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北直軍情


    崇禎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張鹿安率領安慶右營終於趕到了山東東昌府臨清州。


    從盱眙走水路到濟寧還算是順暢,從濟寧州到臨清州則是河道勉強可供通過,隻能集中於河道中間行駛,人為劃船的速度不可能太快,偶爾需要經過的閘口,還需要再加上纖夫在岸上拉纖,才能勉強通過。如此一來,整個安慶右營的行駛速度就無法保證了,原本十日的路程,走了半個月才到臨清。


    臨清以北的運河,則基本無法繼續行駛了,一來清軍南侵,導致南下避難的船隻大增,造成河道擁擠。二來天氣開始變冷了,更北方的通州一帶河道甚至出現了薄冰,通行不暢。


    張鹿安果斷下令全營在臨清下船,跟上次北上勤王一樣,將船上貨物搬下了船,然後開始在臨清城外紮營,接受上級進一步的調令。讓孟大江率領水師南下,回到正陽關,放假三個月,三個月後再去浮山。


    選擇臨清城除了本身的地理條件限製外,還有很大的原因是,臨清州在此時是山東行省最為繁盛之地,南來北往的客商非常多,各種消息也是紛雜至極。


    張家原本就在此地設置有錢莊、商號和見微社分社等機構,獲取了一定的情報,但是大部分情報來源都是來源於別人之口,對於戰爭來說,這種消息來源遠遠不可靠。


    按照張鹿安之前的安排,許由已經提前一步,從芝罘島那邊調集了大量的人手,進入臨清城,並且加大對北直隸一帶的清軍情報進行詳細的偵查。


    馬國勇則是帶著人打聽鳳壽右營的具體位置。


    張鹿安在安慶右營在臨清城外紮好大營後,就帶著張撿、賈得文等少量護衛,來臨清城閑逛,才發現臨清城內的百姓已經是風聲鶴唳。尤其是從北麵德州過來的客商,紛紛表示德州已經戒嚴,不讓繼續北上了。而且朝廷斷定,清軍一定會猛攻德州,繼而進攻最為繁華之地臨清。於是把濟南府、青州府一帶的駐軍精銳全部調到德州加強防守,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濟南府城隻有戰兵數百人,青州府剩下的戰兵甚至不到三百人,防守非常空虛。


    這一切令張鹿安非常心驚,如果老百姓都知道的事,那麽清軍會不知道?


    清軍揚武大將軍嶽讬是沿著運河南下,隻是他們一定就會按照既定路線進攻德州?


    當初兩路清軍在通州會師以後,大明朝廷原以為清軍會組織兵力攻打京城,大量明軍全部往京師城內高度聚集,清軍卻反其道而行之,不但做出分兵決策,還把每翼兵,再各自兵分四路,組成八路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南猛攻,完全破壞了明軍的防守計劃。


    難道此時還不吸取教訓?


    張鹿安覺得這個教訓很深刻,如果濟南和青州的防守空虛至極,如果他是嶽讬,就一定會避開重兵防守的德州,而是利用自己的騎兵優勢,轉而進攻濟南和青州。


    張鹿安就在想,要不要向上峰請戰,前往濟南或者青州駐紮。


    還在思考之中,然後就看見原本留在軍營中的金馬兒和莫約日匆匆跑近,張鹿安將人引入到一邊比較偏僻的位置,拿出金馬兒帶來的信,信是許由傳來的,上麵的軍情為:


    本月初九,高陽陷落,原薊遼總督孫承宗被俘後寧死不屈而死。


    本月初十,清軍前鋒葉臣所部已經逼近真定府;與此同時,晉州、深州、武強、滄州等城也是全部遭到攻擊,清軍主力不知具體去向,北方一片大亂。


    原來,崇禎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清軍主力在多爾袞的親自率領下逼近了保定高陽城,目標就是已經老邁的大明督師孫承宗。


    孫承宗一手締造了寧錦防線,一度收複遼西五百裏,給當時的後金帶來了巨大的麻煩,多爾滾正是看中孫承宗所代表的隱形價值,直接領兵來到了高陽城下。


    高陽城的守兵早就被調到了保定城中,此時城內除了衙役和巡檢外,沒有別的武裝,城內一片慌亂。


    孫承宗雖然已經是七十六歲高齡,卻臨危不懼,率領自己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和八個侄孫等孫家一百六十餘人,勇敢地登上城牆,眼神堅定的看向城外陣型嚴整的清軍。


    高陽城百姓被孫家的勇氣所感染,紛紛拿著菜刀、釘耙、木棍、石頭等各種雜七雜八的武器上城協守。


    多爾滾在遠處看到城上站著的服飾各異的人群,心中嗤笑不已,命令大將楞額禮、伊爾登、昂阿喇、蘇克薩哈四將分攻四門,然後就擺上了酒桌,直接沙場飲起酒來,仿佛是完全的勝券在握。


    隻是就是這隻完全由孫家領導,百姓自發臨時倉促組織起來的隊伍,竟然阻擋住清軍的正規軍達三天之久。


    戰至第三天的初九日,清軍已經陣亡了2個漢軍牛錄章京、8個驍騎校、29個滿、蒙、漢領催以及其他士兵、餘丁至少400人,始終無法攻進城中。


    隻是此時的高陽城內,也已經是精疲力盡了,戰至最後,孫承宗對自己的小兒子說道:


    “幺兒,你下城去,躲起來,為我孫家留個後!”


