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皇太極死後的波瀾
張鹿安對於吳三桂實在沒有任何好感可言,兩人曾經一度並肩作戰過,深刻感覺到吳三桂的人品有很大的問題。
後世人都說吳三桂投降清朝是迫不得已的事,那是什麽“衝冠一怒為紅顏”,把所有的髒水都潑到了一個弱女子的頭上,但是從裴國珍的書信、祖大壽的書信以及吳三桂的身邊人吳國貴、方光琛等人的回憶集來看,吳三桂與清國眉來眼去是早幾年就開始了。
而且跟毛文龍對後金是虛以委蛇不同,毛文龍當初一麵欺騙後金,一麵想方設法打擊後金的薄弱之處,才會令後金如鯁在喉,恨不得早日除之;
反觀吳三桂在錦州失陷以後對於清國的戰鬥中,戰果可謂了了,對於濟爾哈朗和阿濟格的入侵,反應更是令人疑點重重。
張鹿安的話說的有理有據,吳炳也不得不點點頭表示認可,突然又好像想起來什麽似得,張口說道:
“你說清軍怎麽突然就撤軍了呢?難道吳三桂那個狗東西真的已經投降了清國不成?”
“這個……我也不清楚,沒有證據,不好亂猜的。我覺得更大的可能,應該是清國的內部出了什麽事情,讓這些清軍不得返回去。”
“清國會出什麽事情呢?”
關於這個問題,張鹿安也是無從知曉,因為清國方麵把消息封鎖的實在是太好了,僅限於滿洲高層和漢人大學士以上的人才能知曉,這個消息就是:
大明崇禎十六年、大清崇德八年農曆八月初九子時亥刻(公曆1643年9月21日),清國曆史上最為重要的開創者,集政治家、軍事家、陰謀家於一身,久經考驗的戰場搶劫犯和黃羊獵手,一代梟雄皇太極,在臥榻之上猝死。
為何叫猝死?
那是因為死因不明,皇太極究竟是怎麽死的,沒有人能夠說的清楚,極其有限的史料隻是說明皇太極死的時候是“雙竅流血,眼瞪如銅鈴”。
對於一個超級肥胖的高血壓患者來說,皇太極的死亡症狀也說明不了一定就是他殺,千古之謎,隻能永遠埋藏於地下了。
隻是就事論事,這個給予大明百姓帶來無數痛苦的人,無論是他的敵人、仇人還是親人,沒有人敢小看他,曾經小看他的人,不管是莽古爾泰還是莽古濟,哪怕是他哥哥姐姐,都被他給殺掉了。
沒有任何人能夠否認皇太極的天縱英才,沒有任何人能夠否認他對於整個滿清的社會體係和軍事體係的改造是多麽的成功。
尤其是在皇太極的後期,他親自部署的鬆錦大戰,徹底摧毀了明軍的十四萬精銳的機動兵力,殺害了明國大量的忠勇兼備的猛將,沉重打擊了明國的軍事實力;
大戰之後,清軍本身的元氣也沒有恢複,但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又不顧滿朝文武的反對聲音,力排眾議命令阿巴泰和圖爾格率領精兵猛將執行弱明戰略,成功將大明北方的經濟徹底打垮,使得大明朝廷大失天下之心的同時,僅存的一點威望,在北方剩餘百姓的心中,也是不複存在。
這兩件事就使得皇太極的威信達到了頂峰,隻是月滿則虧,長時間的消耗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使得皇太極的身體是每況愈下,鼻血更是經常流個不停,再加上他最心愛的妃子海蘭珠的病死,又給他的內心帶來巨大的孤獨感,多方因素之下,對於後宮之人,皇太極的脾氣是越來越壞,經常有屍體被從宮中運出。
不論具體經過,反正皇太極就是死了。
