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關寧軍最後的絕唱
張鹿安、吳炳等人知道中後所城已經無法收複,便帶著滿載大明軍民的船隻,沿著六州河開始撤退。
隻是清軍自然是不會放任明軍肆無忌憚地離開的,他們在河流的狹窄處提前設置了火炮埋伏圈,等到明軍船隊經過時,再次發射火炮,將明軍的兩艘炮艇炸沉,船上的水手和軍民中,會水的都在水麵不斷地掙紮,但是明軍已經無力相救,剩餘的四艘沙船和兩艘炮艇,拚命向東劃去。
離開了六州河口,張鹿安才算是長舒一口氣,雖然沒有親自參與戰鬥,但是所見的景象令他震驚和羞愧,所有的思緒全部化為一句話:
“全速前進!”
但是由於船上的載重實在太重,加上逆著洋流前進,速度根本提不上去,用了兩天時間才回到覺華島。
張鹿安讓留守的令狐雲湘抓緊組織傷員和婦孺們抓緊下船,很多人已經吐的死去活來,更令人心痛的是,待在船隻下層的老百姓,因為人多缺氧,意外喪生了數百人。
當一具具的屍體從船艙底部被抬上來,大多還都是一些孩子,看到這樣的情景,但凡還有一絲良知的人,都是悲痛不已。
但是這些問題都隻能交給令狐雲湘來處理。
張鹿安明確記得自己對於羅濤的承諾,被救的副總兵羅文耀,被抬下船的時候,已經陷入了意識模糊之中,昏迷前還在懇求張鹿安,一定要把羅濤以及其他部下給盡可能救下來。
張鹿安身上肩負著太多的責任,在將六艘船上的百姓和多餘的物資卸下後,很快就選擇了重新起航,這次壓根不需要動員,所有的十名將領都是主動要求繼續隨同出征。
吳炳也是仍然自告奮勇,想要一同前往。
張鹿安沒有任何耽擱,宣布即刻出發。
等到九月三十日清晨
當船隊到達六州河時,卻出人意料不見了清軍的攔截,帶著滿腹的擔心和不解,船隊逆流而上,來到了中後所城的東門,終於還是發現了最不願意看到的景象。
但見碼頭正出口的旗杆上,上麵插著幾排數百顆人頭,張鹿安拿起望遠鏡,仔細一看中間最高的一顆,正是羅濤的人頭無疑。
張鹿安的心頭一陣疼痛,對於羅濤這樣的忠臣義士的陣亡,總是令人感到非常難受。
張鹿安下令船隻靠岸,祿青山帶領武裝人員,先行下船,小心翼翼地戒備著。
容令彰自告奮勇,主動要求帶隊進城偵查,一刻鍾後很快就返回到碼頭,看著眾人沉聲說道:
“城裏的百姓都死光了,西麵城牆和北麵城牆甚至都被拆掉了,城內外到處都是我們人的屍體,甚至壓根就下不去腳……狗日的建奴,一個人也沒有見到。”
張鹿安點點頭,眾人也都看向張鹿安,下意識地詢問著:
怎麽辦?
張鹿安隻是知道一個最為樸素的道理:
那就是人死了,一定要入土為安,否則以這炎炎烈日照射下,屍體很快就會快速腐爛,到時候就會很容易滋生疫病。
張鹿安便下令由祿青山組織人力,在六州河上遊三裏外挖坑,將中後所城內外的屍體全部拉了過去,進行掩埋,總共花去了一日一夜,總共掩埋了屍體三萬餘具。
祿青山在大坑邊立了一塊牌子:
大明萬忠墓
吳炳突然來到張鹿安的身邊說道:
“羅濤他們真的好樣的,他們的屍體上的傷口還是新鮮的,很明顯他們還是堅持了很久才被殺的。”
“或許他真的相信我的承諾……哎,不管如何,我等終究還是來遲了。”
張鹿安內心很痛苦,覺得對不起羅濤,自己說的話沒有做到。
“沒辦法,或許這都是命。我親自查看了,除了被咱們抬回覺華島的上千名傷兵外,這裏原本有8500名精兵,戰死了4500人,隻好還有三千人被清軍擄走了,所以李永芳那樣的人還是很多的。”
“也許不都是李永芳,有可能還有祖大壽。”
李永芳是主動心甘情願投靠敵人的,而祖大壽不管怎麽說,都是走投無路之下,才選擇投降的,兩者本質上是有區別的,不可相提並論。
提到了祖大壽,吳炳就無話可說了,他從來不願意說自己前領導的壞話。
張鹿安看著吳炳不說話,出言打破了沉默,說道:
“吳主事,你覺得清軍去了哪裏?”
