環境。我比較不同意推廣普通話,或者說,我反對讓粵語滅絕。現在小孩子上學都講普通話,回家都講土話,我們這些家長就是老師了。你說是吧?方言背後都有一個地方劇種,方言消失了,地方戲就沒人看了。”岑浩的話讓麗麗覺得言之有理。
“我們國家地方那麽小,還有四十多種語言呢。語言不同,風俗就不同。”烏達爾說。
三人又說起北大的大飯廳,的確,那種聞著菜味兒看電影的感覺,也隻有北大才有。
“你們背的那個飯包,太難看了,我想做一種帶圖騰的,一定不錯。”烏達爾突然說。
北大學生都是用毛巾和繩子縫一個口袋,裏麵裝上鐵飯盒,吊在軍用挎包上,看上去的確像軍訓似地。
“這想法不錯,不過你全靠手工做嗎?那麽多學生呢,哪做得過來?”麗麗看著烏達爾笑,覺得他總是異想天開。
“現在可以電腦做,就像文化衫那種做法。”岑浩也覺得北大學生的飯包的確不雅。
說著說著,三人都餓了。
“你又發呆了,會不會擔心下一段耗費時間長?”烏達爾問麗麗。
“我想群莉和小芹了,不知道她們忙什麽。群莉身體恢複得怎麽樣。”麗麗輕聲說道。
“那她倆一定也在想你,我們的諺語裏是這樣說的。當你思念一個人,他也一定在思念你,因為你們是朋友。”烏達爾微笑著說。
麗麗點點頭,見岑浩也坐起身,衝他微微一笑。現在,岑浩已經是麗麗心目中的才子了。
“你別聽他胡說,他哄你的,這話我聽說過,但絕不是烏幹達的諺語,是哪個國家的,我一時也記不起來了。”岑浩說道。
麗麗嗔怪地瞪了烏達爾一眼,還“哼”了一聲。烏達爾兩手揣進褲兜裏,靠在床板上,嘻嘻地對麗麗笑。這姿勢,這派頭怎麽越看越像呂一鳴呢,麗麗微微皺了一下眉頭。
這次邱教授去川大交流新詩,麗麗從頭至尾都聽了,她自己對新詩不是很懂,但前兩屆中文係的學長們出了一群一群的詩人,感覺他們那種有激情的人,很有特點。她知道呂一鳴一直都是熱衷詩歌的,顧城那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她追求光明”,就是呂一鳴最先告訴自己的,的確不錯。在川大,麗麗錄下了邱教授的課,這一路上聽了幾遍,覺得理論性強,給自己寫論文提供了範本。
“烏達爾,你什麽時候到北大的?去年改造大飯廳的時候,你在嗎?”麗麗忽然問。
“在,還參加過義務勞動呢。”烏達爾似乎來了興致。
“我知道,東麵牆上後來寫的口號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對吧?”岑浩說道。
“你去過北大?沒聽你說過。”麗麗目光中流露出驚喜。
“還不是給他當走卒。”岑浩指指烏達爾,笑著說道。
“嗯,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他說跟我一起去看看皇帝睡覺的地方。”烏達爾也學會嬉皮笑臉了,還是刻意逗笑自己,麗麗想著。
的確,八十年代,是一個轉折的年代,人們有著共同的集體記憶。那個特殊年代的青年人,從長久封閉在一眨眼間就麵對開放,他們發出“尋找自我”的呐喊。
“七六年,我也去過一次北京。”岑浩低聲說道,聲音很凝重。
“我是從那以後,才愛上了現代詩。之前,我認為現代人寫的再好,也寫不出古詩的水平。那以後,我知道了,寫詩的激情也來自憤怒,悲傷。”岑浩說著站起來,從箱子裏拿出一本雜誌,遞給麗麗。
麗麗接過一看:《今天》。她更加驚喜了,這本雜誌呂一鳴也給過自己。
麗麗霍地從鋪位上站起來:“你也有這本雜誌?”