更大的問題是,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實在是太過於突然,沒有留下遺囑,更沒有確定太子人選,那麽皇太極死後的繼承人問題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守護在皇太極屍體旁邊的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是皇太極的莊妃,便派人去請來兩黃旗的親信大臣進行商議。
因此第一時間知道的消息的大臣全都為兩黃旗人士,分別為索尼、譚泰、圖賴等人,隻是以索尼為首的兩黃旗大人,言語中非常偏向於皇太極大阿哥豪格,因為皇太極生前也是把豪格當作準接班人來培養的。
隻是布木布泰很明顯不開心,表示應該通知皇太極的兄弟,於是代善和多爾袞等人也都獲得了通知,兩人均是連夜帶人趕到宮內。
代善是陳年老妖,多爾袞是新貴,兩人都不是善茬。
代善在去宮內的路上,吩咐手下告知了豪格,並且通知兩紅旗做好戰鬥準備;
多爾袞則是聯絡了自己的兩白旗,隻是多爾袞的親哥阿濟格遠在千裏之外,弟弟多鐸對多爾袞還有一些怨言,導致多爾袞的內心非常不踏實,一麵命令自己所能掌握的一部分正白旗牛錄做好戰鬥準備,一麵派人以八百裏加急的速度給阿濟格送信,要求阿濟格急速返回盛京。
阿濟格本身就是一個喜歡折騰的人,接到多爾袞的書信後,立刻派人給濟爾哈朗留下一封信,自己帶領少量護兵,直接狂奔回到盛京。
濟爾哈朗好歹也是親王,很快也獲得了來自於盛京城的消息,於是一邊狠狠地咒罵阿濟格兄弟,一邊下令全軍撤退,遼西的殘餘明軍因此逃掉一劫。
阿濟格回到盛京後,自然首推多爾袞稱帝,但是被豪格的支持者所堅決反對。
主要的爭權者就變成了豪格與多爾滾之間進行。
但是兩人的實力不相上下,豪格有兩黃旗的支持,多爾袞有兩白旗的支持,代善家族的兩紅旗態度曖昧,但是代善本人的態度,很明顯更偏向於豪格。
多爾滾兄弟三人憑借著兩白旗強悍的戰鬥力,仍然不願意屈服。
雙方一度劍拔弩張。
隻是濟爾哈朗返回盛京後,局麵很快就有了微妙變化,因為濟爾哈朗是皇太極的鐵杆心腹,從小就是跟著皇太極的屁股後麵轉,自然全力支持皇太極的後人繼承大統。如果他能支持豪格的話,那麽多爾袞沒有任何勝算可言。
可是最大的問題是,濟爾哈朗本人非常不喜歡豪格。
豪格對於這個堂叔叔,可以說沒有任何尊重可言,性子直來直去的豪格,曾經多次當麵指責濟爾哈朗,讓濟爾哈朗非常下不來台。
濟爾哈朗連夜奔回盛京城,連夜入宮,與布木布泰商量了一整晚。
次日一大早,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就明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那就是必須要是皇太極的後人才能繼承大統。
掌控鑲藍旗的濟爾哈朗一表態,形勢立刻大變,多爾袞一派頓時麵臨著巨大的危機,豪格原本以為勝券在握,不合時宜地更加囂張起來。
結果一代人精多爾袞,早就在宮城附近布下眼線,早就明白了濟爾哈朗已經見過布木布泰,並且商談了很久。他從濟爾哈朗的話裏聽出來了話外之音,於是突然提出來以布木布泰的兒子,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承大統。
如此一來,兩黃旗就沒有了任何反對的意義了,畢竟繼承人是皇太極的兒子,那還有什麽好說的?
掌握正藍旗的豪格頓時緊張萬分,巨大的失落感讓他的心態崩潰了,直接撂下了一句話:
“你們愛讓誰當,那就讓誰當!隻是不要後悔,不要後來再來找我!”