“沒有別的地方可去,一定是去了前屯衛了。”
“為何?”
“中後所已經是棄地了,寧遠城敵人又攻不下來,接下來的隻有前屯衛和中前所了,而前屯衛城位於中前所的東麵,位於石子河與涼水河之間,本身就是山海關與寧遠成的中間位置,地理位置重要,還生產糧食,清軍沒有理由不去攻打前屯衛的。”
“咱們不能就這麽光看著,總得找點落單的清軍狠狠地打擊一下,否則難消我心頭之恨。”
張鹿安咬牙切齒道。
“不可走陸路,不難想象,清軍肯定會在陸路設下埋伏的,咱們的人太少,恐怕很容易就中了清軍的埋伏,還是老樣子,走水路。”吳炳說道。
張鹿安於是在將城內外的屍體掩埋後,率領青州營水師,在吳炳的帶領下,繼續沿著海岸線,向西航行,隻是悲催的是剛剛上路不久,就遭遇到海上暴風天氣,雖然明軍船隻僥幸逃脫,但是已經被吹的遠離了海岸,最後飄向了山海關城外海麵,使得張鹿安和祿青山他們壓根就沒有參與到前屯衛的戰鬥。
崇禎十六年十月初一
清軍聚集了名主力猛攻前屯衛城,在優勢火炮力量的加持下,清軍經過一日一夜,順利地攻下了前屯衛城,城中主將李輔明,遵守了他的誓言,知恥而後勇,在巷戰中光榮陣亡。
與李輔明一同陣亡的還有遼東總練總兵官袁尚仁,這位遼東團練軍的大教頭,沒有讓他的學生們失望,以自己的鮮血扞衛了漢人的榮譽;
前屯衛副總兵羅倫當時已經率軍突圍到了靠近中前所城的高嶺驛,但是很快就被尾追的濟爾哈朗率兵3000所包圍,羅倫雖然經過拚死戰鬥,最後終究不敵,明將羅倫以及他的部下600人全部陣亡。
此時距離高嶺驛不到15裏的中前所城,駐紮有吳三桂的親信部將楊坤、吳三汲、方成功、巴克永和孫文煥五將,麾下士兵總共有一萬人,但是自始至終,中前所的這些明軍始終未曾動過一兵一卒來支援高嶺驛的明將羅倫所部。
更令人驚奇的是,濟爾哈朗率軍來到了中前所城前,突然一炮未發,一箭未射,竟然從中前所城撤退,突然快速地向遼東進發,好像發生了特別緊要的大事。
張鹿安、祿青山帶領部下,隨著吳炳來到了中前所城,吳炳得知了自己好友楊倫在高嶺驛陣亡的消息後,大聲地質問楊坤道:
“楊副戎,這裏距離高嶺驛近在咫尺,你們為何不去支援?而放任楊將軍白白戰死?”
“吳主事,本將可都是嚴格遵循吳大帥的命令,大帥命令我等嚴守中前所,那麽我等就隻會嚴守中前所城,你知道的,大帥的軍令非常嚴格,我等有幾個腦袋,膽敢觸犯大帥的軍令?”
“那為何清軍到了中前所就突然撤走了?難道你們之間有什麽勾結不成?”
“放肆!吳炳,你的好友楊倫戰死了,我知道你很難過,但是你再難過,能不能不要把你的情緒給帶到這裏來?這裏是軍營,不是你家!你如果還在這裏信口雌黃,別怪我翻臉不認人。”
楊坤大聲地嗬斥道。
張鹿安急忙把氣急敗壞的吳炳從中前所城給拉出,然後眾人一起從陸路前往高嶺驛,先是替羅倫以下數百名明軍將士收屍,後又來到了前屯衛城,將李輔明、袁尚仁兩人的屍體找到,通過監軍使郝為,上報給朝廷知曉,這樣的高級將領,一定要找到屍首,並且讓朝廷大員來驗證的,否則很容易就會像盧象升的待遇一樣,哪怕戰死了,一時半會,也不會得到朝廷的承認。
至於其他明軍將士,則是找到了四千具屍體,占到了明軍原本在前屯衛的駐軍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被祿青山指揮眾人挖坑給埋在一起。
吳炳坐在倒塌的城牆廢墟上,望著不遠處凸起的墳塋,喃喃自語道:
“關寧軍完了!