    “父親,兒子做不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兒子無法做到,親眼見到父親和兄長們為國盡忠,而兒子卻苟且偷生,那樣兒子會遺憾終身的。”


    孫承宗聽完後早已經是淚流滿麵,好巧不巧,滿清巴圖魯瓜爾佳.鼇拜已經身披三層重甲登上了高陽城頭,孫承宗的大兒子和一個侄子上前廝殺,被鼇拜接連砍死。鼇拜轉頭看到了孫承宗,獰笑著向孫承宗走來,孫承宗的小兒子奮勇地擋在自己父親的身前,被鼇拜揮刀劈死。


    孫承宗鼓起餘勇,嘶吼著揮刀砍向鼇拜,但是終於因為年老體衰、氣力不夠,被鼇拜輕輕格擋,然後便將孫承宗踢倒在地,幾個滿清士兵立刻上前將孫承宗綁縛住。


    隨著孫承宗的被俘,宣布了高陽城的陷落。戰後的清軍為了報複,下令屠城,高陽城成為一片地獄景象。孫承宗親眼見證自己的兒孫接二連三地死亡,見證了清軍的殘暴,對清軍將領是大罵不止。


    多爾滾見孫承宗不存在投降的可能性,念在其忠勇的份上,留下全屍,下令部下將孫承宗絞殺(注1)。


    至此,孫承宗以及自己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和八個侄孫等孫家族人一百餘人,全部殉國。


    而高陽城附近並不是沒有明軍主力,隻是盧象升帶領的軍隊,被阿巴泰率軍阻隔在定興,那個時候的白洋澱還是非常大的沼澤地一片,盧象升的大軍根本就不能繞道直接南下支援高陽城,必須從定興轉道南下;


    保定城中的保定總兵劉光祚倒是率兵3000人,出城邀擊清軍,但是很快便被清軍將領薩穆什喀率領優勢兵力擊敗,不得不退回城中;


    駐紮在河間府的吳襄部有關寧鐵騎5000餘人、駐紮文安縣的祖大樂所部更是有精兵8000餘人,均受在河間府的監軍使高起潛節製,不知道出於何種原因,無論是吳襄還是祖大樂,兩部對於高陽城的求救,沒有任何救援的舉動,坐視高陽城陷落。


    孫承宗和全家殉國的消息傳到了崇禎皇帝的耳中,朱由檢隻是哀傷悲歎,命有關機構從優撫恤,但卻對玩忽職守的吳襄和祖大壽沒有任何懲罰。


    高陽之戰後,清軍在多爾袞的率領下,突然西向進入望都、定州等地休整,阿巴泰也將所部南移,盧象升得以率領天雄兵、宣大軍、大同軍和山西兵等南下保定。


    盧象升來到保定後,得知了孫承宗闔家殉國後,派人收拾了孫家的遺骸,進行了妥善安置。對於監軍使高起潛的見死不救是大加斥責。


    高起潛因此更加深惡之,內心對於盧象升,恨不能除之而後快。


    雙方的官司打到了禦前,崇禎皇帝內心本來就很煩躁,沒有辨明是非,隻是對兩人都訓斥了一頓,要求兩人同舟協力,盡快把清軍趕出去。


    高陽之戰後,清軍分為東西兩路,又開始聚集起來,嶽讬率領的東路清軍頓兵於滄州城下,多爾袞率領的西路清軍則是駐紮在保定和真定之間。兩路大軍開始了輪換休整,大規模的戰鬥暫時停滯。


    大明朝廷利用這個空檔,開始加強催促勤王大軍的北上速度,尤其是洪承疇和孫傳庭兩部人馬。


    其中孫傳庭率領的嫡係人馬鄭嘉棟所部1500人率先趕到彰德府武安縣,楊嗣昌在對建奴和談方麵與盧象升政見相反,便想利用孫傳庭來製約盧象升,於是把大名、廣平、順德三府駐軍劃歸孫傳庭統領,讓他單獨發動對清軍的進攻。


    孫傳庭卻沒有按照楊嗣昌期望的那樣做,反而收住部下,專門圍剿一些清軍南下偵查的散兵們,取得了斬殺“真奴數十級”的戰果。


    崇禎皇帝見孫傳庭這麽能幹,就準備換掉盧象升,扶持孫傳庭頂替盧象升的位置。但是反而被楊嗣昌勸住,楊嗣昌的理由是“臨陣換將”曆來是兵家大計,隻是與此同時,他又示意大同總兵王樸、宣府總兵楊國柱兼受孫傳庭指揮,這就造成明軍內部的內耗非常嚴重。


    注1:《高陽縣誌》記載孫承宗在城破後,是自縊而死,筆者感覺不符合實際情況,既然被俘虜了,那麽最大的可能還是被清兵所殺,按照自己理解寫為被絞殺。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之白衣天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石源中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石源中生並收藏明末之白衣天子最新章節