此舉正中多爾袞的下懷,於是在當年八月二十六,滿清眾大臣扶持愛新覺羅福臨,登上大清國皇帝的寶座,同時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為輔政親王,負責處理一切軍政大事。
到了最後,豪格一無所得。
受益最大的就是皇太極的莊妃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和她的兒子福臨,從此清國又開始了以福臨為最高象征的新征程。
(本章完)
張鹿安對於吳三桂實在沒有任何好感可言,兩人曾經一度並肩作戰過,深刻感覺到吳三桂的人品有很大的問題。
後世人都說吳三桂投降清朝是迫不得已的事,那是什麽“衝冠一怒為紅顏”,把所有的髒水都潑到了一個弱女子的頭上,但是從裴國珍的書信、祖大壽的書信以及吳三桂的身邊人吳國貴、方光琛等人的回憶集來看,吳三桂與清國眉來眼去是早幾年就開始了。
而且跟毛文龍對後金是虛以委蛇不同,毛文龍當初一麵欺騙後金,一麵想方設法打擊後金的薄弱之處,才會令後金如鯁在喉,恨不得早日除之;
反觀吳三桂在錦州失陷以後對於清國的戰鬥中,戰果可謂了了,對於濟爾哈朗和阿濟格的入侵,反應更是令人疑點重重。
張鹿安的話說的有理有據,吳炳也不得不點點頭表示認可,突然又好像想起來什麽似得,張口說道:
“你說清軍怎麽突然就撤軍了呢?難道吳三桂那個狗東西真的已經投降了清國不成?”
“這個……我也不清楚,沒有證據,不好亂猜的。我覺得更大的可能,應該是清國的內部出了什麽事情,讓這些清軍不得返回去。”
“清國會出什麽事情呢?”
關於這個問題,張鹿安也是無從知曉,因為清國方麵把消息封鎖的實在是太好了,僅限於滿洲高層和漢人大學士以上的人才能知曉,這個消息就是:
大明崇禎十六年、大清崇德八年農曆八月初九子時亥刻(公曆1643年9月21日),清國曆史上最為重要的開創者,集政治家、軍事家、陰謀家於一身,久經考驗的戰場搶劫犯和黃羊獵手,一代梟雄皇太極,在臥榻之上猝死。
為何叫猝死?
那是因為死因不明,皇太極究竟是怎麽死的,沒有人能夠說的清楚,極其有限的史料隻是說明皇太極死的時候是“雙竅流血,眼瞪如銅鈴”。
對於一個超級肥胖的高血壓患者來說,皇太極的死亡症狀也說明不了一定就是他殺,千古之謎,隻能永遠埋藏於地下了。
隻是就事論事,這個給予大明百姓帶來無數痛苦的人,無論是他的敵人、仇人還是親人,沒有人敢小看他,曾經小看他的人,不管是莽古爾泰還是莽古濟,哪怕是他哥哥姐姐,都被他給殺掉了。
沒有任何人能夠否認皇太極的天縱英才,沒有任何人能夠否認他對於整個滿清的社會體係和軍事體係的改造是多麽的成功。
尤其是在皇太極的後期,他親自部署的鬆錦大戰,徹底摧毀了明軍的十四萬精銳的機動兵力,殺害了明國大量的忠勇兼備的猛將,沉重打擊了明國的軍事實力;
大戰之後,清軍本身的元氣也沒有恢複,但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又不顧滿朝文武的反對聲音,力排眾議命令阿巴泰和圖爾格率領精兵猛將執行弱明戰略,成功將大明北方的經濟徹底打垮,使得大明朝廷大失天下之心的同時,僅存的一點威望,在北方剩餘百姓的心中,也是不複存在。
這兩件事就使得皇太極的威信達到了頂峰,隻是月滿則虧,長時間的消耗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使得皇太極的身體是每況愈下,鼻血更是經常流個不停,再加上他最心愛的妃子海蘭珠的病死,又給他的內心帶來巨大的孤獨感,多方因素之下,對於後宮之人,皇太極的脾氣是越來越壞,經常有屍體被從宮中運出。
不論具體經過,反正皇太極就是死了。
更大的問題是,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實在是太過於突然,沒有留下遺囑,更沒有確定太子人選,那麽皇太極死後的繼承人問題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守護在皇太極屍體旁邊的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是皇太極的莊妃,便派人去請來兩黃旗的親信大臣進行商議。