以前或許都說關寧軍坑外軍、客軍,但是我們的內部一直都是非常團結友善。
畢竟大家都是鄉裏鄉親的。誰還能真的見死不救?
張將軍,你知道嗎?
楊倫還是楊坤的親堂哥,屬於未出五服的親人,楊坤幾乎是楊倫親自帶大的,可是他距離那麽近,手下的將士那麽多,竟然都不去救,於公於私來說,這怎麽說的過去?豈不是很可笑?”
張鹿安看得出來吳炳此時非常非常的失落,或許在他心目中,關寧軍就是他的驕傲所在,如今看清現實的他,內心的堅守坍塌了。
“前屯衛一戰,李總兵和袁總兵,他們以六千之眾,迎戰兩倍於己的清軍精銳,沒有任何膽怯,奮勇戰鬥,至死不渝,他們就是關寧軍最後的絕唱!”
張鹿安對英勇陣亡的李輔明和袁尚仁給予了高度的讚揚,要知道李輔明和袁尚仁都是遼地之人,他們最終都是將自己最後的熱血灑在了這片桑梓之地。
隻是張鹿安的論斷,卻沒有得到吳炳的讚同。
“不對,關寧軍沒有終結,也永遠不會終結,中前所還有一萬餘關寧軍,寧遠城還有三萬多名關寧軍……”
“吳炳兄,你說的那是吳三桂的關寧軍,卻並非我大明的關寧軍,兩者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如果是朝廷的大軍,不可能見死不救。你看看那楊坤的態度,他的眼裏哪裏還有朝廷法令?吳三桂的命令,在他的眼裏已經高於一切!”
張鹿安話說的擲地有聲。
(本章完)
張鹿安、吳炳等人知道中後所城已經無法收複,便帶著滿載大明軍民的船隻,沿著六州河開始撤退。
隻是清軍自然是不會放任明軍肆無忌憚地離開的,他們在河流的狹窄處提前設置了火炮埋伏圈,等到明軍船隊經過時,再次發射火炮,將明軍的兩艘炮艇炸沉,船上的水手和軍民中,會水的都在水麵不斷地掙紮,但是明軍已經無力相救,剩餘的四艘沙船和兩艘炮艇,拚命向東劃去。
離開了六州河口,張鹿安才算是長舒一口氣,雖然沒有親自參與戰鬥,但是所見的景象令他震驚和羞愧,所有的思緒全部化為一句話:
“全速前進!”
但是由於船上的載重實在太重,加上逆著洋流前進,速度根本提不上去,用了兩天時間才回到覺華島。
張鹿安讓留守的令狐雲湘抓緊組織傷員和婦孺們抓緊下船,很多人已經吐的死去活來,更令人心痛的是,待在船隻下層的老百姓,因為人多缺氧,意外喪生了數百人。
當一具具的屍體從船艙底部被抬上來,大多還都是一些孩子,看到這樣的情景,但凡還有一絲良知的人,都是悲痛不已。
但是這些問題都隻能交給令狐雲湘來處理。
張鹿安明確記得自己對於羅濤的承諾,被救的副總兵羅文耀,被抬下船的時候,已經陷入了意識模糊之中,昏迷前還在懇求張鹿安,一定要把羅濤以及其他部下給盡可能救下來。
張鹿安身上肩負著太多的責任,在將六艘船上的百姓和多餘的物資卸下後,很快就選擇了重新起航,這次壓根不需要動員,所有的十名將領都是主動要求繼續隨同出征。
吳炳也是仍然自告奮勇,想要一同前往。
張鹿安沒有任何耽擱,宣布即刻出發。
等到九月三十日清晨
當船隊到達六州河時,卻出人意料不見了清軍的攔截,帶著滿腹的擔心和不解,船隊逆流而上,來到了中後所城的東門,終於還是發現了最不願意看到的景象。
但見碼頭正出口的旗杆上,上麵插著幾排數百顆人頭,張鹿安拿起望遠鏡,仔細一看中間最高的一顆,正是羅濤的人頭無疑。
張鹿安的心頭一陣疼痛,對於羅濤這樣的忠臣義士的陣亡,總是令人感到非常難受。
張鹿安下令船隻靠岸,祿青山帶領武裝人員,先行下船,小心翼翼地戒備著。
容令彰自告奮勇,主動要求帶隊進城偵查,一刻鍾後很快就返回到碼頭,看著眾人沉聲說道:
“城裏的百姓都死光了,西麵城牆和北麵城牆甚至都被拆掉了,城內外到處都是我們人的屍體,甚至壓根就下不去腳……狗日的建奴,一個人也沒有見到。”
張鹿安點點頭,眾人也都看向張鹿安,下意識地詢問著:
怎麽辦?