“是啊,我喜歡北島的詩。還有你們北大幾個學生的詩也蠻好。當然,我也說不出好在哪裏。”岑浩說道,顯得有點兒不好意思。
他又想抽煙了,渾身上下摩挲著。烏達爾幫他從抽屜裏拿出了一包煙,和打火機。於是三個人一起走到甲板上,麵朝大海暢談萬裏之外的京城。
去年,年久失修的大飯廳改造,在校學生輪流參加義務勞動,改造過的餐廳依然條件簡陋。但大家最開心的是,演電影的地方大了許多。一旦放外國電影,座位占滿了不算,很多學生自帶小凳子,坐在走道中間,整個飯廳塞得滿滿地。但就是這樣簡陋的條件,與室外嘈雜聲“混響”的影廳,卻有最專注的觀眾。全場電影廳內隻有影片的聲音,和放映機轉動的聲響。十幾年間,這裏是票價最低廉,環境最差,卻品味最高的影廳。
“烏達爾,你們烏幹達有電影嗎?”麗麗問。
“還沒有。”烏達爾低下頭,沉默地望著著欄杆外的海水。
“他們那裏前幾年在內亂。”岑浩說。
“我喜歡你們北大的氛圍,我去過一次詩人見麵會。那個詩人很年輕,講話也不是很清楚。就是朗誦他自己的詩,才顯出激情。可是台下的人沒給他難堪。說明去聽的都是愛詩的人。”岑浩說著,看看烏達爾。
“蔣老師,你還得教得再難一點兒,那樣我也可以去聽那些詩了。現在,我----”烏達爾兩手一攤,朝麗麗做了個無可奈何的動作。
麗麗哭笑不得,“柳枝教你京劇你都學得挺好的,還教你什麽,你覺得什麽難度高?”
“相聲。”烏達爾想了想說道,他看看身邊的岑浩,問:“他們兩個站在台上說,台下的人都笑。我不明白他們為什麽笑。”
岑浩撇撇嘴,“讓你說著了,我也搞不懂為什麽笑。”
烏達爾兩手一拍,哈哈大笑,一邊興奮地說道:“你也是‘老外’。”
麗麗沒笑,這的確是個課題。南方人,對北方的曲藝大多不大喜歡,看來是語言的關係。
“烏達爾,你喜歡快板嗎?”麗麗問。
“喜歡,就是我總跟你說的,快板裏麵也有好多可樂的笑話,俏皮話,有意思。可是那個板,我不會打。”烏達爾說道。
“柳枝應該會,你回去可以問問她。這些都可以幫助你學普通話”。麗麗說著,看看沉思中的岑浩。
“浩哥,你說,學粵語應該怎麽學?”麗麗問
“得在這邊生活,有這個環境。我比較不同意推廣普通話,或者說,我反對讓粵語滅絕。現在小孩子上學都講普通話,回家都講土話,我們這些家長就是老師了。你說是吧?方言背後都有一個地方劇種,方言消失了,地方戲就沒人看了。”岑浩的話讓麗麗覺得言之有理。
“我們國家地方那麽小,還有四十多種語言呢。語言不同,風俗就不同。”烏達爾說。
三人又說起北大的大飯廳,的確,那種聞著菜味兒看電影的感覺,也隻有北大才有。
“你們背的那個飯包,太難看了,我想做一種帶圖騰的,一定不錯。”烏達爾突然說。
北大學生都是用毛巾和繩子縫一個口袋,裏麵裝上鐵飯盒,吊在軍用挎包上,看上去的確像軍訓似地。
“這想法不錯,不過你全靠手工做嗎?那麽多學生呢,哪做得過來?”麗麗看著烏達爾笑,覺得他總是異想天開。
“現在可以電腦做,就像文化衫那種做法。”岑浩也覺得北大學生的飯包的確不雅。
說著說著,三人都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