因此第一時間知道的消息的大臣全都為兩黃旗人士,分別為索尼、譚泰、圖賴等人,隻是以索尼為首的兩黃旗大人,言語中非常偏向於皇太極大阿哥豪格,因為皇太極生前也是把豪格當作準接班人來培養的。
隻是布木布泰很明顯不開心,表示應該通知皇太極的兄弟,於是代善和多爾袞等人也都獲得了通知,兩人均是連夜帶人趕到宮內。
代善是陳年老妖,多爾袞是新貴,兩人都不是善茬。
代善在去宮內的路上,吩咐手下告知了豪格,並且通知兩紅旗做好戰鬥準備;
多爾袞則是聯絡了自己的兩白旗,隻是多爾袞的親哥阿濟格遠在千裏之外,弟弟多鐸對多爾袞還有一些怨言,導致多爾袞的內心非常不踏實,一麵命令自己所能掌握的一部分正白旗牛錄做好戰鬥準備,一麵派人以八百裏加急的速度給阿濟格送信,要求阿濟格急速返回盛京。
阿濟格本身就是一個喜歡折騰的人,接到多爾袞的書信後,立刻派人給濟爾哈朗留下一封信,自己帶領少量護兵,直接狂奔回到盛京。
濟爾哈朗好歹也是親王,很快也獲得了來自於盛京城的消息,於是一邊狠狠地咒罵阿濟格兄弟,一邊下令全軍撤退,遼西的殘餘明軍因此逃掉一劫。
阿濟格回到盛京後,自然首推多爾袞稱帝,但是被豪格的支持者所堅決反對。
主要的爭權者就變成了豪格與多爾滾之間進行。
但是兩人的實力不相上下,豪格有兩黃旗的支持,多爾袞有兩白旗的支持,代善家族的兩紅旗態度曖昧,但是代善本人的態度,很明顯更偏向於豪格。
多爾滾兄弟三人憑借著兩白旗強悍的戰鬥力,仍然不願意屈服。
雙方一度劍拔弩張。
隻是濟爾哈朗返回盛京後,局麵很快就有了微妙變化,因為濟爾哈朗是皇太極的鐵杆心腹,從小就是跟著皇太極的屁股後麵轉,自然全力支持皇太極的後人繼承大統。如果他能支持豪格的話,那麽多爾袞沒有任何勝算可言。
可是最大的問題是,濟爾哈朗本人非常不喜歡豪格。
豪格對於這個堂叔叔,可以說沒有任何尊重可言,性子直來直去的豪格,曾經多次當麵指責濟爾哈朗,讓濟爾哈朗非常下不來台。
濟爾哈朗連夜奔回盛京城,連夜入宮,與布木布泰商量了一整晚。
次日一大早,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就明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那就是必須要是皇太極的後人才能繼承大統。
掌控鑲藍旗的濟爾哈朗一表態,形勢立刻大變,多爾袞一派頓時麵臨著巨大的危機,豪格原本以為勝券在握,不合時宜地更加囂張起來。
結果一代人精多爾袞,早就在宮城附近布下眼線,早就明白了濟爾哈朗已經見過布木布泰,並且商談了很久。他從濟爾哈朗的話裏聽出來了話外之音,於是突然提出來以布木布泰的兒子,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承大統。
如此一來,兩黃旗就沒有了任何反對的意義了,畢竟繼承人是皇太極的兒子,那還有什麽好說的?
掌握正藍旗的豪格頓時緊張萬分,巨大的失落感讓他的心態崩潰了,直接撂下了一句話:
“你們愛讓誰當,那就讓誰當!隻是不要後悔,不要後來再來找我!”
此舉正中多爾袞的下懷,於是在當年八月二十六,滿清眾大臣扶持愛新覺羅福臨,登上大清國皇帝的寶座,同時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為輔政親王,負責處理一切軍政大事。
到了最後,豪格一無所得。
受益最大的就是皇太極的莊妃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和她的兒子福臨,從此清國又開始了以福臨為最高象征的新征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