張鹿安隻是知道一個最為樸素的道理:
那就是人死了,一定要入土為安,否則以這炎炎烈日照射下,屍體很快就會快速腐爛,到時候就會很容易滋生疫病。
張鹿安便下令由祿青山組織人力,在六州河上遊三裏外挖坑,將中後所城內外的屍體全部拉了過去,進行掩埋,總共花去了一日一夜,總共掩埋了屍體三萬餘具。
祿青山在大坑邊立了一塊牌子:
大明萬忠墓
吳炳突然來到張鹿安的身邊說道:
“羅濤他們真的好樣的,他們的屍體上的傷口還是新鮮的,很明顯他們還是堅持了很久才被殺的。”
“或許他真的相信我的承諾……哎,不管如何,我等終究還是來遲了。”
張鹿安內心很痛苦,覺得對不起羅濤,自己說的話沒有做到。
“沒辦法,或許這都是命。我親自查看了,除了被咱們抬回覺華島的上千名傷兵外,這裏原本有8500名精兵,戰死了4500人,隻好還有三千人被清軍擄走了,所以李永芳那樣的人還是很多的。”
“也許不都是李永芳,有可能還有祖大壽。”
李永芳是主動心甘情願投靠敵人的,而祖大壽不管怎麽說,都是走投無路之下,才選擇投降的,兩者本質上是有區別的,不可相提並論。
提到了祖大壽,吳炳就無話可說了,他從來不願意說自己前領導的壞話。
張鹿安看著吳炳不說話,出言打破了沉默,說道:
“吳主事,你覺得清軍去了哪裏?”
“沒有別的地方可去,一定是去了前屯衛了。”
“為何?”
“中後所已經是棄地了,寧遠城敵人又攻不下來,接下來的隻有前屯衛和中前所了,而前屯衛城位於中前所的東麵,位於石子河與涼水河之間,本身就是山海關與寧遠成的中間位置,地理位置重要,還生產糧食,清軍沒有理由不去攻打前屯衛的。”
“咱們不能就這麽光看著,總得找點落單的清軍狠狠地打擊一下,否則難消我心頭之恨。”
張鹿安咬牙切齒道。
“不可走陸路,不難想象,清軍肯定會在陸路設下埋伏的,咱們的人太少,恐怕很容易就中了清軍的埋伏,還是老樣子,走水路。”吳炳說道。
張鹿安於是在將城內外的屍體掩埋後,率領青州營水師,在吳炳的帶領下,繼續沿著海岸線,向西航行,隻是悲催的是剛剛上路不久,就遭遇到海上暴風天氣,雖然明軍船隻僥幸逃脫,但是已經被吹的遠離了海岸,最後飄向了山海關城外海麵,使得張鹿安和祿青山他們壓根就沒有參與到前屯衛的戰鬥。
崇禎十六年十月初一
清軍聚集了名主力猛攻前屯衛城,在優勢火炮力量的加持下,清軍經過一日一夜,順利地攻下了前屯衛城,城中主將李輔明,遵守了他的誓言,知恥而後勇,在巷戰中光榮陣亡。
與李輔明一同陣亡的還有遼東總練總兵官袁尚仁,這位遼東團練軍的大教頭,沒有讓他的學生們失望,以自己的鮮血扞衛了漢人的榮譽;
前屯衛副總兵羅倫當時已經率軍突圍到了靠近中前所城的高嶺驛,但是很快就被尾追的濟爾哈朗率兵3000所包圍,羅倫雖然經過拚死戰鬥,最後終究不敵,明將羅倫以及他的部下600人全部陣亡。
此時距離高嶺驛不到15裏的中前所城,駐紮有吳三桂的親信部將楊坤、吳三汲、方成功、巴克永和孫文煥五將,麾下士兵總共有一萬人,但是自始至終,中前所的這些明軍始終未曾動過一兵一卒來支援高嶺驛的明將羅倫所部。
更令人驚奇的是,濟爾哈朗率軍來到了中前所城前,突然一炮未發,一箭未射,竟然從中前所城撤退,突然快速地向遼東進發,好像發生了特別緊要的大事。
張鹿安、祿青山帶領部下,隨著吳炳來到了中前所城,吳炳得知了自己好友楊倫在高嶺驛陣亡的消息後,大聲地質問楊坤道:
“楊副戎,這裏距離高嶺驛近在咫尺,你們為何不去支援?而放任楊將軍白白戰死?”
“吳主事,本將可都是嚴格遵循吳大帥的命令,大帥命令我等嚴守中前所,那麽我等就隻會嚴守中前所城,你知道的,大帥的軍令非常嚴格,我等有幾個腦袋,膽敢觸犯大帥的軍令?”
“那為何清軍到了中前所就突然撤走了?難道你們之間有什麽勾結不成?”
“放肆!吳炳,你的好友楊倫戰死了,我知道你很難過,但是你再難過,能不能不要把你的情緒給帶到這裏來?這裏是軍營,不是你家!你如果還在這裏信口雌黃,別怪我翻臉不認人。”
楊坤大聲地嗬斥道。
張鹿安急忙把氣急敗壞的吳炳從中前所城給拉出,然後眾人一起從陸路前往高嶺驛,先是替羅倫以下數百名明軍將士收屍,後又來到了前屯衛城,將李輔明、袁尚仁兩人的屍體找到,通過監軍使郝為,上報給朝廷知曉,這樣的高級將領,一定要找到屍首,並且讓朝廷大員來驗證的,否則很容易就會像盧象升的待遇一樣,哪怕戰死了,一時半會,也不會得到朝廷的承認。
至於其他明軍將士,則是找到了四千具屍體,占到了明軍原本在前屯衛的駐軍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被祿青山指揮眾人挖坑給埋在一起。
吳炳坐在倒塌的城牆廢墟上,望著不遠處凸起的墳塋,喃喃自語道:
“關寧軍完了!
以前或許都說關寧軍坑外軍、客軍,但是我們的內部一直都是非常團結友善。
畢竟大家都是鄉裏鄉親的。誰還能真的見死不救?
張將軍,你知道嗎?
楊倫還是楊坤的親堂哥,屬於未出五服的親人,楊坤幾乎是楊倫親自帶大的,可是他距離那麽近,手下的將士那麽多,竟然都不去救,於公於私來說,這怎麽說的過去?豈不是很可笑?”
張鹿安看得出來吳炳此時非常非常的失落,或許在他心目中,關寧軍就是他的驕傲所在,如今看清現實的他,內心的堅守坍塌了。
“前屯衛一戰,李總兵和袁總兵,他們以六千之眾,迎戰兩倍於己的清軍精銳,沒有任何膽怯,奮勇戰鬥,至死不渝,他們就是關寧軍最後的絕唱!”
張鹿安對英勇陣亡的李輔明和袁尚仁給予了高度的讚揚,要知道李輔明和袁尚仁都是遼地之人,他們最終都是將自己最後的熱血灑在了這片桑梓之地。
隻是張鹿安的論斷,卻沒有得到吳炳的讚同。
“不對,關寧軍沒有終結,也永遠不會終結,中前所還有一萬餘關寧軍,寧遠城還有三萬多名關寧軍……”
“吳炳兄,你說的那是吳三桂的關寧軍,卻並非我大明的關寧軍,兩者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如果是朝廷的大軍,不可能見死不救。你看看那楊坤的態度,他的眼裏哪裏還有朝廷法令?吳三桂的命令,在他的眼裏已經高於一切!”
張鹿安話說的擲地有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